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哥大回望中国本科教育(转)
avatar
从哥大回望中国本科教育(转)#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a*o
1
从哥大回望中国本科教育
致编辑:
此信是对《回望我的母校人大附中》一文的回应。
如果你“穿越”到哥大的校园里里,定会发现你的周围尽是肤色各异,如我这般“吊儿
郎当”“席地而坐”的师生。那幅画面像极了小学时读过的《西方名人名言》封面上所
描绘的天国里希腊哲人讨论休憩的场面。然后你或许会脱口而出“自由啊!” 等下,
就是这个词,自由!或许没有什么可以比这样一个简单却充满诱惑力的词汇更能概括哥
大,乃至西方大学教育的内涵。
在哥大,课堂气氛无比自由,或者用纪律松散、没大没小来形容更为贴切。主道两旁的
一块草坪,咖啡馆里的两圈藤椅,图书馆前的三级台阶都可以摇身一变化作思想交融碰
撞的课堂。在他们眼中,教室也许只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正襟危坐,衣冠楚楚地上课不
再是必须履行的古老仪式。校园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能够让学生放松身心畅所欲言
,在思想的激流中迸发出知识的浪花朵朵,具体在哪里上课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这份
自由更大的体现在与学生对于学习内容选择上的自由度,与中国高校的要求不同,学生
们并不需要在进入学校之前就选定自己所学的专业。你可以尽量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自
己的课表并最终决定自己所获得的学位类别。我在哥大期间认识的大多数同学都同时在
为两个或者更多的学位奋斗着,而更多的人在不断修正自己原来的专业规划,从生物学
专业转向经济学,政治学甚至是文学专业。
在和美国大学教育的对比之下,国内高校显得更加拘谨,时隔四年,我依旧清晰地记得
高考填报志愿时面对一串并不理解的专业名单时的茫然,选择所谓口径宽,就业好的专
业时的盲目。 在选择大学和专业之前,我们几乎不需要做出任何选择,一方面面临的
选择很少,另一方面,通常我们的分数和父母的财力水平已经代替我们做出了选择。所
以就像一下子被从一条湍急的河流推向浩瀚无垠的大海,面对高校和专业的抉择时我们
往往手足无措。而信息的不对称又使得大多数人缺乏做出明智和负责选择的必要条件。
当我们一咬牙,一跺脚,一头跃进某一个领域时,却发现这几乎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我的许多高中同窗们,像作者高雨莘一样,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开中国的教育体制,出国
接受本科教育。然而在决定我的大学要往哪里去的时候,我身为大学教授的父母坚持认
为在国内读一所“985”工程的重点大学远远好过欧美的大多数学校。他们给出的理由
是“大学是塑造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刻,我们可不愿意看到你出去变成一个
美国人”。 当时,我全盘接受了这个理由。然而中国的大学与我所想的不同,其实也
是延续着高中教育的模式,“一考定终身”,没有对于学习的阶段性控制。大部分时候
都是在应付考试,而没有思维的启迪。在度过了两年“昏昏沉沉,醉生梦死”的日子后
,我内心深处那久远的对于另一种教育体制的好奇心和渴望被唤醒,于是在大三时我来
到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一学年。我很庆幸这段经历让我拥有了对中国和美
国两种大学教育的双重体验,也帮助我得以站在“另一座山峰”上瞭望中国的高等教育。
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内也只有极少数的几所学校有双学位制度,大多数学生即便发现自
己不喜欢所选择的的专业,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或渠道重新选择。即便我们的高校允许学
生转专业,其复杂的程序,繁琐的考试以及僵固的时间限制所带来的巨大成本也往往让
有此想法的学生望而却步。 于是,刚刚以为获得了大海的自由的你又被浪花推向了一
条更狭窄,更湍急的河流,你只能被他推着一路向前,四年后你毕业了依旧不知道自己
喜欢什么,于是本着这个民族特有的不折腾的特质你选择了继续攻读这个方向的研究生
或是最终安定在一份相关的工作上。之后的情况么,正如作者在文末描绘的那样“享受
着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薪水。问起工作的内容,大家呵呵笑着,摆摆手。”
大学教育过早的细分化和专业培训特质使得优质人文与通识教育的缺失同样困扰着中国
的大学生。在我们的高校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编程,大学英语等“技术色彩”浓厚的
