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院系调整中的五大受益及受损院校# Returnee - 海归
a*y
1 楼
http://bbs.tianya.cn/post-university-221832-1.shtml
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决定性事件,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决定了当今中国高校的实力与分布格局,自己总结了一下院系调整中的五大受益学校
和五大受损学校,也算铭记历史指导未来呵呵,大家来讨论讨论
五大受益学校:
1.复旦大学:复旦在院系调整中的崛起,真可谓是一个奇迹,只是这个奇迹显得不
那么光彩。有网友说复旦在建国前只是一个三流的野鸡大学,似乎有些夸张,毕竟复旦
抗战时也升格成为国立大学之一,而且农学院院长钱崇澍是当时全国仅有的81名院士之
一。不过复旦的水平在当时的确不怎么样,在二流中也算不上一流,文理基础学科可以
说毫无地位,放到现在恐怕连211工程都够呛。但是由于建国后校方大讨执政党的欢心
,加上校长陈望道够“红”,所以让当局龙颜大悦,一声令下,暨南大学、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英士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
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
国新闻专科学校等华东10余所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关系科,连同苏步青、陈建功、谈
家桢、卢鹤绂等顶级教授(大多来自原浙大)并入复旦,从而一跃成为全国顶尖大学。
当时许多调往复旦的著名教授都很有意见,比如苏步青教授就形容自己调往复旦是“鲜
花插在牛粪上”,但上级命令如此无可奈何。复旦以对政治的谄媚换来名校地位,使得
她的师生在面对学校的历史时明显底气不足。
2.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北大在蔡元培时期达到巅峰,但此后发展
时有曲折,建国前夕的北大并没有现在这样的绝对地位。院系调整中北大调出法、工、
农、医学院,而工、农、医三学院是抗战后合并别的学校才新设立的,因此北大的主体
其实并未真正损失多少。而调入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文理科可是属于全国一流水平,
尤其清华大学的文理科,属于当时国内的顶尖水准,拥有冯友兰、陈寅恪、金岳霖、叶
企孙、陈桢等泰斗级大师,从而使得北大的文理基础学科从此在全国遥遥领先,延续至
今,院系调整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3.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前身是1937年中共创办的陕北公学,后来称华北大学,其实
就是一个干部培训班,和现在的中央党校一个性质,可以想象这种货色能有多少学术可
言。49年进北京城后合并了朝阳学院,这个学校在民国时期可是不得了的,法学学科水
平为全国翘楚,超过许多著名大学,民国法学教育界有“南东吴,北朝阳”的美誉。之
后当局又从其他高校抽调大量社会科学方面的优秀人才加入人大,从而使得人大从白手
起家到在社会科学方面成为中国的领头羊至今,可谓是朝中有人好做官的典型案例。
4.吉林大学:合并之前的吉林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
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和人大一样院系调整前就是个干部培训班
,还是地方性的。院系调整时也是因为根正苗红的原因从其他高校抽调大量师资支援,
比如后来当选中科院院士的原北大数学系教授王湘浩、化学系教授唐敖庆,从而奠定了
原吉林大学数学和化学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也一举取代原东北大学和长春大学成为
东北最高学府。
5.兰州大学:兰大在民国时期长期为地方院校,抗战后才从省立甘肃学院升格为国
立兰州大学,加上甘肃省地瘠民贫灾害频繁经济落后,学校经费在全国算得上倒数,水
平可想而知。建国后由于大西北的战略地位,加上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于是中央把兰大
定为重点大学,并且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调入一批著名
教授,还有不少海归都被调来兰大,原北大副校长江隆基被任命为兰大校长,从而使得
兰大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国内著名高校,特别是物理学,在80年代一度是全国前
几名的水平。虽然现在因为地理劣势衰落了,但是实力还在。直到现在外国人对中国大
学作评价时,都把兰州大学列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可以想见兰大当年的影响力,而这
无疑是院系调整打下的基础。
五大受损学校:
1.浙江大学:浙大前身是成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
学府之一,1927年即成为国立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抗战时期在竺可桢校长领导
下迅速崛起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建国
后因为是蒋介石家乡的学校和与国民党的关系,惨遭摧残,文、理、法、农、医、师范
学院都被调出,其中理学院是当时浙大的精华所在,号称南方最好的理学院,基本调给
了复旦,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贝时璋、罗宗洛、谈家桢等顶尖教授也随之调到复
旦和其他单位,所以有人调侃复旦是“浙大下的蛋”。浙大只剩下工学院,工学院中分
量很重的航空工程系也被调出,仅剩的四个工科系中竟然又有三个系主任被调出,而同
