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许林:哪里是拍新闻照片,简直就是在演戏 (转载)
avatar
许林:哪里是拍新闻照片,简直就是在演戏 (转载)# PhotoGear - 摄影器材
d*a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许林:哪里是拍新闻照片,简直就是在演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26 21:56:43 2016, 美东)
许林,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
《人民日报》“社论”刊头就是他设计的。
1966年7月1日见报到2007年底,这个刊头在《人民日报》上使用了41年。
另外,你很可能见过这张招贴画,作者就是许林。
196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跟着毛主席,永远闹革命,跟着毛主席,世界一片红
》为题,用许林的照片出版了对开张彩色招贴画。
许林的《毛主席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之二(1966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一版)。
新华社把许林的照片发了通稿,《光明日报》用在一版(1966年11月28日)
如今,许林已经是一位老人家,说起当年的工作经历,他说:自己走上了一条歪路。
什么是“歪路”呢?
——“那些年流行摄影为政治服务,记者们把主观加工、导演摆布、重现事实(事件)
看作是很正常的并且是应该的工作。”“这些违反新闻传播规律的观念和做法,严重地
伤害了受众的知情权,严重地冲击了新闻的公信力,严重地破坏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
那时的文字新闻和新闻摄影报道整体走偏了。”“我也不能独善其身,中了摆拍的邪。”
以下,就是许林的自述了——
1975年3月,在山东胜利油田摆拍《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当时,车间里就是几台车床和车出来零零散散的轴承,要是不摆布导演一番,拍出的照
片可能会散。我就按照别人摆拍的方法,先让工人们找了一些板凳和类板凳,坐姿及其
高低和位置做了精心布置;然后请他们拿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和《毛主席语录》,
又导演布置一番,错开书本的位置、角度。看了看,好像缺了点什么与他们工作相关的
产品,于是就请他们把车间里所有的轴承集中起来,有序地摆放在学习组讨论会人员的
左侧。这回画面比较好了。我又反复观看,总觉得还缺什么……忽然间,发现车间墙上
的大片空白,对,缺毛主席最新语录的条幅!
我请他们找纸笔和颜料、墨汁,自己动手把毛的最新指示迅速写了上去,并让他们找淡
粉色的纸把语录四周装饰一下。一切摆布妥当,我用几分钟时间拍了一些彩色与黑白照
片。
这张照片里,所有的细节:老农的羊角巾、人物背后的草帽、受众的笔记本、桌子上的
毛巾、桌子上的壶杯以及人物坐姿高低错落等等,其实都是布置,安排的。这哪里是拍
新闻照片,简直就是在演戏!
1974年9月,在大连机车车辆厂为《人民日报》国庆彩色摄影画刊摆拍《三结合攻关小
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看别人摆布导演,学别人摆拍,感觉良好,拍摄方法走偏,久
而不闻其臭;虽身陷泥潭,却还沾沾自喜。在那段时间里,我热衷于摆拍,不光学习别
人的经验,自己还不断研究、分析和总结。
在摆拍中,人物学习的场面是最难的,所以,当时我在成组人物学习场面上的摆布导演
下工夫最多。
1975年10月在河北遵化摆拍《老、中 、青三结合好》
1976年第二期《中国摄影》刊登这张照片时,在《本期部分摄影作品拍摄经过》中这样
说:“我和县委报道组同志一起来到沙石峪大队,在山坡上见到老支书张贵顺和支部委
员们一起研究制定农田基本建设规划。这是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他们朝
气蓬勃。这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涌现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我想应该用摄影
艺术语言满腔热情地反映它、歌颂它,于是就拍下了这张照片。”
其实,我的拍摄经过并不是这样写的,也没有什么“于是”。我老老实实写了访问沙石
峪大队,了解到他们有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曾经讨论过农田基本建设的规划
,就向他们提出拍摄这个题目照片的请求,要求他们在山上复原规划时的情景,并且请
老支书用手指着前方说当时所说的话,我拍摄了这个镜头。这张照片是典型的“仙人指
”摆拍,根本没有什么“在山坡上见到老支书张贵顺和支部委员们一起研究制定农田基
本建设规划”和“于是”之类的话,他们这样一改,好像照片是抓拍的似的。恰恰相反
,是我一手摆布导演的。
由此可见,即便在当时,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摄影》杂志,对于明显的摆拍也是忌
讳的。否则,如何解释他们把我写的组织加工的实话改掉呢?
央视新闻频道由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人物》中“本周新闻人物”专栏,以《许林
:可贵的反思》为题,报道了我参与新闻摄影打假以及批判自己的过程与事实。
前面几张摆拍照片特别是彩色照片,是当时我比较得意的,全发表过,而且被《中国摄
影》、《民族画报》等当时的权威刊物转载、介绍。那时对自己摆拍照片有一种自恋情
结,陷入迷魂阵而不能自拔。
那时我是《人民日报》的图片编辑,是彩色画刊的主编之一。我拍什么照片、怎样拍、
报纸上用什么照片,对省报、地市报的摄影记者和摄影通讯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编辑观念的导向作用。文革中摆拍风行,虽然责任并不在我,我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但
我作为第一党报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和彩色画刊主编,总觉得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是,在我从事新闻摄影采访、图片编辑和研究的几十年里,过去很少对自己不正确
的拍摄方法进行公开的清算和批判。
我公开清算和批判自己,就是以实际行动捍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摄影在拍摄方法上
实施抓拍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同时,通过批判自己也为《人民日报》的图片传播挽回一
些因虚假的摆拍而给读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来源:中国网图片中心
avatar
d*a
2
曝光很充分,看着挺舒服的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 标 题: 许林:哪里是拍新闻照片,简直就是在演戏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26 21:56:43 2016, 美东)
: 许林,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
: 《人民日报》“社论”刊头就是他设计的。
: 1966年7月1日见报到2007年底,这个刊头在《人民日报》上使用了41年。
: 另外,你很可能见过这张招贴画,作者就是许林。
: 196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跟着毛主席,永远闹革命,跟着毛主席,世界一片红
: 》为题,用许林的照片出版了对开张彩色招贴画。

avatar
j*i
3
摆拍得很好,很艺术。现在很少能看到这样的精品了。那时候的胶片,一张是一张,很
珍贵。现在数码了,可以随意拍无限张,也就不值钱了。
avatar
k*L
4
艺术我觉得说不上. 都是宣传机器输出的定制产品.完全没有个人的创造灵魂在里面.
但我觉得对于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来说,确实是精品. 还有就是,一张照片值不值钱,和
是数码相机拍的或胶片相机拍的根本没有什么关系,烂照片哪什么相机拍还是烂照片,无
论你只拍一张,还是拍100张,还是烂照片.而好照片你拍一张也是值钱,但在拍100之后如
果也能得到一张好照片,那它也一样值钱.

【在 j**********i 的大作中提到】
: 摆拍得很好,很艺术。现在很少能看到这样的精品了。那时候的胶片,一张是一张,很
: 珍贵。现在数码了,可以随意拍无限张,也就不值钱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