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访谈转载】马帮:诗歌是一种极端的情绪宣泄 (转载)# mitOCEF -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
l*d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oet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adyred (落红万点,好运名:小旺红), 信区: Poetry
标 题: 【诗人访谈转载】马帮:诗歌是一种极端的情绪宣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21 18:13:49 2011, 美东)
马帮,原名马胜江,早年在《北方文学》、《诗刊》等纸质媒体发表诗歌,后多活动于
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版有绘本儿童诗集《天真的橡皮》,主要作品除儿童诗集《天真的
橡皮》、《幸福的棒棒糖》(待出版)外,还有长诗《酒传》等。
第五届珠江国际诗歌节访谈录:
诗歌这种形式在多媒体的包围海洋中,还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吗?它有没有这样一个
核心:无论未来多媒体有多么丰富、生动,却始终不能取代诗歌的(诗歌这种形式因为
这个核心而永恒)?它是什么?
马帮:诗歌对于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就像生命需要阳光、水和空气一样重要,这就是它的
核心,随着新媒体的繁荣即传播方式的改变,它不断不会消失,还会传播得更加广泛。
你认为诗歌生命的关键是什么?是语言、对生命的思考,还是一种更神秘的能量源?最
优秀的诗歌通常诞生于最极端的生存打击或不太顺畅的个人命运中,跟这种能量源是什
么关系?你能说清楚这种能量源是什么吗?
马帮:诗歌的关键是人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的一种内在能量外泄吧,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更愿意把诗看作是一种神秘的能量源,它也许像一种特殊的“病毒”一样只存在于某
些独特人群的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诗歌是“小众化”的原因吧,这种“病毒
”或能量源一旦外泄将具有不可阻挡的“传染性”,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优秀诗歌如中国
的李白、苏轼等的作品为有跨越时光的生命活力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有更多人会热爱诗
歌这种艺术形式的原因。
有句话是“痛苦出诗人”,你认同吗?在美国诗人史蒂文斯和中国海子这两种貌似不同
的命运中(前者是保险公司总裁,后者卧轨),都诞生已被世人承认的伟大诗人和作品
,在这种不同中是否有什么是一致的?诗歌是否由这种同一宿命所带来的,它是什么?
马帮:我始终认为诗歌是一种“极端的情绪宣泄”,正是这种“极端”性,我们才容易
记住诸如海子等带有极端色彩的诗人,但“痛苦出诗人”不过是“极端情绪”的一个方
面,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快乐出诗人”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日常中我们常说“每个恋
爱中的人都是诗人”,人在恋爱时候难道不是处在一种“极度快乐”的情绪里吗?就中
国诗歌来说,很多好诗也是在“极端的快乐情绪”下写出来的,即便诗人的整个命运是
痛苦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如果说诗歌里有什么一致性,那就是
“极端”,诗歌是一种极端情绪凝固而成的语言艺术。
你认为的“意象”(诗论中常用词)是什么?你所理解的理想中的“口语诗”应该是怎
么样的?你如何评价当代诗坛中的一些“口语诗人”,比如赵丽华(微博)、杨黎、伊沙
、沈浩波等(可自行举例)。你觉得如果真有“口语诗”这种潮流,它的目标应该是什
么?
马帮:关于意象,无非是赋予某种事物一种当下意义或诗歌创作和思想表达的意义,这
从古老的中国智慧中看恐怕更有深度,如《易经》里的“卦象”等。口语诗有它的存在
价值和生命力,但我个人认为,一首诗无论是口语诗还是“意象诗”,都应该具有它的
审美性和思想性,因为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该有符合艺术规律的东西
。有些所谓的“口语诗”我认为那不是诗,是一种未经艺术加工的日常话语而已,如赵
丽华的《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口语诗应该达到的是绘画中白描的艺术效果。
说说你的诗歌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影响来自谁、是什么?你怎么看待网络对诗歌的作用
?当语言和风格在一种快速网络通道中被接力,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马帮:我的诗歌写作中最重要的影响好像来自我自己,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要
在此时此刻必须写一首诗。当然你要说对我有影响的诗人,我觉得印度的泰戈尔和前苏
联的布罗茨基给我印象是很深的,早期我还很喜欢波德莱尔和迪兰托马斯的一些诗,喜
欢波德莱尔的批判性和托马斯的天才性,中国古代诗人我喜欢的是李白、苏东坡李清照
和词人刘永,尽管国外诗人我只能通过译文来认识他们的诗,但我还是感觉他们给我的
启发很大。
网络对诗歌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它的方便性,但也起了一些反作用,由于它
的随意性。网络对诗歌的终极价值不会有大的影响,因为有价值的作品无论传播形式如
何改变,它还是有价值的。反之亦然。
你尝试过网络的即兴写作吗(在线敲字、直接发帖、允许修改)?你对此有什么观感?
