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N*e
1
蝉蜕 - 王安忆
北岛嘱我写顾城,纪念纪念他。一转瞬,顾城他已经走了二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正是
从青年到中年,倘若活着,应是向晚的年纪,而如今,留在记忆中的,还是大孩子的形
貌。不知道老了的顾城会是什么模样,要是小去二十年,却能想得出来。
顾城的父母与我的父母是战友兼文友,尤其是他父亲诗人顾工,常到我家来。“文
革”期间,带来他在上海的堂妹,顾城应该称表姑的。巧的是,这一位亲戚与我们姐妹
同在安徽一个县份插队落户,那个县名叫五河。后来我离开了,我姐姐则招工在县城,
顾家妹妹凡进城都会上我姐姐处休整休整,过年回沪,也要聚,之间的往来一直持续到
现在。所以,要这么排,我又可算在顾城的上一辈里去。事实上,这些关系最终都烂在
一锅里,结果还是以年龄为准则,又因相近的命运和际遇,与顾城邂逅在八十年代末。
之前我并未见过顾城,他父亲虽为熟客,双方的儿女却没有参与大人的社交。我母
亲见过顾城,仿佛是在北京,诗人顾工招待母亲去香山还是哪里游玩,顾城也跟着。顾
工带了一架照相机,印象中,他喜欢拍照,在那个时代拥有一架照相机也是稀罕的。有
一回到我们家,进门就嚷嚷着要给我们拍照,不知哪一件事情不遂意,我当场表示拒绝
,结果被母亲叱责一顿,硬是照了几张。奇怪的是,尽管出于不情愿,又挨骂,照片上
的我竟也笑得很开怀,厚颜得很。顾城出事以后,母亲感慨地想起,那一次出游,父亲
让儿子给大家照合影,那孩子端着照相机的情形。小身子软软的,踮起脚,极力撑持着
从镜头里望出去。那小身子早已经灰飞烟灭不知何乡何野,他的父亲亦一径颓然下去,
度着几近闭关的日子。原来是个何等兴致盎然的人啊!做儿女的令人齿寒,全不顾生你
养你的血亲之情,一味任性。再有天赋异秉,即投生人间,就当遵从人情之常。
贾宝玉去做和尚,还在完成功业之后,并且向父亲三叩谢恩。哪吒如此负气,也要
最后喊一声:爹爹,你的身子我还给你!而顾城说走即走,没有一点回顾,天才其实是
可怕的。
曾有一回听顾城讲演,是在香港大学吧,他有一个说法引我注意,至今不忘。他说
,他常常憎恶自己的身体,觉得累赘,一会儿饿了,一会儿渴了。当时听了觉得有趣,
没想到有一日,他真的下手,割去这累赘。不知脱离了身体的他,现在生活得怎样?又
在哪一度空间?或者化为另类,在某处刻下如何的一部“石头记”?
二十年的时间,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眨眼都不到,尘世间却是熙来攘往,
纷纷扰扰,单是诗歌一界,就有几轮山重水复。我不写诗,也不懂诗,感兴趣的只是人
。人和人的不同是多么奇妙,有的人,可将虚实厘清,出入自如,我大约可算作这类;
而另一类,却将实有完全投入虚无,信他所要信的,做也做所信的,从这点说,对顾城
的责备又渐渐褪去,风轻云淡。他本来就是自己,借《红楼梦》续者高鹗所述,就是来
“哄”老祖宗的小孩子,闯进某家门户,东看看,西看看,冷不防拔腿逃出去,再不回
头。这一淘气,“哄”走的可是寻常父母的命根子。
我与顾城遇见的记忆有些混淆,总之1987年,是5月在德国,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
访德,他单独受德国明斯克诗歌节邀请;还是后几个月秋冬季节的香港,他和妻子谢烨
从德国
直接过来举办诗歌讲演,我则在沪港交流计划中。不论时间前后,情景却是清晰和
生动的。那是他第一次出国,经历颇为笑人,方一下飞机,时空倒错,不免晕头晕脑,
踩了人家的脚,
对人说“t hank you”,然后,接机的到了,替他搬运行李,他说“sorry”。其
时,顾城在北京无业,谢烨从上海街道厂辞职,就也是无业。八十年代,许多问题,如
