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脚下的路与那诗、那远方——历史文化随笔(持续更新)
avatar
脚下的路与那诗、那远方——历史文化随笔(持续更新)#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l*r
1
从《红楼梦》里的“小畜生教子法”看古人的父母观
最近陪娃儿看小戏骨版《红楼梦》,俩娃儿都看得很起劲儿,当妈的我在一边看一
边还得各种解说,看到贾政训斥宝玉如何给丫鬟起了“袭人”这名,说他“不务正业,
专在这些秾词艳赋上作功夫”,慈爱的王夫人在一旁紧着打圆场,一家三口严父慈母娇
儿的场景让我突然想起之前打算写的《红楼梦》“小畜生教子法”,说写就写,立马动
笔!
严父一张口就是:“作孽的畜生”
贾宝玉在家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他老子,连走路都要特意地绕过老爷的书房。这
是因为老爹一张口,就是“作孽的畜生”,“无知的孽障”。宝玉秀了文采,给潇湘馆
提了“有凤来仪”四个字,老爷子心里认可,嘴上却骂“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
。”宝玉偶尔大着胆子说出了心里话,认为“杏帘在望”不如有凤来仪好,并由此引申
出了一段“天然图画论”,这下可惹恼了老爷子,大骂,“无知的蠢物!”喝道,“叉
出去!”刚出去,又喝到,“回来!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
第三十三回《受阻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是父子矛盾最激烈的一回。
因为贾宝玉在贾雨村面前“葳葳蕤蕤”,“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一怒;私藏琪官
,让忠顺王府的人找上门来,二怒;听信了贾环的谗言,误会宝玉逼死丫鬟,三怒!贾
政便命小厮“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还怕小厮打得不狠,自己夺过大板,“咬着牙狠
命盖了三四十下”,打得宝玉臀胫青紫,几个月下不了床。
在我们现在人看来,这哪是打孩子呀!哪是打亲生的呀!仇敌还差不多。
您可不要以为贾政是真心不喜欢贾宝玉,其实不是这样的,宝玉是贾政最疼爱的儿
子,远胜于贾环。诚然,宝玉的做派是有很多地方不入老爷子的眼,但是一则是嫡出,
生下来又带着块有神通的玉,长得漂亮,“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又有文采,做的《
姽婳词》,能让老爷子露出笑容,嘴上虽说“到底不大恳切”,心里却是骄傲的。唉!
多年的惯性使然,老爷子早已不会说夸奖儿子的话,咱不怪着他!
那为什么政老爷心里爱儿子面儿上要打骂儿子呢?这是因为古人推崇的严父的范儿
就是这样的。听了老子的,老子还得“骂”;不听老子的,那就直接打。要不然“养不
教,父之过”,那可就对不起列祖列宗了。所以这样的教子法充满了正义性和合法性,
还是看打宝玉那一回,王夫人来劝时,是这样说的,“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
不自在了,岂不事大!”,看了吧,儿子快要被打死,亲妈还得在旁边说“事小”。您
说古代当儿子的心理素质得多强大呀!幸好这时候宝玉已经被打昏了。
严父一张口就骂,那王夫人可是慈母呀,但是我说她用的也是“小畜牲教子法”,
这怎么讲呢?您看:王夫人只要一见了宝玉,就是揽在怀里,不是问“前儿的丸药都吃
完了?”就是问,“吃了什么没有?”好像王夫人只对儿子吃饭和吃药的事儿上心。宝
玉渐渐长大了,到了通人事儿(男女)的年龄,王夫人没跟任何人商量,私自给袭人添
了二两银子,算是下了个“懿旨”,定了个要伺候宝玉一辈人的屋里人。后来,宝玉和
晴雯越走越近,王夫人自然容不下这类“妖精”,亲自到怡红院去清理门户。总之,她
看中的那种“笨笨”的丫鬟,儿子就得喜欢;她看不上的那种妖妖娆娆的病西施,就得
立马撵出去。
所以说王夫人是用的母亲的慈爱和权威来管理宝玉的食色两方面的事情,您见过全
书里面王夫人啥时候和儿子聊过诸如心情呀、感情呀,问问宝玉,你到底为什么不爱读
书?你将来什么个打算?你喜欢什么样的朋友呀?这样的对话,全都没有。儿子就像个
小宠物一样,吃好喝好,将来和她选定的人交配好就行。书里说王夫人是个“天真烂漫
”的人,倒也不是反写,她对于很多事情的确是想法比较简单,方法比较粗暴而已。
政老爷和王夫人还只是嘴上和行为上把孩子当成“小畜生”,他们是不会爱儿子,
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尊重”二字更无从谈起。但是在心里还是有儿子的,就凭这
一点,已经是《红楼梦》里最好的父母。
后面的两位父亲,那真是把孩子当成“畜生”了。
“金闺花柳质,一载付黄粱”
贾迎春是贾府小姐里面最老实本分的一个,人称“二木头”,她的人生哲学那真叫
一个逆来顺受,“虎狼欺于前,尚谈因果”,连奶妈偷了她的“金凤”都不敢告状,害
怕把事情闹大。
但凡这样懦弱的小姐,父母给他找个好婆家,不必貌比潘安才如子建,也不用豪门
富户甲胄子弟,只要心地纯良、老实本分,就能幸幸福福地守一辈子。
然而她老爹贾赦的做法是把亲闺女给“卖”了!嗯,卖了五千两银子。
听听可怜的迎春回娘家的时候怎么哭诉的:
他(孙绍祖)便指着我的脸说道:你别和我冒充夫人娘子,你老子,把你准折卖给
我的。好不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
您可别说贾赦是上当了不知道孙绍祖是个什么德行,连老祖宗和贾政都知道孙家不
靠谱:
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停······
贾政又深恶孙家,随是世交·······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因此倒劝谏过两次
,无奈贾赦不停,也只得罢了。
贾迎春的判词里说她是误嫁了中山狼,才导致“金闺花柳质,一载付黄粱”,骂孙
绍祖把堂堂的公府里的千金小姐当作“蒲柳”一样的对待。那孙绍祖为什么敢这样的,
还不是因为贾赦老爷不把女儿当人看在先!即使大错已铸成,女儿回门哭诉时,但凡当
爹的有点悔意,拿出点架势来,也不会后来让那中山狼给作贱死。
迎春是真的命不好,投胎当了这么个混账老爹的女儿。
古人重男轻女,女子命贱,那贾琏是贾赦的儿子,那咱来看看赦老爷怎么教育儿子
的。
第四十八回平儿找薛宝钗借治棒疮的药,说起缘由时,讲了这么一档子事儿。
今年春天,老爷(贾赦)不知在哪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回家看家里所有收着
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
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
。二爷(贾琏)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
拿出这扇子略瞧了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
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
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
。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
!”·······二爷只得求那什么村帮忙,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
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
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
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老爷听了就生了气,说二爷拿话堵老爷,因此这是第一件大的。这几日还有几件小
的,我也记不清,所以都凑在一处,就打起来了。也没拉倒用板子棍子,就站着,不知
拿什么混打了一顿,脸上打破了两处。
贾琏,说实话,虽然有个好色的大毛病,还是多少有些是非观念的,比贾珍贾蓉等
强些个。在这个故事,他还知道为了几把扇子,逼得人家家破人亡不值得,但是在贾赦
眼里呢,这个儿子一是不孝顺,敢和亲爹顶嘴;二是没本事,不如贾雨村能耐大胆子大
。赦老爷就是这样的人生哲学,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点礼法是非观念全无。尚有些
良知的贾琏,遇见这样的老爹,打成那样儿也挺可怜的。
您是不是觉得贾赦够混!那其实贾府里还有个当爹的比他还混,那就是把宁国府闹
了个天翻地覆的“皇上”贾珍。
第五回说:漫言不孝皆荣(荣国府)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宁国府)”,此言不虚!
“啐他,问着他”

