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文本:《三个穿灰大衣的人》 zz#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g
1 楼
“小资”文本:《三个穿灰大衣的人》
徐 成 淼
多勃罗沃尔斯基,这个名字不会有几个人知道了。但他的小说《三个穿灰大衣的人
》,如今60岁以上的人,还会有不少人记得。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中,这部小说一
度十分流行。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次印刷时,已达195000册。这在现在,是很
赚钱的畅销书了。
三个复员军人,都穿着灰色的大衣。战争结束了,和平生活开始,他们一起进了大
学。经过战争洗礼的青年人,更懂得和平生活的可贵,更渴望美好的生活,友谊和爱情
。小说曾获得1948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
然而《三个穿灰大衣的人》所以能受到当年中国大学生的青睐,不仅是由于它的题
材。同类题材要是落到中国作家笔下,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这部小说之所以被当年
的大学生看好,却是因为它身上的“小资情调”,那是一种与咱们自己的小说完全不同
的情味。追求“小资”,乃人之常情,在当年却被一再批判。萧也牧写了篇《我们夫妇
之间》,就被批得体无完肤,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但苏联的小说就不一样了。苏
联是“老大哥”,读苏联小说可保安全,政治上不会有事,而又能感受那番“小资”。
于是那种有点儿美丽、有点儿忧伤的柔柔情韵和绵绵诗意,就着实让向往“小资”而不
可得的中国青年读者,大过了一把“小资”瘾。
小说中当然有劳动,有建设,有学习,有工作,还有党支部和《联共党史》。但这
一切都是在一种柔情荡漾的气氛中展开的,这就使作品别有一番情调。剧院包厢,滑冰
场,圣诞树,矿泉水,口红,香水,手风琴,钢琴,交响乐,营造的是一个与我们所处
的环境全然不同的境界。还有那“包着三角头巾的女孩子们”,“穿着蓝色大衣的女郎
”,和“弹着曼陀林的男人”。光读读这些词儿,就会让你觉得自己走进了别一世界。
语言也不一样。“‘你将来一生中要有很大的幸福,’她沉思地说。‘你长着这样的一
副面孔,使每一个人都会向你伸出手来,并跟着你走到任何地方去的。’”“当快乐的
女郎的目光在注视着你的时候,这是多么神奇啊。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目光。”咱们的
作品能这样说话吗?不能。
是的,那时候,我们多想自己也能成为小说主人公维克多那样的人。像维克多那样
,积极,进取,向上,而又有亲密的友谊,缱绻的爱情,还能“在自己内心里保留着这
一切——悲哀、幻灭,惆怅”。
那么在经过了漫长的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也许可以再读一下小说中有关维克多的
这样一些片断:
■他在回家的路上想到了爱情。当然,人生是在前进着。他已经不是那个成天嬉笑
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了,很久以前在什么时候,在一个下雪的冬天,他曾经爱上了一个脸
色微黑的中学十年级女生。
塔玛拉!……长着长辫子的瘦瘦的女孩子。她长着一对快乐的眼睛,一个灵巧的小
舌头,她每天背着一个黑色的小皮包上学去,皮包里装满了练习簿子、课本、学委会会
议纪录、墙报上的文章、针对着学校里的懒惰学生和淘气学生们画下的漫画、卷成小卷
儿的音乐谱子。
乐谱从皮包里露出来,压扁了,应该把它们塞在口袋里或者夹在腋窝下边。
他们常常一块去剧院、电影院,去听讲演,参加音乐会。(第20页)
■大街上异常冷清。钢色的天空时而阴暗,时而晴朗:片片的行云很快地飞去。天
很冷,以十月天来说是有点太冷了。树叶忽然在一天之内全从树上落掉了。绿色的和黄
色的落叶都落在人行道上。