诗歌写作强调“灵感”,这和我们传统教育中写作强调主题有矛盾吗?它们是如何互动
的,而你是如何化解的?
马帮:我以前经常在网络上即兴写作,好像一种汽车的惯性一样,不容易停下来。现在
我在有意地控制这种行为,因为我发现这样长期地即兴写作会产生“车轮在原地打滑”
的无用功。诗歌写作需要某种外在的触动,比如遭遇了一场爱情或变故什么的,也许这
和所谓的灵感有关?至于灵感和主题的关系,我认为不存在什么矛盾,因为任何写作总
归是有个主题的,不过主题的大小、深浅不同罢了。但那种“主题先行”的方式好像是
不大合适的,但也不尽然,因人而异吧。
诗歌写作中哪些元素对你个人最重要:节奏、奇异的句子、想像、语言的完整或优美等
(自行例举)?你喜欢修改吗?你认为在成型作品中上述元素哪些可以改善、哪些不行
?为什么?
马帮:诗歌写作就像一个好的木匠造一样家具或一座桥,每个环节(元素)都重要,主
要是一个好的诗人能把这些元素运用自如,就我个人来看,我觉得想象力和语言的独特
性是最重要的,我常常认为“诗是语言的革命”,的确诗歌这种语言艺术种类对语言的
创新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至于诗歌的修改,我觉得如果状态好的时候写的东西,不改
也许更好。当然,改业无妨。看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吧。我自己很少改写好的诗。
写诗对你个人是一种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沉溺,甚至你认为它其实走向自毁?如果它们
互相纠缠在一起,你如何考虑你作为诗人的个性、责任和人生?你怎么看待海子在这方
面的命运?
马帮:写诗在我看来就像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一样自然。是一种个人内心或思想的表达
需要。无所谓救赎或沉溺,我更不喜欢“自毁”这个词语,虽然我说了诗歌是一种极端
艺术,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诗歌创作。海啸是极端的,但大
海是平静的。诗人和每个社会人一样,都该有责任心、同情心等,至于海子我不能认同
他仅仅是因为诗歌而死亡,但也许是诗歌加速了他的死亡吧,因为诗歌有时候对人的精
神作用蛮大的,毕竟它也是一种精神活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经常认为“文学
是人学”的传统理论是有缺陷的,文学因该是精神学。
现实中的生存、生存背景对你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影响,它通过什么渠道(直接的间接的
)去影响你?时代和社会舆论总是在拥戴那些“拥有正义感的诗歌作品(如打工诗歌)
”能获得更多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和诗歌本质是一致的吗?你怎么看待它们的关系?
马帮:我们每天经历的一切都将通过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创作。写作尤其诗歌写作,
本身就有很强的个人性。我个人认为拥戴所谓“拥有正义感”的诗歌是狭隘甚至是可笑
的,例如我就非常反感或不认同“打工诗歌”这种说法,虽然我目前无缘这种“荣幸”
。诗歌跟一个人的生存环境、社会地位、政治身份等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一个人的诗
歌水准如何只跟诗歌本身有关。难道一个皇帝诗歌水平很高或写出了独树一帜的诗人,
我们就叫他“皇帝诗人”,一个乞丐的诗歌水准很好,写了很有价值的诗歌我们就叫他
“乞丐诗人”?
诗歌能不能成为一种课堂教育?你认为诗歌出现在高考卷子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和社会
性质?诗歌是能够被考试的吗?如果能,你认为更理想的社会环境和课堂环境应该是什
么样的?
