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b*e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ackHome 讨论区 】
发信人: bitworse (绣衣直指使者), 信区: BackHome
标 题: 【出售】 skymiles 60,000 一张回国机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9 22:31:27 2009, 美东)
发信人: bitworse (绣衣直指使者), 信区: FleaMarket
标 题: 【出售】 skymiles 60,000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9 22:29:44 2009, 美东)
我想卖的物品:
skymiles 里程
单张面值:
skymile,60,000mi
可接受的价格 (required):
900+fee
物品新旧要求:
new
邮寄方式要求:
I book for you.
买卖双方谁承担邮寄损失(required if not code only):
不用邮寄
付款方式说明:
boa only
其他补充说明:
广告的有效期:
till gone
物品来源 (required for ALL cards!):
我的联系方式:
站内信箱
warran
avatar
g*a
3
下一站富人
中国的经济列车,已经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运行状态放缓放稳。这辆缓行的列车,
在可预见的未来10年时间里,会择取哪些领域的弄潮儿,放入它的VIP富人包厢?
观察家认为,一个会大规模产生富豪的行业,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市场规模
要比较大;第二,比较适于创业;第三,市场要处于成长期。
而与过去不同的是,未来中国创业者的创富速度会比以前更快、更猛。以前,创业
者需要积累第一桶金,而现在,只需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在这组封面故事里,我们结合业界人士的分析,列举分析了一些可能是创富大户的
领域,其中有的已经出现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也有看上去很美,但在实际运作中问题迭
出的行业。
给中国财富“算命”
“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现在创业会比以前更快。以前你需要积累第一桶金,现在
不用了,你只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未来十年的中国,哪些会是生产富翁的领域?其财富增长方式如何?如果你是投资
者,会将资金投到哪些产业?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近日分别采访了《福布
斯》中文版总编辑周健工,以及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请这两位业界人来
给中国的财富“算算命”。
中国新闻周刊:一个会大规模产生富豪的行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周健工:第一,市场规模要比较大;第二,比较适于创业;第三,市场要处于成长
期。因为比较成熟的市场相对稳定,新的富豪不太容易产生。对中国来说,还有一个特
殊的情况,就是市场开放和准入的问题。你拿中国和印度来比,印度很多的富豪产生在
能源、电信、航空、金融这些领域,而在中国,这些领域对民营企业开放还有限。
胡润:这个要看消费的潜力。消费潜力巨大的行业,都有可能产生富豪。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按此标准来衡量,你比较看好哪些领域?
周健工:可以对比一下中国和美国,很多人认为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还有
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是印度。它和中国的人口规模很近,发展的程度也大体接近。
我觉得房地产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以及和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其实印度房地
产富豪也挺多的,而美国就比较少。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最直接受益
的一个产业就是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
还有一块是IT互联网。互联网仍然是目前最活跃的创富领域,不断有互联网的概念
出来,移动互联网出来了,云计算出来了,大数据也出来了,将来说不定还有人工智能。
从美国来看,高度城市化之后,他的服务和零售业创造了很多的富豪。中国虽然已
经产生一批了,但跟高度城市化相关的服务业仍然还有很大的创富空间。不光是零售业
,各种各样的连锁服务业,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服务业,都有很大的创富空间。
还有金融服务和投资领域。中国是一个储蓄率很高的国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
仅会产生很多富豪,还会产生一大批中产阶层。他们在家庭投资理财方面需求是非常大
的。这在美国已经很充分。
还有生物制药领域。这方面,印度比中国要发达。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这些
都会给医疗、保健和生物制药带来很多的机会。
还有一个是比较难确定的,就是媒体领域。美国有很多媒体的富豪。2011年统计过
一次,在美国的400富豪榜上,有十分之一是跟媒体有关的。我说的是传统媒体。印度
也有很多。但是在中国,首先,传统媒体将来往哪方面发展还不清楚;其次,传统媒体
仍然管制得很严格。如果这个领域对民营开放的话,也会有很多创富的机会。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就是多元化的,不是指某个具体的领域。很多富豪都是多元化
的产业集团。比如做制造业的可以很轻易进入房地产领域,然后可以做文化产业,做个
主题公园,然后进入零售业,进入电商,很多是慢慢滚雪球滚出来的。
胡润:我比较看好服务业、传媒以及在线购物。
金融业也比较看好。现在第一代企业家很多把孩子送出去,很多人学的是金融,因
为你不懂金融,企业就做不大。将来,很多企业家都会转行到金融行业。
互联网我也非常看好。它对我的祖国英国的影响也很大。很多老牌的店都在关掉。
互联网和生物结合在一起,将来的潜力会非常大。另外,医疗、教育的造富前景也不错。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很多人在说新能源和有机农业,它涉及到中国增长方式和消费
的转型。你对这两个行业的造富前景怎么看?
周健工:太阳能这一块,很多人都从富豪榜上下去了。
我对有机农业不太看好。中国很多地方的土壤、水质和空气都被污染了,不存在严
格意义上的有机作物。你要真正做有机农业,就要对这块土地进行清理,你要保证不用
杀虫剂,实际上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做出这种东西,多少人能消费的起?它很难形成
一个很大的市场。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是不是有这样的趋势:制造业正在向投资的领域转化?感觉做
投资的越来越多,从事制造业的越来越少了。第一代创业家现在似乎都在忙于投资。
周健工:在制造业的某些领域出现了这种情况。第一个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个
是严重依赖出口和出口退税的产业。你不能排除在广东、浙江一些民营制造业要么破产
,要么用积累下来的资本投资其他的领域。
但是,制造业仍然存在很多机会。第一,从低端到高端制造业转化,国内还是有不
少成功的案例。另外,也有一些制造业进入到进口替代的领域。比如苏泊尔,2007年把
制造业卖给法国的一家公司,最近决定重新进入制造业,专门生产很高级的不锈钢水龙
头。他们觉得,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生产出同样质量的东西。这是一个制造业走向高端的
过程,是一件好事。
另外,中国的“富二代”或新一代的企业家的确有不愿意从事制造业的趋势,这是
比较让人担忧的现象。
胡润:我也看到这种趋势。很多企业家把企业卖掉,或者从日常管理退出,利用积
累或套现的钱投资。
中国新闻周刊:在产生富豪的几个因素中,将来发挥的作用会不会有所变化?比如
,过去房地产势头凶猛,资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互联网无处不在,今后技术
会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周健工:对。技术是一个永恒的因素。刚才列举了好多领域,实际上都跟技术有关
,比如在互联网领域,在生物制药领域,技术起的作用比较明显。在房地产领域,将来
的技术含量也会增加,越来越多的建筑都是智能建筑。
中国新闻周刊:将来的创富模式会不会跟现在有所不同?
胡润: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创业会比以前更快。以前你需要积累第一桶金,现在
不用,只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找一个天使投资就行。所以,老的创业者在公司
中占的股份一般较高,现在的年轻人则占比较低。
中国新闻周刊:胡润先生,2011年,你曾经用三个人来说明中国产生富豪的三个方
向:三一重工的梁稳根代表中国城市化;百度的李彦宏代表新技术;娃哈哈的宗庆后则
代表着内需和消费。以后这个格局会有变化吗?
胡润:我认为这是三个主要的方向。城市化作为一个大概念,在未来还是会拉动很
大。因为中国还有那么多的农村人要变成城市人,这里还是有很大的空间。但是如果你
到现在还没有积累品牌,你会发现越来越困难,这点我们看得很清楚。比如房地产,虽
然宏观调控很紧,但大的房地产商,比如万科、万达都上升很快。这个行业越来越呈现
集中的趋势。将来,不进入行业前20名的开发商,空间有限。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你自己投资,在中国会投资哪几个领域?
胡润:从个人投资来说,最想投的还是房地产。但作为外国人,我在中国只能限购
一套。我在上海有一套。如果没有限制,我肯定会增加一套。因为中国还要继续城市化
。上海的豪华地产已经10万元一平方米,但伦敦的豪华地产比它还要贵一倍。但中国未
来10年会有很大的增长,而英国的房地产变化不会特别大。如果我有钱,我觉得投资到
中国更有希望。另外,虽然我个人不懂股票,过去投资两三只股票都亏了。但我还是希
望能选择一些全球化的股票。(本刊记者刘子倩对此文亦有贡献)
财富浪潮席卷移动互联网
许多草根创业者聚集到了移动互联网领域。观察家称,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会
造就一批财富新贵,他们必将从一批新的创业企业中产生,这些企业以用户和市场需求
