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
1 楼
发信人: shmu (shmu), 信区: Biology
标 题: 饶毅:生物学全时回国的正教授不到10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22 06:25:32 2011, 美东)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
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选。当天,这名“顶级海归”在博客上发布半年前即已准备好的一
份声明,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如何事先料定自己落选?院士增选制度问题何在?几经电话沟通,饶毅接受了本
报记者的邮件采访。
>>对话人物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曾多次公开批评中国科学界学风浮躁、教授搞关系不搞学术、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等
问题。
希望他们改正错误
京华时报:你那篇宣布不再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点击量已经接近8万次,网
上对这件事关注度很高,公众的这种反应你之前想到过吗?是否会给你造成压力?
饶毅:我知道科学界会有反应,海外生物学界会有反应,我没有预料到公众的反应
。不过不造成对我的压力。
京华时报:你在博客中说,是出于对中国科学院前辈科学家、院士的推崇、敬佩、
尊重和感谢,才于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参选之前,你对增选院士本身
怎么看?这种看法现在有无变化?
饶毅:没有变化,对于好的科学家,我继续尊重,无论他们是否是院士。同理,对
于不好的,我自然知道,也与他们是否是院士无关。
京华时报:你对自己落选一事似乎早有预料?你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出这种判断的?
饶毅:我遭打压、排斥早已不是第一次。以前一些不是院士的,而且可能我帮助过
的人,也因为我回国而这么做过。
京华时报:得知你落选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也在媒体上做出回应
,对你的落选表示不理解。据了解,施一公也参加了此次院士增选。同样是从海外归来
的讲席教授,你觉得他有希望入选吗?
饶毅:我觉得他下一轮必定会进。我希望中国科学院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后,改
正错误。对于很多还在观望的海外优秀科学家,这是一个信号。目前,人们误以为一批
海外正教授回国了,其实据我估计,生物学全时回国的正教授不到10人,其中一半在北
大各个院系,中国科学院有几个所长还未全时到位,其他大学的院长也未全时到位。其
中有些人在过渡,有些人在观望,他们最怕的可能就是国内的关系网。我希望,以个人
声明来扭转这个具体问题,使其他海外学者能全时回国。
京华时报:据了解,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都会增选院士,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有十
多名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们的院士增选流程是怎样的?和中国有哪
些不同?
饶毅:国外的院士增选,你是否被推选,自己是不知道的。中国的院士增选,理论
上也是推选和推荐,但个人知道。中国的院士增选有公示这个环节,国外则没有,当选
的人往往都是结果公布后才知道的。国外对于荣誉的给予,都是秘密操作,这样做最合
理,因为当事人不会参与其中。而我们是应该公开的事情不公开,不用公开的事情却公
开,自寻烦恼。
落选无碍研究教学
京华时报:在你发表这篇博客后,有网友支持你的决定,觉得你代表了中国科学界
的良心,希望你坚持走自己的路。但也有不赞同的,觉得你不适应中国“国情”,建议
你回美国去。对于种种说法,你怎么看?
饶毅:可能不用宏大叙事。我认为我可以在中国做很好的科学研究,也可以教学。
我的目的不是院士,所以,不做院士肯定不影响我做研究和教学。
京华时报:2007年回国之前,你已经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有自己的实
验室,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优厚的个人待遇。你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回国,面对的却是国
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会感到失望,或是后悔当时的选择?
饶毅:不会。
京华时报: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978年以来,中国有超过130万人出国留学,其中
只有不到30%的人返回中国。作为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位从美国著名大学全职归来的
讲席教授,你对此怎么看?
饶毅:我仍然认为回国是有意义的。
京华时报:你和施一公的回归,曾在海内外华人生物学界反响强烈。甚至有人认为
,你们的选择可以与上世纪50年代归国的钱学森、郭永怀比肩。你觉得此次落选风波,
是否会挫伤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归的决心?
饶毅:我觉得这样比喻不对。我希望通过我的行为,扭转观望的海外华人科学家的
回国决心。
京华时报:在你看来,与国外相比,中国学界不能网聚人才的根源在哪?
饶毅:人员间矛盾多于国外。
京华时报:你回国后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率先推行改革。改革的主
要内容和方向是什么?有什么难点?接下来还有什么打算?
饶毅:我基本不谈自己做的改革。因为这是正在进行的工作,无需和外界讨论,自
己扎扎实实做就是。对外界谈的,都是需要在外界推动的事情。学院内部的事情,一般
来说无需这么做。
解决不了绝不发言
京华时报:在学界,你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神经生物学家,但公众知道你更多是因为
你大胆、犀利的言论。在宣布不再参选院士之前两天,你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呼吁“在对科学工作者增
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这是出于什么考虑?不怕得罪同行么?