马帮:诗歌能否成为一种课堂教育,你只要看一看绘画或音乐能否成为课堂教育就可以
了。我到目前还没见过诗歌出现在高考卷子里,当然我指的是高考试卷上有题目要你写
一首诗歌这样的现象,我觉得诗歌你想作为一种考试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在现行教育体
制内恐怕不现实,因为对一件艺术品的看法很难达到统一认识,但阅卷老师是要用分数
来量化作品质量的。就让诗歌存在于更广泛的生活吧,不必把它局限于考试这种具体事
件中去。把诗歌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和想象力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我觉得非常
有必要,中国的新诗教育太缺乏了。这也是我为什么写了很多儿童诗的一个原因,我希
望孩子们能够更早接触到现代诗歌艺术的滋润。
发信人: ladyred (落红万点,好运名:小旺红), 信区: Poetry
标 题: 【诗人访谈转载】马帮:诗歌是一种极端的情绪宣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21 18:13:49 2011, 美东)
马帮,原名马胜江,早年在《北方文学》、《诗刊》等纸质媒体发表诗歌,后多活动于
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版有绘本儿童诗集《天真的橡皮》,主要作品除儿童诗集《天真的
橡皮》、《幸福的棒棒糖》(待出版)外,还有长诗《酒传》等。
第五届珠江国际诗歌节访谈录:
诗歌这种形式在多媒体的包围海洋中,还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吗?它有没有这样一个
核心:无论未来多媒体有多么丰富、生动,却始终不能取代诗歌的(诗歌这种形式因为
这个核心而永恒)?它是什么?
马帮:诗歌对于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就像生命需要阳光、水和空气一样重要,这就是它的
核心,随着新媒体的繁荣即传播方式的改变,它不断不会消失,还会传播得更加广泛。
你认为诗歌生命的关键是什么?是语言、对生命的思考,还是一种更神秘的能量源?最
优秀的诗歌通常诞生于最极端的生存打击或不太顺畅的个人命运中,跟这种能量源是什
么关系?你能说清楚这种能量源是什么吗?
马帮:诗歌的关键是人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的一种内在能量外泄吧,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更愿意把诗看作是一种神秘的能量源,它也许像一种特殊的“病毒”一样只存在于某
些独特人群的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诗歌是“小众化”的原因吧,这种“病毒
”或能量源一旦外泄将具有不可阻挡的“传染性”,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优秀诗歌如中国
的李白、苏轼等的作品为有跨越时光的生命活力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有更多人会热爱诗
歌这种艺术形式的原因。
有句话是“痛苦出诗人”,你认同吗?在美国诗人史蒂文斯和中国海子这两种貌似不同
的命运中(前者是保险公司总裁,后者卧轨),都诞生已被世人承认的伟大诗人和作品
,在这种不同中是否有什么是一致的?诗歌是否由这种同一宿命所带来的,它是什么?
马帮:我始终认为诗歌是一种“极端的情绪宣泄”,正是这种“极端”性,我们才容易
记住诸如海子等带有极端色彩的诗人,但“痛苦出诗人”不过是“极端情绪”的一个方
面,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快乐出诗人”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日常中我们常说“每个恋
爱中的人都是诗人”,人在恋爱时候难道不是处在一种“极度快乐”的情绪里吗?就中
国诗歌来说,很多好诗也是在“极端的快乐情绪”下写出来的,即便诗人的整个命运是
痛苦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如果说诗歌里有什么一致性,那就是
“极端”,诗歌是一种极端情绪凝固而成的语言艺术。
你认为的“意象”(诗论中常用词)是什么?你所理解的理想中的“口语诗”应该是怎
么样的?你如何评价当代诗坛中的一些“口语诗人”,比如赵丽华(微博)、杨黎、伊沙
、沈浩波等(可自行举例)。你觉得如果真有“口语诗”这种潮流,它的目标应该是什
么?
马帮:关于意象,无非是赋予某种事物一种当下意义或诗歌创作和思想表达的意义,这
从古老的中国智慧中看恐怕更有深度,如《易经》里的“卦象”等。口语诗有它的存在
价值和生命力,但我个人认为,一首诗无论是口语诗还是“意象诗”,都应该具有它的
审美性和思想性,因为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该有符合艺术规律的东西
。有些所谓的“口语诗”我认为那不是诗,是一种未经艺术加工的日常话语而已,如赵
丽华的《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口语诗应该达到的是绘画中白描的艺术效果。
说说你的诗歌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影响来自谁、是什么?你怎么看待网络对诗歌的作用
?当语言和风格在一种快速网络通道中被接力,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马帮:我的诗歌写作中最重要的影响好像来自我自己,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要
在此时此刻必须写一首诗。当然你要说对我有影响的诗人,我觉得印度的泰戈尔和前苏
联的布罗茨基给我印象是很深的,早期我还很喜欢波德莱尔和迪兰托马斯的一些诗,喜
欢波德莱尔的批判性和托马斯的天才性,中国古代诗人我喜欢的是李白、苏东坡李清照
和词人刘永,尽管国外诗人我只能通过译文来认识他们的诗,但我还是感觉他们给我的
启发很大。
网络对诗歌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它的方便性,但也起了一些反作用,由于它
的随意性。网络对诗歌的终极价值不会有大的影响,因为有价值的作品无论传播形式如
何改变,它还是有价值的。反之亦然。
你尝试过网络的即兴写作吗(在线敲字、直接发帖、允许修改)?你对此有什么观感?
