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到底相信什么? (转载)#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S*5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vie 讨论区 】
发信人: Veray (春天花开会), 信区: Movie
标 题: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到底相信什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18 02:12:22 2015, 美东)
一部名叫《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电视剧播出了,文章的媳妇马伊琍是主演,于是诸
多使坏的娱乐新闻拼出,“大尺度令人咋舌”,“激情戏轮番上演”,“满屏干柴烈火
”都写进了标题,不禁令人怀疑,这写的究竟是“漂族”故事吗?
想到“漂族”,会有许多关键词涌上脑海,比如唐家岭、地下室、暂住证、方便面、闭
门羹等等,电视剧要是主要拍这些,收视率不会高,荧屏竞争这么激烈,谁愿意看这些
苦哈哈的内容?自动地“漂”题材冠以苦涩滋味,其实也是一种想当然,“漂族”为什
么就不能“城会玩”?
就这部电视剧而言,属于典型的那种什么车都想搭的作品,既想把固定的收视群体吸引
住,又想把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苦不堪言的“漂族”哄到电视机前。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这个剧名实在没什么创意,放眼全中国,就算四五线城市,包括乡镇农村,哪个地方
也不相信眼泪。但这个剧名的确也提出了一个命题:北上广到底相信什么?
作为一名北漂了十五年的“漂族”,我把自己问住了。认真思考了一个小时,得到了以
下我也不确定是否成立的观点:
作为一线城市,我相信一分努力会得到一分回报,运气好的话,甚至还能多几分。以前
有种说法,说北上广终归还是比中小城市,更注重规则,更遵守秩序,和中小城市(尤
其是市县一级的城市)的暴利行业多被权贵、富人阶层把持相比,一线城市总还是能遗
漏一些上升岗位,留给那些真正的外来佼佼者。但最近我开始怀疑,究竟是一线城市的
开明与宽容,给“漂族”带来了机会,还是城市发展的飞快速度与较大空间,需要“漂
族”的填充?是“漂族”要感谢一线城市,还是一线城市要感谢“漂族”?如果他们之
间是相互需要的关系的话,那么为什么在纳税平等的前提下,“漂族”所能得到的公共
服务不是平等的,在这种不平等环境下,是不是也存在十分努力只有一分回报的可能性?
我相信在北上广还有友情。我在2000年来到北京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很多的朋友,那时
大家都穷,但却有没完没了的见面和聚会,留下无数快乐而美好的记忆。2003年非典之
后,大家便聚少离多。此后多年,许多朋友一年也难见到一面。是我们太忙了,还是友
情淡漠了?如果我欺骗自己的话,用一个“忙”字足以把内外交困的状态呈现给别人看
,可是,真真切切的情况是,友情淡漠了。大家忙着赚钱,赚多一点的忙着移民,赚得
不多不少的,忙着买房换车,赚得少一点的,忙着糊口。可大家还是愿意相信有友情在
,哪怕只是朋友圈里点点赞,也愿意给自己留一下念想:等到老了的时候,或者不忙的
时候,还能一呼百应,重新聚到一起。
我相信大多数的人会在北上广扎下根去。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但留下的人,嘴上
不说,心里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城市的柏油路太硬,那层浅浅扎下的根,会很
容易被轻轻拂去,但拂不去的是十几二十几年在这里投入的情感。人们在这里习惯了拥
挤着上下班,习惯了喝醉之后在回郊区的路上一路狂奔,无数次默默发着宏愿早晚有一
天要归隐山林,但多数人都是想想而已,想完之后只能像一根铁定那样,紧紧抓住磁铁
,怕一个旋转,自己就被扔了出去。这个庞大的城市,终其一生可能只会熟悉它的一个
角落,但有这样一个角落能够容身,也足以让人把它当成真正的家。
我相信北上广的人,都会拥有一个“避难所”,这个“避难所”是他们在这个城市营造
的家。一线城市很好,有大剧院,有最新大片,有明星出没,商场繁华炫目,每一块财
富宝地,都散发出商业时代的馨香……但同时它也嘈杂浮躁,办公室里多是抑郁症,马
路上多是路怒族,人们擦家而过的眼神没有友好,偶尔的摩擦会换来莫名其妙的敌意。
家,成为城市里唯一可以做自己的地方。在信仰普遍缺失的城市,家庭终归会成为这代
人最后的、唯一的信仰。
北上广有眼泪吗?我认为是没有的,人们没时间流泪,流泪不会换来任何同情与帮助。
流泪的人会被认为不适合这个适者生存的地方,所以,不要相信电视剧里那些虚构的眼
泪,在北上广,走在大街上,如果不掏出身份证的话,人们都是这个城市的拥有者,在
有一千个“我不相信”的理由的同时,选择一个或两个相信的东西,来鼓励自己继续走
下去。
发信人: Veray (春天花开会), 信区: Movie
标 题: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到底相信什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18 02:12:22 2015, 美东)
一部名叫《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电视剧播出了,文章的媳妇马伊琍是主演,于是诸
多使坏的娱乐新闻拼出,“大尺度令人咋舌”,“激情戏轮番上演”,“满屏干柴烈火
”都写进了标题,不禁令人怀疑,这写的究竟是“漂族”故事吗?