饶毅:要改革,就不能怕得罪人。生物学界,直接从博士后变成正教授的现象,是
很多人公认的问题,不能不解决。有位搞数学的研究员告诉我,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要
求比这高很多。所以就是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生物学继续给予高职称也是不公平的。
京华时报:听说你的批评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自己能给出解决方案才会说”,
为什么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
饶毅:如果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如何批评别人?比如铁路的问题,我不仅不是专
家,也想不出来怎么解决,我绝对不发言。(王硕)
标 题: 饶毅:生物学全时回国的正教授不到10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22 06:25:32 2011, 美东)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
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选。当天,这名“顶级海归”在博客上发布半年前即已准备好的一
份声明,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如何事先料定自己落选?院士增选制度问题何在?几经电话沟通,饶毅接受了本
报记者的邮件采访。
>>对话人物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曾多次公开批评中国科学界学风浮躁、教授搞关系不搞学术、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等
问题。
希望他们改正错误
京华时报:你那篇宣布不再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点击量已经接近8万次,网
上对这件事关注度很高,公众的这种反应你之前想到过吗?是否会给你造成压力?
饶毅:我知道科学界会有反应,海外生物学界会有反应,我没有预料到公众的反应
。不过不造成对我的压力。
京华时报:你在博客中说,是出于对中国科学院前辈科学家、院士的推崇、敬佩、
尊重和感谢,才于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参选之前,你对增选院士本身
怎么看?这种看法现在有无变化?
饶毅:没有变化,对于好的科学家,我继续尊重,无论他们是否是院士。同理,对
于不好的,我自然知道,也与他们是否是院士无关。
京华时报:你对自己落选一事似乎早有预料?你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出这种判断的?
饶毅:我遭打压、排斥早已不是第一次。以前一些不是院士的,而且可能我帮助过
的人,也因为我回国而这么做过。
京华时报:得知你落选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也在媒体上做出回应
,对你的落选表示不理解。据了解,施一公也参加了此次院士增选。同样是从海外归来
的讲席教授,你觉得他有希望入选吗?
饶毅:我觉得他下一轮必定会进。我希望中国科学院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后,改
正错误。对于很多还在观望的海外优秀科学家,这是一个信号。目前,人们误以为一批
海外正教授回国了,其实据我估计,生物学全时回国的正教授不到10人,其中一半在北
大各个院系,中国科学院有几个所长还未全时到位,其他大学的院长也未全时到位。其
中有些人在过渡,有些人在观望,他们最怕的可能就是国内的关系网。我希望,以个人
声明来扭转这个具体问题,使其他海外学者能全时回国。
京华时报:据了解,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都会增选院士,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有十
多名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们的院士增选流程是怎样的?和中国有哪
些不同?
饶毅:国外的院士增选,你是否被推选,自己是不知道的。中国的院士增选,理论
上也是推选和推荐,但个人知道。中国的院士增选有公示这个环节,国外则没有,当选
的人往往都是结果公布后才知道的。国外对于荣誉的给予,都是秘密操作,这样做最合
理,因为当事人不会参与其中。而我们是应该公开的事情不公开,不用公开的事情却公
开,自寻烦恼。
落选无碍研究教学
京华时报:在你发表这篇博客后,有网友支持你的决定,觉得你代表了中国科学界
的良心,希望你坚持走自己的路。但也有不赞同的,觉得你不适应中国“国情”,建议
你回美国去。对于种种说法,你怎么看?
饶毅:可能不用宏大叙事。我认为我可以在中国做很好的科学研究,也可以教学。
我的目的不是院士,所以,不做院士肯定不影响我做研究和教学。
京华时报:2007年回国之前,你已经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有自己的实
验室,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优厚的个人待遇。你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回国,面对的却是国
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会感到失望,或是后悔当时的选择?
饶毅:不会。
京华时报: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978年以来,中国有超过130万人出国留学,其中
只有不到30%的人返回中国。作为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位从美国著名大学全职归来的
讲席教授,你对此怎么看?
饶毅:我仍然认为回国是有意义的。
京华时报:你和施一公的回归,曾在海内外华人生物学界反响强烈。甚至有人认为
,你们的选择可以与上世纪50年代归国的钱学森、郭永怀比肩。你觉得此次落选风波,
是否会挫伤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归的决心?
饶毅:我觉得这样比喻不对。我希望通过我的行为,扭转观望的海外华人科学家的
回国决心。
京华时报:在你看来,与国外相比,中国学界不能网聚人才的根源在哪?
饶毅:人员间矛盾多于国外。
京华时报:你回国后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率先推行改革。改革的主
要内容和方向是什么?有什么难点?接下来还有什么打算?
饶毅:我基本不谈自己做的改革。因为这是正在进行的工作,无需和外界讨论,自
己扎扎实实做就是。对外界谈的,都是需要在外界推动的事情。学院内部的事情,一般
来说无需这么做。
解决不了绝不发言
京华时报:在学界,你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神经生物学家,但公众知道你更多是因为
你大胆、犀利的言论。在宣布不再参选院士之前两天,你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呼吁“在对科学工作者增
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这是出于什么考虑?不怕得罪同行么?
饶毅:要改革,就不能怕得罪人。生物学界,直接从博士后变成正教授的现象,是
很多人公认的问题,不能不解决。有位搞数学的研究员告诉我,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要
求比这高很多。所以就是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生物学继续给予高职称也是不公平的。
京华时报:听说你的批评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自己能给出解决方案才会说”,
为什么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
饶毅:如果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如何批评别人?比如铁路的问题,我不仅不是专
家,也想不出来怎么解决,我绝对不发言。(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