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合集] “千人计划”第五批要求全职回国了
avatar
[合集] “千人计划”第五批要求全职回国了# Returnee - 海归
b*9
1
☆─────────────────────────────────────☆
Podkopayeva (Lilia) 于 (Thu Aug 12 09:06:17 2010, 美东) 提到:
真的吗?本来还以为千人必须全时回国呢,看到几个水平烂的parttime千人,心里有点
堵。倒是最牛的全时了,WXD,11G等
☆─────────────────────────────────────☆
Podkopayeva (Lilia) 于 (Thu Aug 12 09:18:29 2010, 美东) 提到:
这个是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渴望好好做研究,有能力在美国搞定好的研究平台的青年学
者,都不会回去的。回去的要么是50左右的大牛,在美国发展到头到顶了,拿诺奖也没
戏了,要么就是次一点的年轻一点的,国内的资源比他在美国能搞到的强
☆─────────────────────────────────────☆
salvinorin (salvinorin粉丝) 于 (Thu Aug 12 10:49:53 2010, 美东) 提到:
根本就行不通。
如果真正意义上的全职,就招不到真正有水平的人回去了。
用脚都能想象得到。
☆─────────────────────────────────────☆
SETI (天青如水,飞龙在天) 于 (Thu Aug 12 10:53:29 2010, 美东) 提到:
那得看给什么待遇了,如果给的级别够高钞票够多,北美的发考题肯定还是有很多愿意
回的。
☆─────────────────────────────────────☆
visit (Just beat it, beat it) 于 (Thu Aug 12 10:53:56 2010, 美东) 提到:
王晓东万人计划
老杨亿人计划
☆─────────────────────────────────────☆
schubert (mason) 于 (Thu Aug 12 11:01:03 2010, 美东) 提到:
油即使只是半吊子,只要他实干,也比"真正有水平的人"回去打酱油来得有意义.
☆─────────────────────────────────────☆
salvinorin (salvinorin粉丝) 于 (Thu Aug 12 11:03:28 2010, 美东) 提到:
那招博士后回去就是了。
这些人才有更多实干的。
真正有水平的人,在这边是正教授,自己的实验室都忙不过来呢,还想让他们全时回去?
这个有没有意义,现在真是很难说。
☆─────────────────────────────────────☆
muon (江湖) 于 (Thu Aug 12 11:07:33 2010, 美东) 提到:
半吊子的, 你不给他/她千人, 他/她在这边也找不断不到faculty,
找到了也拿不到tenure, 不还是要回去? 干吗费那么多钱?
☆─────────────────────────────────────☆
lifeisboring (really?) 于 (Thu Aug 12 13:54:11 2010, 美东) 提到:
兼职的千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国内本来就不缺短期来访的正教授。例如,中科院有好
多个海外团队,支持国际合作和团队海外成员的短期来访。这些海外成员主要是美欧的
正教授,哪个都够千人条件。高校里肯定也不缺类似项目。如果千人计划不能全职回国
,岂不是多此一举?
☆─────────────────────────────────────☆
hunantiger (路见不平) 于 (Thu Aug 12 14:26:06 2010, 美东) 提到:
我觉得你说反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职开始可能找不到很多好的人,所以哪怕只有20个也
坚持,到最后才能成功。如果允许兼职,写文章把国内的单位挂个名并不能提高国内的
水平,允许兼职就会出现一堆骗子!
☆─────────────────────────────────────☆
hunantiger (路见不平) 于 (Thu Aug 12 14:29:28 2010, 美东) 提到:
其实还有一个东西需要做的:象美国一样从assistant professor 开始把一批有潜力的
年轻人招回去,让他们成长。
☆─────────────────────────────────────☆
salvinorin (salvinorin粉丝) 于 (Thu Aug 12 14:30:10 2010, 美东) 提到:
我也当然同意这一观点,问题是国内高校会跟回去的人合起伙来骗政府啊,这才是防不
胜防得。
比如某些教授兼职回去“长江”一回,现在又“千人”一回,以后说不定再万人一回。
其实,其压根就没有回过,美国实验室照常运营,工资照拿不误。
☆─────────────────────────────────────☆
hunantiger (路见不平) 于 (Thu Aug 12 14:30:24 2010, 美东) 提到:
最牛的这几个不都是全职会去了。
☆─────────────────────────────────────☆
salvinorin (salvinorin粉丝) 于 (Thu Aug 12 14:31:56 2010, 美东) 提到:
是的,但是那是因为利益权衡以后的结果。
你干巴巴地光给个教授,看他们还回去不回去?
