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3提到的卡夫卡小说#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楼
三体3开头处,身患绝症的云天明意识到姐姐想让他安乐死,不再花钱牵累家人:
“这时,云天明想起了卡夫卡的一篇小说,里面的主人公与父亲发生了口角,父亲随口
骂道“你去死吧”,儿子立刻应声说“好,我去死”,就像说“好,我去倒垃圾”或“
好,我去关门”一样轻快,然后儿子跑出家门,穿过马路,跑上一座大桥,跳下去死了
。卡夫卡后来回忆说,他写到那里时有一种“射精般的快感”。现在云天明理解了卡夫
卡,理解了那个戴着礼帽夹着公文包、一百多年前沉默地行走在布拉格昏暗的街道上、
与自己一样孤僻的男人。”
查到是这篇卡夫卡小说:
“《判决》(1921)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主人公格奥尔
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他在
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写完信来到父亲的
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
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突然,父亲又转了话题,嘲笑格奥尔格在欺骗他朋
友,而父亲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并早已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他了。格
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于是独生子真的投河死了。
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
,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父亲高大强壮而毫
无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征。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父
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爱的父母亲,我可
是一直爱你们的”,则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
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
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
展现人物为战胜父亲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儿子把看来衰老的父亲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后
,真的把他“盖了起来”。从表面上看,他这样做是出于孝心。在深层含义上他是想埋
葬父亲,以确立自己作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说在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
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式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与此同时卡夫卡还通过这个独
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会中现实生活的荒谬性和非理性。”
于是又读了《判决》这个短篇全文:
http://www.kanunu8.com/book3/7592/165672.html
有兴趣的朋友看完后说说感觉吧。我咋觉得大刘那几句概括比原作更好。不知道是不
是翻译的缘故,原作行文别扭,没有美感;对话、逻辑都很不通顺。让我想起以往读很
多翻译作品的强烈感受:莫名其妙。不只是翻译的缘故;更多是不理解外国作家的思维
逻辑。
“这时,云天明想起了卡夫卡的一篇小说,里面的主人公与父亲发生了口角,父亲随口
骂道“你去死吧”,儿子立刻应声说“好,我去死”,就像说“好,我去倒垃圾”或“
好,我去关门”一样轻快,然后儿子跑出家门,穿过马路,跑上一座大桥,跳下去死了
。卡夫卡后来回忆说,他写到那里时有一种“射精般的快感”。现在云天明理解了卡夫
卡,理解了那个戴着礼帽夹着公文包、一百多年前沉默地行走在布拉格昏暗的街道上、
与自己一样孤僻的男人。”
查到是这篇卡夫卡小说:
“《判决》(1921)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主人公格奥尔
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他在
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写完信来到父亲的
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
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突然,父亲又转了话题,嘲笑格奥尔格在欺骗他朋
友,而父亲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并早已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他了。格
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于是独生子真的投河死了。
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
,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父亲高大强壮而毫
无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征。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父
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爱的父母亲,我可
是一直爱你们的”,则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
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
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
展现人物为战胜父亲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儿子把看来衰老的父亲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后
,真的把他“盖了起来”。从表面上看,他这样做是出于孝心。在深层含义上他是想埋
葬父亲,以确立自己作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说在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
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式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与此同时卡夫卡还通过这个独
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会中现实生活的荒谬性和非理性。”
于是又读了《判决》这个短篇全文:
http://www.kanunu8.com/book3/7592/165672.html
有兴趣的朋友看完后说说感觉吧。我咋觉得大刘那几句概括比原作更好。不知道是不
是翻译的缘故,原作行文别扭,没有美感;对话、逻辑都很不通顺。让我想起以往读很
多翻译作品的强烈感受:莫名其妙。不只是翻译的缘故;更多是不理解外国作家的思维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