就业、调动、夫妻两地分居的户籍迁移,都是难以逾越的关隘,一旦去国,便从所有的
限制中脱身,麻烦迎刃而解。没有户籍之说,夫妻能够团聚,至于就业,看机会吧,顾
城这样新起的诗人,正吸引着西方的眼睛。单是诗歌节、文学周、写作计划、驻校驻市
作家专案,就可接起趟来。当年张爱玲移居海外,不就是靠这些计划安下身来,站住脚
跟,再从长计议?不仅生计有许多出路,身份地位也有大改观。所以,看得出来,顾城
谢烨既已出来,就不像打算回去的样子了。就在旅途中,谢烨怀孕了。
谢烨长得端正大方,因为即将要做母亲,就有一种丰饶、慵懒的安宁和欣悦,地母
的人间相大约就是像她。有一回我们同在洗手间,聊了一会儿,像洗手间这样私密的空
间,人与
人自然会生出亲切的心情。她在镜前梳头发,将长发编成一条长辫,环着头顶,盘
成花冠。这个发式伴随她一生,短促的一生。这发式让她看起来不同寻常,既不新潮,
又远不是陈旧,而是别致。我问她原籍什么地方,她听懂我的问题,一边编辫子,一边
说:反正,南方人也不认我,北方人也不认我——这话说得很有意思,她真是一个无人
认领的小姑娘,就是她自己,跟了陌生的人走进陌生的生活。那时候,一切刚刚开始,
不知道怎样的危险在前面等待,年纪轻轻,憧憬无限。
生活突然间敞开了,什么都可以试一试,试不成再来。具体到每一人每一事,且又
是漂泊不定。在香港,正逢邓友梅叔叔,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主任,率代表团访港
,汪曾祺老从美国爱荷华写作计划经港回国,还有访学的许子东、开会的吴亮、顾城夫
妇、我,全中途加盟,纳入代表团成员,参加活动。倘没有记错,代表团的任务是为刚
成立的中国作协基金会化缘,接触面很广泛,政界商界、左派右派、官方私交,我们这
边的作家色彩越丰富越好,也是时代开放,颇有海纳百川的气势。团长很慷慨地给我们
这些临时团员发放零用钱,虽然不多,可那时外汇紧张,大家的口袋都很瘪,自然非常
欢迎。在我们,不过是些闲资,用来玩耍,于顾城却有生计之补。不是亲眼看见,而是
听朋友描绘,顾城向团长请求:再给一点吧!好像纠缠大人的小孩子。
一直保留一张夜游太平山的照片,闪光灯照亮人们的脸,背景却模糊了,绰约几点
灯火,倒是显出香港的蛮荒,从大家吹乱的头发里,看见狂劲的风和兴奋的心情。顾城
戴着他那顶牧羊人的帽子,烟囱似的,很可能是从穿旧的牛仔裤裁下的一截裤腿,从此
成为他的标志。帽子底下的脸,当然不会是母亲印象中,小身子很软的男孩,而是长大
的,还将继续长大,可是终于没有长老,在长老之前,就被他自己叫停了,此时正在中
途,经历着和积累着生活的,一张脸!如果不发生后来的事情,就什么预兆没有,可是
现在,布满了预兆。仿佛彼得·潘,又仿佛《铁皮鼓》里的那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
到处都是,而且从古至今,几乎是一种普遍的愿望,及早知道人世的艰困,拒绝进入。
生存本就是一桩为难事,明明知道不可躲避终结,一日一日逼近,快也不好,慢呢?谁
又想阻滞而不取进,所以也不好;没希望不行,有希望又能希望什么?暂且不说这与生俱
来的虚无,就是眼前手边的现实,如我们这一代人身陷的种种分裂和变局,已足够让人
不知所措——顾城选择去国,是为从现实中抽离,岂不知抽离出具体的处境,却置身在
一个全局性意义的茫然中,无论何种背景身份都脱逃不出的。抽离出个体的遭际,与大
茫然裸身相向,甚至更加不堪。从某种程度说,现实是困局,也是掩体,它多少遮蔽了
虚无的深渊。我想,顾城他其实早已窥视玄机,那就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
用它寻找光明”。他睁着一双黑眼睛,东走走,西走走。有时在酒店,有时在大学宿舍
楼,有时在计划项目提供的公寓,还有时寄居在朋友家中……在一个诗人忧郁的感受里