☆─────────────────────────────────────☆
salvinorin (salvinorin粉丝) 于 (Thu Aug 12 14:33:31 2010, 美东) 提到:
我跟你意见一致,比如好好弄弄这个千人青年组,给予较为优厚的待遇和启动经费,吸
引国外的AP们全职回去。
一些后勤工作也要做好,才能够吸引回去。
☆─────────────────────────────────────☆
salvinorin (salvinorin粉丝) 于 (Thu Aug 12 14:36:24 2010, 美东) 提到:
估计20个也招不到啊。
上个月去开会,virginia某华人正教授在一华人聚会上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北引进千人教
授了,言下之意甚为得意。
可人家压根就不可能全职回去的,顶多暑假回国都度假而已。
这是学校层面的问题,其实是国家制定政策的时候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如何执行的问题。
☆─────────────────────────────────────☆
Levis (北京,那个寒冷的夏天) 于 (Thu Aug 12 14:43:12 2010, 美东) 提到:
给你清华副校长你也会全职回去的。
☆─────────────────────────────────────☆
lifeisboring (really?) 于 (Thu Aug 12 15:03:19 2010, 美东) 提到:
这个千人青年组现在有动静吗?还是仍然只是传闻?
☆─────────────────────────────────────☆
lifeisboring (really?) 于 (Thu Aug 12 15:10:47 2010, 美东) 提到:
所以这个东西要麽别搞,要搞就严肃起来,别成闹剧。我知道的最离谱的在过去若干年
里至少被引进了四次,百人、杰青、长江、千人。
要严肃起来其实并不难,给每个入选千人的原工作单位的系主任什么的发个email,就说
这人已经接受了国内的全职工作就行了。:)
☆─────────────────────────────────────☆
salvinorin (salvinorin粉丝) 于 (Thu Aug 12 15:17:43 2010, 美东) 提到:
赫赫,恩,这招狠。
不过呢,中国人,谁都不想做黑脸,不是吗?
其实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难度挺大的。双方还是都想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其实说起来,那些兼职回国的,也不是一点贡献没有的。
这些人与国内一些实验室还是有不少合作关系的,合作培养学生,发表论文,共同申请
经费。这些,从某种程度上还是,还是推进了国内的学术水平的。
跟我一个朋友聊天,因为国内某个大学要聘我特聘教授,兼职的那种。他几年前就被聘
了,劝我别接这活,说得不偿失。拿人钱财,就要替人消灾。需要帮助申请经费,申稿
,改写文章,乱七八糟的,占用不少时间其实。
这些对于处于拼tenure的AP来说,其实不是什么好事情。
☆─────────────────────────────────────☆
dajiamajia (打架专用马甲) 于 (Thu Aug 12 21:07:27 2010, 美东) 提到:
那当然,相互利用吗。那个被引进了N(》4)次的给科大也捞了不少资源。
这些人(以及国内与之合作、利用的人)挤占了资源,损害了整体的学术发展,就像下
面这封若干年前的公开信写的。
×××××××××××
公开信
国家科学技术部
徐冠华部长
国家教育部
陈至立部长
中国科学院
路甬祥院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陈佳洱主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们是中国科学院和一些高校的科研人员。我们都曾在国外学习、工作了很长时间,都
怀着一颗拳拳的报国之心,怀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的愿望,先后回国
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国家为了更好地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除了积极招聘留学人员长期回国工作
外,还鼓励留学人员通过项目合作、兼职和学术休假等多种形式短期回国工作。许多有
报国之心的学生、学者纷纷响应,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尽力。比如中科院神经科学研
究所的兼职所长,平均每个月有一周在国内,而在回国的每一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和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学生讨论实验,修改论文等。该所的理事中还有几位颇有成就的年
轻教授多年来也尽心尽力,为神经所出谋划策。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不计待遇、报酬
,奔波于两国之间。为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努力,使神经科学
研究所迅速成为国际上令人瞩目的亮点。过去的二年中,在Science等国际一流杂志上
发表了八篇论文。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我们充分肯定和赞赏真心诚意地为国效力的各
种不同型式。
但同时,有某些现象让我们颇为担心。如不及时纠正,有可能不利于我们国家科学事业
的健康发展。在短期回国工作的形式上,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哑铃模型”,即允许留学
人员在国外主持一个实验室工作的同时,在国内也建立他个人的实验室。对于这种“哑
铃模型”,国家对回国学者在国内实验室工作的最短期限有明确规定。但有些留学人员
并未按“哑铃模型”规定的最短期限履行义务,却拿着高出全时在国内工作的科研人员
几倍的工资,享受着特殊待遇。显然,这是一种欺诈行为。正是这样的欺诈现象让那些
已经全心全意回国工作的人们感到寒心,也让那些准备全身心回国工作的人们感到犹豫。
除此之外,情况还在变得更坏,有人通过这种手段攫取了大量宝贵的基因资源到国外。
还有人利用在国内实验室的身份,一再谎报在华工作时间,骗取国内本来就有限的科研
经费和人力资源。以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杰出青年研究基金为例,在获得资助的人当
中就有这样的欺诈分子。他们在国内实验室的工作时间远远达不到基金委要求的每年六
个月。按说基金委已设有专项基金资助海外合作研究(40万),但这些人为了获得更多
的资源(80万)不惜置信誉于不顾,弄虚作假,同那些长期、全身心在国内工作的青年
科学工作者争夺资源。每一个这样的欺诈分子的成功,都是对一个长期全身心立足国内
工作的科研人员的打击,他们失去了可贵的科研经费,也失去了回国时抱着的那颗拳拳
之心。而这些欺诈分子,由于一次又一次得手,胃口已变得越来越大。居然有人以首席
科学家的名义申请科技部973项目,而且据说有很大希望会得到资助。正是此人,已身
兼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合同要求每年9个月)、基金委杰出青年研究基金(合同要求
每年6个月),科学院百人计划(合同要求每年9个月)数职,控制着数以百万计的863
经费,但几年来,此人在国内工作的时间从来没有超过每年三个月。虽然这是一个极端
的例子,但虚报或不遵守在国内工作时间的情况在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
长江特聘教授中都存在,并且在向863,973等国家的重点、重大项目蔓延。
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真心诚意,脚踏实地的兼职人员,但更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全时
人员。如果我们的政策一再让全身心地投身于国家科研事业的人们失望,我们多年努力
吸引回国或培养起来的人才就会再次打点行装,消失在国门之外,准备真正回国的人才
就会止步不前,我们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就会始终处于劣势,振兴祖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就
会成为一句空话。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此发出急切的呼吁:
1.
