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学术界现状及海归高校前景分析 (精华)
avatar
学术界现状及海归高校前景分析 (精华)# Returnee - 海归
f*0
1
学术界现状及海归高校前景分析 (zhuan)
2016-10-04 Devonshire 千老与教授
0 前言
笔者在国内读本科,后在欧美辗转多年,对中美欧学术体制都有了解。近两年有意海归
高校,经历过几次面试,和高校不同层次的人都有接触。因此结合自己的见闻对形势做
一些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参考。由于笔者见识有限,欢迎补充指正。希望大家客气交
流,知识分子要有绅士风度。
1 西方学术界的危机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仍然主导着世界,这在50年内都不会改变。他们有悠久的学
术传统、高贵的学术血统、大量的一流学者、强大的软实力。同时,他们控制着学科导
向、出版发表、以及国际学术评价体系。然而近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恶化,同时面对新
兴经济体的冲击,西方学术界也面临很大的困境。
(a) 经费短缺。以美国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经费缺口逐渐凸显,外部基金会
以及工业界的经费大量削减,大多数课题组依靠NSF及NIH勉强维系。国会拨款的增加杯
水车薪,依然无法弥补其它经费的缺口。教授们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经费申请上,然而实
际资助率非常低(5-8%)。例如NSF通过将一个项目拆分为两个小项目从而提高表面资
助率,只是为了粉饰下帝国的脸面而已。反观欧洲和澳洲,科研经费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更甚,政府拨款也只能勉强维持学术圈运作而已。经费短缺的本质是西方工业经济的衰
落,而政府对基础研究并不真的感兴趣。
(b) 竞争恶化。西方学术界的竞争恶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职减少、二是
经费申请困难。美国的教职岗位有回暖趋势,然而前面几年积累了大量的博士毕业生,
想申请教职仍然十分困难,而找到100名以外的学校基本与学术研究无缘了。欧洲澳洲
的教职岗位短缺已经是多年的问题,大量的博士后游走在学术圈底端,利用5年以上的
时间找教职,不乏40多岁找到讲师职位的。科研经费申请已经十分困难,大部分年轻教
授每年提交10余个本子,根本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
(c) 生源下降。对大部分理工科(CS例外)来讲,生源下降是个全球性问题。理工
科专业枯燥无味、待遇较低,往往需要苦熬多年。发达国家读理工科的学生已经很少,
20年来主要靠亚洲往欧美输送生源,成为支撑欧美理工科的主力。然而,目前的90后一
代已经开始逃离理工科,这方面的后备力量将会越来越少。时常听说许多欧美理工科教
授几年都难招到一个对口的学生。同时,欧美大学为缓解经费压力,大量招收中国的本
科和硕士生,一个班级经常大半中国人。他们大多以尽快找工作移民为目标,并没有多
少人对科研感兴趣。
(d) 泛世俗化。欧美学术界拥有大量的懒散教员,他们早年活跃于学术界,在拿到
终身教职后往往不再奋斗,十几年不出一篇论文也是常事。而且,近年来已很少能看到
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热爱学术的学者。大多数教授更像生意人,每天讨论的都是经费
、论文、如何成名、如何管理下属等等。科研项目的导向也越来越走向应用,急功近利
,妄想3-5年把一个猜想转换成市场的价值。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很难得到资助,一些偏