课程往往占据着必修课地位,这或许是我们秉承于中学教育的急功近利的一种体现。大
学越来越像一个装备精良,效率很高的加工厂流水线,将进入其中的学生按照同一套标
准量身定制成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制成品。似乎我们进入大学与高职技校等等之间的差别
越来越小,而一纸文凭的唯一价值仅仅是证明我们曾经在一场重要考试中是同龄人中的
佼佼者。
虽然前文提到美国学校的选课几乎没有限制,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重视必修恰恰相
反,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通常被当做本科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基石,而越是声名卓著的学
校,越是如此。比如哥大就有这样的一门叫做:Contemporary Western Civilization
的课程(简称CC, 字面的意思就是《当代西方文明》)。 我的室友曾经颇为得意的向
我展示他的书架,他指指中间的两排厚厚的书,大概有几十本,说道“这都是CC这一门
课的必读书目”。我扫视过去,赫然在列的有斯密的《国富论》,托克维尔的《论美国
的民主》、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时间跨度从18世纪一直延续到
20世纪,正是西方近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黄金阶段。 诚然,这些伟大巨作中的不少观
点都因其历史的局限性显得与今天的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它们却像深埋在土地里的树根
,既是西方社会这棵大树的基础,又是它蓬勃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根扎的越深,才越
能从潜藏的未知地层中探取生命延续发展所必须的水分和养分。这样的社会就越能够扩
展知识的边界,创造新的技术,持续推动文明的繁荣与进步。在另一个层面上,这种对
于经典的执着体现出了美国精英阶层对于教育的理解:大学并不是教会你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而是告诉你在正确和错误之外我们的前人尝试过哪些途径,我们的学
科是怎样一步步走来,我们作为一个社会而不是个人是如何形成我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
。而这些精神在今天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如果说教育本身的局限性和急功近利是中国高校对中国中学生吸引力日渐降低的表面原
因,更深刻的影响恐怕来自于学校对于学生的态度。前不久,我参加了南京大学2013届
本科生毕业典礼。与往日不同,场馆里悬挂的横幅不再是“把XX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
”这类激动人心但是略显冰冷生硬的语言,取而代之以对毕业生真诚的祝福和嘱托“与
善同行,一生平安”,这句话也是校长演讲的主题。在听惯了高校“争创一流”宏大论
调的今天,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或许更让人感动,不过它同时发人深省:今天我们
的学校教人为善,是不是更应该以身作则,从善待自己的学生做起?
在美国大学交流学习期间,我对学校给予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印象深刻,邮箱中经常能收
到校长或是其他学校领导发来的邮件,嘘寒问暖或是提醒学生留心天气变化,学校安排
变更等等。开具成绩单或是办理手续的流程也往往十分简单高效,并不需要从一个部门
到另一个部门疲于奔命,盖章印戳。在与学科的教授交流以外,学校还专门为每一位同
学配备了学业与生活导师,遇到烦恼或是对前途迷茫的时候,总有那么一张亲切而面带
微笑的脸在办公室的门后等着你。学生是未来的校友,也是一个学校赖以绵延发展的最
大支持和动力。所以无论如何,学生都应该是被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尊重学生,
善待每一个孩子或许比追求SCI论文发表数量等等冷冰冰的指标对于中国大学崛起和受
到世界的尊重更为重要。
我并不后悔当初留在国内接受大学教育,它让我有机会更多的了解中国社会,也让我多
了一种视角去思考中国的教育。然而,就像我的父母当初所说“大学是塑造一个人价值
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我们可不希望你变成一个美国人”,我想这样的担忧还会在很长
时间内困扰选择出国留学的千千万中国家庭,尤其是父母和家长们。所以如何有效提升
教育的品质,转换高等教育的思维,让中国的年轻人对我们自己的教育有更大的自信或