为导向,行动和决策效率更高
2012年的最后几天,张毅赶着将公司搬了新址,元旦正式启用新办公室。
新入驻的创业楼,尚未彻底完工,既没招牌也没标识。1月6日上午,《中国新闻周
刊》记者如约拜访张毅时,经保安指引,辗转从地下停车场找到了电梯。刚刚按了楼层
按钮,电梯顿时漆黑一片。新置办的桌椅,尚未完全摆放好,装修工人仍在赶工。
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张毅的乔迁之喜,他和同事们已经正式在这里开工了。
七年前,张毅在广州创办了艾媒市场咨询,是国内较早从事移动互联网行业第三方
研究的机构。如今,广州已经聚集了一大批高成长性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成为中国移动
互联网行业重镇。
于是,张毅特意把公司搬到了广州大学城。“这里有几十万大学生,也是离市场最
近的地方。”张毅告诉记者,新办公室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5倍,“2013年队伍要翻倍
,春节后就要扩充50%以上。”
用他的说法,在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们奔向淘金之地时,他这个向淘金者“卖水”的
,自然不能错过时机。
在张毅看来,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将造就一批财富新贵。而为这些创业中的财
富创造者们提供服务,则是他本人的财富机会。“预计到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
产值将超过1000亿。”作为第三方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张毅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信心,只
是其财富效应的一个缩影。
不过,张毅预测的数字在业内仍显保守。此前,清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倪正东公
开表示,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在2012年底就能超过1300亿元;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
最新发布的数据则认为,预计2012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500个亿。而荷兰
移动产业咨询公司更是宣称,“这是人类经济史上增长最快的庞大产业。”
“像飞蛾似的,看见火光就往里面冲”
根据张毅的判断,这批财富新贵们,大概会在今后5到8年之内出现。不过,深圳市
宜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宜搜科技”)的创始人兼CEO汪溪则认为,中国一旦发放
4G牌照,移动互联网行业即将全面大爆炸。他认为,这很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内发生。
“未来是属于移动互联网的。”想着移动互联网将以不可阻挡之势,把所有人都卷
入进来,汪溪忍不住公开宣告:“只要把握好,我们这些做移动互联网的,可能成为改
变互联网历史的一拨人。”
这样的豪言壮语,在汪溪最初投身移动互联网的十几年前,几乎是不敢想象的。那
时的汪溪,也像大多数草根创业者一样,就是想赚点钱改善生活。对于汪溪而言,一不
小心就成为国内最早一批闯进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人,则是源于一部黑白屏的手机。
1999年的时候,汪溪大学毕业后刚工作了一年。当时,他看上了一款西门子手机,
为此花光了万把块钱积蓄把手机买了下来。从此,远在深圳的汪溪,往成都老家打电话
时,再也不用到处找电话亭了。不仅如此,这个大学期间学财务的年轻人,开始泡各种
英文专业技术论坛,讨论手持终端、交换技术等各种技术标准,并研究其未来发展。“
这玩意儿,太神奇太好玩了。”汪溪说。当日本推出可以移动上网的手机产品,就更坚
定了他的信心,于是他开始琢磨,“这玩意儿能做点什么”。
彼时,深圳满大街都是互联网广告,谁谁谁融资几千万美金的消息,此起彼伏。年
轻的汪溪以为,手机跟互联网一样,于是弄了一台服务器,找人开始写点东西。“有点
像虚拟社区,有聊天功能、文字网游、异性交友等功能。”汪溪说,2000年底,他们推
出了这款叫做“棉被悄悄话”的社交产品,被誉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上的第一个社区”
。尽管产品颇受欢迎,一度占据了广东移动GPRS流量的半壁江山,但是汪溪却没有因此
得到融资,他发出去一百多封邮件没得到任何回应。
20万元启动资金眼看就要花完了,广东移动向汪溪伸出了橄榄枝,用户付费业务为
他的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流。这家叫深圳讯天的公司,业务迅速扩展,最高时月收入
可达几千万元。2004年时,汪溪觉得以运营商为核心的用户付费模式将难以为继,于是
以8000万美元高价卖掉了深圳讯天。
终于实现了财富自由,下半辈子可以不用为生计发愁了,汪溪如此调侃移动互联网
带给他的影响:“正面意义就是2B青年现在还有点钱了,负面就是走上一条不归路,总
是想做点事。”
很快,汪溪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觉得这次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针对手机屏幕有限所带来的浏览障碍,汪溪在2005年创办了宜搜科技。2008年的金
融危机,再次让他饱尝融资之难,长达七个月的谈判一无所获,这让他有种钝刀割肉的
无助。所幸最终撑过了危机,也等到了3G牌照的发放,如今,宜搜科技年收入已经超过
3亿元,是中国最赚钱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之一。
有着类似艰苦创业经历的张毅,发现越来越多像汪溪这样的创业者,正在削尖了脑
袋挤进移动互联网行业。在他眼中,大部分创业者都像飞蛾似的,看见火光就往里面冲
。“我就想以第三方的身份,告诉他们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张毅说,“基本上他们
有想法的时候来找我,我们帮他分析后续需要什么资源、怎么发展,同时也帮企业解决
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如今,张毅的第三方市场研究与咨询业务,正以每年300%~400%的速度增长。关于
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势头,他认为现在是净导入阶段,“从资本、参与的企业以及监
管体系各方面来讲,正是将资源和精力往里面摆的时候。”
“好到难以置信”
“2012年有个出乎意料的增长。”尽管全年数据还没有完全审计出来,汪溪已经感
觉到形势大好。面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他一连串用了“不错的”“很强的”“很
高的”来形容过去一年的增长。
不过,他觉得现在的收入还不算高,他和他的700人团队还在创业的路上。在他脑
海里,似乎已经看到大爆炸时代的用户数正在噌噌上涨。“这肯定是屌丝逆袭的大机会
。”汪溪无比坚定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汪溪的这个判断,符合业内大多数人的预期。广州谷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谷得”) 董事麦涛,在谈到对2013年的展望时也表示,“形势非常好,好到难以置信。”
回顾谷得在过去两年间的迅猛发展,麦涛的这个预期并不为过。
2011年9月21日,谷得的第一个产品《世界OL》游戏正式上线,这是中国第一款真
正基于安卓平台开发的重度游戏。就在大家都认为安卓平台赚不到钱的时候,《世界OL
》月收入轻松突破百万,并于2012年5月份成功实现千万级的跨越,如今已经超过1800
万元,而且还在增长。
这样的业绩,就连麦涛本人也没预料到。2009年准备创业时,麦涛选择了手机游戏
,除了看好游戏本身之外,他觉得随着智能手机保有量的增加,这肯定是个大生意。1
月5日上午,他在广州办公室内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智能机社会保有
量有个说法是2亿台,数据不是很准确,多一点少一点没关系,这个量就已经非常大,
产生的收入会很可观。”
麦涛的这个想法,代表了大多数人看好移动互联网的原因。艾媒咨询的张毅也据此
认为,未来十年,随着移动终端崛起,移动互联网产业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手机基本可以达到人手一台,从终端数量上就超过了电脑,即便有的人现在用的是
功能手机,但是智能手机本身的覆盖面特别广,产生的机会也特别大。”
张毅相信,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必将是一批新的创业企业,这些
企业以用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行动和决策效率高。
面对数亿人的市场,落地产品只有真正赢得用户的认可,才能创造财富。在宜搜创
始人兼CEO汪溪看来,移动互联网能够创造财富的核心,就在于为用户提供一个“嫁接
”的机会。“在企业和用户之间搭起桥梁,这就是我们能够创造的价值。目前,我们已
经站在这样一个点上了,就看怎样走向未来。只要把事情做好了,赚钱自然水到渠成。”
谷得游戏的麦涛也认为,好产品就相当于成功了70%。“否则,产品太烂的话,渠
道怎么推广都没用。”为了好产品,麦涛花了大量时间组建团队,仅仅说服许远做合伙
人,他就用了两年时间。
许远在广东游戏圈子内颇有盛名。就在麦涛找上门那会儿,正有多家有名的投资机
构希望跟许远合作,他也根本没把麦涛这样的个人投资者放在眼里。“当时我跟他说,
市面上有两款比较好的手机游戏,一个是帝国,一个是西游,你把这两个游戏玩好了再
跟我谈。” 结果,麦涛天天抱着这两个游戏玩,一直玩了半年。2011年3月,他们有了
一个共识,就是做一款真正好玩的游戏,于是,两人发起成立了谷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有了谷得这个成功案例之后,麦涛又相继投资了几家创业团队。这些投资均以游戏
为主,而游戏也是目前唯一可见的能够快速变现的业务,商业模式相对清晰。
不过,在许远看来,游戏肯定不是移动互联网行业最能创造财富的点。“创造财富
最关键的点,应该是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我还是看好电商这一块。”现在担
任谷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许远,1月5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也许
还有其他更大的财富机会,但是现在还没有看到。”
“只要活着就有机会”
麦涛很庆幸,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谷得的业务增长已经超过预期。然而,当他
转身再投资其他创业者时发现,这个领域正在发生急剧变化——随着竞争加剧,创业门
槛越来越高,尤其是找到合适的人才也越来越难了。