,这动荡生活本身和隐喻着的,必将得到两种方式的处理,一种是现实的,另一种是意
境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抑或停留在心理上,终至安全;抑或滚雪球似的,越
滚越大,不幸而挑战命运。
后来,听说他们定居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这一个落脚之地,倘不是以那样惨烈的
事故为结局,将会是美丽的童话,特别适合一个戴着牧羊人帽子的黑眼睛的彼得·潘,
可童话
中途夭折,令人扼腕,同时又觉得天注定,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就潜藏危机。这个岛
屿不知怎么,让我总觉得有一些不自然,似乎并非从实际需要出发,更像出于刻意,刻
意制造一种人生,准确地说,是一种模型。所以,不免带有虚拟的性质,沙上城堡怎么
抵得住坚硬的生活。
1992年初夏,我到柏林文学社做讲演,顾城和谢烨正在柏林“作家之家”一年期的
计划里,那几日去荷兰鹿特丹参加诗歌节,回来的当晚,由一群大陆留学生带路到我住
处玩。
房间没有多余的椅子,大家便席地坐成一个圈,好像小朋友做游戏,气氛很轻松。
当问起他们在激流岛上的情形,我深记得谢烨一句话,她说:在现代社会企图过原
始的生活,是很奢侈的!从天命的观念看,谢烨就是造物赠给顾城的一份礼物,那么美
好,聪慧,足以抗衡的想象力,还有超人的意志恒心。对付天才,也是需要天分的。可
这个不肯长大的孩子,任性到我的就是我的,宁愿毁掉也不能让,就这么,将谢烨带走
了。许多诗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有,都落入顾城的结局,简直可说是哲学的窠
臼,唯有这一个,还饶上一个,这就有些离开本意,无论是旧论还是新说,都不在诗歌
的共和精神,而是强权和暴力。
然而,我终究不忍想顾城想得太坏,我宁可以为这是蛮横的耍性子,只不过,这一
回耍大发了,走得太远,背叛了初衷。
回到那一晚上,谢烨说出那句深明事理的话,却并不意味着她反对选择激流岛。倘
若我们提出一点质疑,比如关于他们的儿子木耳,顾城有意将其隔绝于文明世界,后来
,也可能就在当时已经证明,只是不愿承认,这不过是一种概念化的理想,完全可能止
步于实践—讨论中,谢烨是站到顾城的立场,旗帜相当鲜明。于是,又让人觉得,虽然
谢烨认识到做起来困难,但同时也有成就感,为他们在岛上的生活骄傲。
当事人均不在场了,我们必须慎重对待每一点细节。所有的细节都是凌乱破碎的片
段,在反复转述中组织成各式版本,越来越接近八卦,真相先是在喧哗,后在寂寞中淡
薄下去。
也许事情很简单,最明智的办法是不做推测,也不下判断,保持对亡者的尊敬。
那个让顾城感到累赘的身子早已摆脱,谢烨也是属这累赘的身子里面的物质一种吗
?长期的共同生活,也许真会混淆边界,分不清你我。这累赘脱去,仿佛蝉蜕,生命的
外壳,唯一可证明曾经有过呼吸。那透明、薄脆、纤巧,仔细看就看出排序有致的纹理
,有些像诗呢,顾城的诗,没有坠人地活着,如此轻盈,吹一口气,就能飞上天。
还是在那个柏林的初夏,我去“作家之家”找顾城和谢烨。
说实话,他们的故事迷住了我,那时候我也年轻,也感到现实的累赘,只是没有魄
力和能耐抽身,还因为——这才是决定因素,将我们与他们分为两类物种,那就是常态
性的欲望,因此,无论他们的故事如何吸引人,我们也只是隔岸观火。香港《明报》月
刊约我撰稿人物特写,我想好了,就写顾城,后来文章的名字就叫《岛上的顾城》。我
至今也没有去过那个岛,所有的认识都来自传说,即便是顾城自己的讲述,如今不也变
成传说之一?我沿着大街拐入小街,无论大街小街,全是鲜花盛开,阳光明媚。电车铛
铛驶过,被我问路的夫人建议我搭乘两站电车,可我宁愿走路。走在远离家乡的美景里