时调入的只有之江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少量工科,得与失完全不成比例,可以说有失无得
。院系调整直接使得浙大从“东方剑桥”沦落为地方性二流院校,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艰
难复兴,不过浙大人还是通过改革进取和四校合并重新回到国内顶尖名校行列,但是“
东方剑桥”已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2.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源于1907年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27年定名
国立同济大学,民国时期是上海滩最好的大学,尤其医学院是民国医学院校的一面旗帜
,实力可与协和医学院相媲美,新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就是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建
国后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可谓被彻底肢解,文、理、法、医学院以及工学院除了土木
系之外的系全部调出,医学院更是被迁到武汉(现在并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只剩下
可怜的一个土木系。虽然交通大学、大同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等上海其他高校
的土木建筑系科并入同济,使同济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土建类工科高校,但
是此时的同济已经面目全非,似乎被叫做上海土建学院更符合实际,那个著称海内外的
综合性大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虽然同济在后来顽强奋斗,也重建了一些学科,可是院
系调整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后遗症,注定同济已经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
3.河南大学:现在说起河南大学,可能许多人唯一的表情就是茫然:怎么没听说过
这个学校?确实,在当今国内的众多高校中,河南大学默默无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但是在民国时期,它可是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它的前身河南留
学欧美预备学校,和清华一起,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1927年学校成
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42年成为国立河南大学,1944年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评估为全
国国立大学第六名(虽然个人感觉明显高估),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中占有着一席之地。
但是在内战中学校为了跟随国民政府从开封迁往苏州,从而开启了它的悲惨命运。建国
后院系调整中,法、工、农、医学院被调出,剩下的文理两学院降格为省属的河南师范
学院,并在开封、新乡两地分别办学,不久后便分别独立,开封老校址实际上只剩下原
来的文学院。随着河南省会改为郑州,加上上级明里暗里的打压,河南大学和开封一起
以惊人的速度衰落下去,直到1984年学校才恢复河南大学校名。河大就像古都开封一样
,曾经的辉煌早已成为尘土,成为一个失落的梦境。
4.厦门大学: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和南开大学一起,成
为民国时期私立大学的两面旗帜。陈嘉庚先生抱着教育救国的愿望,以“宁可卖大厦,
也要办厦大”的执着精神办学,重金聘请知名教授,使新成立的厦大颇有北大南迁之气
象。1937年改为国立后学校发展迅速,被誉为“南方之强”,以工科和商科等实用学科
闻名于世。建国后因为处于内战前线,工学院被调出瓜分,其余学院此后陆陆续续均有
不同程度受损,而理科更是在60年几乎全部调出组建福州大学,至此厦大理工科基本消
亡殆尽。如果不是当时王亚南校长想尽办法隐藏名目,使得厦大的经济类学科避免被拆
分的命运而幸存下来,那厦大真的就只剩一副空壳了,如今闻名全国的会计专业也无从
谈起。在整个院系调整过程中,厦大是罕见的纯粹的有出无进,中华民族的残酷内斗,
就这样把“南方之强”拖入深渊。今日的厦大虽然正在复兴,但是理工科已是一蹶不振
,曾经的“南方之强”的赞誉似乎已被人忘记。
5.交通大学:交大的前身是创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
府之一,《清史稿》写道:“查京外学堂,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
学为最。”上世纪初期后,交大进入专办工科时期,首创我国的电机工程教育和管理学
教育,全面学习欧美先进教育制度,学校实力快速提升。1937年学校定名国立交通大学
,到建国前夕交大已有理、工、管3学院18系,各种实验室近50个,仅工学院就有机械
、电机、土木、水利、航空、化工、纺织、造船、轮机、工管10个系,专业学科之完备
为全国罕见,成为国内最好的工科院校,被誉为“东方MIT”(MIT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52年院系调整后,交大从3院18系的全国著名大学,变成只剩机械、电机、造船
三个系的学校,接着在1955年,国务院下令交大内迁至西安,在师生的强烈反对下,变
为分设两地,大部分迁至西安,随后两地分别独立为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老交大的辉
煌彻底结束。虽然如今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都是大陆顶尖的工科大学,但是讽刺的是,
不管是哪所交大,实力都无法超越1958年在台湾复校的新竹交通大学。然而可以肯定的