贾珍是玉字辈儿,是贾琏和贾宝玉的堂兄,人称“珍大爷”;宁国府和贾赦贾政一
辈儿的是贾敬,但他是个“活神仙”,最爱炼丹修道,平日也不住在府里,逢年过节,
贾珍去请安就好。因此不像荣国府最上边还有老祖宗震着,宁国府里贾珍可没人管得了
他,他可以无法无天,胡作非为。
他平时是怎么训儿子的,第四十五回借赖嬷嬷的口说了出来:
东府里你珍哥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
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管的着
三不着两。他自己也不管一下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
短短几句话,描写了了贾珍训儿子的方式:审贼(效仿他爷爷);缘由:着三不着
两,也就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该责骂的时候不一定管,不该骂的时候披头盖脸的来一顿
;最后的结果:没人真心服气,没有人真怕他。
第二十九回里一个小场景详细地为我们展示了怎么个“着三不着两法”:
(贾珍)又问:“怎么不见蓉儿?”一声未了,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出来了。贾珍
道:“你瞧瞧,我这里没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
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厮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又道:“问着他!”
那小厮便问贾蓉:“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言语。
为了个乘凉这么个不是事儿的事儿,贾珍当着众人的面羞辱儿子一把。古人讲:士
可杀不可辱,当众被啐一口吐沫,可比前面的用板子打杀伤力强多了,而且连“小厮都
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可见类似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不单单是对亲儿子,对其他的
小辈儿也是一样的,第五十三回,贾芹来领年物的时候也当众被贾珍羞辱了一番,最后
“红了脸,不敢答应。”
我一直琢磨贾珍为什么变着法的耍威风维护他的权威呢?试着分析一下,您听听有
没有道理。
在《红楼梦》的前几回,以暗写的方式交代了贾珍和秦可卿的不伦事,而且这件事
是闹得是宁府上下皆知,焦大当众喊出“爬灰”二字,最后不得已以牺牲秦可卿了结。
所以说贾珍有了个大污点,那后来他应该收敛点才对,为什么反而更变本加厉呢?
我想大概是这么一回事,做了亏心事心存愧疚是我们正常人的想法,但有这么一类领导
他们是这么想的,既然已经开了坏头,而且自己深知那个错误是无法被原谅,那不如索
性更坏,以错为错,变本加厉,在还有权势的时候把所有小辈的人都踩在脚底下,免得
示弱了有被反攻倒算的风险。
那么贾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那肯定是把那个坏的种子传播下去。我想在回家的
路上,贾蓉三观就坍塌了(当然本来也不正),后来他肯定什么坏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卖巧姐这事儿就是他干的,狼舅奸兄里面的奸兄就是他。
通过《红楼梦》,我们就看到古代社会里面这么样的一个父子关系,老子无法无天
,为所欲为,儿子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即使是像贾政王夫人那样心里有儿子的,他们
的教育方式在我们今天人来看也是不及格的,更别说后面那两个混账老爹,对孩子半点
亲情伦理全无。
怎么是这样,我们古人最崇尚儒家文化,不是最重视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吗?应该
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样的和谐场景才对呀?
其实,这二者是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的,要想讲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儒家文化
的发展脉络讲起。您听我细细的道来。
孔子讲孝
孔子说父父子子,翻译过来就是父亲要像个父亲一样,孩子也像个孩子的样子。《
论语》里讲: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您读到这句话是不是觉得这儿只对孩子提要求,要处处效仿父亲,其实仔细分析,
这里的关系是双向的,父亲要时刻记得您的一言一行被孩子观察着学习着呢,一想到此
就要约束自己的言行。
这样双向的要求才成就了“父父子子”。
那么父亲犯了错误怎么办,《论语》里面也提到了:
《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
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第一句话是说:父母做了错事,当孩子的要为委婉劝诫,但是劝诫的时候,对父亲
要尊重,靠亲情打动他说服他。
第二句是叶公说,我们家乡里有个道德楷模,他的父亲偷了一只羊,当孩子就告发
他!孔子说我们家乡有德行的人可不这样做,父亲为孩子隐瞒,孩子为父亲辩护,道德
就在这其中呀!
孔子自称他处的的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不尊重国君,儿子不孝顺父
亲,而他作为一个老师,苦口婆心地告诫弟子要讲家庭伦理,即使父亲做错了事,孩子
也不能告发,更不要能告发来赢得荣誉。亲情伦理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伦理,最单纯
的“爱”,如果这个都不讲,让儿子撕破脸皮去揭发父亲,以此换来领导的肯定和外人
的赞誉,那这个儿子怎么会是个有德行的人呢?社会上如果都认可这种德行,崇拜这样
的人,后果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在史书上见识过儿子争相揭发父亲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再回过头来读孔
子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是不是能领悟孔老夫子的一番深意呢?
以上所说的是孔子要重视家庭关系的原因,那么如何才能有和睦的家庭,孔子强调
儿子要孝,要从心里爱父母。
“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知道父母的年龄,为他们祝寿的同时也因为他们老了而难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设置了个情景,让大家都想象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一生病,
爸爸妈妈就急的的了不得?你如果能试着体会父母的这种心情,当他们老了病了的时候
,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孔子说,人家都说孝顺就是给父母一口吃的喝的就行了,我觉得不是,
您在饲养犬马的时候不也是给吃给喝的,如果没有一颗心,那赡养父母和养犬养马又有
什么区别呢?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
子说对父母“无违”,不是不要违背父母命令,而是不要违背礼法,就是说要按照《礼
》经里面写的方法去做。在以礼事之的时候,孔子还是强调不要忘记那颗心,他老人家
说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不要流于形式(玉帛),而是注重品德,从心里敬
父母爱父母。
可以看到《论语》里讲的“孝”充满了人情味,用一个词就叫做“温情脉脉”。仔
细分析,似乎还可以看出在当时,“孝”的风气并不普及,由于生产力低下,年老的父
母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孔子告诫弟子要知道父母的年龄,敬爱父母,这些不正是古今
中外都应该提倡的美德吗?
我们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孔子就是从家庭这个社会上
最小的单位出发,在家靠亲情,在外靠礼乐,把爱的种子慢慢地播撒开来。早在两年五
百多年前,我们古人就有这么伟大的思想,现代的中国人真应该感到骄傲。

“敬者寡,悦者众”──儒家走向法家化
那《红楼梦》里父母和儿女的关系为什么不是那么美好祥和呢?这是因为后来“孝
”就慢慢地变了样,不再是温情脉脉的教化而变成了冷冰冰的天理纲领。西汉的董仲舒
提出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当代历史学者余英时先生解释说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他巧妙的用儒家的外
衣包生了法家的”尊君卑臣“的政治内核。
        法:是刑法,是君主的统治
工具。大家千万不要把法家的法和近代西方"Rule of Law"等同起来,“Rule of Law”
日文翻译为“法之支配”最为贴切,主语是法,法来支配其他,没有任何人凌驾于法律
之上。我们中文翻译为“依法治国”意思更接近于法家的法,这个词依然是有主语的,
谁来依法呢?那个依法人不就是比法还大了吗?咱还是说古代,说白了法家里讲的法就
是皇上手里攥的狼牙棒,敲打谁,怎么敲都由他说了算,睡虎地秦简记载了大量的连坐
、肉刑等条文,可见这个法的有多可怕;术,就是整人术,君主要用各种手段将他的臣
子和民众玩弄于股掌之间;而势呢,就是统治阶层的傲慢,君主一定要保持他的至于至
高无上、不可挑战的权威。
法家思想家韩非,两只眼睛射出冷飕飕的目光,看着感觉都能杀人呀!
法家也讲忠和孝,与儒家的爱的教化不同,法家的忠孝是一种君王用的治国安邦之
术,目的是让老百姓都乖乖地听话,从而“尽力守法,专心事主”。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乱。
──《韩非子·忠孝篇》
对于前面列举的儒家思想的孝,您看看“三纲”里说“父为子纲”是不是跟这句话
很像。
法家思想好,法家思想好,法家思想是历朝历代统治法宝。可是这个法宝不能轻易
的拿出来,秦始皇是公开用法家思想管理国家,搞些焚书坑儒的招儿,谁反对他,他对
让谁死无葬身之地,最终在短短几年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后世一提暴秦都知道是怎
么一回事儿,法家名声实在是太坏了!汉朝皇帝就聪明的多了,他们是“霸王道而杂之
”,治国思想的主干还是法家,但是包了一层儒家的糖衣。自此以后,统治阶层用的虽
然都是法家的思想,但是谁都不敢明着说法家思想好,直到咱们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毛主席他老人家对法家思想是大加赞扬的。
我们看古代宫廷剧,是不是不管穿什么衣服的,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我
朝以孝立国·······”,皇上为了咱老百姓的家庭合睦操碎了心,唐玄宗李隆基
还亲自执笔注释《孝经》,摘抄一段里面的句子您就明白他为啥了: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敬一
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从家里边孝敬父母怎么一下子推到到“敬一人”上来了,而且还“敬一人,而千万
人悦。”《孝经》就是儒家法家化的代表著作,表面上是讲孝,其实是为了讲忠。而反
过来,皇上不好意思讲忠的时候,也一定是拿“孝”来做幌子。
您说“儒家法家化”,古代有这么多大儒,他们就没有看出来吗?
当然有,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就曾指出:
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于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
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朱熹早就看出了自叔孙通为汉高祖刘邦制定君臣礼仪,表面上是儒家,其实是沿用
的秦人的“尊君卑臣”之法。自朱熹之后,黄宗羲、王夫之、谭嗣同,一直到当代史学
家余英时先生、秦晖教授都看出“外儒内法” 是怎么一回事儿,只要是自上而下的
统治阶层公开讲“孝”、讲儒家传统文化,他们就知道意图是什么,因此这些真正的儒
者反而是对讲《论语》这类的事儿避而远之。只可惜这样有骨气的学者历来是统治者打
压的对象,他们的声音往往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并没有传播开来。
avatar
wh
2
从为人父母来看红楼梦真是一无是处……
关于王夫人从不和儿子谈心情、感情,不知道其他中国传统小说里有没有母子谈心的场
景。中国传统小说向来缺少心理描写或感情铺叙,那些是西方小说的强项。这一点恐怕
无法强求古人。我印象较深的中国传统父母典范,是钱穆在八十忆双亲里写的爸妈,也
没什么心理描写,基本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儒家的父母理想。虽然疑有夸张成分,同一本
书里写亲友师生都有夸张言辞,不过还是挺感人的。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从《红楼梦》里的“小畜生教子法”看古人的父母观
: 最近陪娃儿看小戏骨版《红楼梦》,俩娃儿都看得很起劲儿,当妈的我在一边看一
: 边还得各种解说,看到贾政训斥宝玉如何给丫鬟起了“袭人”这名,说他“不务正业,
: 专在这些秾词艳赋上作功夫”,慈爱的王夫人在一旁紧着打圆场,一家三口严父慈母娇
: 儿的场景让我突然想起之前打算写的《红楼梦》“小畜生教子法”,说写就写,立马动
: 笔!
: 严父一张口就是:“作孽的畜生”
: 贾宝玉在家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他老子,连走路都要特意地绕过老爷的书房。这
: 是因为老爹一张口,就是“作孽的畜生”,“无知的孽障”。宝玉秀了文采,给潇湘馆
: 提了“有凤来仪”四个字,老爷子心里认可,嘴上却骂“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

