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小说不是冷酷, 是冷眼#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楼
先看了电影《芳华》,不太喜欢牵强的故事、单薄的表演和文艺中年的桃色春梦。看到
大部分网友对原著评价比电影更低,于是带着微渺的期望值去看小说。
头一半让我对严歌苓的印象跌至史低:除了用词越发一往无前地油滑,又新添了我是个
小说家、我不编造对话、我写过好几次何小嫚等等以第一人称作家身份出现的时髦的间
离式手法,效果非常无聊。严歌苓的早期小说里也有类似刘峰的社会楷模,比如《白蛇
》里女主珊珊的丈夫从长相到职位都是中产标配,令珊珊自感其所有狂热偏执的天性
“都可以被这种教科书一样正确的男人纠正。珊珊明白她自己有被纠正的需要。”如此
谦卑的自我到《芳华》里变成一种令人讨厌的自满和促狭:“刘峰就是好得缺乏人性,
他的好让我变得心理阴暗。”2017年的严格苓心目中需要矫正的人已经不是自己,而是他
人。以前喜欢严歌苓就是因为她身段放得低,对底层、边缘人有与生俱来的同情。现在
的严歌苓似乎越来越执着和沉迷于自己一手制造的“边缘人”窠臼,这样的狭隘和刻薄
令我对她从喜欢变成反感。
可从第八章开始的小说后半部分(一共15章),我一口气读到半夜读完。这一半完全改
变了反感,重归喜欢……严歌苓对刘峰这样善良和倒霉的底层人,一如既往地怀着痛苦
的爱和强烈的同情。她所有的阴暗、损讽、冷漠、自私都是自黑的铺垫,为了反衬最后
一个葬礼的高潮。在那个无限谦让的追悼会前,她毫无保留地高扬“一个情操人品高贵
如圣徒的刘峰”,毫不留情地贬斥“我们”这群凉薄的集体暴力分子:
“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为什么会对刘峰
那样?我们那群可怜虫,十几二十岁,都缺乏做人的看家本领,只有在融为集体,相互
借胆迫害一个人的时候,才觉得个人强大一点儿。”
何止十几二十的青春男女,又何止一个文革。高举社会主义政治文学旗帜的批评家们可
休矣,君不见刘峰从文革一直倒霉到商品主义当代。无论何时何地,善良必然是高尚者
的墓志铭。这一层严歌苓其实没点透,结尾时还是情不自禁地吐槽了那个把平凡塑成雕
像、放在冰冷的大理石基座上的非人年代,反成蛇足,削弱了故事本身的力量。
再来数一数最让我动容的一些情节:小嫚父亲的自杀(依稀仿佛方方父亲之死),小嫚
全力挽留入伍前母亲给她梳的法国辫子,刘峰临终嘱咐小嫚扔掉那只用指甲油补的海碗
,和小嫚对刘峰那个触摸的终身感激(“这世界上,只有她的亲父亲那样扛过她”)。
可惜这个升华的触摸在电影里萎缩消弭于无形;小说的坚韧冬青底色也被电影的桃色取
代。
有的批评认为小说结尾太残酷,电影改编得温情可感。殊不知温情或滥情使这个电影停
留在通俗境界,而把美好撕碎给人看的小说更有撼人的后劲。严歌苓以前的作风也很
狠硬,但还没到这般外冷内热的高手功夫。《芳华》刷新视界,庶几接近鲁迅、萧红式
的冷眼。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宝贵的内功,然需勤修外力,方能百会交融,成就严肃正
派文学之高手。而严歌苓的外功套路目前看来稳步滑向油滑、散漫、放纵的通俗邪文学
。下文如何,究竟正不敌邪、邪不压正还是正邪融合质变,吾等热心读者静观其后。
附:
网上有小说全文。如果哪位想看无广告的Word版请告知,我传上来。
大部分网友对原著评价比电影更低,于是带着微渺的期望值去看小说。
头一半让我对严歌苓的印象跌至史低:除了用词越发一往无前地油滑,又新添了我是个
小说家、我不编造对话、我写过好几次何小嫚等等以第一人称作家身份出现的时髦的间
离式手法,效果非常无聊。严歌苓的早期小说里也有类似刘峰的社会楷模,比如《白蛇
》里女主珊珊的丈夫从长相到职位都是中产标配,令珊珊自感其所有狂热偏执的天性
“都可以被这种教科书一样正确的男人纠正。珊珊明白她自己有被纠正的需要。”如此
谦卑的自我到《芳华》里变成一种令人讨厌的自满和促狭:“刘峰就是好得缺乏人性,
他的好让我变得心理阴暗。”2017年的严格苓心目中需要矫正的人已经不是自己,而是他
人。以前喜欢严歌苓就是因为她身段放得低,对底层、边缘人有与生俱来的同情。现在
的严歌苓似乎越来越执着和沉迷于自己一手制造的“边缘人”窠臼,这样的狭隘和刻薄
令我对她从喜欢变成反感。
可从第八章开始的小说后半部分(一共15章),我一口气读到半夜读完。这一半完全改
变了反感,重归喜欢……严歌苓对刘峰这样善良和倒霉的底层人,一如既往地怀着痛苦
的爱和强烈的同情。她所有的阴暗、损讽、冷漠、自私都是自黑的铺垫,为了反衬最后
一个葬礼的高潮。在那个无限谦让的追悼会前,她毫无保留地高扬“一个情操人品高贵
如圣徒的刘峰”,毫不留情地贬斥“我们”这群凉薄的集体暴力分子:
“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为什么会对刘峰
那样?我们那群可怜虫,十几二十岁,都缺乏做人的看家本领,只有在融为集体,相互
借胆迫害一个人的时候,才觉得个人强大一点儿。”
何止十几二十的青春男女,又何止一个文革。高举社会主义政治文学旗帜的批评家们可
休矣,君不见刘峰从文革一直倒霉到商品主义当代。无论何时何地,善良必然是高尚者
的墓志铭。这一层严歌苓其实没点透,结尾时还是情不自禁地吐槽了那个把平凡塑成雕
像、放在冰冷的大理石基座上的非人年代,反成蛇足,削弱了故事本身的力量。
再来数一数最让我动容的一些情节:小嫚父亲的自杀(依稀仿佛方方父亲之死),小嫚
全力挽留入伍前母亲给她梳的法国辫子,刘峰临终嘱咐小嫚扔掉那只用指甲油补的海碗
,和小嫚对刘峰那个触摸的终身感激(“这世界上,只有她的亲父亲那样扛过她”)。
可惜这个升华的触摸在电影里萎缩消弭于无形;小说的坚韧冬青底色也被电影的桃色取
代。
有的批评认为小说结尾太残酷,电影改编得温情可感。殊不知温情或滥情使这个电影停
留在通俗境界,而把美好撕碎给人看的小说更有撼人的后劲。严歌苓以前的作风也很
狠硬,但还没到这般外冷内热的高手功夫。《芳华》刷新视界,庶几接近鲁迅、萧红式
的冷眼。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宝贵的内功,然需勤修外力,方能百会交融,成就严肃正
派文学之高手。而严歌苓的外功套路目前看来稳步滑向油滑、散漫、放纵的通俗邪文学
。下文如何,究竟正不敌邪、邪不压正还是正邪融合质变,吾等热心读者静观其后。
附:
网上有小说全文。如果哪位想看无广告的Word版请告知,我传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