是,无论是两岸哪所交大,都不可能再现当年“东方MIT”的风采了。
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决定性事件,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决定了当今中国高校的实力与分布格局,自己总结了一下院系调整中的五大受益学校
和五大受损学校,也算铭记历史指导未来呵呵,大家来讨论讨论
五大受益学校:
1.复旦大学:复旦在院系调整中的崛起,真可谓是一个奇迹,只是这个奇迹显得不
那么光彩。有网友说复旦在建国前只是一个三流的野鸡大学,似乎有些夸张,毕竟复旦
抗战时也升格成为国立大学之一,而且农学院院长钱崇澍是当时全国仅有的81名院士之
一。不过复旦的水平在当时的确不怎么样,在二流中也算不上一流,文理基础学科可以
说毫无地位,放到现在恐怕连211工程都够呛。但是由于建国后校方大讨执政党的欢心
,加上校长陈望道够“红”,所以让当局龙颜大悦,一声令下,暨南大学、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英士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
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
国新闻专科学校等华东10余所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关系科,连同苏步青、陈建功、谈
家桢、卢鹤绂等顶级教授(大多来自原浙大)并入复旦,从而一跃成为全国顶尖大学。
当时许多调往复旦的著名教授都很有意见,比如苏步青教授就形容自己调往复旦是“鲜
花插在牛粪上”,但上级命令如此无可奈何。复旦以对政治的谄媚换来名校地位,使得
她的师生在面对学校的历史时明显底气不足。
2.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北大在蔡元培时期达到巅峰,但此后发展
时有曲折,建国前夕的北大并没有现在这样的绝对地位。院系调整中北大调出法、工、
农、医学院,而工、农、医三学院是抗战后合并别的学校才新设立的,因此北大的主体
其实并未真正损失多少。而调入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文理科可是属于全国一流水平,
尤其清华大学的文理科,属于当时国内的顶尖水准,拥有冯友兰、陈寅恪、金岳霖、叶
企孙、陈桢等泰斗级大师,从而使得北大的文理基础学科从此在全国遥遥领先,延续至
今,院系调整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3.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前身是1937年中共创办的陕北公学,后来称华北大学,其实
就是一个干部培训班,和现在的中央党校一个性质,可以想象这种货色能有多少学术可
言。49年进北京城后合并了朝阳学院,这个学校在民国时期可是不得了的,法学学科水
平为全国翘楚,超过许多著名大学,民国法学教育界有“南东吴,北朝阳”的美誉。之
后当局又从其他高校抽调大量社会科学方面的优秀人才加入人大,从而使得人大从白手
起家到在社会科学方面成为中国的领头羊至今,可谓是朝中有人好做官的典型案例。
4.吉林大学:合并之前的吉林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
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和人大一样院系调整前就是个干部培训班
,还是地方性的。院系调整时也是因为根正苗红的原因从其他高校抽调大量师资支援,
比如后来当选中科院院士的原北大数学系教授王湘浩、化学系教授唐敖庆,从而奠定了
原吉林大学数学和化学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也一举取代原东北大学和长春大学成为
东北最高学府。
5.兰州大学:兰大在民国时期长期为地方院校,抗战后才从省立甘肃学院升格为国
立兰州大学,加上甘肃省地瘠民贫灾害频繁经济落后,学校经费在全国算得上倒数,水
平可想而知。建国后由于大西北的战略地位,加上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于是中央把兰大
定为重点大学,并且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调入一批著名
教授,还有不少海归都被调来兰大,原北大副校长江隆基被任命为兰大校长,从而使得
兰大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国内著名高校,特别是物理学,在80年代一度是全国前
几名的水平。虽然现在因为地理劣势衰落了,但是实力还在。直到现在外国人对中国大
学作评价时,都把兰州大学列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可以想见兰大当年的影响力,而这
无疑是院系调整打下的基础。
五大受损学校:
1.浙江大学:浙大前身是成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
学府之一,1927年即成为国立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抗战时期在竺可桢校长领导
下迅速崛起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建国
后因为是蒋介石家乡的学校和与国民党的关系,惨遭摧残,文、理、法、农、医、师范
学院都被调出,其中理学院是当时浙大的精华所在,号称南方最好的理学院,基本调给
了复旦,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贝时璋、罗宗洛、谈家桢等顶尖教授也随之调到复
旦和其他单位,所以有人调侃复旦是“浙大下的蛋”。浙大只剩下工学院,工学院中分
量很重的航空工程系也被调出,仅剩的四个工科系中竟然又有三个系主任被调出,而同
时调入的只有之江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少量工科,得与失完全不成比例,可以说有失无得
。院系调整直接使得浙大从“东方剑桥”沦落为地方性二流院校,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艰
