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易冷(第一片天)# LES - 同女之舞
z*e
1 楼
********
前言
七月份完成的第一稿,八月底又写了《第二片天》。人成年后的一生,在我眼里本已冰
冷。投入地写这一系列,查尘封的资料,寻久远的记忆,却都是灰色都是灰色,完成《
二》后我就抑郁了。就像痛苦的过去都被连带着拔起,却无法诉于身边任何人。这样又
迷迷顿顿地走过九月十月,在梦版灌了无数的水后,方又清醒过来。再不敢这样持续地
放纵心情了。
我本凡人,写东西不过发泄情绪,若反过来又被情绪牵制,怪谁去。
********
(一)
仲夏里,江南的雨亦颇为急骤。来度假的晓枫独自倚着门沿,看雨水顺着瓦片条条的圆
棱落下。它们重重地滴在门前清冷的石板上,溅起些细小的花。
对于宇宙,日子还不够久。石板上还没有深深的涡点,去暗示千年的时光。对于一生,
日子却已经太久。那个人一年一年,阿嬷又在默默等待年终的那天,他的出现。
晓枫回过身来,看见阿嬷正捧了盘泡好的黄豆,放在堂中粗糙的石磨上。她瘦小的身躯
如此操劳和忙碌,这些天晓枫总来不及细看那花白的头发和布满皱纹的脸。
阿嬷在那边用力地推着石磨,晓枫在这边,不时地将豆子加入圆石的洞中央。看着那白
白的豆浆从石磨的边缘细细地渗下,听着那石磨的推子吱吱呀呀作响,晓枫静静地舍不
得说话:任时光从这石磨的旋转中悄悄地溜走,是否一生永不急迫,心境安详?
( 2 )
两人换过位置来。晓枫一边推着推子,一边看着阿嬷。她灵巧而熟练地往石洞倒着豆子
,这动作一定已重复千万次。堂外的雨仍未停歇,滴滴答答落成雨帘,将她映成一道风
景。风微微地吹进堂来,吹动她耳边的头发。晓枫的遐思开始神游,阿嬷的时光开始倒
流。
那一年,她嫁给他,她十七岁。
每个时代的故事,都有它的烙印。开国不久,万废待兴;元君一句,工卒别行。新婚的
日子没过多久,做为工人的阿伯,就已应召去了偏远的地区。从此聚少离多,而这,仿
佛是当年天下夫妻之常情。他们和别的家庭一样,生儿育女,阿伯一年不过回来几次,
送些钱和生活用品,阿嬷却担负起瞻养长辈抚育子女的所有任务。
可曾凄苦?可会劳心?君莫问,看归燕婉转梁上鸣。
豆子已经磨完,雨也停了。前面廊下,草棚中牛叫了起来,羊儿也跟着叫。晓枫则从后
门溜了出去。家里的鸡正放着,在稻草堆里觅食。路边有条从上村一路造过来的小石头
沟,鸭子在里面闲游。沟中的水被雨下得有些浑浊,她却还是不自禁淌了进去,赤着脚
感受它的冰凉。那些年,阿嬷的孩子们,大约也是这样,在干完农活的闲暇时光里,这
么优游嬉戏的吧。
(3)
对面的土坪边沿,出现了一位小老太太。她手里拿了杆细长的木柄铁锹,当做拐杖颤颤
悠悠地走过来。"阿太!"晓枫赶紧跑过去扶着,生怕她那双至今还裹着的小脚,一碰
到什么就会绊倒。
阿太此时已八十多岁。那片小土坪上的几株小菜,与其说是农活,不如说是消遣。她媳
妇一看两人进了家门,就停下活跑去准备。一会儿,阿太房间里,已经放好澡盆,盛好
热水。
晓枫在灶前帮着生火。豆杆子放进灶洞里,直烧得吡吡啵啵地响。阿嬷过来帮晓枫放了
些大块的木头。木材火力也许不猛,却可以持久。灶台被几十年的烟熏得微微发黑,而
边上格子式的小窗,又只透进来些许的光。她是舍不得在白日里开灯的,于是这样昏暗
暗地做着晚饭。她加柴的时候晓枫借着火光,才看清她的脸。
那样的苍老,那样的平静。
(4)
