【书】听王德儿威讲沈从文与冯至#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楼
上周四,哈佛的王德威教授来学校做讲座。他比李欧梵、余光中、白先勇等人晚一辈,
本科都是台大外文系,留美后又都转攻中文母语。王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丁龙讲座教授,
现任哈佛东亚系教授。一直知道他是位中年学者,今日一见却已满头斑白,不由恍惚倥
偬。
他和许多台湾学者一样谦恭有礼,满脸笑容,眸子里却射出精光。他的英语有中国口音
,但字句成熟规范(比如有很多“agenda”),尤其风趣横生,显出活泼的心灵。发音
时下颌常往外努,上下牙咬合用力;越讲到后来越声情并茂、手势翻飞,显出文质彬彬
下的含蓄的激情。
讲座伊始,他说自己搞文学,喜欢讲故事;教书、研究也应以story-telling为主,以
免面目乏味。此言甚得我心,记得国内的许纪霖也说历史课应重在讲故事,并盛赞石景
迁的娓娓故事吸引了无数本来对中国历史毫无兴趣的美国学生。而且这几位喜欢讲故事
的学者,做研究都有显著的人情味儿,俗称人文主义关怀。王德威有个好玩的英文名字
:David Der-Wei Wang,“德儿”之音如唱京剧。题目里借来打个趣,响应他所提倡的
趣味……
王有本新书明年将由哥大出版社出版,这次讲的沈从文与冯至是其中的一章:
封面的画好不熟悉,不就是我在杭州林风眠故居看到、在版上贴过的《芦荡飞雁》么,
林画过一系列。书名《The Lyrical in Epic Time》,指大国难年代里的个人言情篇。
虽然他引用了从陈世骧、胡兰成、胡风、李泽厚、高友工到Jaroslav Prusek、Gyorgy
Lukacs、Walter Benjamin、Theodor Adorno、Heidegger、Paul de Man、Cleanth
Brooks、Ralph Freedman等贯耳大名,强调个人抒情的社会作用及其在中国传统中的独
特性,可我觉得lyrical与epic这一对无非是自古以来的“诗言志”vs.“文以载道”的
西式表述;且港台及西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一向秉承唯美即lyrical一路,逆反大
陆的epic革命论调。从此而言这个命题并不新鲜。但他说话风趣,八卦翔实,从头到尾
引人入胜。我亦步亦趋奋笔疾录,摘抄如下——
冯至和沈从文都在20年代成名,抗战时都去西南联大任教,战后都到北大教书,分别在
哲学系和中文系,走出两条不同的路。冯至这位二三十年代“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1935)师从歌德、里尔克、杜甫,
充满济世情怀。那条最出名的1926年的《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冲下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到1941年开始蜕皮——
“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
万物都在享用你的那句名言,
它道破一切生的意义:死和变。”(《十四行诗之13》)
以及演变——
“神,我深夜祈求
像个古代的人:
“给我狭窄的心
一个大的宇宙!” ”(《十四行诗之22》)
到1952年彻底政治皈依——
“你让祖国的山川
变得这样美丽、清新,
你让人人都恢复了青春,
你让我,一个知识分子
又有了良心。(王按语:“好像我们知识分子一直没有良心……“)
……
你是党,你是毛主席,
你是我们再生的父母,
你是我们永久的恩人。“ (《我的感谢》)
王德威深爱冯至的早期诗,无法接受建国后的诗——我没看过后期诗,不知道是出于对
党的真心实意,还是无可奈何的虚假表演?王说冯至为人慷慨和善,但在三年困难期时
到处开会吃喝,在反右运动中尖锐批判艾青等同仁,不由让人疑惑是否有Hannah
Arendt所谓的banality of evil?哎,文人的用词就是与众不同……
当冯至作为北京代表团副团长、风光地参加1949年的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时,
沈从文正被批倒批臭,连参加资格都没有。1948年郭沫若攻击沈是色情颓废的反动作家,
丁玲等昔日战友也反目相向。1949年3月,精神崩溃的沈从文放上一张贝多芬唱片,
随后喝煤油,用剃刀切喉、割腕。幸好他的侄子正巧上门救下。
在此之前的1948年11月7日,冯至、沈从文等北大教授曾聚会讨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有一段关于红绿灯的禅宗对答录:
沈:驾车者须受警察指导,他能不顾红绿灯吗?
