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图解大底的锐度优势# PhotoGear - 摄影器材
d*a
1
我从技术角度来挖一坑,说说全幅的锐度优势。
首先呢,前面lumix网友写的关于全幅的一文,其实很有道理。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PhotoGear/34866421.html
要拍出好的照片,不必有全幅相机。对拍好照片来说,器材是第二位的。爱好摄影的人
,不要太被相机技术干扰。
从相机技术上来说,关于全幅在锐度上的优势,Ken大嘴写过一文,The full-frame
advantage,http://www.kenrockwell.com/tech/full-frame-advantage.htm
他的解释,可以用附图来简化。在两个设置中,假设拍摄对象大小相同,最终成像大小
相同,sensor的像素数目相同。在拍摄对象上同样的细节程度,比如0.8c/mm(每mm有0
.8个圆圈),假设其在全幅sensor上表现为60c/mm细节,在APS-C sensor上就会表现为
90c/mm的细节。
镜头受衍射的影响,f/8的镜头解析极限大约是225cc/mm,就算镜头本身完美,也不会
超过这个极限。这样按一个公式算出来,对于60c/mm的细节,f/8理想镜头的MTF解析度
是75%,而对于90c/mm的细节,MTF解析度就只有60%。
说得再简化一些,要表现拍摄对象上的相同细节程度,sensor越小,对镜头和sensor系
统的解析力要求就更高。Sensor的解析力可以靠提高pixel密度来实现,可是镜头本身
由衍射造成的解析力极限,是绕不过去的。
avatar
s*n
2
难为你了。。。这次看来是穿了防弹衣有备而来:)
我对43无感完全是因为没见过43的毒照。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
avatar
d*a
3
我只是比较喜欢技术分析。:)
其实对摄影来说,技术分析不重要。天赋,经验,直觉,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哪一点
都比技术分析重要。
avatar
m*l
4
全幅的毒照也没有见过啊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难为你了。。。这次看来是穿了防弹衣有备而来:)
: 我对43无感完全是因为没见过43的毒照。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

avatar
s*n
5
幅面为王:)
我就坚持这一点,其他的就靠自己努力了。
不过真正的摄影确实应该与器材无关,布列松以前也用中幅,但后来就只用135。
数码时代选择太多,但我选择保守态度~

【在 m********l 的大作中提到】
: 全幅的毒照也没有见过啊
avatar
x*y
6
我觉得这个版上就该多像你这样讨论技术贴。
不过我还是不完全同意。首先,摄影界的人都不会那Ken大嘴的话当回事儿。丫的
portfolio简直就。。。
还是回到什么决定分辨率。如果光学一样(而且远离衍射极限),那分辨率应该由相同
angle of view所cover的像素数目决定。
假设FF和APS-C像素密度相同 (实际上FF的像素密度都比残幅稍低)。 由于FF面积大
,所以像素多。当你把同一个对象,拍成
一样的image 里一样的field of view时 (say fill the image with the whole
subject), 在FF的照片里有更多的像素,所以显得分辨率高。
但是这样比是不fair的。我更倾向于拿FF和aps-c拍同一个对象,用同一个焦段, 站同
样距离。然后
从FF图里的crop出跟aps-c一样的field of view来比。这样比才真正的在比sensor的分
辨率。
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光学一样”这个前提。因为全幅的镜头为全幅优化,aps-c镜头
为aps-c优化。
But seriously,没有人能在real world application里发现全幅和aps-c之间锐度的区
别。大家看到的更多是对比度,这跟photosite的大小更有直接关系。

有0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从技术角度来挖一坑,说说全幅的锐度优势。
: 首先呢,前面lumix网友写的关于全幅的一文,其实很有道理。
: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PhotoGear/34866421.html
: 要拍出好的照片,不必有全幅相机。对拍好照片来说,器材是第二位的。爱好摄影的人
: ,不要太被相机技术干扰。
: 从相机技术上来说,关于全幅在锐度上的优势,Ken大嘴写过一文,The full-frame
: advantage,http://www.kenrockwell.com/tech/full-frame-advantage.htm
: 他的解释,可以用附图来简化。在两个设置中,假设拍摄对象大小相同,最终成像大小
: 相同,sensor的像素数目相同。在拍摄对象上同样的细节程度,比如0.8c/mm(每mm有0
: .8个圆圈),假设其在全幅sensor上表现为60c/mm细节,在APS-C sensor上就会表现为

avatar
d*a
7
对,我觉得器材版,应该多一些比较nerd的讨论。:)
前面的比较,是假设FF和APS-C的sensor像素数目相同,APS-C的密度是FF的大约两倍多
来分析的。
如果假设它们的像素密度相同,拿它们拍同一个对象,用同一个焦段,再crop出一样的
field of view,那FF就和APS-C一样,有相同解析力要求了。
实际中镜头并不是完美的,APS-C能用全幅头比较好的中间部分,这方面APS-C又还是有
优势的。