晓枫将椅子搬到堂前,扶着阿太坐好。然后拿起梳子,帮她梳头。她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一根根象银丝一样,一直快垂到地上。晓枫笨手笨脚地把它们盘起来,再用那根上百
年的银簪别住。
太公早早已经过逝,而阿伯又长年不在身边。她们这些年,一定是互相扶持着走过的吧
?还是象大多数的婆媳那样,矛盾重重,互有怨言?最小的儿子也已上了大学,阿嬷应
该再没有其他任务,除了服侍阿太,以及漫长地等--已经等了快半生。
门前忽然有喧闹声。原来是三仔回来了,正和同行的朋友告别。阿嬷生了四个儿子,老
大和老二,十几岁就去他们父亲的厂里做了工人,老幺则考了大学。就是这个老三,怎
么都不成器。农活不爱干,工厂不愿去,每年就出山跑跑江湖。那个时候物资流通不便
,他就进了这边的小东西卖那边,赚些小钱,一路花一路回家。到家了已没剩下几两。
却也只有这个儿子,能常常呆在村子里陪阿嬷。不跑江湖的时候,他就在家跟人打牌赌
博,同时也帮她干干小活。是否偶而间母子的吵架,也能让她不会觉得孤独和寂寞?
(5)
阿嬷从不和晓枫说这些,只当她是个未懂事的孩子。而晓枫也不便相问,转眼已要告别。
"读书要用功呀。要是能考上大学,你就有居民户口了。"在大巴的窗外,阿嬷这么跟
晓枫说。"嗯。"晓枫用力地点点头。中考失利后父母绝望的神色,让她突然明白,如
果不读书,她就要走他们临时工的老路,没有其他任何选择。父母并没有多么责备晓枫
,只是默默到处借钱,把她买进高中。而阿嬷则雪中送炭,把起早摸黑省下来的一些钱
,也借给了他们。
这挫折已让晓枫明白居民户口的意义。也明白阿嬷因为没有这个,当时只能或者去争取
做临时工,或者在村里种地留守。而阿伯却是个信仰共产主义的老实人,只知道埋头干
活讲奉献,把有限的名额都先让给别人 -- 在别人纷纷哄抢的时候。
等到别人终于一起让给阿伯临时工名额的时候,儿子们也已长大,更需要这农转工的途
径。一年一年,阿嬷又渐老,当了临时工也再不可能转正,于是等成了寂夜中的那一盏
长明孤灯。
晓枫坐着大巴渐渐行远,心里却是温暖的。为被阿嬷关爱的自己,也为正挥手告别的她
。听说阿伯年底就要退休,终于几十年的分离即将成为过去,从明年开始,那儿将是一
个完整的家。
( 6 )
再去拜访的时候,大厅的墙上果然挂着“光荣退休”的幅。听说那天阿伯的领导和工友
都来了,家里很热闹。阿嬷应该是高兴的吧,看着别人这么尊敬他,想着他从此可以和
她朝夕相处。
晓枫到她家时,是白天,阿伯上山干农活去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他恨不得把
所有的荒田都给种上。屋子里仍然是冷清的。她的媳妇们都比她幸运,没有行动不便的
婆婆需要伺候。大儿子继承了她的魄力,成家的时候自己都还是收入极少的临时工,却
宁可舍弃家里的田地,也要把老婆带在身边;二儿子跟他爹一样老实木衲,她于是千方
百计给他娶了个居民户口的女子,再不用为工作或者分居发愁。晓枫庆幸这样一代又一
代的留守不需要再次重演,可这屋子的清冷,仍让人四下罔顾,黯然神伤。
到吃晚饭的时间,阿伯才回来。晓枫并没有见到什么温馨的场景,两个人之间,甚至一
句好言语都没有。他一吃完饭,就出门到村头听其他农人吹牛去了。晓枫帮她洗了碗,
又一起煮了猪食提着去喂猪。农村里的男人可不都是这样子的么,白天干完地里的活,
晚上自然是出去唠嗑的好时候。所有的家务,都是女人的事。可阿伯难道没有想过那之
前漫长的几十年,她一边种田一边干家务的时光?他难道不愿意,此刻终于在家了,比
常人多付出一点点,多和她在一起一点点?