理论的方向甚至到了快要关张、后继无人的地步。
(e) 人性缺失。整体来讲,西方学术界还是比较有规则的。然而,面临当前的经费
压力以及学术研究本身的难度,西方大学也日趋成为丛林社会。一些教授不再是传道授
业、指导学生的老师,而成为压榨下属、倾轧同行、窃取成果的老板。这些人往往学术
水平未达到一定高度,对学术的热爱远远比不上对自己岗位或名利的热爱。这类教授中
以亚裔学者最甚,当然也不乏欧美教授,他们视下属为家奴,视同行为劲敌,争取一切
手段骗取经费,廉价雇佣博士博后拼命灌水,极力打压潜在对手。许多雇员与导师终分
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而这种缺乏人性的手段已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生存法则,不
可不令人唏嘘。
2 中国学术界的问题
中国学术界在经历文革摧毁以后,基本上是从80年代初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近十年来
中国学术界天翻地覆、发展飞速,令西方刮目相看。这里主要从理工科的角度来讲学术
界的现状和种种问题。
(a) 行政主导。这也许是中国学术界一切问题的根源,行政权力控制了所有的资源
、人事、甚至研究任务,而来自下层的学术权力在大学里基本没有地位。这是和西方大
学正好相反的权力架构。知识分子是最难管的一群人,也是将来最有可能颠覆政权的群
体,在这一点上高层从未放松枷锁。每个单位一把手往往是和本学科无关的书记,拥有
事物最高决定权。整个大学一大半行政人员,一个个把大学当成他们自己开的店,而教
授反而像打工的。反观西方,教授是大学的核心,行政人员都是外聘的雇员。简言之,
西方大学核心是学术,中国大学核心是行政。
(b) 山头尽占。1980年代中国学术界一片真空,只要有一点海外访学经历,引进一
个独立方向,就可以在江湖上立一个山头。然而经历过新世纪以来的国际化,各大学各
学科逐步完善,以至于现在门派林立、山头尽占。以院士或长江为首的各大超级团队,
动辄百人,已经从上至下控制了某个小领域的话语权和所有资源,并极力打压竞争者。
他们亦官亦学,制定并操纵游戏规则;他们打通部委关系,打造了自己的学术帝国;他
们为虎作伥,是控制学术界的打手和阻碍学术研究的最大障碍。
(c) 规则缺失。如果说西方学界是有规则无机会,那么中国就是有机会无规则。自
上而下的行政指示五花八门、自相矛盾、朝令夕改。每个大学自己出的政策也可以一年
一变,与员工签订的合同可以随时更改。学术界不管从经费审批、项目评审、同行评议
等都无章可循,远没有西方做的公正客观。大佬们为了利益可以践踏一切规则,所谓学
术只是他们为了捞利益而虚造的幌子。这是个比烂的机制,你不跟大家一块烂掉,很快
就被淘汰,饭碗都难保。规则缺失的本质是国家的法制不完备、人民的价值观崩溃。
(d) 贫富不均。中国大学里身家千万的教授很多,年入几万的也不少。有人能力强
的,管理学术通吃,外面开着公司。有清贫教书的,为课时费拼命上课倒在讲台。然而
贫富不均并不单单体现在收入上。从科研经费分配上来说,国家的大项目基本被山头分
完,由他们再承包给手下做,而普通教授只能争面上项目。此外,研究生的分配也是紧
俏资源。在学生越来越少,好学生出国的形势下,各路人马抢夺生源。以致于马太效应
凸显,大牛手里50个硕博生,自己都难以认全,而大部分教授几年难招一个,副高以下
基本光杆司令。中国不缺科研经费,也不缺学生,只是资源过于向行政权力持有者集中。
(e) 学术失范。简言之,什么都是虚的。很多院士是靠学术造假包装、掠夺他人成
果起家。所谓的国家三大奖,干货很少,运作包装成份太大。只要你胆大,运作出一个
进步奖来,就拿到无数的资源。如今各种人才称号竞争已经白热化,推一个院士需要一
个学院的力量,推一个长江需要一个大团队的人马。一个大团队几十个老师,所有的成
果、产出、获奖都归那个要推的人。只要他有行政权力,就能控制一帮年轻人为他卖命
。同行评议近乎笑话,一是互相打招呼,二是外行评价内行。所以别看那些重大突破、