诗歌写作强调“灵感”,这和我们传统教育中写作强调主题有矛盾吗?它们是如何互动
的,而你是如何化解的?
马帮:我以前经常在网络上即兴写作,好像一种汽车的惯性一样,不容易停下来。现在
我在有意地控制这种行为,因为我发现这样长期地即兴写作会产生“车轮在原地打滑”
的无用功。诗歌写作需要某种外在的触动,比如遭遇了一场爱情或变故什么的,也许这
和所谓的灵感有关?至于灵感和主题的关系,我认为不存在什么矛盾,因为任何写作总
归是有个主题的,不过主题的大小、深浅不同罢了。但那种“主题先行”的方式好像是
不大合适的,但也不尽然,因人而异吧。
诗歌写作中哪些元素对你个人最重要:节奏、奇异的句子、想像、语言的完整或优美等
(自行例举)?你喜欢修改吗?你认为在成型作品中上述元素哪些可以改善、哪些不行
?为什么?
马帮:诗歌写作就像一个好的木匠造一样家具或一座桥,每个环节(元素)都重要,主
要是一个好的诗人能把这些元素运用自如,就我个人来看,我觉得想象力和语言的独特
性是最重要的,我常常认为“诗是语言的革命”,的确诗歌这种语言艺术种类对语言的
创新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至于诗歌的修改,我觉得如果状态好的时候写的东西,不改
也许更好。当然,改业无妨。看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吧。我自己很少改写好的诗。
写诗对你个人是一种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沉溺,甚至你认为它其实走向自毁?如果它们
互相纠缠在一起,你如何考虑你作为诗人的个性、责任和人生?你怎么看待海子在这方
面的命运?
马帮:写诗在我看来就像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一样自然。是一种个人内心或思想的表达
需要。无所谓救赎或沉溺,我更不喜欢“自毁”这个词语,虽然我说了诗歌是一种极端
艺术,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诗歌创作。海啸是极端的,但大
海是平静的。诗人和每个社会人一样,都该有责任心、同情心等,至于海子我不能认同
他仅仅是因为诗歌而死亡,但也许是诗歌加速了他的死亡吧,因为诗歌有时候对人的精
神作用蛮大的,毕竟它也是一种精神活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经常认为“文学
是人学”的传统理论是有缺陷的,文学因该是精神学。
现实中的生存、生存背景对你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影响,它通过什么渠道(直接的间接的
)去影响你?时代和社会舆论总是在拥戴那些“拥有正义感的诗歌作品(如打工诗歌)
”能获得更多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和诗歌本质是一致的吗?你怎么看待它们的关系?
马帮:我们每天经历的一切都将通过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创作。写作尤其诗歌写作,
本身就有很强的个人性。我个人认为拥戴所谓“拥有正义感”的诗歌是狭隘甚至是可笑
的,例如我就非常反感或不认同“打工诗歌”这种说法,虽然我目前无缘这种“荣幸”
。诗歌跟一个人的生存环境、社会地位、政治身份等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一个人的诗
歌水准如何只跟诗歌本身有关。难道一个皇帝诗歌水平很高或写出了独树一帜的诗人,
我们就叫他“皇帝诗人”,一个乞丐的诗歌水准很好,写了很有价值的诗歌我们就叫他
“乞丐诗人”?
诗歌能不能成为一种课堂教育?你认为诗歌出现在高考卷子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和社会
性质?诗歌是能够被考试的吗?如果能,你认为更理想的社会环境和课堂环境应该是什
么样的?
马帮:诗歌能否成为一种课堂教育,你只要看一看绘画或音乐能否成为课堂教育就可以
了。我到目前还没见过诗歌出现在高考卷子里,当然我指的是高考试卷上有题目要你写
一首诗歌这样的现象,我觉得诗歌你想作为一种考试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在现行教育体
制内恐怕不现实,因为对一件艺术品的看法很难达到统一认识,但阅卷老师是要用分数
来量化作品质量的。就让诗歌存在于更广泛的生活吧,不必把它局限于考试这种具体事
件中去。把诗歌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和想象力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我觉得非常
有必要,中国的新诗教育太缺乏了。这也是我为什么写了很多儿童诗的一个原因,我希
望孩子们能够更早接触到现代诗歌艺术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