麦涛最近正在谈的一个投资项目,史玉柱的人也在开价,不仅品牌更好,而且拜访
得更频繁,开的价也更高。麦涛认为,这足以证明,现在的人才门槛非常高。“我现在
要想挖一个比较牛的人,可能要给人买套房子配辆车,再给两千万的期权,两年前可能
买辆车就可以了。”麦涛说,幸好谷得现在已经有些竞争底气了,“我们算是好不容易
才上了个台阶,可以去竞争,而其他都是很惨烈的。”
在麦涛看来,现在再试水游戏领域已经晚了,他已经开始劝告创业者们最好不要再
趟这个浑水。“除非你特别感兴趣或者能力特别强。如果你的产品足够好的话,也许半
年内还有一些小机会。”麦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全国号称有400款手机游戏,
其中200款已经挂了,今年的手机游戏可能会翻一倍,但是被淘汰的仍将过半。”
而麦涛的合作伙伴许远认为,2013年还要死掉更多,可能是90%,甚至是95%。
除了争夺人才的竞争,对于大多数缺乏盈利模式的创业者而言,首先要面临生存难
题。“从投资角度看,去年和今年都是冰冻期,融不到钱的肯定会撤。有的融资几千万
都活不下去,能赚钱的很少。”麦涛认识很多做应用的创业者,发现他们“活的都很累
,看不到什么光明的前途。”
艾媒咨询的张毅也认为,在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现在没有必要探讨商业模式的
问题,关键是要想办法坚持下去。“坚持下去不一定就要烧钱,开始可以做简单点,活
下去最重要。”他说,“只要不死就有机会。”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个人开
发者数量在2012年下半年呈现减少趋势,个人开发者逐渐向小团队过渡,5人以下(包括
5人)开发者团队接近一半。
“只要活着就有机会,如果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活着就是最重要的。”已经在移
动互联网领域浸泡了十几年的汪溪,对此感受颇深。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
表示,创业更多时候是熬、扛、改,他说:“就是存在那里,慢慢熬出来,顺应时代变
动把事情做好。如果做不到这个,大的浪潮来的时候,不是被推到浪尖,就是拍死在沙
滩上。”
早在2004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就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全球“财
富第五波”,中国的淘金者们创造性地将IT和医疗健康这两个热门行业融合到了一起,
试图用无线装置和基于因特网的医疗保健软件,撬开数百亿美元的医疗保健市场
过去两年间,丁香园的营收翻了4番,正迎来12年发展史中最迅猛的增长期。不过
,这样的业绩,尚不足以支撑这家医药网站的扩张,去年底再次融资达千万美元。
“希望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有比较快的发展。”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不肯透露这
次融资的具体数目,但他坦承,这笔资金将用于开拓基于移动终端的医疗健康市场。“
跟移动互联网相结合是大势所趋,未来的前景非常大。”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
者采访时表示。
看好医疗市场的不止李天天一个人,也没有人怀疑移动医疗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金矿
。眼下,许多像李天天这样的淘金者们,正试图用无线装置和基于因特网的医疗保健软
件,撬开数百亿美元的医疗保健市场。
财富第五波
2012年11月的那一次融资过程,让李天天明显感觉到,投资者中看好医疗健康行业
的人比以前多了。
“跟前几年相比,懂行的更多了,大家认为医疗健康领域有很多机会,有很多未被
满足的需求。”李天天说,医疗市场的需求都是刚性需求,每个人都会面对健康疾病问
题。中国的医疗资源比较紧缺,又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优化,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技术或将改变这一状况,这正是创业者们所看中的机会。
丁香园生物医药科技网,成立于2000年7月23日,是医学、药学、生命科学专业人
士获取最新进展、交流专业知识的网络平台。彼时,创办者李天天还是一个在哈尔滨攻
读医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他对电脑很感兴趣,又发现有个很著名的学术工具很多同学
不会用,于是他就做了一个网页介绍其用法。这个静态的网页做好后,只用一个3寸软
盘就装下了,他在网易找到了免费的空间。网页传上去后,李天天惊奇地发现,比自己
懂的多的人都出现了,他自己也从中学到了更多。
渐渐地,这个网页增加了留言板功能, 2002年又变成了一个论坛。这一年,李天
天继续在哈尔滨攻读博士学位,丁香园积累了一两千会员,也出现了几十位热情的版主
,他们大多是来自医药生命科学领域的老师、医生和学生,他们当中有300多人共同出
资,买下了一台两万多元的服务器。
“当时什么想法都没有,只觉得参与讨论很快乐。”李天天说,他自己作为一个生
物信息学博士从丁香园得到了很多帮助,里面有很多清华大学、中科院的老师,大家经
常就课题进行讨论。只要有机会,李天天就拿个带支架的录音笔找专家采访,回来再把
录音整理出来传到论坛上,还组织会员们就热点话题编写成口袋书。
如今看来,这段时间的积累,对丁香园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互联网环境快速
改变,大批医生成为网民,丁香园会员数开始出现爆发性增长,2006年时达到五六十万
规模。
“丁香园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生社区了,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将其带到更高的台阶
上。”李天天说,“医学不断出现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医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
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非常大,需要非常好的快速有效获取信息的通道。这也对丁香园
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求专业的信息更新更快,国外的进展也要盯得更紧。”
对互联网的热情彻底打败了对学术的兴趣,李天天觉得丁香园是独一无二的,而学
术圈并不缺他一个。于是,他瞒着父母和妻子悄悄退了学,来到杭州与网友张进和周树
忠开始尝试丁香园的商业化运作。此前,张进是浙江某大型公立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
生,周树忠从事过多年的医药研发。
最开始,他们还是想延续之前的模式,组织讲座,做出版业务。到了2007年5月,
他们推出了第一个产品——丁香人才网,为医药行业相关企业提供招聘服务。
与李天天退学来到杭州差不多同一时间,学医出生的王航在北京创立了“好大夫在
线”,公布医生的基本信息及专家出诊停诊时间等,为用户提供服务。与李天天完全出
于兴趣不同,王航的创业灵感则来自于家人到医院看病的倒霉经历。2006年5月,有着
十来年互联网从业经历的王航与创业伙伴一起,启动了“好大夫在线”项目,10月31日
上线的第一版页面上只有5万个医生的信息,网站前500个对医生的评论都是在医院“现
场采访”得来的。
丁香园和好大夫在线,分别代表着网上医疗产品的两个方向,一个面向医生,一个
面向患者,但他们都特别重视服务的社会价值和用户体验,一开始并没有明晰的商业模
式。
医疗新钱景
在2004年出版的《财富第五波》中,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就将健康产业称为
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但是对于李天天和王航他们这些拓荒者来说,虽
然他们创造性地将IT和医疗健康这两个热门行业融合到了一起,财富的浪潮并没有很快
将他们淹没。在李天天的印象里,那时互联网上的医疗行业也比较落后,能叫得出名字
的不超过十家。
资本示好
丁香园差一点就倒在了淘金的路上。2008年,丁香园发现很多医生都有采购医药耗
材做研究、测试的需求,但相关的医企又没有有效的推广渠道,于是它推出生物试剂耗
材的网上采购平台“丁香通”。此前一年,丁香园已经推出了丁香人才网,给医药行业
相关企业提供招聘服务。这两项业务,都是基于丁香园网页搜索关键词排名而筛选出来
的,也很快就带来了现金流。然而,一年十几万的收入远远不够养活创业团队,更遑论
业务拓展。
“年底账上就快没钱了,工资都快要发不下来,出现了很大很大的压力。”李天天
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恰逢金融危机,借钱很难,幸好最终从银行贷了100万元,三
个创始人的房子都抵押了进去,“签字的时候手都哆嗦了”。其实,丁香园的业绩那时
候已经开始上涨,只是增长的幅度没有那么快,再过六个月情形就完全不同了。2009年
,丁香园盈利了,本来一年期的贷款也提前三个月就还清了本息。直到现在,丁香园都
非常重视现金流。
危机过后,丁香园迎来了风投的眷顾。李天天说,他永远忘不了2009年11月17日,
那天他跟合伙人张进在北京被风投出资人“关”在一间屋子里,要求必须签了合同才能
走。“要吃饭我给你们订,要喝水给你喝,要打电话就在这里打。”如今回忆起那次融
资情形,李天天说,当时他们都傻了,“她的抢法让我们很吃惊,以前接触的投资人没
有这么反过来追你的,我们从来没有这么被‘绑架’过。”
此前,已经陆续有风投找到丁香园,基本达成共识。这家“绑架”他们的风投公司
是美国顶级风险投资机构DCM(Doll Capital Management),其负责人问了一些问题,突
然就“非常非常激动,说对我们这个项目很感兴趣”。被“绑架“后一周,丁香园就和
这家风投公司签了约,随后DCM很快就到杭州做了调查。从调查开始到资金全部到账,
只用了18天时间。
有了这笔200万美元的资金,丁香园团队信心得到极大提升,开始敢想一些“大动
作”了。这一年,丁香园又建立了一支由数位医学和药学硕士组成的编辑团队,通过对
丁香园用户的分析,找出对相关信息有需求的医生,通过站内新闻、短信的方式向他们
推广相关药品动态。这个为药企提供营销解决方案的产品,给丁香园带来了几千万元的
营收。不仅如此,李天天在管理中遇到了问题,DCM都会带着他与其曾经投资过的企业
创始人见面,让他接触不同管理风格的人,去做各种思考。“第一轮投资者对我们的发
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李天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10年到2012年,丁香园
的业绩翻了4番。
李天天融资的传奇经历,只是资本看好网上医疗业务的一个缩影。2006年成立的好
大夫在线,2007年就得到了联创和雷军联合投资的300万元;一年后,DCM的300万美金
也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一周到账;2011年年初,第三笔投资上千万美元又落到好大夫在线
账上。