冯:红绿灯是好东西,不顾红绿灯是不对的。
沈:如有人要操纵红绿灯,又如何?
冯:既然要在路上走,就得看红绿灯。
沈:也许有人以为不要红绿灯,走得更好呢?
……
沈:文学自然受政治的限制,但是否能保留一点批评、修正的权利呢?
……
沈:一方面有红绿灯的限制,一方面自己还想走路。
冯:这确是应该考虑的。日常生活中无不存在取决的问题。只有取舍的决定才能使人感
到生命的意义。一个作家没有中心思想,是不能成功的。
冯至到最后泛泛而谈了……王德威认为,这段对话已然表明了两人所作的不同选择。
1952年,就在冯至抒写《我的感谢》、并出版《杜甫传》表明忠心时,沈从文在四川土
改队的垃圾堆里翻出一本《史记》挑灯夜读,悟出“有情的历史”,称史记的年表诸书
属于事功,只要苦读积累即可;列传却需要作者生命中的一些特别东西,即由痛苦方能
成熟积聚的情。——用王德威的标准来看,冯至转向epic式的载道,沈从文坚持
lyrical
式的抒情。1961年沈从文又写了一篇《抽象的抒情》,不过直到1995年才由家属发表。
而他后半生的唯一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正是诗人般的钟情于周围种种事物的
表现——让我们无视那滚滚历史,暂时驻足欣赏这一刻的美丽。该书结尾请读者把它当
成小说读,一本作者从未能写出的小说——哇,书里真的这么写?
除了文学,王德威的书里还涉及电影(如费穆的《小城之春》)、书法(如台静农)、
绘画(如封面的林风眠)等其他艺术。
说到底,革命的核心便是抒情;因此,抒情与爱国、革命、启蒙等宏大叙事并不互相排
斥。当去年年底习近平提出“中国梦”时,中国领导人也变得抒情起来……王德威果然
始终富有人情味啊,讲座在一片抒情的笑声中结束……
走出教室匆匆往家赶,突然听到马路对面的钟塔传出音乐之声——在校数年,居然从未
听过这座钟塔唱歌,真是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本科都是台大外文系,留美后又都转攻中文母语。王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丁龙讲座教授,
现任哈佛东亚系教授。一直知道他是位中年学者,今日一见却已满头斑白,不由恍惚倥
偬。
他和许多台湾学者一样谦恭有礼,满脸笑容,眸子里却射出精光。他的英语有中国口音
,但字句成熟规范(比如有很多“agenda”),尤其风趣横生,显出活泼的心灵。发音
时下颌常往外努,上下牙咬合用力;越讲到后来越声情并茂、手势翻飞,显出文质彬彬
下的含蓄的激情。
讲座伊始,他说自己搞文学,喜欢讲故事;教书、研究也应以story-telling为主,以
免面目乏味。此言甚得我心,记得国内的许纪霖也说历史课应重在讲故事,并盛赞石景
迁的娓娓故事吸引了无数本来对中国历史毫无兴趣的美国学生。而且这几位喜欢讲故事
的学者,做研究都有显著的人情味儿,俗称人文主义关怀。王德威有个好玩的英文名字
:David Der-Wei Wang,“德儿”之音如唱京剧。题目里借来打个趣,响应他所提倡的
趣味……
王有本新书明年将由哥大出版社出版,这次讲的沈从文与冯至是其中的一章:
封面的画好不熟悉,不就是我在杭州林风眠故居看到、在版上贴过的《芦荡飞雁》么,
林画过一系列。书名《The Lyrical in Epic Time》,指大国难年代里的个人言情篇。
虽然他引用了从陈世骧、胡兰成、胡风、李泽厚、高友工到Jaroslav Prusek、Gyorgy
Lukacs、Walter Benjamin、Theodor Adorno、Heidegger、Paul de Man、Cleanth
Brooks、Ralph Freedman等贯耳大名,强调个人抒情的社会作用及其在中国传统中的独
特性,可我觉得lyrical与epic这一对无非是自古以来的“诗言志”vs.“文以载道”的
西式表述;且港台及西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一向秉承唯美即lyrical一路,逆反大
陆的epic革命论调。从此而言这个命题并不新鲜。但他说话风趣,八卦翔实,从头到尾
引人入胜。我亦步亦趋奋笔疾录,摘抄如下——
冯至和沈从文都在20年代成名,抗战时都去西南联大任教,战后都到北大教书,分别在