阿太已经早早歇息了。晓枫和阿嬷在廊下的月光里喂着猪。它们很能吃,那么多猪食居
然也能被吃完。阿嬷看着这些牲畜,表情是满足的。日子仿佛有富余,老伴在边上,孩
子们一年也会来孝顺几次。三仔已经结婚了,和媳妇一起跑江湖,似乎比以前懂事些了。
( 7 )
入了夜的村子一片寂静,只听得山风一阵阵怒嚎,吹得树林哗啦啦得响,而这石头屋子
巍然不动。
晓枫在客房里挨着灯看书,忽然听到隔壁有越来越响的说话声。声音颇为急促尖锐,仿
佛是在争吵。她不好偷听,关了灯睡了。
次晨醒来,日已当头。阿伯早已上山种田,阿嬷也开始干家里杂事。晓枫帮她剥着豆子
,却看她站起来似乎摇了一下。
"阿嬷!"晓枫赶忙搀扶她。她用手遮了遮眼。
"我最近老犯晕,医生说是低血压。"她休息了好一会儿,说,"想去买一只乌骨鸡补
一补,老头子却嫌太花钱,怎么也不肯。"
"啥?!"晓枫知道阿伯节省,却不知道他克扣到如此地步。而她为什么还只是个没有
任何收入的大学生?
"明天一定要去买了。"阿嬷说着就去干别的活去了,恢复了她的平和和主见。
晓枫却抑郁了,呆坐在堂前,连豆子都不想剥。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她常见到同一类
男人:他们对外人礼貌好客,对自己的妻子却随意打骂,冷漠无情。连在厂子里一切为
公,常常牺牲自己利益的阿伯,竟也无法跳出此界,为他的女人想一丁点?她默默希望
,或许新婚后就长期分离,他还没有机会学会夫妻的相处,或许这么多年的各自生活,
两人需要更多的时间磨合。
然而阿嬷毕竟是强的,否则也不会这几十年来一个人带着这么多孩子还把家打理得井井
有条。后来她跟晓枫说,她真的自己买了只乌骨鸡,而且真的一吃就好了。晓枫相信这
不是心理作用,因为对于长期缺乏营养的人,补品的效力是极端明显的。也是自那以后
,她每次去,都要求父亲除了让带平常的礼物,再额外带些补品专门给阿嬷。而最近这
些年,有消息说,他们已少有争吵,慢慢平静。
( 8 )
去年晓枫回国,得了空赶紧又去看望阿嬷。
阿太已于前年去世,阿伯的头发已掉光,她也已白发苍苍。他们见了晓枫来,异常高兴
,忙着去后面的小塘里捉田鱼。他终于不种稻子了,她也终于少养牲畜了,晓枫看着她
喜不自禁的神色,和行动迟缓的背影,不禁偷偷落下泪来。阿伯又上山去摘菜,她见四
下安静,却拉着晓枫的手进了里屋。
照着屋内的,依然是从窗格子透进来的昏暗的光。阿嬷打开一个柜子,拿出一个锦绣盒
子。然后再打开盒子,拿出一副银镯子来。“这一副银镯子,是我的嫁妆。我没有女儿
,现在就传给你了。” 晓枫拿着那副银镯子愣在那里,半晌才说出一个字:“嗯。”
去客房的路上,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暖暖地照着大堂。晓枫不禁停下来,往堂前走去。门
口的石板小径,这些年已换成了水泥大路。石磨子也早已被村人弃用。交通方便了,大
家现在都是去乡里买菜。她捧着重重的银镯子,想着半个世纪前那个容貌姣好的十七岁
女子,一路憧憬地来到此间,然后却开始了那无可选择的婚姻。
而所有这些,再过上几十年,恐怕也将灰飞烟灭。再没有人会知道雨中石板的清冷,也
再没有人会懂得户籍制度的残忍。
大约只有这对永恒的银镯子,会默默地记录这漫长等待中的烟花易冷吧。
(完)
前言
七月份完成的第一稿,八月底又写了《第二片天》。人成年后的一生,在我眼里本已冰