世界领先,都是自娱自乐,拿不出台面的玩意。如果你申请什么人才计划、科研项目被
莫名拒了,并不意味着你水平不行。
3 中国学术界的展望
中国学术界目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造成种种乱象,使得大学不是学术的殿堂,而成为
统治者的玩物,和弄权者的舞台。在这个混乱的地方,有蛟龙般翻云覆雨者,也有绝望
后坠楼自杀者。而大部分人依然被整个制度绑架,为了生存而生存。一代代单纯的少年
,在大学被异化,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然而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在国际交流
如此频繁的今天,很难想象这种腐朽的体制会统治太久。正义光明力量的积聚,终将形
成一股势力,进而推动着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更化。
(a) 权力制衡。高校的学术权力基本上随排名的下降指数下滑,好大学更加重视学
术,同时牛人云集,互相制衡。然而,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是行政决定一切。这种形势在
10到20年内将会发生变化。目前当权者多为60后,他们受那个年代影响,系统的教育缺
失,道德无底线,是真正“毁掉的一代”。在未来80后掌权,海归越来越多,学术更加
与国际接轨的时候,来自普通教授的学术权力将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这一点来说
,需要更多接受系统西方教育和价值观洗礼的海归回到国内高校工作,来逐步改善学术
环境。
(b) 教职紧俏。目前中国培养了太多的博士,而大学的岗位已基本饱和。前几年有
大量的老三届学生已经退休,空出岗位由大量的土博海归顶替。未来中国大学招聘将会
越来越紧,竞争更加激烈。解决博士就业的方案大约有两个:一是招收大量的博士后人
员,长期作为研究职员,类似欧洲的体系;二是成立研究集团,类似美国的国家实验室
,将过剩的博士引入研究机构,而非全部充斥在大学里。目前大学基本是双轨制,大学
只能等老体制人员退休,然而最近的退休延迟政策使情况雪上加霜。
(c) 经费增加。目前中国的研究经费仍然迅速增加,同时有大量从工业界拿到的经
费,形势比海外要好。总体来说研究经费比较充足,只是集中于少数大佬手中。另外,
中国的优势是庞大的工业和市场,这是欧美无法匹敌的。不管是理工科也好,还是文科
,只要勇于创新,抓住机会,努力奋斗,国内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利用。反观西方,制造
业萎缩,社会发展停滞,大量理工科人才无用武之地。大学一旦离开背后强大的工业经
济基础,便会失去活力。
(d) 生源减少。由于人口减少,国际竞争,大学招研究生将会越来越难。以后将会
出现许多教授没有学生,只能高价雇佣博士后或者自己亲手做实验。其实这又何尝不是
科研的乐趣所在,当前的导师-学生制度很多时候是赤裸裸的特权压榨,未来在学生越
来越少的情况下形势必将逆转。如今欧美仍然有大量的留学生来弥补本国生源的不足,
中国去哪里吸引大量优秀的留学生呢?
(e) 国际接轨。相信在国外读学位的人都会注意到,中国大学里的研究课题往往带
有中国圈子的特色,很多已经是西方搞剩下的,在国内仍然炒得火热。另外,大学专业
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都十分陈旧,很多仍然和80年代无异。因此,从管理机制、
研究方向、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有很多改革的空间,这些是海归具有优势的地方。此外,
大学里将会有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海归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
4 海归高校,路在何方?