希望有关部门能认真考虑我们的意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基金承担人和项目负
责人实现在国内工作的时间,并对此进行严格的检查。
2.
国家的重点、重大项目(如“973”、“863”等)应该以在国内全职工作的科研人员为
主要负责人。
3.
必须严厉惩戒那些与科研求真唯实的准则背道而驰的弄虚作假的行为。
让我们一起努力,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和分配我们本来就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地发
展我国的科学事业,为让我们伟大祖国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
奋斗!
执笔:
何士刚: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神经科学博士
,1994-1997年在哈佛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国
家杰出青年研究计划获得者。973脑发育和可塑性项目主要学术骨干。曾在Nature,
Science, Neuron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Science, Neuron等杂志审稿人。
签名:
周专: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1990-93年在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划,1995年国家杰出青年研究计划获得者。973脑发育和可塑性项目主要学术骨干。曾
在Nature Neuroscience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
段树民: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获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1996-
1999年在夏威夷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划获得者。973脑发育和可塑性项目主要学术骨干。曾在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Cell Biology, J. Neurosci.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
邓李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组首席研究员,北京大学天文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院兼职教授。1994年获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划。
景益鹏: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92年获意大利高等研究生院博士,1993-
2000年在美国亚里桑纳大学、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2000年回国负责组建马普青年伙伴小组。1998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国家杰出
青年基金获得者。973二十一世纪天体物理重大问题――星系形成和演化项目主要学术
骨干。
徐林: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98年获爱尔兰三英学院药理治疗系博士,
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曾在Nature, PNAS, J.
Neurosci.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
徐国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马普合作实
验室主任。1993年获德国马普分子遗传研究所博士,1995-2001在美国哥伦比亚医学院
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研究计划获得者。
庞代文: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院长。1992年武大理学博士。1997-98年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2年法国巴黎七大特邀访问教授,美国康乃尔大学
和加州州立大学高访学者。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
划入选者。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项。在J. Phys. Chem. B, Anal. Chem.,
Bioconjugate Chem.等美国化学会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龙亚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获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
博士,1997-2000年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年中
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2年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获得者。曾在PNAS, Cancer
Research, J. Med. Chem. 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
徐春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美国Illinois大学生物物理专
业博士。
米华玲: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日本京都大学食品研究所博士。
任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安全性评价中心副主任。1991年获日本国北
海道大学医学博士。1990-92年在美国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做博士后研究,
1992-97年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化学环境研究部任研究员,1997-2001年受任东京大学
医学系脑神经病理研究室研究员。2000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已在著名的国外刊物上如
Cancer Res等发表了多篇论文。曾获得日本癌研究基金会癌研究奖。
蒋华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宋建国: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宇虹: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1996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巴佛罗分校博士。1996-
1999年在美国Merck公司任研究员。
郭跃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国家
杰出青年研究计划获得者。
高天明:第一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1994年获中山医科大学生理学博士,
1995-1998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和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国家杰
出青年研究计划获得者。2002年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曾在J Cereb.Blood Flow.
Metab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论文。
景乃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姚祝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
1996-1999年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访问研究员。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
人计划,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973项目“创造新物质的分子工程
学研究”第二课题负责人。在国际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0篇,发表著作(合著
)1本。
郑慧琼: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副研究员,1997年至2000年在美国Colorado大学做博士后
,回国后在植生所微重力实验室工作。
左建儒: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学所研究员。1984年,西南师范大学理学学士;1988
年,中科院遗传所理学硕士;1994年,University of Miami博士;1995-2001年,
Rockefeller University博士后。2000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1年国家杰出青
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廖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
斯医学院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做博士后。1998年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陈晔光: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2001年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996年获美国纽约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细胞生物学博士。1996-2000在美国纽约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进行博士后研
究。
薛勇彪: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学所研究员,副所长。
陈明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和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王建枝: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系教授,主任。199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
得者。曾在Nature Medicine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