难复兴,不过浙大人还是通过改革进取和四校合并重新回到国内顶尖名校行列,但是“
东方剑桥”已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2.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源于1907年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27年定名
国立同济大学,民国时期是上海滩最好的大学,尤其医学院是民国医学院校的一面旗帜
,实力可与协和医学院相媲美,新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就是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建
国后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可谓被彻底肢解,文、理、法、医学院以及工学院除了土木
系之外的系全部调出,医学院更是被迁到武汉(现在并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只剩下
可怜的一个土木系。虽然交通大学、大同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等上海其他高校
的土木建筑系科并入同济,使同济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土建类工科高校,但
是此时的同济已经面目全非,似乎被叫做上海土建学院更符合实际,那个著称海内外的
综合性大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虽然同济在后来顽强奋斗,也重建了一些学科,可是院
系调整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后遗症,注定同济已经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
3.河南大学:现在说起河南大学,可能许多人唯一的表情就是茫然:怎么没听说过
这个学校?确实,在当今国内的众多高校中,河南大学默默无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但是在民国时期,它可是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它的前身河南留
学欧美预备学校,和清华一起,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1927年学校成
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42年成为国立河南大学,1944年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评估为全
国国立大学第六名(虽然个人感觉明显高估),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中占有着一席之地。
但是在内战中学校为了跟随国民政府从开封迁往苏州,从而开启了它的悲惨命运。建国
后院系调整中,法、工、农、医学院被调出,剩下的文理两学院降格为省属的河南师范
学院,并在开封、新乡两地分别办学,不久后便分别独立,开封老校址实际上只剩下原
来的文学院。随着河南省会改为郑州,加上上级明里暗里的打压,河南大学和开封一起
以惊人的速度衰落下去,直到1984年学校才恢复河南大学校名。河大就像古都开封一样
,曾经的辉煌早已成为尘土,成为一个失落的梦境。
4.厦门大学: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和南开大学一起,成
为民国时期私立大学的两面旗帜。陈嘉庚先生抱着教育救国的愿望,以“宁可卖大厦,
也要办厦大”的执着精神办学,重金聘请知名教授,使新成立的厦大颇有北大南迁之气
象。1937年改为国立后学校发展迅速,被誉为“南方之强”,以工科和商科等实用学科
闻名于世。建国后因为处于内战前线,工学院被调出瓜分,其余学院此后陆陆续续均有
不同程度受损,而理科更是在60年几乎全部调出组建福州大学,至此厦大理工科基本消
亡殆尽。如果不是当时王亚南校长想尽办法隐藏名目,使得厦大的经济类学科避免被拆
分的命运而幸存下来,那厦大真的就只剩一副空壳了,如今闻名全国的会计专业也无从
谈起。在整个院系调整过程中,厦大是罕见的纯粹的有出无进,中华民族的残酷内斗,
就这样把“南方之强”拖入深渊。今日的厦大虽然正在复兴,但是理工科已是一蹶不振
,曾经的“南方之强”的赞誉似乎已被人忘记。
5.交通大学:交大的前身是创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
府之一,《清史稿》写道:“查京外学堂,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
学为最。”上世纪初期后,交大进入专办工科时期,首创我国的电机工程教育和管理学
教育,全面学习欧美先进教育制度,学校实力快速提升。1937年学校定名国立交通大学
,到建国前夕交大已有理、工、管3学院18系,各种实验室近50个,仅工学院就有机械
、电机、土木、水利、航空、化工、纺织、造船、轮机、工管10个系,专业学科之完备
为全国罕见,成为国内最好的工科院校,被誉为“东方MIT”(MIT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52年院系调整后,交大从3院18系的全国著名大学,变成只剩机械、电机、造船
三个系的学校,接着在1955年,国务院下令交大内迁至西安,在师生的强烈反对下,变
为分设两地,大部分迁至西安,随后两地分别独立为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老交大的辉
煌彻底结束。虽然如今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都是大陆顶尖的工科大学,但是讽刺的是,
不管是哪所交大,实力都无法超越1958年在台湾复校的新竹交通大学。然而可以肯定的
是,无论是两岸哪所交大,都不可能再现当年“东方MIT”的风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