avatar
l*r
3
谢谢推荐
钱穆先生是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所以他眼中的中国历史也是如此美好。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从为人父母来看红楼梦真是一无是处……
: 关于王夫人从不和儿子谈心情、感情,不知道其他中国传统小说里有没有母子谈心的场
: 景。中国传统小说向来缺少心理描写或感情铺叙,那些是西方小说的强项。这一点恐怕
: 无法强求古人。我印象较深的中国传统父母典范,是钱穆在八十忆双亲里写的爸妈,也
: 没什么心理描写,基本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儒家的父母理想。虽然疑有夸张成分,同一本
: 书里写亲友师生都有夸张言辞,不过还是挺感人的。

avatar
l*r
4
(继续昨天的,这是个下篇)
上边有人搭台,下边有人唱戏
咱还是回到外儒内法,看一看他的副作用,首先一个就是自上而下的提倡“孝”,
人们竞相比孝心赛道德,孝成了演给领导看的戏。比如:
汉代就流传着一首儿歌,“举孝廉,父别居”,说是某人是被地方推举为孝廉,但
是一查才知道父亲早已被他赶出了家门;
《后汉书》记载了这么一档子事儿,有人推举一个叫赵宣的人,他自父母死后就住
在墓道中,守灵守了二十多年,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后来郡守陈蕃到乡里考察,发
现这个赵宣在服丧期间,却和妻子生了五个儿子,陈蕃大怒,主要原因就是“寝宿冢藏
,而孕育其中”,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搂着老婆在墓道里睡觉,欺世盗名,被治了罪。
还有“二十四孝”里的那些故事,我们今天的人读来也匪夷所思。您要是连着读下
来,还会发现一个规律,一开始记载的故事还算正常,像是“亲尝汤药”,“百里负米
”,越到后来越匪夷所思,什么“埋儿奉母”、“刻木事亲”,想想都有点毛骨悚然。
这可能是因为剧本越来越难写,到后来谁的剧本最惊悚,谁就被捧成大孝子。
再回到红楼,贾敬去世后,贾珍贾蓉父子孝不孝?孝呀!
贾珍下了马,和贾蓉放声大哭,从大门外便跪爬进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到天
亮喉咙都哑了方住。
脑门磕出血,喉咙都哭哑了,真是大孝子呀!但转眼背过人,不是打起了两位姨娘
的主意。贾蓉不是还牵了个媒,撺掇着叔叔贾琏在国孝家孝期间娶了尤二姐。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夫子一再唠叨的那个“孝心”,彻底的成了演给皇上看的戏
,还对剧本演员提出了各种高要求,要够夸张够惊悚才是真孝子。
这只是第一个副作用,还有第二个就是“三”纲把父母被赋予了一个不可挑战的地
位,父母被“捧杀”,古代人都不知道怎么当父母了。
我们刚才不是说《论语》里面有提到子女可以委婉劝诫父母,“事父母几谏”,但
是后来就不讲这个了。为啥?你想在家里跟父母可以挑错,在外边就会跟君主找茬。跟
父母再挑错也是一家人,尚还有亲情维护,跟君主找茬那就不一样,找茬多了很有可能
就会效法汤武革命的!因此只要君主还有一天的权威,就要把父母和君主至于绝对的权
威。不管父母做了什么都只能顺从,不能提问也不能反对,我们看无论是出土的汉律竹
简还是大清律法,子女告发父母都会处以死刑。
所以在这种保护下,中国古代的父母就真的不会当父母了,对儿女从来都是模仿皇
上对臣子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策略,即使是像贾政这样的古代社会的模范父亲
也是张口就骂、犯错就打,慈母王夫人像疼宠物一样的疼儿子,从来没有鼓励儿子说过
自己的想法,整天就是嘱咐儿子听话。至于像贾赦贾珍那样拿儿女性命尊严如同草芥般
践踏的父亲,连最基本的人伦都不讲了。

父母无恩论
 外儒内法,孔圣人的思想被糟蹋成这个样子, 很多人是看不下去的,他们
也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去反抗。例如古文经学家郑玄,用做注解的方式去追寻孔子的
本义;朱熹、黄宗羲等则是一代代地去捅破这层窗户纸,指出现行的根本不是圣人之道
;当然还有一类,他们反抗的方式是把矛头指向了已经法家化的儒,不是讲孝敬父母是
天经地义的吗?那我就提出一个“父母与子无恩”论,把“父为子纲”的理论基础打破
。在古代,谁这么大的胆子敢说这话呢?居然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
瓶中,出则离矣!
《后汉书·孔融传》
这番言论不要说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现代人也不一定能完全接受的了,曹操杀孔融
其中一个罪名就是“不孝”!
孔融怎么会不孝呢?他不是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挑最小的梨,把大的让给哥哥和弟弟
,最讲究尊老爱幼的吗?我分析一下,他应该感觉到当时在寺庙里供着的那个孔子已经
不是他祖先的本来面目,但还没想透外儒内法这层关系,索性先把外衣撕破,把塑像推
到,让你们没了利用的口实,然后在慢慢地辩论一层层地解开这个扣儿。
可惜的是,曹操可不跟你辩,直接杀了了事。
到后来这个“父母无恩论”便销声匿迹了,想想看,连孔氏子孙的脑袋都能被砍,
后人谁有多长了颗脑袋敢挠老虎的胡须呢?
一直到了民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言论空前自由的时代,民国大师对中国传
统的文化一一反思,胡适先生便在此时又一次提出“父母无恩论”,他写了一首诗叫做
《我的儿子》:

譬如树上开花,
花落天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
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这是我所期望于你: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

