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观《帝国的毁灭》的几点体会 (转载)
avatar
观《帝国的毁灭》的几点体会 (转载)# PhotoGear - 摄影器材
y*g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tallion (Kendall/43619*),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观《帝国的毁灭》的几点体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19 09:02:10 2012, 美东)
观《帝国的毁灭》的几点体会
王在田
Der Untergang
这部片子高度写实,再现了柏林沦陷前最后12天的情景,许多细节与台词在各种二战回
忆录里读到过,完全可以当作一部历史纪录片来看。
看完之后翻出了《第三帝国的兴亡》(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by
William L. Shirer),重拾近二十年前的阅读记忆。
1
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眼神阴郁,叫人捉摸不透。
扮演希姆莱的演员比历史上的希姆莱帅得多。从肖像上看,希姆莱圆圆的脸蛋,身材不
高,更像亚洲人,如果换上一套日本将军装束的话估计很难辨认。
执掌党卫军的希姆莱心思缜密,最终却在这一点上栽了跟头。大战结束时他试图隐姓埋
名便装逃回老家巴伐利亚,并伪造了完备的身份证件。盘查的英军士兵不禁纳闷:这兵
荒马乱的,这家伙怎么会好整以暇带着如此整齐的文件资料?于是便把他扣押起来。。
。。。。
2
希姆莱的联络副官菲戈莱因Hermann Fegelein出身骑兵,在东线清剿苏军游击队立有战
功,后来成了爱娃的妹夫也就是希特勒的连襟。片中暗示了他与爱娃的暧昧关系,希特
勒杀他也许不全是由于对希姆莱擅自投降盟军的迁怒。
扮演菲戈莱因的演员曾在《钢琴师》里扮演爱好音乐的德军上尉Hosenfeld。
3
施佩尔Albert Speer建筑师出身,具有艺术家气质,深得希特勒赏识,是第三帝国的军
需部长,相当于我们的总后勤部部长。他少年得志,战争结束时才40岁——不过在影片
描述的那个阶段,德国已经丧失了所有油田和军工产业,完全依靠存货来维持战争,他
这个军需部长想必干得很无奈。
施佩尔私底下是反对派成员,曾密谋用毒气灌入地堡的通风管道来刺杀希特勒,然后与
盟军讲和,共同抵御赤祸。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柏林战役爆发前夕希特勒征求他的意见
是否撤退时,他来了一句:落幕的时候,您应该在舞台上。
不过,最后关头他冒着俄军高射炮火飞返柏林围城,向希特勒坦陈自己没有执行他的焦
土战略,并希望希特勒放过柏林平民——是条汉子。
BTW,施佩尔可真帅!
4
青年团娃娃兵彼得的老爸把空荡荡的左手袖子塞在口袋里,一副老兵的顽强气质。
5
荣格Traudl Junge在爱娃召集的地堡狂欢舞会上觉得恍如置身幻境,如同陷入了一场难
以解脱的噩梦。
小时候读到这位希特勒私人秘书“荣格夫人”,一直以为是位中年妇女,这回才知道
1945年她才25岁。那么“荣格先生”又是谁呢?Wiki了一下,原来是希特勒的侍卫官汉
斯·赫尔曼·荣格Hans Hermann Junge,在侍卫队中的地位仅次于侍卫总管海因茨·林
格。1943年6月末,希特勒把自己的秘书和心腹撮合成了夫妻,一年以后汉斯就死在了
西线战场。
那么堂堂元首的侍卫官怎么会死在前线呢?这就是为什么这位汉斯值得一提的地方。根
据荣格夫人的描述,汉斯跟随希特勒多年,意识到其主子的思想已经完全影响——或者
说笼罩——了自己,造成自己失去了独立见解(sense of objectivity)。为了摆脱这
种状态,唯一的出路就是远离希特勒——所以汉斯经过多次申请后离开了侍卫队去前线
工作。
思想自由的代价,是生命。
汉斯战死后,希特勒把荣格夫人叫来,亲自向她通报了这一噩耗。
6
柏林炮兵部队指挥官魏德林Weidling到地堡向希特勒申诉,解释自己并未擅自放弃阵地
。事后陆军元帅凯特尔Keitel向魏德林宣布元首非常赏识他,任命他为柏林城防司令。
魏德林回答:我宁愿他把我处死。
7
希特勒的首席副官伯格道夫Burgdorf在暴怒的元首面前仍然试图维护陆军的荣誉,真是
个实诚的家伙。
8
营养师申克博士Dr. Schenck在战地急救医院里看到哈斯教授Werner Haase像切肉一样
给伤员截肢,随后他被哈斯迅速训练成了一名外科医师。两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开刀,在
7天内完成了370例手术,以至于战后申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手臂一直都陷在肠子、
动脉和血块中。
哈斯则没机会写回忆录了。作为希特勒的首任私人医生,当时因患肺结核而病入膏肓的
哈斯是被请到战地医院救急的。柏林沦陷后不久,救人无数的哈斯死在了苏军战俘营里。
我不禁好奇:1、截肢手术是如何止血的;2、在那个环境下,哪儿来那么多血浆给伤员
输血呢?
