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2015]加拿大洛矶山行摄完成时# PhotoGear - 摄影器材
G*g
1 楼
昨天刚刚回来。在步出达拉斯机场的瞬间,呼吸着德州特有的湿润空气,在细雨飘飘的
暖冬里,不由自主地开始怀念在洛矶山的日子。过去一星期里,有幸与阿刘大师面基,
一起爬冰卧雪,翻山越岭。在凄厉的风雪中,共同见证那阴云消散,天空瞬间火红的一
刻...那种兴奋的感觉尤在眼前。
既然是在器材版首发,先说说这次带的器材吧。
摄影包:F-Stop Loka + Large-size ICU
配件包:ThinkTank Hubba Hubba Hiney
方滤镜:Progrey 镜架,Lee 0.3,0.6 and 0.9, RGND 0.9 和 Lee Little Stopper
圆滤镜:B+W CPL 77 and 82mm
相机:Canon 1Dx + 3块电池 + L-Plate
备机:Canon 5D Mark II + 2块电池 + Battery Grip + L-Plate
镜头:
Canon 16-35mm f/2.8II
Canon 14mm f/2.8II
Canon 70-200mm f/2.8II + 1.4X
Canon 8-15mm f/4 II
脚架:Gitzo 3542 + RRS BH-55
全部加起来大概40-50磅,翻山越野的不算轻松,不过还可以。
后来的经历证明, 除了备机5D2, 所有的器材都用上了. 这次后期从刘大那学了不少,
以后滤镜的使用可以逐步减少了。虽然所有的滤镜加起来也不太沉,但在光线稍纵即逝
的瞬间,更换滤镜耽误时间。
顺便赞一下Columbia 电加热的防寒服,太给力了。即便在零下17度风雪交加时,也毫
无压力。不过这种防寒服已经停产了,据说侵犯了谁谁的专利。
另外,冰雪地野外,防雪裹腿和防滑铁爪一定要备齐。特别是攀爬倾斜冰面的时候,没
铁爪子就等着摔个半死吧。
洛矶山冬天的天气变化剧烈,天气预报基本不可靠。据大师讲,能出片的天气,一年只
有10天,能不能碰上全靠人品了。不过这方面我和大师的意见稍有不同,我还是相信所
有的天气都能出片,只是不同的拍法不同的风格而已。
第一天:天气还算可以,在万里阴云和万里无云间迅速转换。
Lake Vermilion的日出
回头眺望远处的城堡山 (Castle Mountain)
Lake Minnewanka的日落
晚上试着拍了点星河。不过冬天银河实在太远,全当玩玩了。
第二天:天气是第一天的逆向过程
雪地日出
巍峨的城堡山
蓝色圣路易斯湖
第三天:全天大雾,风雪交加。气温降到摄氏零下15-20度。
冷山
冰冻星球:这个让我想起电影[星际穿越]的场景
第四天:人品终于爆发了
冰湖焰火
彩色冰河
紫色星球
第五天:冰雪峡谷
这是一段很挑战的hiking,我的冰爪终于走断了,在结着薄冰的岩石上结结实实地摔了
一跤。
哥伦比亚冰原
第六天:垂直极限
寒冷清晨
雪浪孤树
垂直极限:跟刘大约好了,明年要带着540过来再拍一次。这张照片在Flickr上有200个
favs,还给某group拿去做cover page了。算是个人的又一个new high.
这次跟刘大学了很多,包括大师的摄影哲学,前期后期技术和对摄影执着敬业的态度。
再次表示感谢!
最后简单谈一下这次外拍的体会:
关于器材:
现在专业摄影师大量使用的后期曝光合成技术,配合LM已基本可以替代GND和RGND,这
两种滤镜我也会逐渐淘汰,以后最有用的滤镜恐怕是ND。10-stop的滤镜在清晨和黄昏的
天气下很难有所作为,最常用的还应该是3-6 stop的。
镜头方面,佳能14mm确是神器,边角锐利,对焦迅速。缺点是定焦和不方便加滤镜。现
在坐等12-24,恐怕还得搞一片150mm的ND了。
16-35mm现在是驾轻就熟,肯定长期keep了。另外,我从来不相信16-35mm广角段有暗角
的说法,lens profile correction 是干嘛的。
70-200mm虽然沉重,没它可是还真不行。以后背包再沉也得把它塞进去。
关于构图和后期
我一贯强调要带着画面感去摄影。在拍摄前就要visualize最终的结果,并以此去选景
构图,并用技术手段控制光线。这种前期做足了,对后期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三
年前刚开始学习摄影时,往往一次拍摄几百几千张,期望能碰到几张满意的,后期再提
高。现在的进步则是提前做好功课,包括阅读前人的作品和心得,确定太阳升起落下的
方向和时间,在不同地点大致构图想法等等。现场拍摄时则提前到位,设置器材和参数
,等待光线,随时调整。这次前后6天,一共才用掉2张半32G的CF卡,但自己满意的片
子有30+张。
关于后期,想学LM的同学,不如直接去淘宝网买阿刘的教程得了。这套教程非常详细而