【在 x****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这个版上就该多像你这样讨论技术贴。
: 不过我还是不完全同意。首先,摄影界的人都不会那Ken大嘴的话当回事儿。丫的
: portfolio简直就。。。
: 还是回到什么决定分辨率。如果光学一样(而且远离衍射极限),那分辨率应该由相同
: angle of view所cover的像素数目决定。
: 假设FF和APS-C像素密度相同 (实际上FF的像素密度都比残幅稍低)。 由于FF面积大
: ,所以像素多。当你把同一个对象,拍成
: 一样的image 里一样的field of view时 (say fill the image with the whole
: subject), 在FF的照片里有更多的像素,所以显得分辨率高。
: 但是这样比是不fair的。我更倾向于拿FF和aps-c拍同一个对象,用同一个焦段, 站同

avatar
x*y
8
我觉得aps-c的发展趋势是把动态范围搞上去,把信噪比提高。在加上on-the-chip PD-
AF. 慢慢可以在pro-sumer market里取代全幅。这就像全幅从pro market里取代中幅一
样。Sony Exmor 和 Fuji 的X Tran就是这个趋势的代表。说到底,最后还是便携性在
驱使硬件的设计。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对,我觉得器材版,应该多一些比较nerd的讨论。:)
: 前面的比较,是假设FF和APS-C的sensor像素数目相同,APS-C的密度是FF的大约两倍多
: 来分析的。
: 如果假设它们的像素密度相同,拿它们拍同一个对象,用同一个焦段,再crop出一样的
: field of view,那FF就和APS-C一样,有相同解析力要求了。
: 实际中镜头并不是完美的,APS-C能用全幅头比较好的中间部分,这方面APS-C又还是有
: 优势的。

avatar
d*a
9
握爪,和我的想法差不多。
就算革命机以后能战胜全幅,那也是要不少年以后了,我家小孩可等不及。:)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幅面为王:)
: 我就坚持这一点,其他的就靠自己努力了。
: 不过真正的摄影确实应该与器材无关,布列松以前也用中幅,但后来就只用135。
: 数码时代选择太多,但我选择保守态度~

avatar
d*a
10
是啊,从120到135到aps-c/m43,便利性是越来越好。不过全幅的优势还能持续一段时
间吧。

PD-

【在 x****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aps-c的发展趋势是把动态范围搞上去,把信噪比提高。在加上on-the-chip PD-
: AF. 慢慢可以在pro-sumer market里取代全幅。这就像全幅从pro market里取代中幅一
: 样。Sony Exmor 和 Fuji 的X Tran就是这个趋势的代表。说到底,最后还是便携性在
: 驱使硬件的设计。

avatar
a*l
11
不粗,就是不明白。
avatar
D*D
12
笨阿婆
底大图就大,你得退一步看图,不就更锐了。
avatar
m*l
13
没有意义,不谈镜头一点意义都没有,全副肉得太多的了。
avatar
d*a
14

阿婆,我来给你好好说说。这个话题在版上争得太多了。
假设用35mm相机,50mm标准镜头。五米外一个直径1m的圆圈,在感光器上就成了1cm的
圆圈。同理,五米外1.67mm的圆圈,在35mm感光器上应该形成一个0.0167mm的圆圈。用
行话说,就是五米开外0.6c/mm(每毫米0.6个圈)的细节度,在感光器上应该表现为
60c/mm(每毫米0.6个圈)的细节度。
现在假设用1.5x的APS-C相机,同样是50mm标准镜头。为了保持取景范围不变,摄影人
退到八米远。八米外1.67mm的圆圈,在感光器上应该形成0.011mm的圆圈,或者说在感
光器上表现的细节度应该是90c/mm。(摄影人也可以换成35mm的镜头,留下五米外,但
感光器上表现的细节度仍然是90c/mm)。
如果用1/2.5英寸感光器的卡片机,感光器上细节度会变成375c/mm,也就是说圆圈变得
更小了。
这有什么问题呢?60c/mm细节度变成了90c/mm细节度,那就把感光器的pixel的线密度
提高1.5倍,再用上极牛的牛头,不就得了吗?
问题是,因为光的衍射,镜头的解析力有个最大限度。再牛的牛头,也超不过这个限制
。对f/8的镜头来说,这个限制是225c/mm的细节度。更糟糕的是,当细节度接近这个值
时,解析力就开始下降。解析力可以用MTF来表达,100%最好,0%最差。f/8的理想镜头
,对60c/mm细节度的解析力是MTF=75%,对90c/mm的细节度,MTF就降到了60%。
如果是1/2.5英寸的卡片机感光器,怎么样呢?Forget about it,没有f/8的镜头能解
析375c/mm的细节度(在可见光下)。这是量子力学决定的。除非量子力学错了...
上一张图,看一个极细小的亮点,经过牛头,打在sensor上是什么样子。左图是没有低
通的情形。再小的亮点,因为光的衍射,打在sensor也不会再小了。右图是有低通的情
形。那个方块,是12MP全幅感光器的一个pixel。