资本的“示好”更加激励了这个市场,直接在医疗APP领域开拓的创业公司,犹如
雨后春笋般竞相面世。2011年8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张遇升回国后召集
伙伴,开始筹建杏树林,从国际最新的杂志中选取影响较大的论文,通过翻译加工整理
到自己的数据库中,医生可以免费按专科、期刊等分类浏览文章,也可以设定关键词,
专门追踪某一领域的最新文献。
回国三个月后,张遇升在北京参加了一个创业者比赛,他的企划案被评为第一名,
很快就获得了美国蓝驰创投基金几十万美元投资。同样在2011年成立的春雨天下软件公
司,通过建立疾病数据库,整合医生资源,为用户提供移动的自诊或在线问诊服务,也
已经成功进行了两轮融资,总金额高达1100万美元。
“移动医疗在国外是刚刚兴起的一个领域,空间比较大。”在春雨天下联合创始人
毕雷看来,移动APP的出现对于创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会。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协
会2012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5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
亿美元收入,而信息平台提供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将分别获得24亿
美元、66亿美元和26亿美元收入。
想挣快钱不容易
2012年4月初,杏树林的医学文献第一版上线,很快就排到了医疗APP榜前面。基本
没有花什么力气做推广,用户增长就很快,第一个月只有几千用户,现在用户数已近20
万,这让张遇升信心倍增。
但如何将这些用户转化成商业价值,张遇升目前并没有很好的思路。他觉得现在谈
商业还为时太早,“营收平衡的问题,要到2015年以后再考虑。”张遇升告诉《中国新
闻周刊》,他希望用户数今年能够增长到50万,明年则要达到100万。
有着同样困惑的不只是杏树林。春雨掌上医生客户端向用户免费提供自诊和向医生
问诊两大功能,自从2011年上线至今已经吸引了700多万用户,现在每天有30万活跃用
户,问答咨询达5000多条。“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所以会继续开拓
下去,暂时不去考虑盈利。”春雨天下联合创始人毕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并
没有很清晰的商业模式。尽管也有一些商业方法,但是否可持续目前还难说。
“我们更多是对医患交互数据精准分析,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比对,希望能够从
中发现,怎样在用户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商业价值。”毕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虽然已经有很多药厂、医院主动要求合作,但是春雨的商业化尝试非常谨慎。他认
为,用户的信任本身就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必须要把用户的拓展和体验放在最重要的位
置。
不仅像杏树林、春雨天下这些新生的创业公司面临商业化难题,即便是丁香园、好
大夫这样早期的拓荒者们,至今也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商业模式。“好大夫在线至今尚未
在商业模式上有很大的突破。跟投资者希望迅速盈利不同,我们想的是,在获取商业价
值之前,必须先提供靠谱的社会服务。”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对《中国新闻周刊》表
示,医疗是个服务性的行业,但中国的现状是大家都不愿意为服务买单,“曾经有医生
开玩笑,挂号费还没有停车费多,门诊挂个号5块钱,在医院停车费20元。多数人更情
愿为药品或某一项检查付钱,而医生用几十年总结的经验为患者指出的道路,他们并不
觉得值钱。”
不过,王航相信,医疗基于服务,未来的盈利方向也是往服务领域发展,对此他依
然看好。经过6年多的发展,好大夫在线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疗网站,每天有300
万患者到访。这期间,好大夫在线已经先后提供了电话咨询、网上付费咨询、术后随诊
、海外就诊等收费服务项目。但王航说,即便是最好的模式,其收入也仅仅能够用来填
补运营成本。
尽管杏树林2009年开始持续盈利,但如今转战移动医疗,李天天觉得自己还是新兵
。“这个行业看起来很大,但很不好做,想挣快钱不容易,更需要耐心和积累。”他认
为,用户的付费习惯需要慢慢培养,而国内的医疗体制和行业管制也决定了,创业者只
有提供比别人好很多的产品才有机会。但使他备感欣慰的是,2012年11月17日的融资之
后,DCM再度跟投,总融资量高达千万美金。
至于商业模式,李天天愿意帮助企业提供商业协作,但无论是帮助药企还是患者,
他觉得医生始终是核心。“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医生在这个平台上获得更多支持,未
来十年还是希望为医生提供更好的交流和互动。”李天天透露,眼下他的团队正致力于
搭建中外医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而移动医疗的尝试也是跟医生工作相关,比如用药、新
闻资讯的推送、社交互动等。
李天天所看中的为医生提供服务,这也是张遇升比较看好的领域。此外,张遇升还
认为,复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解决看病难,以及大数据挖掘都将是比较容易产生财富的
环节。“现在还是拓荒阶段,好的产品还不多,更谈不上成功的商业模式。”张遇升告
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他将继续融资,争取将每一个产品都做到极致,而不会一味
追求数量。
老人院的生意
中国的养老市场,商机无限,潜力巨大,但关键是需要专门为其设计的供给
中国的养老产业,正在酝酿新的商机。
近日,北京市国土局释放消息,将在今年年初发布该市首块养老综合用地的供应计
划,土地价格将低于市场价格。
这对于北京太阳城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凤泊来说,是个期待了十多年的消息。2001年
他建北京太阳城,跟有关部门争取 “养老用地”,不仅没有实现,还被斥为拿养老的
概念炒作。这次,他不会错过这块土地的招拍挂。
除了政策环境,养老市场也正在呈现出新的气象。2012年年底,朱凤泊正式进军“
度假养老”领域。这种以“精神养老”见长的模式,正在继社区养老和护理养老之后,
焕发出勃勃商机。
由“公”到“私”
当朱凤泊在1999年开始构想“养老地产”时,国内对这个词还比较陌生。当时大多
数人的养老去处,在家庭以外,就是政府办的养老院。
当时,这种养老院有三个名称:福利院、敬老院和光荣院。其中,由市政府主办的
叫福利院。北京市第五福利院前院长赵良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北京市政府主办的
福利院共有三家:第一、第四和第五福利院。福利院的职能有两个:一是接收“五保户
”和“三无”(无收入、无劳动力、无子女)老人,二是对社会开放,吸纳社会上的老人。
敬老院和光荣院是街道或乡镇政府办的。敬老院主要收五保户,光荣院主要收荣誉
军人。光荣院住的大多是老头;由于女性的寿命较长,敬老院里住的大多是老太太。
当时的这些养老院,公益属性非常明显。除了五保户和“三无”人员外,有时候街
道和单位也会送来一些孤老。这些人住养老院免费,待遇也限于温饱:吃的是大锅饭,
穿的是劳保衣和解放鞋。
当时市场属性最强的面向社会的这一块,一开始举步维艰。1988年开业的北京市第
一社会福利院(简称“一福”),前两年几乎没有客源。参与创建该院的赵良羚说,当时
每位员工都有“拉人”的指标,但收效甚微。为了聚拢人气,他们不得不从其他地方“
借”了一些老人。
当时,中国社会其实并不是缺乏养老的需求。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市已在全国率
先进入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达百万。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老人数与养老床位数之
间4%~5%的比例关系,北京市应有4万~5万张养老床位。而当时的床位数远不及此。
但主要的障碍是观念问题。当时,把老人送养老院这一行为,被贴上了“不孝”的
标签。“养老院里无孝子”——这让一个简单的供需问题,异化为一个道德问题。
但刚性需求最终扭转了这种局面。而作为刚需释放的铺垫,老人的观念率先松动了
。在养老院的宣传攻势下,有些老人开始认为留在家里是给孩子添负担,不如到外面看
看。开业两年后,“一福”逐渐客满。
但此时的养老院,尚未对社会资本开放。而公立资本“不以利润论英雄”,财富的
概念也就无从谈起。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院社会化意见的
通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一行业从此与市场接
轨,财富的机会也随之扩散开来。朱凤泊的养老产业之路,也从此启程。
错位的供需
朱凤泊,1957年生人,兄弟姊妹7个,他排行老七。他对养老的很多想法,有时候
就来源于这一大家子人。
他发现,中国老年人的消费特点,可以总结为“两重两轻”:重子女轻自我,重积
累轻消费。这一特点体现在养老上,就是不舍得在养老上花钱。若不得不花,则能少则
少。
用这一特点来衡量中国的养老产业,就能发现很多的错位:老人除非不能自理,不
愿进养老院,而很多养老院排斥这些不能自理的老人,却千方百计拉拢那些健康的老人
;老人在支出上节俭为本,而很多养老院却追求一种“不必要的奢侈”。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以老人家属的身份,打给几家在媒体上打广告的养老院,发
现老人能否自理,电话里的态度有很大差别:对不能自理的老人,有的一口回绝,有的
意兴阑珊,有的虽勉强同意,但态度让人生疑;对于健康老人,则表现出同样让人起疑
的极力拉拢之态。
赵良羚说,养老院这种厚此薄彼的态度,一方面与护理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有
规避风险的考量。在有限的护理水平下,接收不能自理的老人,被视为是一桩出力不讨
好的生意。
另一方面,有些养老院的床位又大量空置。《中国新闻周刊》调查发现,空置率最
高的,是那些定位高端的养老院。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月收费1万元左右的养老院,入住
率不足10%。
在赵良羚看来,有些“高端”是出于投资者的一厢情愿,与老人的需求无关。投资
者试图用奢华的投资换来高额的回报,但老人并不需要这种奢华。“比如,你几千块钱
买一只沙发,对老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只需要结实就行了。”这些不必要的奢华,
最终生成了在老人眼中不必要的高价。
赵良羚说,在建养老院时,有些投资者过于注重建筑本身,却忽略了服务。而真正
老人的需求,服务远高于建筑。“真正好的养老院,不应该让建筑喧宾夺主,应该给服
