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
2 楼
hi
我看到报道说现在没有I94表填了,但是还是需要填那个交海关的表,对吧?除此之外
,还有什么需要填的吗?现在美国难道直接通过机票和护照号决定你的出入境时间?
thanks
我看到报道说现在没有I94表填了,但是还是需要填那个交海关的表,对吧?除此之外
,还有什么需要填的吗?现在美国难道直接通过机票和护照号决定你的出入境时间?
thanks
y*z
3 楼
如果有反应的话大家都是几个钟头后开始的?
我中午皮试完到了到现在针眼边上是平的,没鼓起, 是不是说明阴性?还是第二天一
早才会爆发?
我中午皮试完到了到现在针眼边上是平的,没鼓起, 是不是说明阴性?还是第二天一
早才会爆发?
Y*u
4 楼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Thu Jul 28 10:41:45 2011, 美东) 提到: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
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
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
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
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以祗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
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
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
,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
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
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樊迟推,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
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Thu Jul 28 10:42:35 2011, 美东) 提到: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孔子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
文会友,以友辅仁”。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
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一说为“能够使自己”(《榖梁》曰:克者何,能也)
。复礼,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
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
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
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
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
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
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
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
11·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
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
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
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
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
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
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
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
的信条。
【原文】
12·3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
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
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评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
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
为了“仁”,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
一贯的。
【原文】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
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
惧呢?”
【评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
,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
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
无愧。
【原文】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
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
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评析】
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
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
,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
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
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
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
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
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
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原文】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
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
:“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
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
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
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12·8 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
“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
,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
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
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原文】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
“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
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
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
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
怎么又会够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
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
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
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
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原文】
12·10 子张问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
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
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
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
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
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评析】
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
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原文】
12·11 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
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 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
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
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
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
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
12·12 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3)?”子路无宿诺(4)。
【注释】
(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2)折狱:狱,案件。即断案。
(3)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
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
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
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
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
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原文】
12·13 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
【注释】
(1)听讼:讼,音sòng,诉讼。审理诉讼案件。
(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
生!”
【原文】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
以上两章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
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
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释】
(1)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
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
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
【原文】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
窃,也没有人偷盗。”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
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 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
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
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
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
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
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
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
:“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
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
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
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
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
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
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原文】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
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