9
大本营防御司令,党卫军旅长蒙克Wilhelm Mohnke少将找到宣传部长戈培尔Joseph
Goebbels,请示把人民冲锋队里的老弱残兵撤出战场——戈培尔把柏林的老头们编入人
民冲锋队,把少年们编入希特勒青年团。这些人没受过军事训练,装备又极其简陋,上
战场完全是在送死,蒙克实在看不下去了。
戈培尔答道: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现在,该是他们为自己的选
择献身的时候了。
10
爱娃Eva Braun给妹妹写绝笔信,此时影片画面闪过柏林街头的高射炮阵地(帝国当时
已经沦落到把高射炮用于巷战了),意志坚定誓与阵地共存亡的美少女战士要求从没上
过前线的年轻战士杀死她,年轻人握着手枪迟疑了一会儿扣动扳机,然后茫然无措地向
自己的太阳穴开枪。
我不反对自杀,但茫然自杀纯属浪费生命。
11
大难临头,希特勒居然一本正经把凯特尔叫过来,叮嘱他离开柏林,一定要夺回罗马尼
亚油田以东山再起。老滑头凯特尔的表情很丰富。
12
希特勒一边不允许部队分散精力撤退平民,表示这是人民的应有下场,一边又不时表示
自己是在为德意志人民而战。
在地堡的晚宴上,他阐述自己的理念:同情是原罪,同情弱者是对自然的背叛。
宣传部长戈培尔马上跟进:只有铲除了弱者,强者才能取得胜利!
他们说这话时怎么不想想自己的处境呢?是谁即将被铲除了?
13
希特勒躲在地堡深处向格莱姆Greim将军(此时刚被擢升为空军元帅以替代戈林)吹嘘
目前的溃败只是诱敌深入,不久将由邓尼茨和凯塞林的部队南北合围粉碎俄军攻势。
傻乎乎的格莱姆居然高兴地来了句:元首,我不知道我们还有那么多预备队。
(这个糊涂蛋半个月后自杀于萨尔兹堡)
希特勒接着向这位光杆空军元帅许诺所谓一千架喷气机,镜头里坐在他旁边的戈培尔目
光闪烁,心理活动很有意思。
14
城防司令魏德林拟好了命令恳请希特勒离开柏林,希特勒认为就算他成功撤离,也只是
从一个包围圈进入另一个包围圈,在旷野中等待末日来临。
这一见地还是很到位的。
15
战地医院的护士见到人民群众心中永远的红太阳希特勒,喜极而泣,哽咽着对元首说:
带领我们,我们会跟随您的——这种场景在三四十年前的中国应该很常见。
16
陆军参谋总长克莱勃斯Krebs将军当过驻莫斯科武官,俄语讲得不错,所以被派去与苏
军统帅崔可夫Tschuikow谈判。史载两人如此开场。
克莱勃斯:今天是5月1日,我们两个国家的伟大的节日。
崔可夫:我们今天欢庆伟大的节日。你们那边的情形如何则很难讲。
17
影片详细地描述了妆容精致的戈培尔夫人Magda Goebbels依次喂六个孩子服下镇静剂睡
熟,然后把氰化物逐个塞入她们的口腔,用牙关磕碎。。。。。。完事后,顽强的母亲
颓然蹲在墙角,面容枯槁的戈培尔在外面静静等候。
这一切,是因为戈培尔夫妇不愿意他们的子女生长在一个不再有国家社会主义的国度。
信仰的力量!