夏天已经过去了,这真是令人惋惜不置的事。维克多最喜欢夏天、太阳和河岸上的
热沙。他爱夏天,更甚于那有着融雪的香味的春天。他爱夏天,更甚于那可以滑雪的冬
天。(第44页)
■每天晚上,他看书算公式弄得头晕脑胀了,便走到大街上去,走向三月的夜雾中
。大世界仿佛就在他的身边模糊地动着。汽车在辙迹上摇晃着,慢慢地开来了。从屋顶
上向下滴着水。一阵风吹来了断片的旋律,清晰的琴声。这是在远处的什么地方,在空
旷的城市广场上广播着柴可夫斯基的乐曲。
“这也就是爱情,”他想着,“半夜里站在潮湿的柏油马路上,不戴帽子,不穿大
衣,只是感觉到人生的喜悦。向着夜雾望去,分辨那一盏盏的街灯、一孔孔的房屋的窗
户、一点点的汽车上的灯。知道她还健在人间,她在笑着或者在沉默着,在睡着或者在
弹着钢琴;相信将来总要聚首的,因为一切都遵从着青春而旋转。”(第192页)
■春天是晚来的。街上已经出现了薄雪草。但是严寒还在坚持着。在出太阳的正午
看人行道是刺目的:一道道的水流在发着亮光。一道道像鱼鳞甲一样的细小的水流沿着
大街流去。水流里像是充满了无数银白色的长蜥蜴。在十字街头的小公园内,为正午的
消雪天所晒融的雪堆都陷落下去了。它在阳光下慢慢地融化着,但是夜晚的时候,干峭
的风又使它的伤口愈合起来。尖细的冰柱顺着风的方向斜挂着。
塔玛拉的回信还没有来,虽然计算好的期限早已过去了。(第196页)
要不是这些文字明确地标明了出处,我们或许会以为它们是引自村上春树的某部作
品呢。这似乎可以证明,总有那么一种情绪,那么一种情调,是人所共有,所相通的。
无论时代怎样变动,天地如何翻覆,总有一些东西会顽固地蛰伏在人的心里的。
我们总是说,我们的文学一度曾经有过的毛病,是“学习苏联”学坏了的。其实情
形并不完全是这样。我们学来的,是人家那儿的坏东西。而好一点的东西,我们不仅没
有学,而且一再排斥,一再批判,连冒头的机会都没有。他们那儿至少还有“小资”,
而我们不准有,我们实在比他们走得更远。我们的病根得从自己身上找。
生活中任何一点“小资”的表现都会受到压制,从自己人写的作品中又读不到一点
略为柔软的东西。那么当我们从《三个穿灰大衣的人》这类作品中终于找到了那番温柔
和美丽时,就必然会禁不住一阵惊喜。这是当年许多苏联小说深受中国青年读者喜爱的
又一原因。
徐 成 淼
多勃罗沃尔斯基,这个名字不会有几个人知道了。但他的小说《三个穿灰大衣的人
》,如今60岁以上的人,还会有不少人记得。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中,这部小说一
度十分流行。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次印刷时,已达195000册。这在现在,是很
赚钱的畅销书了。
三个复员军人,都穿着灰色的大衣。战争结束了,和平生活开始,他们一起进了大
学。经过战争洗礼的青年人,更懂得和平生活的可贵,更渴望美好的生活,友谊和爱情
。小说曾获得1948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
然而《三个穿灰大衣的人》所以能受到当年中国大学生的青睐,不仅是由于它的题
材。同类题材要是落到中国作家笔下,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这部小说之所以被当年
的大学生看好,却是因为它身上的“小资情调”,那是一种与咱们自己的小说完全不同
的情味。追求“小资”,乃人之常情,在当年却被一再批判。萧也牧写了篇《我们夫妇
之间》,就被批得体无完肤,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但苏联的小说就不一样了。苏
联是“老大哥”,读苏联小说可保安全,政治上不会有事,而又能感受那番“小资”。
于是那种有点儿美丽、有点儿忧伤的柔柔情韵和绵绵诗意,就着实让向往“小资”而不
可得的中国青年读者,大过了一把“小资”瘾。
小说中当然有劳动,有建设,有学习,有工作,还有党支部和《联共党史》。但这
一切都是在一种柔情荡漾的气氛中展开的,这就使作品别有一番情调。剧院包厢,滑冰
场,圣诞树,矿泉水,口红,香水,手风琴,钢琴,交响乐,营造的是一个与我们所处
的环境全然不同的境界。还有那“包着三角头巾的女孩子们”,“穿着蓝色大衣的女郎