想到“漂族”,会有许多关键词涌上脑海,比如唐家岭、地下室、暂住证、方便面、闭
门羹等等,电视剧要是主要拍这些,收视率不会高,荧屏竞争这么激烈,谁愿意看这些
苦哈哈的内容?自动地“漂”题材冠以苦涩滋味,其实也是一种想当然,“漂族”为什
么就不能“城会玩”?
就这部电视剧而言,属于典型的那种什么车都想搭的作品,既想把固定的收视群体吸引
住,又想把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苦不堪言的“漂族”哄到电视机前。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这个剧名实在没什么创意,放眼全中国,就算四五线城市,包括乡镇农村,哪个地方
也不相信眼泪。但这个剧名的确也提出了一个命题:北上广到底相信什么?
作为一名北漂了十五年的“漂族”,我把自己问住了。认真思考了一个小时,得到了以
下我也不确定是否成立的观点:
作为一线城市,我相信一分努力会得到一分回报,运气好的话,甚至还能多几分。以前
有种说法,说北上广终归还是比中小城市,更注重规则,更遵守秩序,和中小城市(尤
其是市县一级的城市)的暴利行业多被权贵、富人阶层把持相比,一线城市总还是能遗
漏一些上升岗位,留给那些真正的外来佼佼者。但最近我开始怀疑,究竟是一线城市的
开明与宽容,给“漂族”带来了机会,还是城市发展的飞快速度与较大空间,需要“漂
族”的填充?是“漂族”要感谢一线城市,还是一线城市要感谢“漂族”?如果他们之
间是相互需要的关系的话,那么为什么在纳税平等的前提下,“漂族”所能得到的公共
服务不是平等的,在这种不平等环境下,是不是也存在十分努力只有一分回报的可能性?
我相信在北上广还有友情。我在2000年来到北京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很多的朋友,那时
大家都穷,但却有没完没了的见面和聚会,留下无数快乐而美好的记忆。2003年非典之
后,大家便聚少离多。此后多年,许多朋友一年也难见到一面。是我们太忙了,还是友
情淡漠了?如果我欺骗自己的话,用一个“忙”字足以把内外交困的状态呈现给别人看
,可是,真真切切的情况是,友情淡漠了。大家忙着赚钱,赚多一点的忙着移民,赚得
不多不少的,忙着买房换车,赚得少一点的,忙着糊口。可大家还是愿意相信有友情在
,哪怕只是朋友圈里点点赞,也愿意给自己留一下念想:等到老了的时候,或者不忙的
时候,还能一呼百应,重新聚到一起。
我相信大多数的人会在北上广扎下根去。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但留下的人,嘴上
不说,心里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城市的柏油路太硬,那层浅浅扎下的根,会很
容易被轻轻拂去,但拂不去的是十几二十几年在这里投入的情感。人们在这里习惯了拥
挤着上下班,习惯了喝醉之后在回郊区的路上一路狂奔,无数次默默发着宏愿早晚有一
天要归隐山林,但多数人都是想想而已,想完之后只能像一根铁定那样,紧紧抓住磁铁
,怕一个旋转,自己就被扔了出去。这个庞大的城市,终其一生可能只会熟悉它的一个
角落,但有这样一个角落能够容身,也足以让人把它当成真正的家。
我相信北上广的人,都会拥有一个“避难所”,这个“避难所”是他们在这个城市营造
的家。一线城市很好,有大剧院,有最新大片,有明星出没,商场繁华炫目,每一块财
富宝地,都散发出商业时代的馨香……但同时它也嘈杂浮躁,办公室里多是抑郁症,马
路上多是路怒族,人们擦家而过的眼神没有友好,偶尔的摩擦会换来莫名其妙的敌意。
家,成为城市里唯一可以做自己的地方。在信仰普遍缺失的城市,家庭终归会成为这代
人最后的、唯一的信仰。
北上广有眼泪吗?我认为是没有的,人们没时间流泪,流泪不会换来任何同情与帮助。
流泪的人会被认为不适合这个适者生存的地方,所以,不要相信电视剧里那些虚构的眼
泪,在北上广,走在大街上,如果不掏出身份证的话,人们都是这个城市的拥有者,在
有一千个“我不相信”的理由的同时,选择一个或两个相信的东西,来鼓励自己继续走
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