务留出余地。”
这种重建筑甚于服务的做派,在朱凤泊看来,是房地产商的遗风。近几年,房地产
调控声紧,房地产商另寻出路,有些人进军养老。他们试图把房地产行业的一套模式,
复制到养老行业:建个高端的房子,讲个动人的故事,就会刺激如潮的需求,房子就能
轻易出手。
朱凤泊说,如果不把建筑与服务的关系颠倒过来,要想在养老行业挣钱很难。
太阳城模式
十年前开始谋划太阳城时,每到周末,朱凤泊就会跑到一家相熟的老人合唱团,趁
他们休息时递上一瓶矿泉水,说自己想建一个老年社区,让他们提点意见。有时候,他
也把老人请进来开座谈会,发点小礼品,把他们的想法与顾虑一条条记下来。很多的想
法,最终进入了太阳城的设计与管理中。他还从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和大学的专家那儿,
得到了很多专业的建议。
他自己也有一些切身体会。1987年,他父亲心脏病发,他陪着去医院,到医院后,
父亲支他回单位上班。到单位没多久,就接到了通知他父亲去世的电话。在从医院赶往
家里的无轨电车上,父亲病情突发,死在了车上。朱凤泊赶到时,父亲身体已僵硬。
这件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总觉得是自己照顾不周,断送了父亲的性命。同时也给
了他一个启示,社区内有一家医院,对老人至关重要。于是,2004年,他创建了太阳城
医院。
占地1万平米的太阳城医院,目前是一级甲等。其急诊室的紧急呼叫系统,连着社
区内的每一个家庭。一接到呼救,急救电瓶车马上上路,5分钟内就能赶到。每一位老
人的健康档案,都在急诊室留有备份。前往抢救时,可以备上相应的药物。社区的建筑
都是适老型设计,电瓶车可以直接开到老人的家中。
赵良羚说,有医疗配套的养老设施,老人的死亡率明显偏低。对养老社区来说,这
是一个核心的吸引力。但囿于其占地和专业门槛,在养老机构中配置的比例并不高。赵
良羚说,在北京市400多家养老院中,有医务室的比例只有20%强。
太阳城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70%是用于出售的养老住宅,另外30%是配套设施
,包括医院、超市以及用于出租的老年公寓等。这种把养老配套和住宅地产结合起来的
模式,被称为“养老地产”。
太阳城的住宅共有1530套,养老公寓有1200张床位。前者相当于商品房,后者相当
于养老院。朱凤泊希望用这样的设计,实现一种“全程化养老”:健康时住进来,不健
康时有医院治疗,不能自理时有人看护,去世的时候有临终关怀。这在医学上有个专有
名词,叫“持续照料”。业内有一种更为形象的说法,叫“一站式服务”。
朱凤泊说,太阳城建成后,其住宅销售和公寓租住率均为100%。
这一服务体系的关键,是医院的运营情况。其与住宅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一家运
营良好的医院,是社区的核心竞争力,会吸引更多的老人入住,又会反过来推动医院的
运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则是一个恶性循环。
这是一个让很多投资人头痛的问题。基于房地产与医院是两个互不相干的行业,很
多人对形成这种良性循环并不自信。五行创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德会告诉《中
国新闻周刊》,如果养老体系不能建立起来,做养老地产的风险很大,很容易出问题。
在对全国的养老地产的考察过程中,有些项目烂尾的情况让人触目惊心。
为了规避风险,在经过长时间考察后,五行创展决定先不做养老地产,而是先摸索
服务体系,待其成熟后再做定夺。其于2011年10月份开工建设的“中国乐养城”,主要
定位为度假养老。
“报复性养老”
度假养老,颐养天年,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一种养老形式。它兴起的一个背景,是
50年代生人的养老时代来临。
1957年出生的朱凤泊,兄弟姐妹多位50年代生人。他对这一代人有一个总结,叫做
“全赶上”:出生时赶上婴儿潮,儿童时赶上闹饥荒,少年时赶上“文革”,青年赶上
“上山下乡”,回城后又赶上下岗。“这些经历把他们身上传统的东西冲得一干二净,
让他们最敢作敢为。”这一特点体现在养老上,就是要把过去的缺失补回来。朱凤泊把
这个叫做“报复性养老”。
赵良羚说,这些人身上还有两个特点:一是赶上了改革开放,收入更高;二是赶上
了计划生育,想依靠子女也指望不上。
朱凤泊说,这种“报复性养老”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低龄阶段,他们喜欢度假旅
游,去一些以前想去而没能去成的地方;二、中龄老化阶段,这些有着长期集体回忆的
人会三五成群,相约住到老年公寓,回忆激荡人生;三、高龄阶段,这些人舍得为自己
花钱,会接受一种高质量的护理。
赵良羚说,这批人将真正开启中国的老年市场。“现在养老的需求,大多是被迫式
的。以后的需求则会更加主动。”
而从现在开始的以后十多年,处于这一群体养老的第一阶段。养老机构要做的,是
为他们准备好度假所需。
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建国后10年,中国在大多数年份执行的是“鼓励生育”
的政策,中国人口从1949年的4.5亿,增加到1959年的6.6亿,增加了2.1亿。
朱凤泊已着手在全国建立一个联盟,在那些季节反差很大、自然禀赋不同的地方,
找几家养老机构抱团服务,让老人能在全国“反季节地走来走去”。
在杨德会的中国乐养城,一家五星级酒店即将封顶。另外,乐养城还要打造一个4A
级景区、三四千亩的生态农业、老年专科医院,以及文化创意园。他说,在未来的5到
10年,中国应有3~5家世界级的养老服务企业。
在2012年底召开的“2013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公布了两个
数字:截至当时,中国养老床位共有39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0.5张。
而按照国际标准,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通常为40~50张。若以此为标准,中国
养老床位还空缺一半左右。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日本养老业的财富机会
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
国家。日本的养老业目前已经相当完善,政府政策、民间倡导、企业参与等多方结合创
造了一个真正为老人服务的服务体系。
在日本,存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前者主要指由政府主办、以老年人为
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后者则多为民间资本经营的面向老年人的营利性事业。日本的养
老产业主要分为六大块:老年住宅(收费型老人公寓、老人集体住宅、昼夜看护服务旅
馆等)、老年金融(终身险、看护险、特殊医疗保险、养老金代管等)、家政服务(家务、
保健护理、登门洗澡等)、福利器械用品(疗养床、轮椅、拐杖、多功能便池等)、文化
生活服务(老人旅行、老人大学、体健等)、其他(老人生活用品开发、销售)。
日本养老业设有非常健全的护理保险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2000年日本通过了《
护理保险制度》,护理保险50%来源于民众所交纳的保险费,另外的50%则来源于中央政
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
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让日本利用护理服务的人数骤增。企业、医疗机构,农业协
会、NPO等各主体的参与,也使得日本护理市场在竞争中不断扩大。据统计,日本护理
产业吸收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社保领域,仅家庭护理员就已达到40万,将在护理设施
工作的人计算在内的话,护理从业者将超过100万,这一规模超过汽车产业的员工数。
在老龄化应对经验丰富的日本看来,中国潜力巨大的养老业是其关注的一个重要市
场。日本政府2010年出台的“新增长战略”指出,应积极向中国等亚洲市场出口医疗、
护理、健康等相关产业。目前,一些日本看护业开始进军中国市场,以富裕阶层为对象
,开设养老院、看护中心(托老所)及培养看护人才,输出日本式看护服务。
生态农业:看上去很美
危机催生商机。在食品安全的巨大阴影之下,如惊弓之鸟般的消费者纷纷将目光投
向“绿色食品”,由此,生态农业的市场潜力可谓巨大。但是,这个领域也是一个“问
题行业”,创业者们仍在苦苦探究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
在食品安全危机四起的今天,消费者从朴素的直觉出发,就要吃有“虫眼”的蔬菜
。仅此一点,已构成对生态农业的巨大市场需求。
这一需求,也表现在资本市场上。近年来,投资农业,尤其是有机农庄,已成为一
个热潮。
高成本运作的生产环节
岑卜村位于青浦淀山湖边,距离上海市中心近60公里。如今,上海周边农村普遍将
土地集中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再发包给愿意种地的人。其中有来自苏北、安徽的农民
,也有来自于上海市区的城里人。
顾宏斌是沈阳人,在上海打拼了10年,已是一个建筑咨询公司的老板。目前,他在
岑卜村租了12亩土地,搞自然农业。除了少部分蔬菜,主要产品是大米、鸭肉和鸭蛋。
这是有机农业中“鸭稻共作”技术的实现。因为鸭子吃害虫和杂草,这就避免了水稻对
农药化肥的需求。另一方面,稻田里长大的鸭子吃这些虫子杂草,也就不依赖于带有添
加剂的饲料。
这些农业产品,以快递的方式给客户,每户每年支出大约1500元,目前稳定的客户
有40家。顾宏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他的农田的产品中,大米、鸭肉和鸭蛋是不
亏钱的,但蔬菜就不一样了,因为种菜的人工投入大,产出率不到30%。地里长出100斤
,可能送到客户手里不到30斤。
和许多从业生态农业的创业者一样,他们投身这个行业的初衷,并不是挣钱,而是
想回归一种田园生活,或者只是“为了有干净的菜吃”。不过,随着农产品销路已逐渐
打开,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顾宏斌正在寻找适合生态农业的土地扩大生产。但是,对
于挣钱他并不抱什么太大希望,“基本就是自娱自乐吧”。
以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来说,选址于青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淀山湖是上
海的水源保护地,长期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有所控制,周边几乎没有工业,在可见的将来
也不允许有。将农庄选址于此,会省去巨大的前期成本和风险。而即便如此,生产成本
还是最主要的问题。
根据2011年修订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及其他各项标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