后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进一步阐释这个观点,父母生下孩子之前没有跟孩子商量,
本身就是亏欠了他们,因此不应该居功,也不该市恩,相反父母生了孩子还要负责任,
那就是把孩子教育好,教育成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孝的问题上,胡适先生不赞成把“
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这让孩子不必孝顺父母吗?不是的,胡适先生说,
“一个堂堂的人”决不致于做打爹骂娘的事,决不致于对他的父母毫无感情。 
对呀,就是这样,“孝”本来就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最基本的人伦,只要不是
那种超越底线的父母,哪个孩子不爱他们呢?回到《红楼梦》,我们说贾政和王夫人虽
然不太会教育孩子,但是就因为他们心里还有儿子,贾宝玉心里就无时无刻都有父母,
他对林妹妹说,“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在高鹗续本里
,他临出家前要拜别父亲,尽了儿子的礼才肯回到太虚幻境;在癸酉本里,他做诗“飘
零皓首抬眼望,暖溶月浮慈母颜”······
我们80后的新一代父母,在对待儿女的问题上,也是建立在“父母无恩论”的前提
上,我们选择生宝宝是因为爱小孩,想体验一把为人父母的经历,人生不留遗憾。在教
育孩子的时候,给他们讲道理,陪他们学作业,是为了他们将来自己有出息,现在有几
个家长还会对孩子说辱没祖宗、光耀门楣的话呢?
那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抛弃了孔子“孝”呢?不是的,父母有恩于子女是“父为子纲
”的基础,我们主张父母不居恩,针对的是那个假的法家化了的“儒”,先剥离了这个
,才会离孔子主张的“孝”越来越近。
孔老夫子是个好父亲好老师,他循循善诱的告诫他的孩子和弟子要孝父母爱父母,
我们80后的新一代父母不就是这样,在小家庭里教教孩子唱《我的好妈妈》;学校里的
老师组织小朋友给妈妈写个卡片,买个礼物啥的,这些都“孝”的教育。当然偶尔某地
的领导也会坐不住,搞个集体性的给父母洗脚之类的活动,不过我们广大网友眼睛都厉
害着呢,一眼就看出这是用的什么招儿,网上的嘲讽声一片。
最后用一段清华大学历史系秦晖教授的话来总结:
自由民主社会承认子女自主,不等于教唆六亲不认;维护公民权利,不等于怂恿弑
君犯上。恰恰相反,真孝子,何须严苛父权来恐吓?真敬君,何必生杀予夺之主乃尊?
如果在“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的威吓下才作孝状,能是真孝子吗?如果在杀伐之威下
才能尊君,君权一虚就墙倒众人推,所谓有奶便是娘,有枪便是王,这到底是尊君呢?
还是尊“枪”畏权呢?
《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历史的回望》
结束帝制,在辛亥革命中我们已经做到了,但是走出法家思想的藩篱,回归到真正
的儒家,我们仍在努力中·····
avatar
f*n
5
法家固然有愚民暴刑之害,在教育和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却是最适合治理国家的思
想。儒家本是君子修身立世之学,只能用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自我要求,不能用来治理
社会和要求全社会遵循。古代也好,当今也好,都应该以儒为思想道德基础,以法制为
现实治理纲要。当今和古代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修正法和儒的内容使之更适应现代社会而
已,若只取其一,吾未见其明也
现代人说起古代孝和礼往往匪夷莫测的样子,其实剥去历代法家和儒家的扭曲和附会,
孝和儒都源自礼,礼出自爱和真,都是自然而然的善良天性。生我育我,爱我教我,父
母之恩对应的必然有子女之敬爱。由敬爱而成礼,为孝道。失去亲人的悲伤,守护尸身
不被鸟兽分食,也自然而然地演变成服丧孝道。所以从古至今孝礼的本质都是一样,只
不过社会形式和伦理的不同采取不同形式而已,有原始进步之别,却未必有是非善恶之
分。对古代人要求把子女当朋友未免乡愿太甚,在现代把子女当朋友恐怕也只能收获作
为朋友的感情回报。即使自己不求回报,又怎样培养孩子知感恩知进退不骄傲?中国人
一向讲究言传身教,可以不讲孝和礼这两个字,却不可以不讲这两种精神。
孝礼本是爱中求
照见心中月自明
莫道千年多岐路
从来大道素还真
avatar
l*r
6
谢谢回复,后面会提到儒法怎么结合,但这个法不是封建社会的王法,他们把自己置于
法制之上,一旦权利倒台,法制也不会保护他们。

【在 f*****n 的大作中提到】
: 法家固然有愚民暴刑之害,在教育和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却是最适合治理国家的思
: 想。儒家本是君子修身立世之学,只能用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自我要求,不能用来治理
: 社会和要求全社会遵循。古代也好,当今也好,都应该以儒为思想道德基础,以法制为
: 现实治理纲要。当今和古代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修正法和儒的内容使之更适应现代社会而
: 已,若只取其一,吾未见其明也
: 现代人说起古代孝和礼往往匪夷莫测的样子,其实剥去历代法家和儒家的扭曲和附会,
: 孝和儒都源自礼,礼出自爱和真,都是自然而然的善良天性。生我育我,爱我教我,父
: 母之恩对应的必然有子女之敬爱。由敬爱而成礼,为孝道。失去亲人的悲伤,守护尸身
: 不被鸟兽分食,也自然而然地演变成服丧孝道。所以从古至今孝礼的本质都是一样,只
: 不过社会形式和伦理的不同采取不同形式而已,有原始进步之别,却未必有是非善恶之

avatar
l*r
7
上边有人搭台,下边有人唱戏
咱还是回到外儒内法,看一看他的副作用,首先一个就是自上而下的提倡“孝”,
人们竞相比孝心赛道德,孝成了演给领导看的戏。比如:
汉代就流传着一首儿歌,“举孝廉,父别居”,说是某人是被地方推举为孝廉,但
是一查才知道父亲早已被他赶出了家门;
《后汉书》记载了这么一档子事儿,有人推举一个叫赵宣的人,他自父母死后就住
在墓道中,守灵守了二十多年,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后来郡守陈蕃到乡里考察,发
现这个赵宣在服丧期间,却和妻子生了五个儿子,陈蕃大怒,主要原因就是“寝宿冢藏
,而孕育其中”,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搂着老婆在墓道里睡觉,欺世盗名,被治了罪。
还有“二十四孝”里的那些故事,我们今天的人读来也匪夷所思。您要是连着读下
来,还会发现一个规律,一开始记载的故事还算正常,像是“亲尝汤药”,“百里负米
”,越到后来越匪夷所思,什么“埋儿奉母”、“刻木事亲”,想想都有点毛骨悚然。
这可能是因为剧本越来越难写,到后来谁的剧本最惊悚,谁就被捧成大孝子。
再回到红楼,贾敬去世后,贾珍贾蓉父子孝不孝?孝呀!
贾珍下了马,和贾蓉放声大哭,从大门外便跪爬进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到天
亮喉咙都哑了方住。
脑门磕出血,喉咙都哭哑了,真是大孝子呀!但转眼背过人,不是打起了两位姨娘
的主意。贾蓉不是还牵了个媒,撺掇着叔叔贾琏在国孝家孝期间娶了尤二姐。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夫子一再唠叨的那个“孝心”,彻底的成了演给皇上看的戏
,还对剧本演员提出了各种高要求,要够夸张够惊悚才是真孝子。
这只是第一个副作用,还有第二个就是“三”纲把父母被赋予了一个不可挑战的地
位,父母被“捧杀”,古代人都不知道怎么当父母了。
我们刚才不是说《论语》里面有提到子女可以委婉劝诫父母,“事父母几谏”,但
是后来就不讲这个了。为啥?你想在家里跟父母可以挑错,在外边就会跟君主找茬。跟
父母再挑错也是一家人,尚还有亲情维护,跟君主找茬那就不一样,找茬多了很有可能
就会效法汤武革命的!因此只要君主还有一天的权威,就要把父母和君主至于绝对的权
威。不管父母做了什么都只能顺从,不能提问也不能反对,我们看无论是出土的汉律竹
简还是大清律法,子女告发父母都会处以死刑。
所以在这种保护下,中国古代的父母就真的不会当父母了,对儿女从来都是模仿皇
上对臣子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策略,即使是像贾政这样的古代社会的模范父亲
也是张口就骂、犯错就打,慈母王夫人像疼宠物一样的疼儿子,从来没有鼓励儿子说过
自己的想法,整天就是嘱咐儿子听话。至于像贾赦贾珍那样拿儿女性命尊严如同草芥般
践踏的父亲,连最基本的人伦都不讲了。