冷。投入地写这一系列,查尘封的资料,寻久远的记忆,却都是灰色都是灰色,完成《
二》后我就抑郁了。就像痛苦的过去都被连带着拔起,却无法诉于身边任何人。这样又
迷迷顿顿地走过九月十月,在梦版灌了无数的水后,方又清醒过来。再不敢这样持续地
放纵心情了。
我本凡人,写东西不过发泄情绪,若反过来又被情绪牵制,怪谁去。
********
(一)
仲夏里,江南的雨亦颇为急骤。来度假的晓枫独自倚着门沿,看雨水顺着瓦片条条的圆
棱落下。它们重重地滴在门前清冷的石板上,溅起些细小的花。
对于宇宙,日子还不够久。石板上还没有深深的涡点,去暗示千年的时光。对于一生,
日子却已经太久。那个人一年一年,阿嬷又在默默等待年终的那天,他的出现。
晓枫回过身来,看见阿嬷正捧了盘泡好的黄豆,放在堂中粗糙的石磨上。她瘦小的身躯
如此操劳和忙碌,这些天晓枫总来不及细看那花白的头发和布满皱纹的脸。
阿嬷在那边用力地推着石磨,晓枫在这边,不时地将豆子加入圆石的洞中央。看着那白
白的豆浆从石磨的边缘细细地渗下,听着那石磨的推子吱吱呀呀作响,晓枫静静地舍不
得说话:任时光从这石磨的旋转中悄悄地溜走,是否一生永不急迫,心境安详?
( 2 )
两人换过位置来。晓枫一边推着推子,一边看着阿嬷。她灵巧而熟练地往石洞倒着豆子
,这动作一定已重复千万次。堂外的雨仍未停歇,滴滴答答落成雨帘,将她映成一道风
景。风微微地吹进堂来,吹动她耳边的头发。晓枫的遐思开始神游,阿嬷的时光开始倒
流。
那一年,她嫁给他,她十七岁。
每个时代的故事,都有它的烙印。开国不久,万废待兴;元君一句,工卒别行。新婚的
日子没过多久,做为工人的阿伯,就已应召去了偏远的地区。从此聚少离多,而这,仿
佛是当年天下夫妻之常情。他们和别的家庭一样,生儿育女,阿伯一年不过回来几次,
送些钱和生活用品,阿嬷却担负起瞻养长辈抚育子女的所有任务。
可曾凄苦?可会劳心?君莫问,看归燕婉转梁上鸣。
豆子已经磨完,雨也停了。前面廊下,草棚中牛叫了起来,羊儿也跟着叫。晓枫则从后
门溜了出去。家里的鸡正放着,在稻草堆里觅食。路边有条从上村一路造过来的小石头
沟,鸭子在里面闲游。沟中的水被雨下得有些浑浊,她却还是不自禁淌了进去,赤着脚
感受它的冰凉。那些年,阿嬷的孩子们,大约也是这样,在干完农活的闲暇时光里,这
么优游嬉戏的吧。
(3)
对面的土坪边沿,出现了一位小老太太。她手里拿了杆细长的木柄铁锹,当做拐杖颤颤
悠悠地走过来。"阿太!"晓枫赶紧跑过去扶着,生怕她那双至今还裹着的小脚,一碰
到什么就会绊倒。
阿太此时已八十多岁。那片小土坪上的几株小菜,与其说是农活,不如说是消遣。她媳
妇一看两人进了家门,就停下活跑去准备。一会儿,阿太房间里,已经放好澡盆,盛好
热水。
晓枫在灶前帮着生火。豆杆子放进灶洞里,直烧得吡吡啵啵地响。阿嬷过来帮晓枫放了
些大块的木头。木材火力也许不猛,却可以持久。灶台被几十年的烟熏得微微发黑,而
边上格子式的小窗,又只透进来些许的光。她是舍不得在白日里开灯的,于是这样昏暗
暗地做着晚饭。她加柴的时候晓枫借着火光,才看清她的脸。
那样的苍老,那样的平静。
(4)
晓枫将椅子搬到堂前,扶着阿太坐好。然后拿起梳子,帮她梳头。她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一根根象银丝一样,一直快垂到地上。晓枫笨手笨脚地把它们盘起来,再用那根上百
