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去加拿大玩吧# Piebridge - 鹊桥
x*o
1 楼
当时间接近3月26号石油人民币期货上市,在美国举办的很多中国学术研讨会上,
有关的人民币国际化话题越来越引起很多学者和金融从业人员的关注。虽然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在2016年已将人民币纳入了特别提款权,并给予了10.92%的推荐比率,但是在目
前各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还相去甚远。中国利用自身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
国、制造业和贸易大国的优势,适时推动石油以人民币计价,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
个全新的思路。
纵观历史,人民币并不是第一个挑战美元地位的货币,当下也不是美元霸权第一次
被人们预测即将崩溃。美元作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在过往的数次经济周期中引发的危机
显而易见。推动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结构性缺陷。回顾日元和欧元国际
化的过程可以让我们对储备货币地位和国际贸易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元最先受到的便是来自日元的挑战。当时正值日本经济高速
增长,政府的关注点在于如何避免日元升值、扩大对外贸易。进入 80 年代,美国为了
解决出口制造业竞争力恶化的问题,对日本政府施压要求日元升值,并要求推进日本金
融的自由化和国际化。而日本内部亦认为金融自由化能使资源分配效率提高,扩大内需
。这一时期日本的金融改革政策频出,积极推动日元国际化。
日本先是颁布了新的《外汇管理法》,把过去对资本交易的“原则上禁止”改为“
原则上自由”,取消了本国居民向国外提供日元贷款和外汇不能自由兑换的限制。其后
又取消了“实际需求原则”,规定外汇交易可以不受实体需求限制。此外还进一步在东
京创设离岸金融市场,取消外资流出限制。可以说,日元国际化走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
发展的道路。通过外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利率
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使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虽然日元在国际化道
路上大步前行,最后却远未撼动美元的绝对强势地位。
日元未能战胜美元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与美国相去甚远。日本经济
奇迹昙花一现,人口结构的快速老龄化导致经济增速从 90 年代以后陷入低迷。泡沫破
裂后,经济持续低迷。国家的货币实力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其经济的基本面。在日本低迷
经济的背景下,日元的国际化也一度出现了倒退,至今也未能挑战美元的地位。
其次,日本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原料进口依存度过高,使日元失去了竞争贸易计
价货币的优势。日本以加工业务为主,而加工中所需的大量生产用原材料都依赖于海外
进口。传统上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多以美元计价,所以贸易中以美元计价、结算的比
重也过高。经常账户顺差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日元国际化的优势。
再次,日本虽然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其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均不及美
国。规模有限的金融市场在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形成了一道天花板,制约了日元在全球范
围内的流转。
在日元之后对美元发起挑战的货币是欧元。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相当于
美国对黄金兑换窗口的一次主权违约,这使欧洲各国普遍意识到欧洲共同货币对于应对
外部冲击的重要性。1991 年起,欧盟先后签署了《马斯特里赫条约》、《稳定和增长
公约》《欧元法律地位》等多个条款,为欧元打下了法律基础。1999 年1月欧元正式启
动,并成为了重要的储备货币。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国际贸易第二大货币的位置。欧
元区的出口规模超过美元,且拥有与美元类似高度发展的金融市场,而且还有世界一流
的中央银行支持。在很多方面,欧元都是美元的完美代替品。但事实上,欧元在国际市
场上的地位仍与美元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欧元的缺陷也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各成员国经济状况差距过大,欧元区存在随时
崩溃的危险。《马约》规定了加入欧元的条件:各成员国预算或实际财政赤字不得超过
当年 GDP 的 3%;政府债务不得超过当年 GDP 的60%;禁止金融机构或央行对政府赤字
融资;禁止欧盟机构或成员国为其他成员国的债务承担责任;所有财政政策的制定都应
该建立在维持物价稳定的基础上。欧洲各国为了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付出
了巨大努力,但各国的经济状况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经济差异导致各成员国之间的政策产生冲突:单一货币政策在不同成员国之间
因传导机制差异而引出的溢出效应,即统一的金融政策对不同经济状况国家产生不同影
响;多元的财政政策会对其他成员国产生溢出效应,即某一国的财政政策会通过货币传
导至其他国家,削弱自身政策调节能力的同时对他国经济形成干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是主权国家调节经济的两大核心工具,而溢出效应让这两大工具的效果锐减,政策灵
活性大大下降。
由于欧元区一些国家持续的低增长、高失业、高福利,它们的政府赤字严重恶化。
虽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了 3%和 60%的红线,但欧元区并没有退出机制。这两
条红线对于已经成为欧元区成员国的国家来说约束力也就形同虚设。欧债危机爆发前,
希腊的财政赤字率为平均的债务占 GDP 水平达 84%,赤字占GDP的比例达 6.3%。欧元
区过高的赤字水平引发了欧债危机,也动摇了欧元的国际地位。
欧元是一个没有国家的货币。作为区域货币,它没有欧元区政府的支持,只有参与
国家的政府。欧洲委员会是欧洲联盟而非欧元区的执行机构,而欧盟还包括尚未加入欧
元区的英国、丹麦、瑞典等国家。当欧洲出现经济金融问题时,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需
要各国政府沟通协商。各国出于自身利益博弈,而最终能否达成一致则不得而知。即使
达成一致,中间的沟通过程也会十分漫长,使欧元区无法迅速应对危机。主权的缺失增
加了币值的不确定性,自然引发人们的恐惧心理,也就阻碍了欧元的国际化之路。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自己。与日本类似的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是出口导向型,并
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正在步日本的后尘;与欧盟类似的是,中国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之
下,各地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仍存在巨大不平衡。只有更多的从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中不