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
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
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
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问题。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
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
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这样,人
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原文】
12·22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
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
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
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
(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
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
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
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
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
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评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
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
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
,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
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
,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
不要自取其辱。”
【评析】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
双方关系的纽带。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
,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
一个基本准则。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
伦改造其他四伦。其实,孔子这里所 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原文】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评析】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
为结交朋友的目的。这是君子之所为。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
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Thu Jul 28 10:45:50 2011, 美东) 提到:
这篇内容不错
非礼勿视/听/言/动 说的很好,但是这些都是外在的表现,还应该是“非礼勿思”,想
都不要去想。
圣经上耶稣说过,你去想了和你去做了都同样是犯了罪。
☆─────────────────────────────────────☆
Reo ( 神 愛 世 人) 于 (Thu Jul 28 10:46:03 2011, 美东) 提到: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反对为“卫道”杀人,与亚伯拉罕教形成鲜明对比
孔子教人从上而下,以身作则, “子欲善,而民善矣”
☆─────────────────────────────────────☆
Reo ( 神 愛 世 人) 于 (Thu Jul 28 10:47:24 2011, 美东) 提到:
孔子这些要求很高,现在网路时代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很难了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教人要做到“内省不疚”,这个现在连基督徒都做不到的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Thu Jul 28 10:48:20 2011, 美东) 提到:
我也反对。
神是生命的主人,人不是。十诫上说的很清楚。不可杀人。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Thu Jul 28 10:51:13 2011, 美东) 提到:
同意
只要犯过罪就无法做到问心无愧。
☆─────────────────────────────────────☆
Reo ( 神 愛 世 人) 于 (Thu Jul 28 10:59:07 2011, 美东) 提到: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句话我非常喜欢,“民无信不立”,这里的信是“诚信”,“取信于民”。好像于丹
在论语讲座里解释为“信仰”,
这里我要再次强调,外国人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从来都是尊崇天道的,对孔子
来说,“信仰”根本不是个问题,practice才是问题
☆─────────────────────────────────────☆
Reo ( 神 愛 世 人) 于 (Thu Jul 28 11:03:17 2011, 美东) 提到:
问题是亚伯拉罕教这样“不信我的神就是不信神的infidel“的逻辑是滋生杀戮的根本,
把异教徒看成属撒旦的,杀不杀就看手中有没有国家机器了。
上次听广播,那主持人又说东方文化是属撒旦的
其实不是很明白,不信基督,就是敌基督的,这个就是电台里牧师说的
而无千禧年派认为自己现在就是和基督一起统治地球的圣者,难怪加尔文们会杀人
☆─────────────────────────────────────☆
Reo ( 神 愛 世 人) 于 (Thu Jul 28 11:05:37 2011, 美东) 提到:
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不是讽刺的话,那类似你们的“唯独得罪圣灵的
罪不可恕”
所有良性宗教都讲宽恕的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作为君子,很大的特征是宽恕别人
你得罪了别人,别人如果说宽恕你了,你也就基本可以问心无愧了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Thu Jul 28 10:41:45 2011, 美东) 提到: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
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
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
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
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以祗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
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
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
,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
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
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樊迟推,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
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Thu Jul 28 10:42:35 2011, 美东) 提到: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孔子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
文会友,以友辅仁”。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
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一说为“能够使自己”(《榖梁》曰:克者何,能也)
。复礼,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
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
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
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
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
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
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
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
11·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
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
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
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
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
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
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
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
的信条。
【原文】
12·3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
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
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评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
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
为了“仁”,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
一贯的。
【原文】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
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
惧呢?”
【评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
,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
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
无愧。
【原文】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
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
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评析】
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
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
,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
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
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
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
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
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
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原文】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
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
:“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
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
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
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12·8 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
“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
,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
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
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原文】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
“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
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
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
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
怎么又会够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