环境中,土壤、水质、空气均有严格而细致的规定。以空气为例,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每年的空气优良天数都有极高的要求。虽然国内各个城市目前的统计数据都称空气优良
天数在逐年增加,仅以最近北京的空气污染而言,京郊周边的有机农场状况颇令人担心
。而且,有机农田还需要和周边农田有相当程度的隔离,否则农药一旦飘过来就前功尽
弃。
又如土壤,如果是施过化肥的土地,首先要花几年时间恢复其自然肥力,如加入有
机质、动物粪便等。一般在前三年,这片土地不会有大规模产出。而开始产出后,也要
考虑到土地肥力的平衡,对植物进行轮作,而不是单一物种长期收获。
最后是水,为防止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污染,有机农田最好有专用的水道。以上种种
,都意味着成本。也正因为成本高,且投资周期较长,就容易面临资金压力。
上海欣耕工坊的农业项目负责人康洪莉,是一位生态学硕士。她在岑卜村边经营过
一块土地,是一个130亩大的半岛,空气隔绝、水源基础都很好。她主持恢复生物多样
性,尤其是土壤健康,种植紫云英等绿肥作物,翻耕时将豆梗,麦秸等有机质翻入土中
,并且加入有机质和动物肥料。一年之后,再检测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及土质,生态系统
的自然恢复已让人欣喜,周边的青蛙、鸟类、蜘蛛、蚯蚓等有益生物大量出现。康洪莉
预计,再花两年时间,这片土地上就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及健康的土壤,其
产出就能开始有盈余。遗憾的是,投资方的资金出现问题,康洪莉只能无奈撤出。
让市场倒逼生产
“本来生活网”负责人之一杨学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调研过大大小小几
十个有机农场,结论是生产成本太高,但鉴于这个领域的市场需求,最后决定做流通。
但有机农产品的流通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因为它没有化学添加剂,其变质的速
度一般快于非有机食品,因此对运输的效率就有更高的要求。也是这个原因,有机产品
不提倡远距离运输,而是鼓励在当地生产,在当地消费,以便于产品质量控制。
“本来生活网”处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又处在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信
任度极低的市场中,因而他们要把质量控制提高到一个非常严密的标准。以杨学涛的描
述,至少要分三个环节:第一是供应商评估,查看生产管理记录,找负责人访谈,检查
空气、土壤、水源,化肥农药残留的指标;第二是员工品尝,主要是口感、甜度、外观
,未来可能会安排专人到生产基地常驻;第三,每批次到货都是100%抽检,不合格直接
退货。
即使如此,杨学涛也承认,“本来生活网”经营的产品并非全部经过国家标准认证
的有机农产品。事实上,在食品行业标准种,分为普通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
有机食品四个级别。有机食品处于最顶端,认证最为繁琐和困难。而在一个诚信匮乏的
社会中,认证程序的含金量也相对有限。也因此,大量已经达到或接近有机食品标准的
农产品,为避免复杂程序和节省成本,在客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干脆不走有机认证的
流程。
杭州园田居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王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在移动通讯行
业做了十几年后,决定投资兴办生态农业。但入行后很长时间,却一直没找到方向。
2012年10月,他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取得联系,可以经营销售其科研大棚中生产的蔬菜
。另外,王烈在距离杭州市区约40公里处,找到一块生态系统未被破坏的山洼,将其租
下,雇了一对老农夫妇,养了上千只鸡、鸭等禽类。
于是,园田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流通环节,其商业模式,大致是从省农科院的大棚
中采摘各类蔬菜,加上自产的鸡鸭,以家庭为单位配送上门。根据家庭的规模,每次配
送量不等。比如一个五口之家,园田居为其每月配送8次,每次6斤蔬菜,一块肉,另外
每月鸡、鸭各一只,60只鸡蛋。如此一份,每月收费780元。这一价格,其实比现在相
同规格的,菜场提供的非有机食品价格要低。
园田居能把价格打得这么低,最大的原因在于农科院的农业设施、场地、人工、科
研等诸多成本不由其负担。而对于农科院而言,在隔离环境中研究、育苗而生产的蔬菜
,如不卖给园田居,也是一举两得。
王烈承认,维护和农科院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而园田居
之所至今还能保持资本的青睐,也有其独到之处。王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投资人
关心的一般是三个问题,即能否盈利,商业模式能否复制,能否有长期稳定的客户流,
以及他们的流失率。在最后一方面,原田居做得相对成功。经过半年的努力,原田居的
客户数已保证在700户以上,而且持稳定增长,主要分布在三个社区。
按照王烈的理想化计算,2013年的目标,是进入30个社区,将客户规模扩大到3000
户。有如此基数的客户群,无疑会对投资者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以王烈在各个社区走访
的经验:“在杭州,别管是什么样的小区,车都停得满满的。难道杭州人会吃不起品质
高一些的菜吗?”
但是,如果真能实现2013年客户数达到3000,那么,目前省农科院的生产能力就供
不应求了。王烈说,这样一来,市场就会促使农科院或类似的机构,去扩大生产能力。
这种市场倒逼需求的逻辑,也为投身有机农业五年的香港商人汪广标赞同。他是上
海香海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专为上海的Ole、城市超市等精品商店供应有机农产品,
包括蔬菜、香料、肉类等。他回忆说,刚开始做的时候,“就像做好事一样到处送”,
慢慢地就建立了渠道,并了解市场需求。在充分掌握客户需求信息之后,他开始扩大生
产规模。
目前,他已和台湾的一家企业合作,将会在上海松江建立以百亩为计算的有机农业
生产基地,而且会从台湾进口农产品。以他的测算,按照目前的价格,未来12个月营业
额将会做到1.5亿元人民币。而投入也是惊人的,从选址开始,一些台湾农学专家就是
坐老板的私人飞机来,之后他们也将持续参与生产的进展。和台湾企业合作一年多来,
算上农场的基础设施投入,已经“烧”掉了一千万美元。而汪广标估计,要达到他的理
想规模,还需要再有两到三倍的投入,到2014年开始盈利。
谁会搭上财富列车?
选乘合适的财富列车,并不意味着你会发财。在列车低速启动和中途检修期,谁能
坚持到最后一直不下车,谁才可能真正成为下一站富人
《福布斯》记者Ricardo Geromel最近撰文认为,世界新的亿万富豪将产生在农业
和清洁能源领域。如果把这句话放在中国,可能得推后许多年。
判断一个领域是否会产生富豪,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未来发展对其需求量会大
幅增长,有足够的财富空间;二、这个空间不易被人发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会持续一段
时间。这个时间段,就是新富豪的创富机会期。而上述的两个领域,都不能满足第一个
条件。
对于清洁的能源,很多人对它的前景深信不疑,但对这一前景何时能成为现实,却
不敢妄下结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基于其高昂的成本,还无法形成一个持续性的国内需
求。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广,还指出这
一产业的一个问题:“很多人来投资,不是为了发展这一产业,而是来圈钱、圈地。”
农业具有很长的产业链,种植、食品加工、配送以及饲料领域,都会产生一些创富
的机会,但由于其附加值比较低,不会集中产生富豪。
以上述两个标准来衡量,蕴藏着无限创新可能的互联网行业,依然可能是造富大户
。一方面,其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依然有很多的创新空间,“不知道下一秒会出现什么
可能”。另一方面,它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进入者有限,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供求平
衡。
城市化的财富前景如今是被所有人看好。其创造机会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在众目睽
睽下,每个人到底能分到多少蛋糕,尚需观望。另外,其涉及的主要领域房地产和服务
业,前者格局已定,后者门槛不高,在公平准入的情况下,或许很容易达到供求平衡。
金融领域或有惊喜。中国的金融产品严重不足,需求旺盛,供需之间存在很大的缺
口。唯一需要破除的,是政府对民间资本的入门限制。“比如网上支付,我付钱给你,
为什么非要通过银行?解决了这个准入问题,就会有很多的创富机会。”英大证券研究
所所长李大霄说。
金融领域的另一个造富的机会,来自于民间金融自由化。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民间藏富惊人,这些钱被金融管
制堵在地下,一旦开闸,将会成为“中国未来最大的红利”。
虽然调控未见放松的迹象,很多人还是对房地产寄予厚望。除了对调控行将结束的
预期外,由城市化带来的刚需的增加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个在泡
沫中成长的产业,虽然仍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在政府的严密注视下,再创辉煌
还得具备更多的条件。
avatar
A*4
4
一个人因为要在一起,转过学。回去结婚的,在美国已经领证。打算同一天签。一起签
好还是分开?
avatar
T*x
5
前段时间装kubuntu11.10,ibus一直有问题:
system tray里面没有icon。
输入拼音的时候也没有选项,只能摸着选。
这两天不知道装了什么,突然就好了。
可惜的是好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好的。
我还有两台机器有同样的问题,还不知道怎么搞定。
avatar
b*e
7
dingding
avatar
b*y
8
这次回国最大的感想就是,国内草根创业,比美国难。美国有的是个人创业成功的,都
活的很滋润,算是lifestyle business. 但国内草根创业,如何赚钱就是个大问题。
做电商淘宝的,累死;
做互联网的,想盈利很难,因为中国人习惯了一切免费的方式, 不像国外这里,可以做
收费的服务啥的;
做软件的,知识产权没有保障,盗版没商量;
做政府项目的,你要有关系
所以,国内做外商项目的,比如外贸,或者外包软件编程是的,还利润高些,但其他的
就难说了。除非做大了,风投买单。
avatar
q*d
9
I have the same question for H1B couple.