父母无恩论
 外儒内法,孔圣人的思想被糟蹋成这个样子, 很多人是看不下去的,他们
也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去反抗。例如古文经学家郑玄,用做注解的方式去追寻孔子的
本义;朱熹、黄宗羲等则是一代代地去捅破这层窗户纸,指出现行的根本不是圣人之道
;当然还有一类,他们反抗的方式是把矛头指向了已经法家化的儒,不是讲孝敬父母是
天经地义的吗?那我就提出一个“父母与子无恩”论,把“父为子纲”的理论基础打破
。在古代,谁这么大的胆子敢说这话呢?居然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
瓶中,出则离矣!
《后汉书·孔融传》
这番言论不要说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现代人也不一定能完全接受的了,曹操杀孔融
其中一个罪名就是“不孝”!
孔融怎么会不孝呢?他不是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挑最小的梨,把大的让给哥哥和弟弟
,最讲究尊老爱幼的吗?我分析一下,他应该感觉到当时在寺庙里供着的那个孔子已经
不是他祖先的本来面目,但还没想透外儒内法这层关系,索性先把外衣撕破,把塑像推
到,让你们没了利用的口实,然后在慢慢地辩论一层层地解开这个扣儿。
可惜的是,曹操可不跟你辩,直接杀了了事。
到后来这个“父母无恩论”便销声匿迹了,想想看,连孔氏子孙的脑袋都能被砍,
后人谁有多长了颗脑袋敢挠老虎的胡须呢?
一直到了民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言论空前自由的时代,民国大师对中国传
统的文化一一反思,胡适先生便在此时又一次提出“父母无恩论”,他写了一首诗叫做
《我的儿子》:

譬如树上开花,
花落天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
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这是我所期望于你: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

后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进一步阐释这个观点,父母生下孩子之前没有跟孩子商量,
本身就是亏欠了他们,因此不应该居功,也不该市恩,相反父母生了孩子还要负责任,
那就是把孩子教育好,教育成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孝的问题上,胡适先生不赞成把“
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这让孩子不必孝顺父母吗?不是的,胡适先生说,
“一个堂堂的人”决不致于做打爹骂娘的事,决不致于对他的父母毫无感情。 
对呀,就是这样,“孝”本来就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最基本的人伦,只要不是
那种超越底线的父母,哪个孩子不爱他们呢?回到《红楼梦》,我们说贾政和王夫人虽
然不太会教育孩子,但是就因为他们心里还有儿子,贾宝玉心里就无时无刻都有父母,
他对林妹妹说,“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在高鹗续本里
,他临出家前要拜别父亲,尽了儿子的礼才肯回到太虚幻境;在癸酉本里,他做诗“飘
零皓首抬眼望,暖溶月浮慈母颜”······
我们80后的新一代父母,在对待儿女的问题上,也是建立在“父母无恩论”的前提
上,我们选择生宝宝是因为爱小孩,想体验一把为人父母的经历,人生不留遗憾。在教
育孩子的时候,给他们讲道理,陪他们学作业,是为了他们将来自己有出息,现在有几
个家长还会对孩子说辱没祖宗、光耀门楣的话呢?
那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抛弃了孔子“孝”呢?不是的,父母有恩于子女是“父为子纲
”的基础,我们主张父母不居恩,针对的是那个假的法家化了的“儒”,先剥离了这个
,才会离孔子主张的“孝”越来越近。
孔老夫子是个好父亲好老师,他循循善诱的告诫他的孩子和弟子要孝父母爱父母,
我们80后的新一代父母不就是这样,在小家庭里教教孩子唱《我的好妈妈》;学校里的
老师组织小朋友给妈妈写个卡片,买个礼物啥的,这些都“孝”的教育。当然偶尔某地
的领导也会坐不住,搞个集体性的给父母洗脚之类的活动,不过我们广大网友眼睛都厉
害着呢,一眼就看出这是用的什么招儿,网上的嘲讽声一片。
最后用一段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的话来总结:
自由民主社会承认子女自主,不等于教唆六亲不认;维护公民权利,不等于怂恿弑
君犯上。恰恰相反,真孝子,何须严苛父权来恐吓?真敬君,何必生杀予夺之主乃尊?
如果在“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的威吓下才作孝状,能是真孝子吗?如果在杀伐之威下
才能尊君,君权一虚就墙倒众人推,所谓有奶便是娘,有枪便是王,这到底是尊君呢?
还是尊“枪”畏权呢?
avatar
f*n
8
我的回帖被删了?连个人主页里都找不到,真牛
avatar
l*r
9
不是我删的,是版务删的,让我修改了再发。
你可以试试再回复一下

【在 f*****n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回帖被删了?连个人主页里都找不到,真牛
avatar
f*n
10
知道不是你删的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不是我删的,是版务删的,让我修改了再发。
: 你可以试试再回复一下

avatar
wh
11
不是我删的,是站务删的。我去恢复。看不出为啥要删。站务说了理由吗?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不是我删的,是版务删的,让我修改了再发。
: 你可以试试再回复一下

avatar
wh
12
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删的帖,个人家页里都不会留着吧?除非在个人博客里备份。

【在 f*****n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回帖被删了?连个人主页里都找不到,真牛
avatar
l*r
13
贾宝玉撕扇子冲着谁?
咦?怎么是贾宝玉撕扇子,不是晴雯吗?其实扇子虽然是晴雯撕的,但是那个主意
可是宝玉出的,撕扇子的道理是他讲的,所以说贾宝玉撕扇子也讲得通。
这篇小文就通过分析下他讲的这个道理,探讨一下《红楼梦》的这个第一男主的思
想境界,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去理解宝黛爱情。
你爱这样,我爱那样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宝玉早上出门前因为晴雯跌折了扇
子,斥责了几句,惹恼了她,加上前来劝架的袭人,三个人炒作一团。晚上宝玉吃酒回
来,他是个不记仇的人,知道躺在枕榻上的是晴雯后,又去哄她。晴雯故意说自己慌张
,不是跌了扇子,就是打了盘子,这个话头倒是惹得宝玉一时兴起,发表了一番“爱物
论”。
宝玉笑道:“你爱打(指打盘子)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
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
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
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它出气,这就是爱物了。”

我一直很奇怪,其中两句,“你爱这样,我爱那样”,中的“你”指的是谁,贾宝
玉这是在挑战谁呢?
直到看了朱熹的书,发现他老人家特爱拿扇子做比喻,“扇子之物出现之前, 已有
扇子的道理, 据此制作扇子。”“譬如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
是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理。”任何事物在它产生之前就已有了道理,
比如扇子,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在利用的时候也得符合这个原理,摇动就能产生风
。但是宝玉说,你爱这样,我爱那样,你说的是扇风的道理,我说的是博美人一笑也是
可以的,这显然是冲着朱熹来的呀!
是不是有这么点意思呢?其实贾宝玉冲着朱熹来的还不止撕扇子这一件事,咱们一
点点地讲,先从朱熹的思想是什么开始分析吧。

存天理 灭人欲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的思想“致广大,尽精微”,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却
非常两级。推崇他的人说他是自孔孟之后的一位大思想家:“宗朱子者為正學,不宗朱
子者即非正學”,“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而批判他的人,您不
要以为是等到民国新文化运动才有了,清朝就有了,戴震就提出过“以理杀人”这个说
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还是先从一个切入点了解一下朱熹的思想,这个点就是六个
字:存天理,灭人欲。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第十一)
先看存天理。朱熹说,“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一个理,这个理就是儒家
传统的太极阴阳,然后通过分疏的方式反映在世间万事万物上,这个叫做理一分疏。
那我们凡人怎么通过万事万物感知这个理呢?朱熹提出了“格物”的方法。格物这
个词,在《大学》就有,“致知在格物”,就是说要想要明白“大道”,需要知道穷尽
万事万物的道理。具体怎么个格呢,朱熹引用了程颐的“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的
说法,加以引申:
如读书,今日看一段,明日看一段。又如今日理会一事,明日理会一事,积习多后
,自然通貫。·····今日斫,明日斫,到树倒时,只一斫便了
朱熹引用了几个比喻,让人如同看书、思考、砍大树一样,今天一点,明天一点,
等到某天就豁然贯通了。因此他什么都格,对万事万物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是第一
个辨认出化石的人,甚至还试图解释雪花为什么是六角形的········想不到吧
!原来那个朱老夫子并不想我们原来认为了迂腐刻板。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个大bug,每个事物都格一遍,啥时候能格完,再说格出来也没
个标准答案呀。明朝有个最聪明的人叫王阳明,据说他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最后什么
也没格出来,人还因此病倒了;清朝的颜元也批评他,
朱子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试问一日十二时
辰,哪一刻是尧、舜、孔、周?
《习斋先生言行录》
颜元在这里问的是用格物通晓天下的“理”,你怎么知道格出来的是儒家的理还是
释家的理呢?其实就是说的格物是格不出来统一的“理”来的,那么除了颜元,还有别
人,就是红楼的男主贾宝玉,只不过他格的是个小物件——扇子。