,有种恍惚,仿佛走在奇迹里,不可思议,且又得意。若多年以后,我再来到柏林,不
知季候原因,还是年岁使心境改变,这城市褪色得厉害,它甚至是灰暗的。
我已经在那篇《岛上的顾城》中细述造访的情形,有一个细节我没写。当我坐下,
与顾城聊天,谢烨随即取出一架小录音机,揿下按键,于是,谈话变得正式起来。事实
上,即便闲聊,顾城的说话也分外清晰而有条理,他很善表述,而且,也能够享受其中
的乐趣。多年来,想起顾城,常常会受一个悖论困扰,言语这一项身体的官能在不在累
赘之列呢?我指的不是诗的语言,而是日常的传达所用,在诗之外,顾城运用语言的能
力,以我所见也在他同辈的诗人之上。现在,谢烨揿下了录音键,顾城想来是习惯的,
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不至遗漏,而被珍惜地收藏起来。过程中,谢烨有时会插言,提醒
和补充—假如没有后来的事情,多么美好啊!但也终究不成其为故事,一日一日,一夜
一夜,再瑰丽,再神奇,再特立独行,也将渐趋平淡,归于生活。就在他们讲述的时下
,柏林之家的公寓里,不正进入着常态——一年计划的资助可以提供岛上房屋的用电之
需。有时候,人心难免有阴暗的一面,会生出一个念头,我差一点、差一点点怀疑,顾
城是不是有意要给一个惊心动魄的结局,完成传奇。这念头一露头立即被打消,太轻薄
了,简直有卑鄙之嫌,谁会拿自己的、还有爱人的生命作代价!当你活着,有什么比活
着更重要,这里面一定有着严肃深重的痛苦,只是我们不知道,知道的只是光辉奇幻的
表面——太阳不是从东边而是从西边升起,再从东边落下;碗大的果实落了满地;毛利人
;篮子里的鸡蛋;树林里的木房子,补上窟窿,拉来电线,于是从原始步入文明,再怎么
着?回到野蛮,借用谢烨的说法,“奢侈”地回到野蛮!事情早已经超出了当事人的控制
,按着自己的逻辑向下走……我们还是让他们安息,保持着永不为人知的哲思。用火辣
辣的生命去实践的故事,或者说童话,不是哲思是什么!
有许多征兆,证明童话已经建构起来,顾城讲述得流利宛转,谢烨不断补充的细枝
末节,各方汇拢来的信息基本一致,又有朋友去激流岛探望,亲眼目睹……就让我们相
信它吧!即使在生活中不可能将童话进行到底,至少在想象里,尤其是,童话的主人公
都去了天国,领得现实的豁免权。
那天,谢烨交给我两件东西,我一直保存着,谁能想到会成为遗物呢!一件是一张
50元的人民币,在1992年时候,发行不久,价值也不菲。她托我在国内买书寄她,无论
什么书,只要我觉得有价值。我说不必给钱,她一定要给,两人推让几个来回,最终还
是服从了她。另一件是一份短篇小说稿,手抄在32开的格子稿纸,这是一种不常见的稿
纸,大小像连环画。字迹非常端正,可见出写字人的耐心,耐心背后是冗长的宁静以至
于沉闷的时日,是那日头从东方升起往西方行行度去然后落下的时光吗?因为是复印稿
,我相信已经发表过,依稀仿佛也在哪里看见,谢烨只是让我读读她写的小说。那时候
,谢烨开始尝试写作小说,以前,她写的是诗,也是一个诗人。因为是顾城的妻子,就
算不上诗人似的。
他们的故事里,有一个情节我没写,但相信一定有人写过,就是他们邂逅的经过。
在北上的火车的硬座车厢,顾城是坐票,谢烨是站票,正好站在顾城身边,看他画速写
消磨漫长的旅途。顾城是善画的,从星星画派中脱胎的朦胧诗人,都有美术的背景,在
激流岛上,一度以画像赚取一些家用。就在那天,顾城也向我出示画作,不是素描和写
生一类,而是抽象的线条,但都有具体标题,“这是谢烨,这是木耳,这是我。”他说
。完全脱离了具象的线条,有些令人生畏呢,可不等到水落石出,谁能预先知道什么?
火车上,他顾城画了一路,谢烨就看了一路,这还不足以让谢烨产生好奇心,令她忍俊
不禁的是最后,画完了,顾城忘了将钢笔戴上笔帽,直接插进白衬衣前襟的口袋,于是
,墨水洇开来,越来越大。这一个墨水渍带有隐喻性,我说过,他们的事,都是隐喻!
