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回沪创业 “海归”成上海经济转型“生力军”
avatar
回沪创业 “海归”成上海经济转型“生力军”# Returnee - 海归
m*h
1
在上海浦东,有一批有海外经验的人才于本世纪初的“海归潮”中投身此间,瞄准生物
医药、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而今成为浦东乃至整个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生力军
”。
距离上海在建的迪士尼乐园2公里左右的一幢楼宇内,记者采访了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
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陈春麟。
曾在美国工作12年的陈春麟,2004年辞去美国一家大药厂的工作,来到上海开创了这家
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公司。
陈春麟回忆说,那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他们这批海外人士归来创业,“当时中
国国内在医药研发上还有很多空白,于是我就想能不能回来试试。”
这一试就是8年,企业从陈春麟只身一人发展到拥有350人的团队,其实验室的面积也从
1000平方米扩张到了2万平方米。
陈春麟称,他开创这家企业的意义在于,尝试让中国的医药研发更具国际水平。创业之
初,他就让自己的医药研发企业与国际接轨,比如尝试让美国市场接受中国医药产品等。
在上海,这样的“海归”创业人才并不在少数。博通集成电路(上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张鹏飞就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张鹏飞在2005年回来之前,曾在美国硅谷有5年的创
业经历,在其开创的企业成功被一家美国大公司收购后,核心创业团队回到了中国,开
始在上海开辟集成电路的新“钱景”。
问及缘由,张鹏飞告诉记者,“这很简单,因为21世纪后,集成电路的发展从欧美国家
开始向亚洲国家移动,而移动的重心就在中国。”
创业7年,张鹏飞所率团队人数达到70名,企业2011年的年产值达到2亿元人民币。
张鹏飞这样形容2000年后回来创业的人才:“与上世纪90年代末回来的那批不同,这批
‘海归’变得非常接地气,真正上岸了。”其所形容的“接地气”,是指了解中国内地
市场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无论是陈春麟从事的医药研发,还是张鹏飞从事的集成电路产业,都是中国目前着力发
展的热门产业。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正尝试着让其经济发展更具“质量”,
而发展此类高新产业,正是其重要驱动力。
2008年底,中国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即从2008年开
始,计划用5到10年,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
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陈春麟、张鹏飞正系入选“千人计划”者。此间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一些高技术领域,
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千人计划”人才及其创业团队,带来了国际市场
的人脉和渊源,成为“中国服务”、“中国创造”走出去的第一梯队。
中国正创造各种条件激励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对扶持“千人
计划”人才创业的系列措施就有:加强融资扶持,解决创业人才关注的资金瓶颈问题;
优化创业环境,降低人才的居住成本和创业用房成本等。
张鹏飞说,在企业接了“地气”、发展上了轨道之后,“海归”们在海外所积攒的经验
,所开拓的视野,“都要用起来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