”,和“弹着曼陀林的男人”。光读读这些词儿,就会让你觉得自己走进了别一世界。
语言也不一样。“‘你将来一生中要有很大的幸福,’她沉思地说。‘你长着这样的一
副面孔,使每一个人都会向你伸出手来,并跟着你走到任何地方去的。’”“当快乐的
女郎的目光在注视着你的时候,这是多么神奇啊。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目光。”咱们的
作品能这样说话吗?不能。
是的,那时候,我们多想自己也能成为小说主人公维克多那样的人。像维克多那样
,积极,进取,向上,而又有亲密的友谊,缱绻的爱情,还能“在自己内心里保留着这
一切——悲哀、幻灭,惆怅”。
那么在经过了漫长的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也许可以再读一下小说中有关维克多的
这样一些片断:
■他在回家的路上想到了爱情。当然,人生是在前进着。他已经不是那个成天嬉笑
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了,很久以前在什么时候,在一个下雪的冬天,他曾经爱上了一个脸
色微黑的中学十年级女生。
塔玛拉!……长着长辫子的瘦瘦的女孩子。她长着一对快乐的眼睛,一个灵巧的小
舌头,她每天背着一个黑色的小皮包上学去,皮包里装满了练习簿子、课本、学委会会
议纪录、墙报上的文章、针对着学校里的懒惰学生和淘气学生们画下的漫画、卷成小卷
儿的音乐谱子。
乐谱从皮包里露出来,压扁了,应该把它们塞在口袋里或者夹在腋窝下边。
他们常常一块去剧院、电影院,去听讲演,参加音乐会。(第20页)
■大街上异常冷清。钢色的天空时而阴暗,时而晴朗:片片的行云很快地飞去。天
很冷,以十月天来说是有点太冷了。树叶忽然在一天之内全从树上落掉了。绿色的和黄
色的落叶都落在人行道上。
夏天已经过去了,这真是令人惋惜不置的事。维克多最喜欢夏天、太阳和河岸上的
热沙。他爱夏天,更甚于那有着融雪的香味的春天。他爱夏天,更甚于那可以滑雪的冬
天。(第44页)
■每天晚上,他看书算公式弄得头晕脑胀了,便走到大街上去,走向三月的夜雾中
。大世界仿佛就在他的身边模糊地动着。汽车在辙迹上摇晃着,慢慢地开来了。从屋顶
上向下滴着水。一阵风吹来了断片的旋律,清晰的琴声。这是在远处的什么地方,在空
旷的城市广场上广播着柴可夫斯基的乐曲。
“这也就是爱情,”他想着,“半夜里站在潮湿的柏油马路上,不戴帽子,不穿大
衣,只是感觉到人生的喜悦。向着夜雾望去,分辨那一盏盏的街灯、一孔孔的房屋的窗
户、一点点的汽车上的灯。知道她还健在人间,她在笑着或者在沉默着,在睡着或者在
弹着钢琴;相信将来总要聚首的,因为一切都遵从着青春而旋转。”(第192页)
■春天是晚来的。街上已经出现了薄雪草。但是严寒还在坚持着。在出太阳的正午
看人行道是刺目的:一道道的水流在发着亮光。一道道像鱼鳞甲一样的细小的水流沿着
大街流去。水流里像是充满了无数银白色的长蜥蜴。在十字街头的小公园内,为正午的
消雪天所晒融的雪堆都陷落下去了。它在阳光下慢慢地融化着,但是夜晚的时候,干峭
的风又使它的伤口愈合起来。尖细的冰柱顺着风的方向斜挂着。
塔玛拉的回信还没有来,虽然计算好的期限早已过去了。(第196页)
要不是这些文字明确地标明了出处,我们或许会以为它们是引自村上春树的某部作
品呢。这似乎可以证明,总有那么一种情绪,那么一种情调,是人所共有,所相通的。
无论时代怎样变动,天地如何翻覆,总有一些东西会顽固地蛰伏在人的心里的。
我们总是说,我们的文学一度曾经有过的毛病,是“学习苏联”学坏了的。其实情
形并不完全是这样。我们学来的,是人家那儿的坏东西。而好一点的东西,我们不仅没
有学,而且一再排斥,一再批判,连冒头的机会都没有。他们那儿至少还有“小资”,
而我们不准有,我们实在比他们走得更远。我们的病根得从自己身上找。
生活中任何一点“小资”的表现都会受到压制,从自己人写的作品中又读不到一点
略为柔软的东西。那么当我们从《三个穿灰大衣的人》这类作品中终于找到了那番温柔
和美丽时,就必然会禁不住一阵惊喜。这是当年许多苏联小说深受中国青年读者喜爱的
又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