实用,个人体会比Tony Kuyper的更有指导性。
暖冬里,不由自主地开始怀念在洛矶山的日子。过去一星期里,有幸与阿刘大师面基,
一起爬冰卧雪,翻山越岭。在凄厉的风雪中,共同见证那阴云消散,天空瞬间火红的一
刻...那种兴奋的感觉尤在眼前。
既然是在器材版首发,先说说这次带的器材吧。
摄影包:F-Stop Loka + Large-size ICU
配件包:ThinkTank Hubba Hubba Hiney
方滤镜:Progrey 镜架,Lee 0.3,0.6 and 0.9, RGND 0.9 和 Lee Little Stopper
圆滤镜:B+W CPL 77 and 82mm
相机:Canon 1Dx + 3块电池 + L-Plate
备机:Canon 5D Mark II + 2块电池 + Battery Grip + L-Plate
镜头:
Canon 16-35mm f/2.8II
Canon 14mm f/2.8II
Canon 70-200mm f/2.8II + 1.4X
Canon 8-15mm f/4 II
脚架:Gitzo 3542 + RRS BH-55
全部加起来大概40-50磅,翻山越野的不算轻松,不过还可以。
后来的经历证明, 除了备机5D2, 所有的器材都用上了. 这次后期从刘大那学了不少,
以后滤镜的使用可以逐步减少了。虽然所有的滤镜加起来也不太沉,但在光线稍纵即逝
的瞬间,更换滤镜耽误时间。
顺便赞一下Columbia 电加热的防寒服,太给力了。即便在零下17度风雪交加时,也毫
无压力。不过这种防寒服已经停产了,据说侵犯了谁谁的专利。
另外,冰雪地野外,防雪裹腿和防滑铁爪一定要备齐。特别是攀爬倾斜冰面的时候,没
铁爪子就等着摔个半死吧。
洛矶山冬天的天气变化剧烈,天气预报基本不可靠。据大师讲,能出片的天气,一年只
有10天,能不能碰上全靠人品了。不过这方面我和大师的意见稍有不同,我还是相信所
有的天气都能出片,只是不同的拍法不同的风格而已。
第一天:天气还算可以,在万里阴云和万里无云间迅速转换。
Lake Vermilion的日出
回头眺望远处的城堡山 (Castle Mountain)
Lake Minnewanka的日落
晚上试着拍了点星河。不过冬天银河实在太远,全当玩玩了。
第二天:天气是第一天的逆向过程
雪地日出
巍峨的城堡山
蓝色圣路易斯湖
第三天:全天大雾,风雪交加。气温降到摄氏零下15-20度。
冷山
冰冻星球:这个让我想起电影[星际穿越]的场景
第四天:人品终于爆发了
冰湖焰火
彩色冰河
紫色星球
第五天:冰雪峡谷
这是一段很挑战的hiking,我的冰爪终于走断了,在结着薄冰的岩石上结结实实地摔了
一跤。
哥伦比亚冰原
第六天:垂直极限
寒冷清晨
雪浪孤树
垂直极限:跟刘大约好了,明年要带着540过来再拍一次。这张照片在Flickr上有200个
favs,还给某group拿去做cover page了。算是个人的又一个new high.
这次跟刘大学了很多,包括大师的摄影哲学,前期后期技术和对摄影执着敬业的态度。
再次表示感谢!
最后简单谈一下这次外拍的体会:
关于器材:
现在专业摄影师大量使用的后期曝光合成技术,配合LM已基本可以替代GND和RGND,这
两种滤镜我也会逐渐淘汰,以后最有用的滤镜恐怕是ND。10-stop的滤镜在清晨和黄昏的
天气下很难有所作为,最常用的还应该是3-6 stop的。
镜头方面,佳能14mm确是神器,边角锐利,对焦迅速。缺点是定焦和不方便加滤镜。现
在坐等12-24,恐怕还得搞一片150mm的ND了。
16-35mm现在是驾轻就熟,肯定长期keep了。另外,我从来不相信16-35mm广角段有暗角
的说法,lens profile correction 是干嘛的。
70-200mm虽然沉重,没它可是还真不行。以后背包再沉也得把它塞进去。
关于构图和后期
我一贯强调要带着画面感去摄影。在拍摄前就要visualize最终的结果,并以此去选景
构图,并用技术手段控制光线。这种前期做足了,对后期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三
年前刚开始学习摄影时,往往一次拍摄几百几千张,期望能碰到几张满意的,后期再提
高。现在的进步则是提前做好功课,包括阅读前人的作品和心得,确定太阳升起落下的
方向和时间,在不同地点大致构图想法等等。现场拍摄时则提前到位,设置器材和参数
,等待光线,随时调整。这次前后6天,一共才用掉2张半32G的CF卡,但自己满意的片
子有30+张。
关于后期,想学LM的同学,不如直接去淘宝网买阿刘的教程得了。这套教程非常详细而
实用,个人体会比Tony Kuyper的更有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