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军史学家分析电影《Dunkirk》的史实问题#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楼
BBC有个伦敦King's College海军史学家Tim Benbow分析《Dunkirk》史实的视频,对历
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80314-fact-v-fiction-did-dunkirk-get-much-right
简言之,Benbow觉得符合史实的有:
大撤退决策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当时不知后果如何——他说学历史的一个误区是以为
历史上发生的事都是必然的,其实未必;
当时人心混乱,多艘营救撤退士兵的无敌舰被毁,上船的士兵多次被迫回到海滩继续等
待,这些都有历史记录;
撤退方式也很真实。很多人以为士兵都是从海滩直接上船的,其实大概只有1/3的士兵
是这样。因为海滩浅,大船无法靠近,大多数士兵是从那条长长的防波堤(The Mole)
上上船的;
不少人物有历史原型,比如驻守Dunkirk负责撤退、提议使用防波堤的海军司令;
战士们确实因为打了败仗和撤退而沮丧气馁,怕回国被骂;也确实为丘吉尔肯定士兵、
鼓励人心的演讲和人群的热烈欢迎而惊喜和感动。
不完全符合史实的部分有:
为了突出开船去救英国士兵的英国渔民,不免削弱了英国海军的主力作用。其实绝大部
分撤退士兵是由50多艘海军舰船和海军征用、武装并驾驶的大小民船带回英国的。电影
里的海军战舰较少,略有误导性;
海滩太干净了,其实应该是个堆满废武器、战备的垃圾场;
海滩的波浪太汹涌了,事实是当时风平浪静,这也是大撤退的奇迹之一。如果海水真的
像电影里一样波浪翻滚,小船不可能靠近海滩,让士兵撤退。
空战为了剧情需要,设计成三架英国Spitfire对抗若干次德国轰炸机的轰炸。事实是每
次空战,双方都有几十架战机参战。电影里的德军的黄鼻子轰炸机其实是Dunkirk撤退
后几个月才投入战场的;电影如此设计,是为了更容易区分双方飞机。最后那架英国
Spitfire的滑翔距离和在滑翔过程中的战斗,属于艺术上的dramatic license,真实情
况下是做不到的。
最后那架Spitfire打落敌机的煽情桥段实在没做好:之前Spitfire打落敌机,飞到英军
头上盘旋,英军欢呼,已经是个高潮。再来架敌机、再打再欢呼,完全重复。导演太追
求戏剧化了。
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80314-fact-v-fiction-did-dunkirk-get-much-right
简言之,Benbow觉得符合史实的有:
大撤退决策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当时不知后果如何——他说学历史的一个误区是以为
历史上发生的事都是必然的,其实未必;
当时人心混乱,多艘营救撤退士兵的无敌舰被毁,上船的士兵多次被迫回到海滩继续等
待,这些都有历史记录;
撤退方式也很真实。很多人以为士兵都是从海滩直接上船的,其实大概只有1/3的士兵
是这样。因为海滩浅,大船无法靠近,大多数士兵是从那条长长的防波堤(The Mole)
上上船的;
不少人物有历史原型,比如驻守Dunkirk负责撤退、提议使用防波堤的海军司令;
战士们确实因为打了败仗和撤退而沮丧气馁,怕回国被骂;也确实为丘吉尔肯定士兵、
鼓励人心的演讲和人群的热烈欢迎而惊喜和感动。
不完全符合史实的部分有:
为了突出开船去救英国士兵的英国渔民,不免削弱了英国海军的主力作用。其实绝大部
分撤退士兵是由50多艘海军舰船和海军征用、武装并驾驶的大小民船带回英国的。电影
里的海军战舰较少,略有误导性;
海滩太干净了,其实应该是个堆满废武器、战备的垃圾场;
海滩的波浪太汹涌了,事实是当时风平浪静,这也是大撤退的奇迹之一。如果海水真的
像电影里一样波浪翻滚,小船不可能靠近海滩,让士兵撤退。
空战为了剧情需要,设计成三架英国Spitfire对抗若干次德国轰炸机的轰炸。事实是每
次空战,双方都有几十架战机参战。电影里的德军的黄鼻子轰炸机其实是Dunkirk撤退
后几个月才投入战场的;电影如此设计,是为了更容易区分双方飞机。最后那架英国
Spitfire的滑翔距离和在滑翔过程中的战斗,属于艺术上的dramatic license,真实情
况下是做不到的。
最后那架Spitfire打落敌机的煽情桥段实在没做好:之前Spitfire打落敌机,飞到英军
头上盘旋,英军欢呼,已经是个高潮。再来架敌机、再打再欢呼,完全重复。导演太追
求戏剧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