18
逃过劫难的娃娃兵彼得跑回家通知父母战争已经结束,在门口与刚执行完任务的锄奸队
擦肩而过。。。。。。
19
影片中纳粹党魁马丁·鲍曼Martin Bormann光挺了个大肚子晃来晃去,没什么表现。其
实他留在柏林是为了等希特勒死后好接班,没想到把自己陷在了里面,最后死在了突围
途中。
20
最后简单聊聊大本营防御司令蒙克少将。这哥们儿不太有名,在影片中其貌不扬,又矮
又瘦,一副身经百战的彪悍形象。历史上的蒙克一表人才,身高一米九以上,是第一批
党卫队员,三十年代在希特勒的生日游行中担任过党卫队的执剑官走在方阵前头。
从波兰战场开始,蒙克作为装甲部队指挥官参加过第三帝国的多次重大战役。1941年4
月6日,在南斯拉夫战场上他遭到空袭受了重伤,医官一度考虑给他截肢,最后留下了
他的腿,只截去一只脚——所以蒙克同学后来是拖着一只木脚指挥大本营防务的——这
也造成他未能参加两个月后爆发的侵苏战争。
伤愈后蒙克主要在西线服役,参加了诺曼底战役,并在突出部战役中大显身手,于1945
年1月30日晋升为党卫军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SS-Brigadefuhrer und
Generalmajor der Waffen-SS),成为武装党卫军最年轻的将军。
就在晋升的这一天,苏军在东线大举进攻,蒙克的部队被抽调到东线,他本人在盟军空
袭中耳部受伤(又是空袭,蒙克想必对戈林很恼火),被调回柏林编入军官预备队,不
久后作为希特勒的心腹被任命为大本营防御司令——一个半聋半跛的35岁年轻老兵。
蒙克竭尽全力,用少得可怜的兵力组成著名的蒙克战斗群,与兵力占绝对优势的苏军周
旋,奋勇保卫希特勒和整个大本营的安全。最后当蒙克向希特勒汇报他顶多再支撑24小
时后,后者就迅速举行结婚仪式并自尽了。
元首玉碎之后,第三帝国灰飞烟灭,大本营诸君不再困守,组成几个小组纷纷突围。蒙
克率领第一组出发,临行前他想带上受伤的元首卫队指挥官薛德勒Schadle,但后者伤
在腿部,不愿拖累战友,当着蒙克的面吞枪自尽——电影再现了这一幕,蒙克作为一名
老兵,见到此景头也不回地上路了。
突围中有件事是不得不提的:蒙克突围小组走的是地下,沿着地铁线逃亡——鲍曼参加
的另一个突围小组走的是地面,结果死在了苏军炮火中——在弗里德里希大街地铁站附
近被挡在了一座钢板前,两个柏林地铁公司的警卫人员守着这块钢板拒绝打开,一大群
同样试图沿地铁逃亡的柏林市民已与他们吵了半天。蒙克上前交涉,这俩哥们拿出制度
条例,说根据某条某款,他们负责每晚地铁停止运营后关闭这块钢板。柏林战役爆发后
,地铁已经停运多日,所以他们有责任确保这块钢板始终关闭,即使面对全副武装的突
围小组,也不能交出手中的钥匙。
够匪夷所思的吧,这就是德国人,守规矩认死理到了偏执的程度。更匪夷所思的是,他
们碰到的蒙克也是个一根筋。作为军人,蒙克认为命令应该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所以
他居然尊重起这两个警卫的职责,决定带着他的突围小组从弗里德里希大街地铁站回到
地面。这次改道决定了他下面十年的命运:他没能逃出柏林,第二天被苏军俘虏。
(蒙克的一根筋也表现在他对希特勒妹夫菲戈莱因的处理上。当时菲戈莱因落在了蒙克
手里,希特勒的意思是让他简单审讯一下就杀掉了事,但蒙克认为自己是党卫军少将,
而菲戈莱因是党卫军中将,少将没有权力审讯中将,因此特地找来了克莱勃斯、伯格道
夫和安全警察头子拉登胡伯三名上将,与他自己一起组成四人军事法庭。当时菲戈莱因
宿醉未醒,大发酒疯。蒙克援引德国陆军条例German Army Manual:任何德军官兵不得
在神智不清时接受审讯,认为这个阵容超豪华的军事法庭此刻照样无法审判菲戈莱因,
而瞬息万变的柏林战局又容不得他坐等嫌犯酒醒,最后他把菲戈莱因交给拉登胡伯的安
全警察机构去处理,后者草草将菲戈莱因枪杀于总理府地堡中)
苏军对于这个给自己造成重大伤亡的守军将领甚是敬重,甚至允许他保留手枪。蒙克在
枪里留了一颗子弹,在被押往苏联的飞机上试图开枪自杀,结果发现子弹已经被好友京
舍Otto Günsche(希特勒的贴身副官)换走了,于是两人在苏联安心服刑十年,最后
京舍被遣送到欣欣向荣的民主德国,而蒙克则幸运地被遣送到民不聊生的联邦德国,在
那里以贩卖卡车和拖拉机为业,默默了此残生,享年90岁,超过了他绝大多数的同袍。
avatar
A*y
2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