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鹿鼎记>小论一下字音分离#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l*e
1 楼
一种自然语言必定是先有语音,后有文字,但是文字出现后两者就分离不开了。字音相
互联系,但不是一一对应,有一字多音,例如一些多音字,也有一音多字,例如中文里
极为常见的同音字。
有道是,耳濡目染。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就语言的语音和文字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联
系,看到文字就能读出来,听到一个词立刻就想到其写法,字音分离似乎是很遥远的事。
有一些人则是字音永远分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识字。他们只有音的概念,没有字的概
念,因为字音分离,所以在语言理解上会和我们有很大不同。
最近又读了一遍鹿鼎记,这里借着鹿鼎记的文盲主角韦小宝,说一下这个问题。
举几个片段来说。
1. 沐剑屏事件
韦小宝初见沐剑屏的时候,说她是木头,没姓错了这个mu字,沐剑屏反驳说,沐不是木
头的木,是有三点水旁的。韦爵爷哪懂这个,说道,木头浸在水里,不过是一段烂木头
罢了。
这里非常贴切地体现了字音分离这个现象。木、沐、幕、墓、穆,对我们来说区分起来
很容易,但是对于文盲韦小宝,mu,mu,mu,mu,mu,完全都是一样的。沐王府在他看
来,估计也就是木头做的王府。
2.元义方事件
王屋派来闹事,韦小宝把他们擒住后,赌他们的脑袋,赢了拿银子走路,输了杀头。曾
柔一把掷了个三点,这时候一个人蹦出来,说她不能代表自己,要求单独赌过。这个人
就是元义方。
司徒鹤言道,阁下不妨改个名字,叫做元方。韦小宝听了,说道,元方元方,去了个义
字,那是说你没有义气了。
老实说,这一段金大侠欠了点考虑。
韦小宝是个文盲,他根本不可能在乍一听到"元义方"三字的时候就立刻知道中间的是
个义字。哪怕换做是我们读书认字的人都不行,道理很简单,yi这个读音实在太普遍了
,对应的字成百上千,一听之下无法反应出来是哪个字。
如果有人跟我说他叫元义方而不解释,我还以为是袁一方,因为姓yuan我肯定理解成姓
袁,yi多半就是一二三四的一。
3. 慕天颜事件
扬州有个官叫慕天颜,韦小宝听到这名字就想,这定是个马屁大王,摆明了想见皇上。
这个也是一样道理,"慕天颜"三字文邹邹的,乍一听都不明其意,只有写出来才明白
。韦小宝不可能知道"慕"是哪个字,他的正确反应应该是,mu天颜?这家伙难道也是
沐王府的么?说不定是小郡主的亲戚,倒要好好打听一下。
这些算不上纰漏的纰漏,不是金大侠水平不行,相反,是他太行,太有文化,以至于没
法从文盲韦小宝的角度想问题。
最后补充一些字音分离在生活中出现的例子。
1. 遇到新朋友互相介绍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我叫张宏明,弓长张,宏是宏伟的宏,
明是光明的明。因为同音字的干扰,我们听到一个人名的时候对应不上它的写法,必须
强调一下是哪几个字,才记得深刻。如果没有这样的介绍,通了名也像没通一样。
2. 有的笑话,或者脑筋急转弯,能写不能说,有的则能说不能写。其原理就是利用字
音分离。
一,能写不能说:
妈妈:这次怎么又没考及格?我不是叫你多用点心吗?
小明:是啊,我用点心了啊,一大包点心全吃光了。
这个笑话利用谐音点心制造笑点,但是也只能印在杂志上,讲给朋友听的时候立刻露馅
,因为吃的"点心"后面的心是轻声,而"考试多用点心"不可能是轻声。
二,能说不能写:
远看有车,近看mei车,问到底有车没车?答案是,有车,是拉煤的煤车。
这类太多了,小时候各种恶作剧整蛊,基本都会利用同音字。这些花巧只能在口头上,
写出来立马失效。
互联系,但不是一一对应,有一字多音,例如一些多音字,也有一音多字,例如中文里
极为常见的同音字。
有道是,耳濡目染。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就语言的语音和文字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联
系,看到文字就能读出来,听到一个词立刻就想到其写法,字音分离似乎是很遥远的事。
有一些人则是字音永远分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识字。他们只有音的概念,没有字的概
念,因为字音分离,所以在语言理解上会和我们有很大不同。
最近又读了一遍鹿鼎记,这里借着鹿鼎记的文盲主角韦小宝,说一下这个问题。
举几个片段来说。
1. 沐剑屏事件
韦小宝初见沐剑屏的时候,说她是木头,没姓错了这个mu字,沐剑屏反驳说,沐不是木
头的木,是有三点水旁的。韦爵爷哪懂这个,说道,木头浸在水里,不过是一段烂木头
罢了。
这里非常贴切地体现了字音分离这个现象。木、沐、幕、墓、穆,对我们来说区分起来
很容易,但是对于文盲韦小宝,mu,mu,mu,mu,mu,完全都是一样的。沐王府在他看
来,估计也就是木头做的王府。
2.元义方事件
王屋派来闹事,韦小宝把他们擒住后,赌他们的脑袋,赢了拿银子走路,输了杀头。曾
柔一把掷了个三点,这时候一个人蹦出来,说她不能代表自己,要求单独赌过。这个人
就是元义方。
司徒鹤言道,阁下不妨改个名字,叫做元方。韦小宝听了,说道,元方元方,去了个义
字,那是说你没有义气了。
老实说,这一段金大侠欠了点考虑。
韦小宝是个文盲,他根本不可能在乍一听到"元义方"三字的时候就立刻知道中间的是
个义字。哪怕换做是我们读书认字的人都不行,道理很简单,yi这个读音实在太普遍了
,对应的字成百上千,一听之下无法反应出来是哪个字。
如果有人跟我说他叫元义方而不解释,我还以为是袁一方,因为姓yuan我肯定理解成姓
袁,yi多半就是一二三四的一。
3. 慕天颜事件
扬州有个官叫慕天颜,韦小宝听到这名字就想,这定是个马屁大王,摆明了想见皇上。
这个也是一样道理,"慕天颜"三字文邹邹的,乍一听都不明其意,只有写出来才明白
。韦小宝不可能知道"慕"是哪个字,他的正确反应应该是,mu天颜?这家伙难道也是
沐王府的么?说不定是小郡主的亲戚,倒要好好打听一下。
这些算不上纰漏的纰漏,不是金大侠水平不行,相反,是他太行,太有文化,以至于没
法从文盲韦小宝的角度想问题。
最后补充一些字音分离在生活中出现的例子。
1. 遇到新朋友互相介绍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我叫张宏明,弓长张,宏是宏伟的宏,
明是光明的明。因为同音字的干扰,我们听到一个人名的时候对应不上它的写法,必须
强调一下是哪几个字,才记得深刻。如果没有这样的介绍,通了名也像没通一样。
2. 有的笑话,或者脑筋急转弯,能写不能说,有的则能说不能写。其原理就是利用字
音分离。
一,能写不能说:
妈妈:这次怎么又没考及格?我不是叫你多用点心吗?
小明:是啊,我用点心了啊,一大包点心全吃光了。
这个笑话利用谐音点心制造笑点,但是也只能印在杂志上,讲给朋友听的时候立刻露馅
,因为吃的"点心"后面的心是轻声,而"考试多用点心"不可能是轻声。
二,能说不能写:
远看有车,近看mei车,问到底有车没车?答案是,有车,是拉煤的煤车。
这类太多了,小时候各种恶作剧整蛊,基本都会利用同音字。这些花巧只能在口头上,
写出来立马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