【在 a********l 的大作中提到】
: 不粗,就是不明白。
avatar
d*a
15
单论锐度,50mm f1.2L在f/8之下能比50mm f/1.8好多少?

【在 m********l 的大作中提到】
: 没有意义,不谈镜头一点意义都没有,全副肉得太多的了。
avatar
a*l
16
请一刀捅死我吧,器材版历史上第一个因公殉职的版务(因为不懂器材)。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单论锐度,50mm f1.2L在f/8之下能比50mm f/1.8好多少?
avatar
d*a
17
阿婆,别这样,以你在版上的人气,俺会被口水淹死的

【在 a********l 的大作中提到】
: 请一刀捅死我吧,器材版历史上第一个因公殉职的版务(因为不懂器材)。
avatar
a*l
18
very pleased to hear that. do put that in my obituary.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阿婆,别这样,以你在版上的人气,俺会被口水淹死的
avatar
y*e
19
先得要搞个配得上大底的三脚架和云台。
如果是手持的话,就别讨论什么锐度了,还不如五轴防抖靠谱。

有0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从技术角度来挖一坑,说说全幅的锐度优势。
: 首先呢,前面lumix网友写的关于全幅的一文,其实很有道理。
: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PhotoGear/34866421.html
: 要拍出好的照片,不必有全幅相机。对拍好照片来说,器材是第二位的。爱好摄影的人
: ,不要太被相机技术干扰。
: 从相机技术上来说,关于全幅在锐度上的优势,Ken大嘴写过一文,The full-frame
: advantage,http://www.kenrockwell.com/tech/full-frame-advantage.htm
: 他的解释,可以用附图来简化。在两个设置中,假设拍摄对象大小相同,最终成像大小
: 相同,sensor的像素数目相同。在拍摄对象上同样的细节程度,比如0.8c/mm(每mm有0
: .8个圆圈),假设其在全幅sensor上表现为60c/mm细节,在APS-C sensor上就会表现为

avatar
d*a
20
大师说得对。
光学分析只是给个理论上限,属于器材知识的边缘范围。懂一点理论和懂器材是两回事
,俺和阿婆还是没法比的。

【在 y*********e 的大作中提到】
: 先得要搞个配得上大底的三脚架和云台。
: 如果是手持的话,就别讨论什么锐度了,还不如五轴防抖靠谱。
:
: 有0

avatar
a*l
21
can you please lay me to rest now?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大师说得对。
: 光学分析只是给个理论上限,属于器材知识的边缘范围。懂一点理论和懂器材是两回事
: ,俺和阿婆还是没法比的。

avatar
d*a
22
哈哈,真对不住阿婆了。
我写个定性分析的摘要吧:从信息论来说,摄影相当于把信息压缩,送过一个通道,再
解压的过程。通道容量有上限,接近上限时,就开始丢失信息了。Sensor越大,通道容
量越大,信息丢失越少。反之,Sensor越小,通道容量就越小,信息丢失也越多。锐度
,动态范围,画质细腻程度等都反映在信息量中。
Have a good sleep!

【在 a********l 的大作中提到】
: can you please lay me to rest now?
avatar
x*y
23
Not true. But don't want to argue any more.
By the way, diffraction is not really quantum mechanics. It has
been known in classic optics 2-3 hundreds years before QM.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哈哈,真对不住阿婆了。
: 我写个定性分析的摘要吧:从信息论来说,摄影相当于把信息压缩,送过一个通道,再
: 解压的过程。通道容量有上限,接近上限时,就开始丢失信息了。Sensor越大,通道容
: 量越大,信息丢失越少。反之,Sensor越小,通道容量就越小,信息丢失也越多。锐度
: ,动态范围,画质细腻程度等都反映在信息量中。
: Have a good sleep!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