许是中国高校乃至社会需要迫切面对的问题。
——胡肖然,南京
从哥大回望中国本科教育
致编辑:
此信是对《回望我的母校人大附中》一文的回应。
如果你“穿越”到哥大的校园里里,定会发现你的周围尽是肤色各异,如我这般“吊儿
郎当”“席地而坐”的师生。那幅画面像极了小学时读过的《西方名人名言》封面上所
描绘的天国里希腊哲人讨论休憩的场面。然后你或许会脱口而出“自由啊!” 等下,
就是这个词,自由!或许没有什么可以比这样一个简单却充满诱惑力的词汇更能概括哥
大,乃至西方大学教育的内涵。
在哥大,课堂气氛无比自由,或者用纪律松散、没大没小来形容更为贴切。主道两旁的
一块草坪,咖啡馆里的两圈藤椅,图书馆前的三级台阶都可以摇身一变化作思想交融碰
撞的课堂。在他们眼中,教室也许只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正襟危坐,衣冠楚楚地上课不
再是必须履行的古老仪式。校园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能够让学生放松身心畅所欲言
,在思想的激流中迸发出知识的浪花朵朵,具体在哪里上课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这份
自由更大的体现在与学生对于学习内容选择上的自由度,与中国高校的要求不同,学生
们并不需要在进入学校之前就选定自己所学的专业。你可以尽量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自
己的课表并最终决定自己所获得的学位类别。我在哥大期间认识的大多数同学都同时在
为两个或者更多的学位奋斗着,而更多的人在不断修正自己原来的专业规划,从生物学
专业转向经济学,政治学甚至是文学专业。
在和美国大学教育的对比之下,国内高校显得更加拘谨,时隔四年,我依旧清晰地记得
高考填报志愿时面对一串并不理解的专业名单时的茫然,选择所谓口径宽,就业好的专
业时的盲目。 在选择大学和专业之前,我们几乎不需要做出任何选择,一方面面临的
选择很少,另一方面,通常我们的分数和父母的财力水平已经代替我们做出了选择。所
以就像一下子被从一条湍急的河流推向浩瀚无垠的大海,面对高校和专业的抉择时我们
往往手足无措。而信息的不对称又使得大多数人缺乏做出明智和负责选择的必要条件。
当我们一咬牙,一跺脚,一头跃进某一个领域时,却发现这几乎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我的许多高中同窗们,像作者高雨莘一样,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开中国的教育体制,出国
接受本科教育。然而在决定我的大学要往哪里去的时候,我身为大学教授的父母坚持认
为在国内读一所“985”工程的重点大学远远好过欧美的大多数学校。他们给出的理由
是“大学是塑造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刻,我们可不愿意看到你出去变成一个
美国人”。 当时,我全盘接受了这个理由。然而中国的大学与我所想的不同,其实也
是延续着高中教育的模式,“一考定终身”,没有对于学习的阶段性控制。大部分时候
都是在应付考试,而没有思维的启迪。在度过了两年“昏昏沉沉,醉生梦死”的日子后
,我内心深处那久远的对于另一种教育体制的好奇心和渴望被唤醒,于是在大三时我来
到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一学年。我很庆幸这段经历让我拥有了对中国和美
国两种大学教育的双重体验,也帮助我得以站在“另一座山峰”上瞭望中国的高等教育。
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内也只有极少数的几所学校有双学位制度,大多数学生即便发现自
己不喜欢所选择的的专业,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或渠道重新选择。即便我们的高校允许学
生转专业,其复杂的程序,繁琐的考试以及僵固的时间限制所带来的巨大成本也往往让
有此想法的学生望而却步。 于是,刚刚以为获得了大海的自由的你又被浪花推向了一
条更狭窄,更湍急的河流,你只能被他推着一路向前,四年后你毕业了依旧不知道自己
喜欢什么,于是本着这个民族特有的不折腾的特质你选择了继续攻读这个方向的研究生
或是最终安定在一份相关的工作上。之后的情况么,正如作者在文末描绘的那样“享受
着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薪水。问起工作的内容,大家呵呵笑着,摆摆手。”
大学教育过早的细分化和专业培训特质使得优质人文与通识教育的缺失同样困扰着中国
的大学生。在我们的高校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编程,大学英语等“技术色彩”浓厚的
课程往往占据着必修课地位,这或许是我们秉承于中学教育的急功近利的一种体现。大
学越来越像一个装备精良,效率很高的加工厂流水线,将进入其中的学生按照同一套标