断总结,才能让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走得更加平稳。
有关的人民币国际化话题越来越引起很多学者和金融从业人员的关注。虽然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在2016年已将人民币纳入了特别提款权,并给予了10.92%的推荐比率,但是在目
前各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还相去甚远。中国利用自身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
国、制造业和贸易大国的优势,适时推动石油以人民币计价,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
个全新的思路。
纵观历史,人民币并不是第一个挑战美元地位的货币,当下也不是美元霸权第一次
被人们预测即将崩溃。美元作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在过往的数次经济周期中引发的危机
显而易见。推动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结构性缺陷。回顾日元和欧元国际
化的过程可以让我们对储备货币地位和国际贸易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元最先受到的便是来自日元的挑战。当时正值日本经济高速
增长,政府的关注点在于如何避免日元升值、扩大对外贸易。进入 80 年代,美国为了
解决出口制造业竞争力恶化的问题,对日本政府施压要求日元升值,并要求推进日本金
融的自由化和国际化。而日本内部亦认为金融自由化能使资源分配效率提高,扩大内需
。这一时期日本的金融改革政策频出,积极推动日元国际化。
日本先是颁布了新的《外汇管理法》,把过去对资本交易的“原则上禁止”改为“
原则上自由”,取消了本国居民向国外提供日元贷款和外汇不能自由兑换的限制。其后
又取消了“实际需求原则”,规定外汇交易可以不受实体需求限制。此外还进一步在东
京创设离岸金融市场,取消外资流出限制。可以说,日元国际化走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
发展的道路。通过外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利率
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使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虽然日元在国际化道
路上大步前行,最后却远未撼动美元的绝对强势地位。
日元未能战胜美元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与美国相去甚远。日本经济
奇迹昙花一现,人口结构的快速老龄化导致经济增速从 90 年代以后陷入低迷。泡沫破
裂后,经济持续低迷。国家的货币实力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其经济的基本面。在日本低迷
经济的背景下,日元的国际化也一度出现了倒退,至今也未能挑战美元的地位。
其次,日本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原料进口依存度过高,使日元失去了竞争贸易计
价货币的优势。日本以加工业务为主,而加工中所需的大量生产用原材料都依赖于海外
进口。传统上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多以美元计价,所以贸易中以美元计价、结算的比
重也过高。经常账户顺差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日元国际化的优势。
再次,日本虽然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其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均不及美
国。规模有限的金融市场在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形成了一道天花板,制约了日元在全球范
围内的流转。
在日元之后对美元发起挑战的货币是欧元。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相当于
美国对黄金兑换窗口的一次主权违约,这使欧洲各国普遍意识到欧洲共同货币对于应对
外部冲击的重要性。1991 年起,欧盟先后签署了《马斯特里赫条约》、《稳定和增长
公约》《欧元法律地位》等多个条款,为欧元打下了法律基础。1999 年1月欧元正式启
动,并成为了重要的储备货币。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国际贸易第二大货币的位置。欧
元区的出口规模超过美元,且拥有与美元类似高度发展的金融市场,而且还有世界一流
的中央银行支持。在很多方面,欧元都是美元的完美代替品。但事实上,欧元在国际市
场上的地位仍与美元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欧元的缺陷也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各成员国经济状况差距过大,欧元区存在随时
崩溃的危险。《马约》规定了加入欧元的条件:各成员国预算或实际财政赤字不得超过
当年 GDP 的 3%;政府债务不得超过当年 GDP 的60%;禁止金融机构或央行对政府赤字
融资;禁止欧盟机构或成员国为其他成员国的债务承担责任;所有财政政策的制定都应
该建立在维持物价稳定的基础上。欧洲各国为了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付出
了巨大努力,但各国的经济状况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经济差异导致各成员国之间的政策产生冲突:单一货币政策在不同成员国之间
因传导机制差异而引出的溢出效应,即统一的金融政策对不同经济状况国家产生不同影
响;多元的财政政策会对其他成员国产生溢出效应,即某一国的财政政策会通过货币传
导至其他国家,削弱自身政策调节能力的同时对他国经济形成干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是主权国家调节经济的两大核心工具,而溢出效应让这两大工具的效果锐减,政策灵
活性大大下降。
由于欧元区一些国家持续的低增长、高失业、高福利,它们的政府赤字严重恶化。
虽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了 3%和 60%的红线,但欧元区并没有退出机制。这两
条红线对于已经成为欧元区成员国的国家来说约束力也就形同虚设。欧债危机爆发前,
希腊的财政赤字率为平均的债务占 GDP 水平达 84%,赤字占GDP的比例达 6.3%。欧元
区过高的赤字水平引发了欧债危机,也动摇了欧元的国际地位。
欧元是一个没有国家的货币。作为区域货币,它没有欧元区政府的支持,只有参与
国家的政府。欧洲委员会是欧洲联盟而非欧元区的执行机构,而欧盟还包括尚未加入欧
元区的英国、丹麦、瑞典等国家。当欧洲出现经济金融问题时,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需
要各国政府沟通协商。各国出于自身利益博弈,而最终能否达成一致则不得而知。即使
达成一致,中间的沟通过程也会十分漫长,使欧元区无法迅速应对危机。主权的缺失增
加了币值的不确定性,自然引发人们的恐惧心理,也就阻碍了欧元的国际化之路。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自己。与日本类似的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是出口导向型,并
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正在步日本的后尘;与欧盟类似的是,中国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之
下,各地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仍存在巨大不平衡。只有更多的从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中不
断总结,才能让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走得更加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