墨水就这么洇开,一个小小的,小得不能再小,好比乐句里的动机音符,壮大起来,最
后震耳欲聋,童话不就是这么开始的吗?谢烨就此与顾城搭上话,并且,第二天就按了
互留的地址去找顾城。火车上偶遇互留通讯地址是常有的事,可大约只有谢烨会真的去
寻找,真是好奇害死猫!这是怎样的一种性格,不放过偶然性,然后进入一生的必然。
这才是诗呢,不是用笔在纸上践约,而是身体力行,向诗歌兑现诺言。那一些些诗句的
字音,不过是蝉翼振动,搅起气流颤栗。当谢烨决定写小说的时候,也许,就意味着诗
行将结束。小说虽然也是虚拟,但却是世俗的性格,它有着具象的外形。不是说诗歌与
生活完全无干系,特别是朦胧诗这一派,更无法与现实划清界限,但总而言之,诗是现
实世界的变体,不像小说,是显学。
关于他俩的文字太多了,有多少文字就有多少误解,包括我的在内。写得越多,误
入歧途越远。我还是要庆幸事情发生在二十年前,倘若今天,传媒的空间不知繁殖多少
倍,已经超过实际所有,实有的远不够填充容量,必须派生再派生。活着的人都能被掩
埋,莫说死去的,不能再发声,没法解释,没法辩诬。我们只能信任时间,时间说不定
能揭开真相,可什么是真相呢?也许事情根本没有真相,要有就是当事人自述的那个,
时间至少能够稀释外界的喧哗,使空气平静下来,然后将人和事都纳入永恒,与一切尖
锐的抵制和解。好比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最后的段落,听故事和讲故事的
那个人,走过山坡,寻找卡瑟琳和希克厉的坟墓,石楠花和钓钟柳底下的人终将安静下
来。小说中还有第三个坟墓,在我们的故事里只有两个,我坚信两个人的事实。无论怎
样猜测,两个人就是两个人。两个人的童话,其他都是枝节,有和无,结果都一样。我
还想起巴黎南郊蒙帕纳斯公墓,萨特和西蒙·波伏瓦并列的棺椁,思想实验结束了,为
之所经历的折磨也结束了,结果是成是败另说,总之,他们想过了,做过了,安息下来
。墓冢就像时间推挤起的块垒,终于也会有一天,平复于大地。谬误渐渐汇入精神的涧
溪,或入大海,或入江河,或打个旋儿,重回谬误,再出发,就也不是原先那一个了。
二十年过去,还有些零散的传说,已经是前朝遗韵,我从中拾起两则,将其拼接。一则
是听去过的人说,那激流岛其实并不如想象中的蛮荒与隔世,相反,还很热闹,是一个
旅游胜地,观光客络绎不绝;第二则说,顾城谢烨的木房子无人居住,由于人迹罕至,
周边的树林越长越密。听起来,那木房子就成了个小虫子,被植物吞噬,顾城不是写过
那样的句子:“我们写东西,像虫子,在松果里找路。”对,就是吃虫子的松果。这样
,童话就有了结尾。
在北岛终于安顿下来的香港的家中,壁上有一幅字,应该是篆体吧,写的是“鱼乐
”两个字。北岛让我猜是谁的字,我猜不出,他说:顾城!想不到那软软的小身子,永
远不愿长大的小身子,能写下力透纸背、金石般的笔画,一点不像他,可就是他。人们
都将他想得过于纤细,近乎孱弱,事实却未必。他蜕下的那个蝉衣,也许还是一重甲,
透明的表面底下,质地是坚硬的,坚硬到可以粉碎肉身。
avatar
N*e
2
顾城写字送北岛,鱼乐
avatar
N*e
3
顾城
生-1956年9月24日
卒-1993年10月8日
avatar
g*d
4

土人當官了,恭喜
神器好強,給過神器上的號吧,可以在那裏說股價
這次當面向老師學,最後以堂課居然是玩poker,texas holdem
長途飛機山自己玩,居然大獲全勝,慘敗計算機。

【在 N********e 的大作中提到】
: 顾城
: 生-1956年9月24日
: 卒-1993年10月8日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