准量身定制成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制成品。似乎我们进入大学与高职技校等等之间的差别
越来越小,而一纸文凭的唯一价值仅仅是证明我们曾经在一场重要考试中是同龄人中的
佼佼者。
虽然前文提到美国学校的选课几乎没有限制,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重视必修恰恰相
反,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通常被当做本科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基石,而越是声名卓著的学
校,越是如此。比如哥大就有这样的一门叫做:Contemporary Western Civilization
的课程(简称CC, 字面的意思就是《当代西方文明》)。 我的室友曾经颇为得意的向
我展示他的书架,他指指中间的两排厚厚的书,大概有几十本,说道“这都是CC这一门
课的必读书目”。我扫视过去,赫然在列的有斯密的《国富论》,托克维尔的《论美国
的民主》、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时间跨度从18世纪一直延续到
20世纪,正是西方近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黄金阶段。 诚然,这些伟大巨作中的不少观
点都因其历史的局限性显得与今天的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它们却像深埋在土地里的树根
,既是西方社会这棵大树的基础,又是它蓬勃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根扎的越深,才越
能从潜藏的未知地层中探取生命延续发展所必须的水分和养分。这样的社会就越能够扩
展知识的边界,创造新的技术,持续推动文明的繁荣与进步。在另一个层面上,这种对
于经典的执着体现出了美国精英阶层对于教育的理解:大学并不是教会你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而是告诉你在正确和错误之外我们的前人尝试过哪些途径,我们的学
科是怎样一步步走来,我们作为一个社会而不是个人是如何形成我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
。而这些精神在今天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如果说教育本身的局限性和急功近利是中国高校对中国中学生吸引力日渐降低的表面原
因,更深刻的影响恐怕来自于学校对于学生的态度。前不久,我参加了南京大学2013届
本科生毕业典礼。与往日不同,场馆里悬挂的横幅不再是“把XX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
”这类激动人心但是略显冰冷生硬的语言,取而代之以对毕业生真诚的祝福和嘱托“与
善同行,一生平安”,这句话也是校长演讲的主题。在听惯了高校“争创一流”宏大论
调的今天,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或许更让人感动,不过它同时发人深省:今天我们
的学校教人为善,是不是更应该以身作则,从善待自己的学生做起?
在美国大学交流学习期间,我对学校给予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印象深刻,邮箱中经常能收
到校长或是其他学校领导发来的邮件,嘘寒问暖或是提醒学生留心天气变化,学校安排
变更等等。开具成绩单或是办理手续的流程也往往十分简单高效,并不需要从一个部门
到另一个部门疲于奔命,盖章印戳。在与学科的教授交流以外,学校还专门为每一位同
学配备了学业与生活导师,遇到烦恼或是对前途迷茫的时候,总有那么一张亲切而面带
微笑的脸在办公室的门后等着你。学生是未来的校友,也是一个学校赖以绵延发展的最
大支持和动力。所以无论如何,学生都应该是被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尊重学生,
善待每一个孩子或许比追求SCI论文发表数量等等冷冰冰的指标对于中国大学崛起和受
到世界的尊重更为重要。
我并不后悔当初留在国内接受大学教育,它让我有机会更多的了解中国社会,也让我多
了一种视角去思考中国的教育。然而,就像我的父母当初所说“大学是塑造一个人价值
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我们可不希望你变成一个美国人”,我想这样的担忧还会在很长
时间内困扰选择出国留学的千千万中国家庭,尤其是父母和家长们。所以如何有效提升
教育的品质,转换高等教育的思维,让中国的年轻人对我们自己的教育有更大的自信或
许是中国高校乃至社会需要迫切面对的问题。
——胡肖然,南京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