绕了半天,咱是不是终于回到开头了,“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就是隔着时空对朱
熹喊话呢,在关于扇子的问题上,我和你格出了不同的天理。
如果说贾宝玉只是对朱熹的“存天理”存在异议,那么对下一句“灭人欲”,宝玉
绝对是铮铮不平了。其实不仅是宝玉吧,历来人批判宋明理学主要是针对这句。在这里
,我也不是为了朱熹辩护,只是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灭人欲”的主语是谁?是我灭
我的人欲?还是我灭你的人欲?还是你灭我的人欲呢?
在朱熹看来,这个问题还用问吗?当然是第一个呀,谁读到这句话,谁认可这个道
理,谁就去灭自己的人欲。他说“人欲自去,天理自明。”(《晦菴集》卷第五十五)
,为了彰显人生上的天理,就去灭自己的过分的欲望。他还担心后人会把人欲和人的基
本需求相混淆,特意强调二者的区别: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
子语类·卷十三》
贾宝玉对这个当然是很有异议,在书的第十七回,宝玉在陪老爹逛大观园的时候,
发表了一段“天然图画论”,他说,
“此处(杏帘在望)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
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
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
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贾宝玉的意思很明显,大观园就是“天仙宝境”一样贵族园林,何必弄个古朴的田
园村舍来做幌子;我本来就是一个贵族公子出身,又何必故意拿捏装出个穷酸样儿,因
此他的吃穿用度都极其讲究,怡红院布置的比小姐的绣房都精致,甚至连丫鬟的胭脂水
粉类都是用最好的材料精心都调弄的。所以他是建立在一个最自然的角度,既不过分的
贪婪,也不想去灭什么人欲。
好,小结一下,我们可以说贾宝玉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是有异
议的,但即便如此,这也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对一个道德自律者有些不满,其实贾政就
有点朱老夫子刻板自律的架势,宝玉对老爹时刻都是恭恭敬敬的,背后也没非议过呀。
但是您别忘了,《四书》还有第三个意义,那就是作为八股考试题库存在的。宝玉对于
这个意义上面的《四书》,那是以死相抗的。
活着的时候清冷凋零,死了之后被捧入神坛
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至此以后,这就成了统一的考试
大纲,直到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后世人说到八股时文的流弊,首先批判的就是这点,
只用朱熹一家之言让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束缚。但是人们如果就把这笔帐算到朱熹头上,
那真是太冤枉了他。因为朱熹本人是非常反对科举制的,那时候还没有考八股,考的是
策论。
专做时文底人,他说底都是圣贤说话。且如说廉,他且会说得好;说义,他也会说
得好。待他身做处,只自不廉,只自不义,缘他将许多话只是就纸上说。廉,是题目上
合说廉;义,是题目上合说义,都不关自家身己些子事。
《朱子语类》
看了吧,朱熹对于用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会导致人心口不一,看看清清楚楚,他可
不知道自己死后学说会成了考试大纲。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八股考试使得朱熹的学说被推广,就算是学僵化了,但是天下
的儒生还是背的他的书!说不定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知道了也会偷着乐。那可真不是,
您想,考出来的这种理学还是真正的理学吗?
还是存天理,前面不是说朱熹要格万事万物嘛,但是皇上那会对什么化石雪花的自
然事物感兴趣呀,他们只关心一样,怎么能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提供理论基础,所以存天
理慢慢地就成了证明皇权统治如何伟大光明正确的一种学说。这样一来,漏洞倒是没有
了。第一,格物不需要格那么多,就格三纲五常一类的就行了,第二答案也由皇帝钦定
了,谁拍的皇上最舒服,谁就是状元!
那么灭人欲呢,这点就更搞笑了,朱熹主张灭人欲,但是科举这种形式本身是皇上
奖励读书人的手段,宋真宗就说: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看了吧,皇上说的,中了举以后就可以过那种在黄金屋里坐拥美人神仙般的日子,
但是考试的内容又是“灭人欲”的的理学,冠冕堂皇的话还得说,这可真扭曲,怎么调
和这个矛盾呢?还是读书人脑袋瓜子灵的,灭别人的人欲不就行了,后来真就变成高端
人士灭低端人士的“人欲”,有话语权的人灭了没有话语权的人的“人欲”。到了最后
,一群早已经换了发型的清朝大儒只能和女人较劲了,“饿死事小,失节是大”呀,二
程和朱熹讲的“气节”的重担可是得让一群“贞洁烈妇”来挑了。戴震说他们“以理杀
人”就在这里。

小编在上篇小文的时候,列举过朱熹说过的一句话:
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于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
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正是有感于自打孔子那尊塑像被皇上立起来以后,儒家思想的内核就不见了踪影,
朱熹才以章句的形式注解四书,阐明自己的理学思想。我们现在说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
一代大儒,但却不知道他生前被整饬的很惨,他设立的书院本来是开了民间自由议政的
先河,后来被查封;他自己的形象被几桩讼案搞了个灰头土脸,谁知道死后,他的塑像
也被皇上立了起来,名誉有了,代价却是理学的内核篡改了。
怎么会这样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却想不明白答案,直到读到孟德斯鸠的一句
话豁然开朗,
任何东西和专制主义联系起来,便失掉了自己的力量。
《论法的精神》
对呀!科举本来就是专制王朝笼络人才的产物。当年李世民在端门上,看见那天下
的书生从弱冠到皓首,从长安到地方,都熙熙攘攘奔赴考场,得意的说了句,“天下英
雄尽入吾彀中矣!”这一招儿太厉害了,一下子就吃定了知识分子的软肋。其实比起那
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读书人最看重的还有荣誉呀,谁不想着“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古往今来多少读书人心甘情愿的往这个坑里跳,即使以牺牲自由思
想为代价也在所不辞。
朱熹之前的科举考策论,考生是天子门生,皇上最终的阅卷人,在内容和形式上还
是相对宽泛;朱熹之后的科举考八股,从内容到形式到评分标准是死死地攥在皇上手里
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读书人都从慢慢地传道者变成了皇权思想的捍卫者。
再举一个例子反证一下,在没有实行八股科举的日本,宋明理学却一直兴盛不衰,
后来还结合禅宗和他们本土的文化,产生了“侘寂”美学,以追求质朴简约为宗。从这
个角度说,日本人嘲笑我们“崖山之后无中国”也是有一定道理。
        所以我说以宋明理学为考试大纲的八股科举反而害了宋
明理学,您看着有没有道理呢?其实这只是从破坏的角度讲,八股科举的危害还远远没
有那么简单,因为它还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还有回到红
楼,贾宝玉,作者也说他不肖、叛逆、似傻如狂,他的种种乖张表现究竟是想表达什么
?咱们下周再接着说。
avatar
f*n
14
贾宝玉只不过是不知稼穑的富二代而已,才会不想受身份约束而只享受富贵。他是个善
良人,代表的思想和阶级却是人民大众的敌人。说他是自由主义,不免玷污了现代独立
自主的自由主义精神。不压迫别人而能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君主制利用等级权力压
迫剥削人民,资本主义利用生产资料和金融资本压迫剥削人民,从来没有真正的自由主
义存在过
avatar
l*r
15
贾宝玉是个爱读《四书》的好少年
啥?贾宝玉爱读书?还是读《四书》?
会不会有人一看了这个题目,就会质疑我看的《红楼梦》跟大家看的不是一个版本
呢?还是借个引子要办国学班歪讲儒学呢?
别急,咱们今天继续分析红楼梦男主的思想境界,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去理解宝
黛爱情。