哲学系和中文系,走出两条不同的路。冯至这位二三十年代“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1935)师从歌德、里尔克、杜甫,
充满济世情怀。那条最出名的1926年的《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冲下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到1941年开始蜕皮——
“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
万物都在享用你的那句名言,
它道破一切生的意义:死和变。”(《十四行诗之13》)
以及演变——
“神,我深夜祈求
像个古代的人:
“给我狭窄的心
一个大的宇宙!” ”(《十四行诗之22》)
到1952年彻底政治皈依——
“你让祖国的山川
变得这样美丽、清新,
你让人人都恢复了青春,
你让我,一个知识分子
又有了良心。(王按语:“好像我们知识分子一直没有良心……“)
……
你是党,你是毛主席,
你是我们再生的父母,
你是我们永久的恩人。“ (《我的感谢》)
王德威深爱冯至的早期诗,无法接受建国后的诗——我没看过后期诗,不知道是出于对
党的真心实意,还是无可奈何的虚假表演?王说冯至为人慷慨和善,但在三年困难期时
到处开会吃喝,在反右运动中尖锐批判艾青等同仁,不由让人疑惑是否有Hannah
Arendt所谓的banality of evil?哎,文人的用词就是与众不同……
当冯至作为北京代表团副团长、风光地参加1949年的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时,
沈从文正被批倒批臭,连参加资格都没有。1948年郭沫若攻击沈是色情颓废的反动作家,
丁玲等昔日战友也反目相向。1949年3月,精神崩溃的沈从文放上一张贝多芬唱片,
随后喝煤油,用剃刀切喉、割腕。幸好他的侄子正巧上门救下。
在此之前的1948年11月7日,冯至、沈从文等北大教授曾聚会讨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有一段关于红绿灯的禅宗对答录:
沈:驾车者须受警察指导,他能不顾红绿灯吗?
冯:红绿灯是好东西,不顾红绿灯是不对的。
沈:如有人要操纵红绿灯,又如何?
冯:既然要在路上走,就得看红绿灯。
沈:也许有人以为不要红绿灯,走得更好呢?
……
沈:文学自然受政治的限制,但是否能保留一点批评、修正的权利呢?
……
沈:一方面有红绿灯的限制,一方面自己还想走路。
冯:这确是应该考虑的。日常生活中无不存在取决的问题。只有取舍的决定才能使人感
到生命的意义。一个作家没有中心思想,是不能成功的。
冯至到最后泛泛而谈了……王德威认为,这段对话已然表明了两人所作的不同选择。
1952年,就在冯至抒写《我的感谢》、并出版《杜甫传》表明忠心时,沈从文在四川土
改队的垃圾堆里翻出一本《史记》挑灯夜读,悟出“有情的历史”,称史记的年表诸书
属于事功,只要苦读积累即可;列传却需要作者生命中的一些特别东西,即由痛苦方能
成熟积聚的情。——用王德威的标准来看,冯至转向epic式的载道,沈从文坚持
lyrical
式的抒情。1961年沈从文又写了一篇《抽象的抒情》,不过直到1995年才由家属发表。
而他后半生的唯一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正是诗人般的钟情于周围种种事物的
表现——让我们无视那滚滚历史,暂时驻足欣赏这一刻的美丽。该书结尾请读者把它当
成小说读,一本作者从未能写出的小说——哇,书里真的这么写?
除了文学,王德威的书里还涉及电影(如费穆的《小城之春》)、书法(如台静农)、
绘画(如封面的林风眠)等其他艺术。
说到底,革命的核心便是抒情;因此,抒情与爱国、革命、启蒙等宏大叙事并不互相排
斥。当去年年底习近平提出“中国梦”时,中国领导人也变得抒情起来……王德威果然
始终富有人情味啊,讲座在一片抒情的笑声中结束……
走出教室匆匆往家赶,突然听到马路对面的钟塔传出音乐之声——在校数年,居然从未
听过这座钟塔唱歌,真是情之所至,金石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