【在 A******4 的大作中提到】
: 一个人因为要在一起,转过学。回去结婚的,在美国已经领证。打算同一天签。一起签
: 好还是分开?

avatar
T*x
10
在另一台机器上试了一下,好像找到原因了:
是因为装了gnome-screensaver package。
结果在system tray中就有ibus的图标了。
拼音输入的选择条也有了。
这叫什么事啊?

【在 T*******x 的大作中提到】
: 前段时间装kubuntu11.10,ibus一直有问题:
: system tray里面没有icon。
: 输入拼音的时候也没有选项,只能摸着选。
: 这两天不知道装了什么,突然就好了。
: 可惜的是好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好的。
: 我还有两台机器有同样的问题,还不知道怎么搞定。

avatar
b*e
12
ding
avatar
g*a
13

这些都是和网络有关的 你要是饼煎得好 一天就做早上三小时 就够了

【在 b******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次回国最大的感想就是,国内草根创业,比美国难。美国有的是个人创业成功的,都
: 活的很滋润,算是lifestyle business. 但国内草根创业,如何赚钱就是个大问题。
: 做电商淘宝的,累死;
: 做互联网的,想盈利很难,因为中国人习惯了一切免费的方式, 不像国外这里,可以做
: 收费的服务啥的;
: 做软件的,知识产权没有保障,盗版没商量;
: 做政府项目的,你要有关系
: 所以,国内做外商项目的,比如外贸,或者外包软件编程是的,还利润高些,但其他的
: 就难说了。除非做大了,风投买单。

avatar
A*4
14
请签过的指点一下啊。。。
avatar
i*l
15
。。。
avatar
b*y
17

我是做软件、网络的。
煎饼啥的,小生意,和上班没啥区别吧。不干了,钱就没了。而且挣的还不如上班的白
领多,还累。除非做大了,连锁店的干活。

【在 g*******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些都是和网络有关的 你要是饼煎得好 一天就做早上三小时 就够了

avatar
T*x
18
新装这台还是有点问题:
输入法的设置窗口和字选择条很难看,像是以前motif的窗口。
前面装的那台就没问题。
另外新装的这个字选择条跟随也有时候不行。
差哪儿了呢?

【在 T*******x 的大作中提到】
: 在另一台机器上试了一下,好像找到原因了:
: 是因为装了gnome-screensaver package。
: 结果在system tray中就有ibus的图标了。
: 拼音输入的选择条也有了。
: 这叫什么事啊?

avatar
p*p
20

未必比白领差, 我家原来门口做老鸭汤的, 现在做成几十家连锁,最好吃的老鸭汤

【在 b******y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是做软件、网络的。
: 煎饼啥的,小生意,和上班没啥区别吧。不干了,钱就没了。而且挣的还不如上班的白
: 领多,还累。除非做大了,连锁店的干活。

avatar
z*u
21

ibus-qt4
然后im-switch设置成ibus-kde

【在 T*******x 的大作中提到】
: 新装这台还是有点问题:
: 输入法的设置窗口和字选择条很难看,像是以前motif的窗口。
: 前面装的那台就没问题。
: 另外新装的这个字选择条跟随也有时候不行。
: 差哪儿了呢?

avatar
f*r
23
Re

【在 b******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次回国最大的感想就是,国内草根创业,比美国难。美国有的是个人创业成功的,都
: 活的很滋润,算是lifestyle business. 但国内草根创业,如何赚钱就是个大问题。
: 做电商淘宝的,累死;
: 做互联网的,想盈利很难,因为中国人习惯了一切免费的方式, 不像国外这里,可以做
: 收费的服务啥的;
: 做软件的,知识产权没有保障,盗版没商量;
: 做政府项目的,你要有关系
: 所以,国内做外商项目的,比如外贸,或者外包软件编程是的,还利润高些,但其他的
: 就难说了。除非做大了,风投买单。

avatar
T*x
24
搞定了。太感谢了。
这个im-switch要是没人指点,我一辈子也找不着。

【在 z****u 的大作中提到】
:
: ibus-qt4
: 然后im-switch设置成ibus-kde

avatar
D*s
25
新的compression tweeter和woofer cage
avatar
R*l
26
说得很好。在美国,只要有一个好的产品,有一定的客户群,而且不断增长,收费模式
简单得多