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
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
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
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原文】
12·10 子张问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
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
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
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
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
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评析】
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
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原文】
12·11 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
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 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
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
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
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
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
12·12 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3)?”子路无宿诺(4)。
【注释】
(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2)折狱:狱,案件。即断案。
(3)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
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
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
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
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
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原文】
12·13 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
【注释】
(1)听讼:讼,音sòng,诉讼。审理诉讼案件。
(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
生!”
【原文】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
以上两章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
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
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释】
(1)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
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
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
【原文】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
窃,也没有人偷盗。”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
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 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
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
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
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
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
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
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
:“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
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
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
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
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
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
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原文】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
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
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
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
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
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问题。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
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
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这样,人
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原文】
12·22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
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
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
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
(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
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
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
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
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
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评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
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
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
,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
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
,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
不要自取其辱。”
【评析】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
双方关系的纽带。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
,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
一个基本准则。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
伦改造其他四伦。其实,孔子这里所 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原文】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评析】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
为结交朋友的目的。这是君子之所为。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
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Thu Jul 28 10:45:50 2011, 美东) 提到:
这篇内容不错
非礼勿视/听/言/动 说的很好,但是这些都是外在的表现,还应该是“非礼勿思”,想
都不要去想。
圣经上耶稣说过,你去想了和你去做了都同样是犯了罪。
☆─────────────────────────────────────☆
Reo ( 神 愛 世 人) 于 (Thu Jul 28 10:46:03 2011, 美东) 提到: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反对为“卫道”杀人,与亚伯拉罕教形成鲜明对比
孔子教人从上而下,以身作则, “子欲善,而民善矣”
☆─────────────────────────────────────☆
Reo ( 神 愛 世 人) 于 (Thu Jul 28 10:47:24 2011, 美东) 提到:
孔子这些要求很高,现在网路时代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很难了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教人要做到“内省不疚”,这个现在连基督徒都做不到的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Thu Jul 28 10:48:20 2011, 美东) 提到:
我也反对。
神是生命的主人,人不是。十诫上说的很清楚。不可杀人。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Thu Jul 28 10:51:13 2011, 美东) 提到:
同意
只要犯过罪就无法做到问心无愧。
☆─────────────────────────────────────☆
Reo ( 神 愛 世 人) 于 (Thu Jul 28 10:59:07 2011, 美东) 提到: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句话我非常喜欢,“民无信不立”,这里的信是“诚信”,“取信于民”。好像于丹
在论语讲座里解释为“信仰”,
这里我要再次强调,外国人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从来都是尊崇天道的,对孔子
来说,“信仰”根本不是个问题,practice才是问题
☆─────────────────────────────────────☆
Reo ( 神 愛 世 人) 于 (Thu Jul 28 11:03:17 2011, 美东) 提到:
问题是亚伯拉罕教这样“不信我的神就是不信神的infidel“的逻辑是滋生杀戮的根本,
把异教徒看成属撒旦的,杀不杀就看手中有没有国家机器了。
上次听广播,那主持人又说东方文化是属撒旦的
其实不是很明白,不信基督,就是敌基督的,这个就是电台里牧师说的
而无千禧年派认为自己现在就是和基督一起统治地球的圣者,难怪加尔文们会杀人
☆─────────────────────────────────────☆
Reo ( 神 愛 世 人) 于 (Thu Jul 28 11:05:37 2011, 美东) 提到:
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不是讽刺的话,那类似你们的“唯独得罪圣灵的
罪不可恕”
所有良性宗教都讲宽恕的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作为君子,很大的特征是宽恕别人
你得罪了别人,别人如果说宽恕你了,你也就基本可以问心无愧了
A*s
5 楼
模拟了一下webos上看书的效果
觉得还是差点事儿
虽然分辨率不能模拟了,但是基本也就这样了
还是小。。。
看书不行咱就没用,更何况不能用笔写标记就更蛋疼了。。。
继续蛋定 lol
觉得还是差点事儿
虽然分辨率不能模拟了,但是基本也就这样了
还是小。。。
看书不行咱就没用,更何况不能用笔写标记就更蛋疼了。。。
继续蛋定 lol
f*r
6 楼
那就去弄啊,抓紧啊,不然里程都给强光了,不飞的话弄到手换gift card就行了
a*n
7 楼
不需要填I94, 海关申报表还是需要,不需要其他的。出入境时间还是入境官员决定,
和机票关系不大,然后会盖个日期在护照上。
和机票关系不大,然后会盖个日期在护照上。
m*i
8 楼
第二天早上爆发的
k*d
14 楼
我知道的是第二天晚上爆发的,第三天就复诊的,这是赶着做x-ray啊。我的也是临检
查那天爆发,今儿刚x-ray的
查那天爆发,今儿刚x-ray的
q*g
26 楼
俄也没买。试着check out了几次,最后submit的时候放弃了。发个奖吧。
以后出门谁没拿着touchpad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以后出门谁没拿着touchpad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相关阅读
ebay卖的这个LG G4可以用att吗?话说哪家做工活最糙?绝逼丰田还是安卓牛【工地不宜】索南福音:VR有用武之地了且用且珍惜 这些国产手机品牌将彻底消失全方位剖析小米无人机:继年轻人第一场车祸后,第一场空难来了吗?希拉里若当选对四大运营商格局和铃声加加命运的影响MOCA 建好了,有俩问题如何把欧版iphone6 cdma功能打开哥很无聊的买了个bb priv,在用过的进来说说为什么驾照不能做电子的呢?鐏數瑙哬ouTube濡備綍杈撳叆涓枃如何应对道德和情面上的绑架11$ at ebay MXQ Pro TV Box S905 XBMC Android5windows phone的几大昏招短期从国内来美国买什么手机计划?FreedomPop Global GSM SIM Card 3-in-1 KitR+己经拖欠sprint款项了, 随时可能关门jailbreak 我iphone有没有不好的地方,多谢。国内最烂的是信用卡被盗刷要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