饱读诗书的贾宝玉

人们认为宝玉不喜欢读书,都是从第三回里那两首《西江月》来的,说宝玉“潦倒
不通事物,愚顽怕读文章”,还一再嘱咐大家,“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大家读了这话,都会认为这孩子不好,草包一个!但是下边的脂砚斋批注就很奇怪:“
能效一二者,亦必不是蠢然纨绔矣。”咦?这句话又怎么说,能像贾宝玉十分之一、二
的人,已经不是脑残了,那贾宝玉的悟性和才学那更不是常人能够企及的了。
那《西江月》两首词是反着说吗?这么说也只说对了一半。在读书这个问题上,这
句话肯定是反着说的,在行为方式上,这句话又对了,宝玉的境界却不是一般的膏粱子
弟能够效仿的。这么复杂呀?当然,要不怎么是千古奇书呢?先说第一个问题,贾宝玉
是个饱读诗书的人。
第十七回,“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贾元春)手引口传,教授
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三四岁就几千字了,古人虽然略有夸张,但大体也不会
差太多,宝二爷绝对没输在起跑线上。
还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行人走到“蘅芜苑”这个地方,满眼所
见,皆是奇花异草,贾政说不出个名字了,只是赞“有趣”,他的那些请客只能是一通
乱猜。只有宝玉能说出什么”清葛”、“紫芸”、“青芷”等名,并且指出是出自《离
骚》、《文选》等书上的记载。我们在高中课本上背过《离骚》的一篇,好难,一大半
字都不认得,宝玉不仅会读,还能活学活用,说出各种植物的名字,那平日里肯定是下
功夫研究过的。
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那段,贾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附情
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在宝
玉眼里看来,读书学诗的人才是集山川草木之精华孕育出的人物,反之,不识字的就是
“俗了”。想在丫鬟里面排第一位的晴雯到底还是俗人类里的!
其他的例子不一一列举了,别忘了连无书不读的宝姐姐都说宝玉“杂学旁收”,所
以说贾宝玉饱读诗书是成立的。
咱再看第二个问题,他都读些什么书呢?才子佳人当然是有,有一回说茗烟给宝玉
弄了几本,贾宝玉如获至宝,还把本文理细密的《会真记》拿到带到了大观园,被林妹
妹发现,两人花下共读。
“落红成阵”,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最经典的剧照之一
但是谁少年时候没读过几本带点尺度的闲书呢?您要说贾宝玉除了吃喝玩乐就整天
研习些这个,那太看低了他了。况且这些书里面真正辞藻警人,余香满口的,也就《会
真记》、《牡丹亭》、《桃花扇》那么些吧。其余的水平也不敢恭维了。第五十四回,
连不识字的贾母都知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他(
编书的人)看了这些书着了魔,也想出个佳人”。老太太都知道这些玛丽苏的小说经不
起推敲,贾宝玉自然也不会沉迷于此。
在第十五回,北静王水溶见贾宝玉,拉着他的手问他读什么书。书中写,宝玉一一
的答应。答应的啥呀?您倒是写明白呀?人家不!留白了,让你自个儿猜。87版电视剧
里,宝玉回答说是《庄子》,我听了这个答案就想着片头挂了这么多红学家的名字,怎
么整出这么个答案呢?

庄子是个拆台派,走的是非主流的道路,巧言善变,是个高级段子手。诸子百家要
是有机会能聚在一块,各个都会被庄子嘲讽一番。他的妻子死了,他不悲反喜,鼓盆而
歌,庆祝妻子的气息回归山野。贾宝玉的叛逆走的不是庄子的路线,第七十八回,他最
心爱的丫鬟晴雯死了,他是依照古礼的方法,做了一篇《芙蓉女儿诔》,又备了四样晴
雯日常所喜之物,去芙蓉花前祭她,这明明就是古儒的行为方式呀。退一万步讲,即使
贾宝玉真的喜欢《庄子》,那可是前有王爷,后有老爹,这种非主流的道佛一类的书,
他是绝对不敢说的。
除明明德外无书
我认为贾宝玉回答北静王的应该是《四书》。简单列一下证据:
第三回中,林妹妹在被贾母问起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看了吧,宝
玉最敬重的林妹妹也用这个标准答案。
同第三回,贾宝玉给林妹妹起了个颦颦的字,探春说是杜撰,宝玉说,除《四书》
外,杜撰的太多,可见他只认为《四书》是圣人的箴言。
第十九回,袭人引述贾宝玉平日里说过的话,“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
能解圣人之书,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明明德就是《大学》里的句子。此处庚辰
双行夹批:宝玉目中犹有“明明德”三字,心中犹有“圣人”二字,又素日皆作如是等
语,宜乎人人谓之疯傻不肖。这里是说宝玉心中认可孔夫子的学说,但是又和别人的行
为不同,至于到底是怎么个不同和为什么,咱们还是后面分析。
第二十三回,贾宝玉花下读西厢,黛玉看见问,宝玉说,不过是《大学》《中庸》
。虽然我们知道贾宝玉是拿这个唬林妹妹的,当然也没唬住,因为林妹妹太聪明了,但
是宝玉日常肯定是拿着这些书读的。
第七十三回,写贾政第二天要考儿子的功课,贾宝玉临时抱佛脚,“如今打算打算
,肚子里现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论语》还背得出来,至于《孟子》
上篇有一半是夹生的。”《四书》里面有大半部分宝玉是能背的出来的。
除了读《四书》,还读了点《诗经》,第九回,贾政小厮李贵,宝玉都在学堂里念
什么书,李贵答道,“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哄
的贾政的清客们一通嘲笑。
此“四书”非彼《四书》
您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啊,上篇小文里咱们不是引了贾宝玉的“爱物论”和“天然图
画论”,说他主要是挑战的朱熹,而朱熹的思想都反映在他的《四书章句集注》里面了
,这儿怎么又说贾宝玉喜欢读《四书》呢?
别急,我当时不是提了个“最终解释权”的重要性呀。四书本来就是记载孔子及其
弟子言论的先秦儒家著作,只不过当时没有这个名字,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是“五经”中的《礼记》里面的章节,朱熹拿出来,和《论语》、《孟子》混编,并在
注释中加入自己的思想,统称《四书章句集注》。但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
“四书”的内容在前,朱熹的注解在后,而且朱熹的解释和前秦的儒家思想是有很大区
别的。
到底是怎么个不一样呢?小编再这里也没法展开细说了,咱还是从上篇文章那个贾
宝玉的“天然图画论”和朱熹的灭人欲的“道德自律派”这两种,那么哪个更接近孔夫
子的思想呢?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或肉稍微有点不新鲜,他都不吃;他还爱听
音乐,他在齐国听了《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了,肉的诱惑都可以抛弃;在男女
爱情方面,他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先肯定人
的生理需求,在此基础上追求精神境界。还有,孔子说到《诗》的时候用了三个字,“
思无邪”,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诗经的第一篇是《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孔子说这一首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现代人的解释就是那种暧昧和忧愁描
绘的恰如其分。咱们即使古文水平不行,一念这诗也明白,这是情窦初开时节,少男写
给少女的情诗!因此《牡丹亭》里说杜丽娘一读这诗,就会梦见柳梦梅。但是您可不知
道,后代的“儒家”解释就跑偏了,男女这事儿哪能登大雅之堂呢,他们说这是是“后
妃之德”:
此篇言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毛诗正义》
合着按照汉儒的意思,杜丽娘不能梦见柳梦梅,而是应该梦见自己加入了《甄嬛传
》里的后妃团,在皇后娘娘的带领下,一块学学女德思想啥的。
朱熹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修正,他认为这里的君子和淑女指的是文王和他的妻子大姒,
“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周
之文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
《诗集传》
在他看来,《关雎》的意义在于教后人,以文王和大姒的婚姻为典范。按照朱老夫
子的意思,谈个恋爱还得想着效仿圣人和圣女怎么谈的,哎呦,好为难呢,咱们凡人连
恋爱都谈得不对了。
孔子的思想本来就是非常自然,他从尊重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出发,通过教化,最终
又回到自然天地中。在他的眼中,《关雎》这样的诗歌就是“思无邪”,因为大家都是
人,到了年龄就会想着那些事儿,白天采野菜的时候魂不守舍,晚上一想到她就辗转反
侧。但是后代儒家非要把夫妇之德,和谐社会一类的强行灌输进去,真应了那句话,“
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就更糊涂了。”杜丽娘估计就是听了这个解释怎么也想不明
白,抑郁而死了。
朱熹在这个基础上试图剥离这种伪的儒学,力道稍稍过了一点,有些解释又僵化了
一些,反而显得不那么自然,真是应了那句话:
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
《菜根谭》
比起来我倒是觉得贾宝玉的“天然图画论”更接近先秦古儒的本旨呢。
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还周到
宝玉是读《四书》的,心中也仍然没有忘记“圣人”,他平日里的行事风范如何呢
,前面举了一个例子,晴雯死了,他按照古礼祭司晴雯。其余类似的记载还有,第三十
七回,通过秋纹的话得知,宝二爷见院子里新开的桂花,折了两支,本来要自己插瓶的
,突然想起来这是园里才开的新鲜花儿,不敢自己先玩,取了对,亲自灌水插好了,亲
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给太太。
园子里的新开的桂花送给老祖宗和母亲,亲自灌水插好,亲自去送,还用了一字叫
“进”这不是正好解释了什么叫做“敬”长辈,这不是和孔夫子教导的孝是一致的嘛!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论语·为政》
第五十六回,听老祖宗讲,“你我这样的人家的孩子,凭他们(贾宝玉、甄宝玉)
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
断不容他刁钻去了·····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还周到,使人见了可爱可怜
,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
您看,咱们原来以为贾宝玉多么乖张叛逆,原来人家是个最讲究正经礼数的。