【在 b******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次回国最大的感想就是,国内草根创业,比美国难。美国有的是个人创业成功的,都
: 活的很滋润,算是lifestyle business. 但国内草根创业,如何赚钱就是个大问题。
: 做电商淘宝的,累死;
: 做互联网的,想盈利很难,因为中国人习惯了一切免费的方式, 不像国外这里,可以做
: 收费的服务啥的;
: 做软件的,知识产权没有保障,盗版没商量;
: 做政府项目的,你要有关系
: 所以,国内做外商项目的,比如外贸,或者外包软件编程是的,还利润高些,但其他的
: 就难说了。除非做大了,风投买单。

avatar
T*x
27
还有一个问题:
这个ibus-daemon不能开机自动启动,
我在system setting里面,startup中加了一个启动项。
应该不需要这样吧?如何作为一个service来启动呢?

【在 z****u 的大作中提到】
:
: ibus-qt4
: 然后im-switch设置成ibus-kde

avatar
D*s
28
主要就是音色的差距,其他没什么区别,只要推得起来而且空间大就行。

【在 p********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两个link里没那个产品
: 用那个影院箱听音乐有什么缺点么?

avatar
g*a
29

您说说 为什么大家都想回国创业呢

【在 R**********l 的大作中提到】
: 说得很好。在美国,只要有一个好的产品,有一定的客户群,而且不断增长,收费模式
: 简单得多

avatar
z*u
30
我的autostart里面也有一个启动项:ibus-daemon -d -x -r
但我不记得我手动添加过
不过貌似有些kubuntu版本就是有这个问题的,参考
http://forum.ubuntu.org.cn/viewtopic.php?t=348816&p=2648794

【在 T*******x 的大作中提到】
: 还有一个问题:
: 这个ibus-daemon不能开机自动启动,
: 我在system setting里面,startup中加了一个启动项。
: 应该不需要这样吧?如何作为一个service来启动呢?

avatar
p*e
31
我还没找到freq response的图
等我听了再说

【在 D**********s 的大作中提到】
: 主要就是音色的差距,其他没什么区别,只要推得起来而且空间大就行。
avatar
y*g
32
没身份吧

【在 g*******a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说说 为什么大家都想回国创业呢

avatar
T*x
33
谢谢。

【在 z****u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autostart里面也有一个启动项:ibus-daemon -d -x -r
: 但我不记得我手动添加过
: 不过貌似有些kubuntu版本就是有这个问题的,参考
: http://forum.ubuntu.org.cn/viewtopic.php?t=348816&p=2648794

avatar
p*e
34
那音乐和AV兼顾的系统要什么价位?

【在 D**********s 的大作中提到】
: 主要就是音色的差距,其他没什么区别,只要推得起来而且空间大就行。
avatar
g*a
35

我觉得国内不是有很强关系 或是有自身很会和别人打交道 还是美国好起步 毕竟是市
场经济 本身就是鼓励个人创业的环境

【在 y*******g 的大作中提到】
: 没身份吧
avatar
T*x
36
以前不知道ibus-daemon的-d -x -r选项。
有了这个之后,我这几台机器就完全搞定了。基本上。

【在 z****u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autostart里面也有一个启动项:ibus-daemon -d -x -r
: 但我不记得我手动添加过
: 不过貌似有些kubuntu版本就是有这个问题的,参考
: http://forum.ubuntu.org.cn/viewtopic.php?t=348816&p=2648794

avatar
D*s
37
这个取决于你觉得什么价位合适。如果没什么地方折腾,耳机也挺好。

【在 p******e 的大作中提到】
: 那音乐和AV兼顾的系统要什么价位?
avatar
R*l
38
想回国创业的,我觉得大多数都是有点想法和抱负的吧。如果有机会,有人脉,可以自
己创业为什么不开始做呢? 另外,也要取决于你自己喜欢那种生活方式。
除了没有身份被迫回国的人来讲。当在美国生活已经比较舒适,安逸,又有身份的,却
毅然要回国创业的,肯定是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干点事情的人。我估计这个比例差不多 5
%左右?

【在 g*******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国内不是有很强关系 或是有自身很会和别人打交道 还是美国好起步 毕竟是市
: 场经济 本身就是鼓励个人创业的环境

avatar
D*s
39
同样的喇叭不同的箱体声音也不同,为什么破破烂烂的TAD箱子还卖那么贵是不?现在
jbl对箱体都比较不上心了。

【在 p********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还没找到freq response的图
: 等我听了再说

avatar
w*g
40
你的这句话里,加了三个“如果”或“只要”,事实上,哪怕实现其中之一都很难,更
别提三个同时做到。绝大多数公司,哪怕是上市的所谓成功企业,都在为这三个目标玩
命。剩下的公司,已经放弃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因为实在做不到。
还是那句话,实践最重要。即使没有任何创业经历,去尝试在本地卖个包子饺子之类的
,也能对以上几点有足够的认识了。最怕的是没有在第一线交流过,就开始以“如果”
或“只要”为前提想象未来。

【在 R**********l 的大作中提到】
: 说得很好。在美国,只要有一个好的产品,有一定的客户群,而且不断增长,收费模式
: 简单得多

avatar
p*e
41
难道不是调节EQ就可以的?

【在 D**********s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取决于你觉得什么价位合适。如果没什么地方折腾,耳机也挺好。
avatar
R*l
42
谢谢大侠指教。我的确是没有任何创业经历,目前都是从书本上学到的 :)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你的这句话里,加了三个“如果”或“只要”,事实上,哪怕实现其中之一都很难,更
: 别提三个同时做到。绝大多数公司,哪怕是上市的所谓成功企业,都在为这三个目标玩
: 命。剩下的公司,已经放弃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因为实在做不到。
: 还是那句话,实践最重要。即使没有任何创业经历,去尝试在本地卖个包子饺子之类的
: ,也能对以上几点有足够的认识了。最怕的是没有在第一线交流过,就开始以“如果”
: 或“只要”为前提想象未来。

avatar
p*e
43
TAD有没有书架号角箱?

【在 D**********s 的大作中提到】
: 同样的喇叭不同的箱体声音也不同,为什么破破烂烂的TAD箱子还卖那么贵是不?现在
: jbl对箱体都比较不上心了。

avatar
b*y
44

拿了风投的钱,回国做大老板,还有小蜜整天追着,多美啊?
Anyway, 上面玩笑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国内市场大,发展快的缘故。换句话说,美国
给人的感觉就是养老院,死气沉沉。
但除非你有资金后,回国做分公司开拓中国市场,或者拿了风投的钱,否则我觉得这年
头,回去大不易。
家里人说,这两天北京又是严重的雾霾,pm2.5能钻入肺部,他们都不敢出去锻炼身体
了。电视里说重度污染,要人们不出门,少出门。
你要想想,国内这情况,你再没钱没路子的,回国创啥子业呢?

【在 g*******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国内不是有很强关系 或是有自身很会和别人打交道 还是美国好起步 毕竟是市
: 场经济 本身就是鼓励个人创业的环境

avatar
A*a
46
做什么事情都是两点:
一个宏观大方向、这个有时候是看眼光、有时候真看运气;
一个微观细节、尽力而为之总会有所收获。
剩下的就是方法论了~
没有美国的先天优势,中国有中国的传统状况;美国是中国最好的一面镜子和参照系,
但是中国依然是中国、要去中国做事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美国不多说、中国能迅
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这个本身的争议不提)的发展路线基本上是顺应了中国
的国情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其贡献和牺牲,不良现象也总会有的…… 但对于个人往往
不是目标的问题,而是这条路上你将失去什么、你能付出甚至放弃什么,然后才能拥有
什么——鱼与熊掌。创新就是能够独辟蹊径、让成本简化或者贬低,有时候不仅仅是技
术上的……
avatar
D*s
47
你是说把低频弄得轰隆隆响就适合影院了吗?

【在 p******e 的大作中提到】
: 难道不是调节EQ就可以的?
avatar
p*e
48
有的声卡不是可以有音乐EQ,电影EQ这样的设置

【在 D**********s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是说把低频弄得轰隆隆响就适合影院了吗?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