年的银簪别住。
太公早早已经过逝,而阿伯又长年不在身边。她们这些年,一定是互相扶持着走过的吧
?还是象大多数的婆媳那样,矛盾重重,互有怨言?最小的儿子也已上了大学,阿嬷应
该再没有其他任务,除了服侍阿太,以及漫长地等--已经等了快半生。
门前忽然有喧闹声。原来是三仔回来了,正和同行的朋友告别。阿嬷生了四个儿子,老
大和老二,十几岁就去他们父亲的厂里做了工人,老幺则考了大学。就是这个老三,怎
么都不成器。农活不爱干,工厂不愿去,每年就出山跑跑江湖。那个时候物资流通不便
,他就进了这边的小东西卖那边,赚些小钱,一路花一路回家。到家了已没剩下几两。
却也只有这个儿子,能常常呆在村子里陪阿嬷。不跑江湖的时候,他就在家跟人打牌赌
博,同时也帮她干干小活。是否偶而间母子的吵架,也能让她不会觉得孤独和寂寞?
(5)
阿嬷从不和晓枫说这些,只当她是个未懂事的孩子。而晓枫也不便相问,转眼已要告别。
"读书要用功呀。要是能考上大学,你就有居民户口了。"在大巴的窗外,阿嬷这么跟
晓枫说。"嗯。"晓枫用力地点点头。中考失利后父母绝望的神色,让她突然明白,如
果不读书,她就要走他们临时工的老路,没有其他任何选择。父母并没有多么责备晓枫
,只是默默到处借钱,把她买进高中。而阿嬷则雪中送炭,把起早摸黑省下来的一些钱
,也借给了他们。
这挫折已让晓枫明白居民户口的意义。也明白阿嬷因为没有这个,当时只能或者去争取
做临时工,或者在村里种地留守。而阿伯却是个信仰共产主义的老实人,只知道埋头干
活讲奉献,把有限的名额都先让给别人 -- 在别人纷纷哄抢的时候。
等到别人终于一起让给阿伯临时工名额的时候,儿子们也已长大,更需要这农转工的途
径。一年一年,阿嬷又渐老,当了临时工也再不可能转正,于是等成了寂夜中的那一盏
长明孤灯。
晓枫坐着大巴渐渐行远,心里却是温暖的。为被阿嬷关爱的自己,也为正挥手告别的她
。听说阿伯年底就要退休,终于几十年的分离即将成为过去,从明年开始,那儿将是一
个完整的家。
( 6 )
再去拜访的时候,大厅的墙上果然挂着“光荣退休”的幅。听说那天阿伯的领导和工友
都来了,家里很热闹。阿嬷应该是高兴的吧,看着别人这么尊敬他,想着他从此可以和
她朝夕相处。
晓枫到她家时,是白天,阿伯上山干农活去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他恨不得把
所有的荒田都给种上。屋子里仍然是冷清的。她的媳妇们都比她幸运,没有行动不便的
婆婆需要伺候。大儿子继承了她的魄力,成家的时候自己都还是收入极少的临时工,却
宁可舍弃家里的田地,也要把老婆带在身边;二儿子跟他爹一样老实木衲,她于是千方
百计给他娶了个居民户口的女子,再不用为工作或者分居发愁。晓枫庆幸这样一代又一
代的留守不需要再次重演,可这屋子的清冷,仍让人四下罔顾,黯然神伤。
到吃晚饭的时间,阿伯才回来。晓枫并没有见到什么温馨的场景,两个人之间,甚至一
句好言语都没有。他一吃完饭,就出门到村头听其他农人吹牛去了。晓枫帮她洗了碗,
又一起煮了猪食提着去喂猪。农村里的男人可不都是这样子的么,白天干完地里的活,
晚上自然是出去唠嗑的好时候。所有的家务,都是女人的事。可阿伯难道没有想过那之
前漫长的几十年,她一边种田一边干家务的时光?他难道不愿意,此刻终于在家了,比
常人多付出一点点,多和她在一起一点点?