假作真来真亦假
上面我们说,贾宝玉原来是读《四书》,行“古礼”的,那为什么在众人眼里,又
是个“似傻如狂”、“行为偏僻”的人呢,原因其实说出来也很简单,那就是那个“假
作真来真亦假”的世界,根本没有他的舞台。
假的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咱第一篇小文里不是说过,贾敬误食丹药修仙上了天,贾
珍和贾蓉父子,“放声大哭,从大门外跪爬进来,至棺材稽颡泣血,直哭到天亮喉咙都
哑了方住。
脑门都磕出血,喉咙都哭哑了,这场景要是孔夫子、朱夫子见到了,都得连声称赞
是真孝子呀!但是幸亏曹雪芹给了咱们读者上帝的视角,咱知道了那爷儿俩转眼间就打
起那二位姨娘的主意来的事了。
当假的成了真的,真的就会无路可走。所以在那场丧礼上,贾宝玉反而“魔症”了
,当和尚绕棺的时候,他害怕二尤被和尚的气味熏坏了,故意挡在那里,在众人眼里扮
演起“不知礼,没眼色”的糊涂角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我看唐伯虎的这首诗倒是正好解释贾宝玉
的心境。
其实,贾珍贾蓉只是做戏的中级水平,真正的大师是贾雨村,他不但是戏份做得足
,还能说出一番理论依据来的,那就是贾宝玉平日深以为厌的“仕途经济学问”。 这
套理论的核心是先接受这么一个做戏说谎的行事规则,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的,因此这个
假的世界存在是有合理性的,那么作为个人要用心钻研怎么在这套规则下玩得转。
        我们知道贾雨村绝对是个有悟性
有才华的人,做的诗很有气势,点评个人物也头头是道,甄士隐、林如海、贾政这些人
全能唬住,那他这套本事怎么来的呢?
启功先生在《说八股》一文中,指出八股就是一种说谎圆谎的文字游戏,士子通过
这样的培训,技能才能及格,成为做官的好材料。古代一个学生从开蒙到学会做八股文
,用现代化说绝对是超过2万个小时的训练,其实也是2万个小时的自我洗脑过程。贾雨
村是一个从穷儒一点点爬上来的,经过科举这一番训练,再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年,
那“人情练达即文章”已经到了臻于化境的水平。
我们的演戏本能是根深蒂固的,以致我们常常忘记离开舞台,忘记还有一些真正的
生活可过。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总觉得林语堂先生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人还是有些夸张,但是形容中国的官场,那
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理解了这点,我们是否明白贾宝
玉为什么如此抗拒八股科举,宁愿在女孩圈里厮混也不愿见过结交仕途,他就是在这个
假的世界做最后的挣扎,宁愿无路可走,也不愿意与你们沆瀣一气。
现代大家都流行“成功学”,贾宝玉的身上却处处体现着“失败学”,但是这
都怨谁呢?
“素日里看他是个知己,果真是个知己”

我们理解了贾宝玉,再来看宝黛爱情就会明晰多了。熟读红楼的朋友都记得贾宝玉
对林妹妹表白的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当时说林妹妹偷听到宝玉的话:林
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就早和他生份了!“
 朋友们读到这儿会不会奇怪,贾宝玉既不是夸林妹妹的花容月貌,也不是夸
她的绝世才华,到底是夸她什么呢,就能感动林妹妹,“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一时恍
惚,不由得滚下泪来。”
 如果您前面看了我论述的这么一大通,就不会觉得异样了,在这里宝黛二人
,是从三观上看到了彼此,在这儿真假颠倒的世界里的,你不愿意妥协,那我就支持你
不妥协!所以林妹妹不需要等贾宝玉说完她就都知道了。大观园在一天,他们一个人在
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叹;真要等到树倒猢狲散的那一天,像癸酉本里
说的,去乡下“自吃自种”也是可以的,当然这个故事是悲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假戏成真的
世界里,宝黛二人心心相印,互为知己,这可能是红楼梦打动无数读者的最大原因吧!
avatar
d*p
16
看到钱穆的名字,必须进来说两句。
接触钱穆的书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我是很感激钱穆的。他教会了我怎么读书。至少教会了我怎么享受读书。
他算是典型的用传统的文化教育方式学出来的,也一直想用这样的方式把他的所学传下
去。
他就像一个扎稳了马步的磐石,守住一处小洼,帮助几只不愿被庸俗信息的巨浪冲走的
小鱼儿找个安身之地。很孤独也很坚定。
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其实和他曾经批判的同时代的胡适有相近之处。都在努力地为自己
崇尚的信念与时代和潮流斗争。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从为人父母来看红楼梦真是一无是处……
: 关于王夫人从不和儿子谈心情、感情,不知道其他中国传统小说里有没有母子谈心的场
: 景。中国传统小说向来缺少心理描写或感情铺叙,那些是西方小说的强项。这一点恐怕
: 无法强求古人。我印象较深的中国传统父母典范,是钱穆在八十忆双亲里写的爸妈,也
: 没什么心理描写,基本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儒家的父母理想。虽然疑有夸张成分,同一本
: 书里写亲友师生都有夸张言辞,不过还是挺感人的。

avatar
l*r
17
以前老师也最推崇钱穆,当时看了他的《国史大纲》,感觉还是带入太多的感情。那天
经楼上推荐看了《八十忆双亲》,忽然发现钱穆先生在爱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他眼中
的很多事物都是美好的。
他的弟子余英时先生,个人更喜欢,感性和理性结合的恰到好处。

【在 d*******p 的大作中提到】
: 看到钱穆的名字,必须进来说两句。
: 接触钱穆的书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 我是很感激钱穆的。他教会了我怎么读书。至少教会了我怎么享受读书。
: 他算是典型的用传统的文化教育方式学出来的,也一直想用这样的方式把他的所学传下
: 去。
: 他就像一个扎稳了马步的磐石,守住一处小洼,帮助几只不愿被庸俗信息的巨浪冲走的
: 小鱼儿找个安身之地。很孤独也很坚定。
: 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其实和他曾经批判的同时代的胡适有相近之处。都在努力地为自己
: 崇尚的信念与时代和潮流斗争。

avatar
d*p
18
没错钱穆是带了很多的感情和自己的想法在诠释历史,人物,文学,世界。
大概因为我不是学文史的,因此对于内容的客观性全面性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对我来说就像是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中学老师讲的,而是一个老船长,给年
轻的水手还有爱听故事的孩子讲述他是如何在海的深处礁石的后面找到了宝藏所在的。
有一次他说,有的年轻人觉得文言文太艰涩,不适合现在的阅读了。可是真的需要完全
记住的古字并不多。花些功夫过了这一关,就能看到那些文章里的奥妙了。他是想说,
绕过那些礁石,就是宝藏所在了。我觉得我感受到这些话后面的满腔的焦急,热切和期
待了。
如果让我选,我是更愿意听一个充满感情的老船长讲这个故事的。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以前老师也最推崇钱穆,当时看了他的《国史大纲》,感觉还是带入太多的感情。那天
: 经楼上推荐看了《八十忆双亲》,忽然发现钱穆先生在爱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他眼中
: 的很多事物都是美好的。
: 他的弟子余英时先生,个人更喜欢,感性和理性结合的恰到好处。

avatar
f*n
19
这最后一节“读《四书》”也太扯了。《四书》就是《四书》,读庄子不叫读四书,林
妹妹读四书不叫宝玉读四书,孝顺不叫读四书,偶尔引用一下四书里的话也不叫喜欢读
四书。
你这思维太发散,论证太随意。一个事实可以和各种理论百搭,那还有何格致可言
avatar
l*r
20
从您对于不同意见的回复方式,看出来您确实是读钱穆先生的书熏陶出来的。

【在 d*******p 的大作中提到】
: 没错钱穆是带了很多的感情和自己的想法在诠释历史,人物,文学,世界。
: 大概因为我不是学文史的,因此对于内容的客观性全面性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 对我来说就像是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中学老师讲的,而是一个老船长,给年
: 轻的水手还有爱听故事的孩子讲述他是如何在海的深处礁石的后面找到了宝藏所在的。
: 有一次他说,有的年轻人觉得文言文太艰涩,不适合现在的阅读了。可是真的需要完全
: 记住的古字并不多。花些功夫过了这一关,就能看到那些文章里的奥妙了。他是想说,
: 绕过那些礁石,就是宝藏所在了。我觉得我感受到这些话后面的满腔的焦急,热切和期
: 待了。
: 如果让我选,我是更愿意听一个充满感情的老船长讲这个故事的。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