阿太已经早早歇息了。晓枫和阿嬷在廊下的月光里喂着猪。它们很能吃,那么多猪食居
然也能被吃完。阿嬷看着这些牲畜,表情是满足的。日子仿佛有富余,老伴在边上,孩
子们一年也会来孝顺几次。三仔已经结婚了,和媳妇一起跑江湖,似乎比以前懂事些了。
( 7 )
入了夜的村子一片寂静,只听得山风一阵阵怒嚎,吹得树林哗啦啦得响,而这石头屋子
巍然不动。
晓枫在客房里挨着灯看书,忽然听到隔壁有越来越响的说话声。声音颇为急促尖锐,仿
佛是在争吵。她不好偷听,关了灯睡了。
次晨醒来,日已当头。阿伯早已上山种田,阿嬷也开始干家里杂事。晓枫帮她剥着豆子
,却看她站起来似乎摇了一下。
"阿嬷!"晓枫赶忙搀扶她。她用手遮了遮眼。
"我最近老犯晕,医生说是低血压。"她休息了好一会儿,说,"想去买一只乌骨鸡补
一补,老头子却嫌太花钱,怎么也不肯。"
"啥?!"晓枫知道阿伯节省,却不知道他克扣到如此地步。而她为什么还只是个没有
任何收入的大学生?
"明天一定要去买了。"阿嬷说着就去干别的活去了,恢复了她的平和和主见。
晓枫却抑郁了,呆坐在堂前,连豆子都不想剥。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她常见到同一类
男人:他们对外人礼貌好客,对自己的妻子却随意打骂,冷漠无情。连在厂子里一切为
公,常常牺牲自己利益的阿伯,竟也无法跳出此界,为他的女人想一丁点?她默默希望
,或许新婚后就长期分离,他还没有机会学会夫妻的相处,或许这么多年的各自生活,
两人需要更多的时间磨合。
然而阿嬷毕竟是强的,否则也不会这几十年来一个人带着这么多孩子还把家打理得井井
有条。后来她跟晓枫说,她真的自己买了只乌骨鸡,而且真的一吃就好了。晓枫相信这
不是心理作用,因为对于长期缺乏营养的人,补品的效力是极端明显的。也是自那以后
,她每次去,都要求父亲除了让带平常的礼物,再额外带些补品专门给阿嬷。而最近这
些年,有消息说,他们已少有争吵,慢慢平静。
( 8 )
去年晓枫回国,得了空赶紧又去看望阿嬷。
阿太已于前年去世,阿伯的头发已掉光,她也已白发苍苍。他们见了晓枫来,异常高兴
,忙着去后面的小塘里捉田鱼。他终于不种稻子了,她也终于少养牲畜了,晓枫看着她
喜不自禁的神色,和行动迟缓的背影,不禁偷偷落下泪来。阿伯又上山去摘菜,她见四
下安静,却拉着晓枫的手进了里屋。
照着屋内的,依然是从窗格子透进来的昏暗的光。阿嬷打开一个柜子,拿出一个锦绣盒
子。然后再打开盒子,拿出一副银镯子来。“这一副银镯子,是我的嫁妆。我没有女儿
,现在就传给你了。” 晓枫拿着那副银镯子愣在那里,半晌才说出一个字:“嗯。”
去客房的路上,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暖暖地照着大堂。晓枫不禁停下来,往堂前走去。门
口的石板小径,这些年已换成了水泥大路。石磨子也早已被村人弃用。交通方便了,大
家现在都是去乡里买菜。她捧着重重的银镯子,想着半个世纪前那个容貌姣好的十七岁
女子,一路憧憬地来到此间,然后却开始了那无可选择的婚姻。
而所有这些,再过上几十年,恐怕也将灰飞烟灭。再没有人会知道雨中石板的清冷,也
再没有人会懂得户籍制度的残忍。
大约只有这对永恒的银镯子,会默默地记录这漫长等待中的烟花易冷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