目前海归高校的大潮仍在继续,然而从亚洲留学回国的较多,欧洲次之,美国较少,基
本和移民政策开放程度相反。现在高校都打着“引进人才”的大旗,但更多是为完成指
标,真心引才的并不多,为了学科发展引才的就更少。一些高校领导明确指明海归必须
加入现有团队,实则为自己服务。许多高校院系领导“叶公好龙”,在引进海归以后生
怕影响自己地位,对海归各种打压或者闲置一旁。更有的大学名义上引才,实际上只引
有背景的海归,对其他学术能力强没有背景的海归百般刁难,抓住软肋不放。所以有的
海归来了又走,有的海归已泯然众人。下面对几种层次的海归做一些分析:
(a) 知名教授。这一个群体海归层次往往较高,以千人、长江为主,但是海归时也
有许多困难。(1) 年龄因素,各个学校引进千人是希望申报各种大奖或项目,由于很多
项目是限制年龄的,所以年纪大的海归较难。(2)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在西方生
活数十年的教授来说,价值观已和国内相差太远,很难将国内的各种手段玩得游刃有余
。(3) 很多全职归国的名教授会触动院系的利益和权力格局,往往得不到真正的支持,
全职引进的也往往没有实权。(4)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引进外籍人士申请千人计划等,
洋大人充门面比华人更出彩。
(b) 青年千人。这也是近几年高校大力引进的人才,尽管含金量以及待遇在逐年下
降。各高校引进青千的目的首先就是完成指标来装点门面,同时希望拿青千的名义去国
家要更多的经费。青千的名头只是各高校的一种投资而已,各高校对青千的期望也往往
较高,希望投入100-300万以后在3-5年内立竿见影,建成一流”平台”,申报各种重大
专项、三大奖、杰青等等。同时,青千的影响还不足以撼动各山头当权者的利益,反而
能为各大佬服务。由于个人及单位的期望值太高,青千普遍工作压力太大,目前已经有
两位英年早逝。然而总体来说,拿到青千海归仍然是目前最好的选择。目前青千申请也
有几个特点:(1) 各位大佬回收弟子,大多青千为土博回流依附以前的老板,对于没有
背景的海归越来越难;(2) 名校只进青千,对研究方向是否热门、是否国家急需非常重
视;(3) 青千已难有独立课题组,大多被大佬收编,成为他们继续拼长江院士的附庸;
(4) 如果依托西部地区且有大牛力挺,上的机会较大,缺点是跳槽不易。
(c) 学术博士。有很多“海带”博士或离青千差一点火候,或缺少特殊背景,但手
里有许多顶级论文,学术水平较高。这是一个比青千更庞大的群体,但在海归时异常尴
尬,因为国内还没有对应这个层次的人才计划。同时由于各个学校人员饱和,土鳖竞争
激烈,没人真正有心思引进这群实力派却不能装点门面的海归。国内高校的院系领导有
的直接拒之门外,有的给最低的讲师待遇,并无真正引进这批“学术博士”的胸怀。这
类人若要海归高校:(1)到985大学投靠大牛,以副教授职称为起点,艰苦奋斗十年,
坏处是极有可能成为变相“博士后”,连科研成果都被抢去;(2)到985大学拿到副教
授或讲师职称,自己单干,基本分不到学校资源,但可维持学术独立;(3)去一般的
211大学,直聘教授或副教授,自己建摊子,不容易被强人灭掉。如果能拿到不错的启
动经费,所在平台设备充足,以这等海归的实力也是可以发展起来的。与其游走于西方
拿不到教职,不如早日海归杀出一条血路;当年轻的“学术博士”赶上来,就再没机会
了。
(d) 普通博士。对于广大博士或博后而言,手里有几篇论文,没有太多耀眼的地方
,海归高校将是非常难的。不建议这群人走学术道路,未来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如果实
在想归高校,可以去末流985高校或者211高校找一个讲师职位,然而未来将面临职称困
难、待遇较差等问题。此外,去一些新成立的机构如中外合作办学学校或一些名校新成
立的外地研究生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西交利物浦、昆山杜克、名校深圳研究生院等
等,这些地方海归较多,工作起来更加舒心。然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啥非要
画地为牢、吊死在学术上呢?对大多数普通博士来说,破除自己的执念,拥抱更广阔的
世界,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就海归的时机而言,目前985大学一般要求毕业后工作两年以上才会考虑副教授职称,
新博士基本都给讲师。也有一些中西部高校仍然给新博士副高级别职称,或者你有特殊
关系也行;好一点的985大学基本只进青千和背景十分强的人员。当然,这个招聘标准
还在不断提高,五年后做完博后也只给讲师,十年后也许海归回去只能做博后了。现在
走学术路的博士大多都会做一站博后,然而实际上大部分博后经历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帮
助,很多时候只是临时工帮助老板完成一些任务,发表顶级论文的是少数。然而不论海
归讲师也好,副教授也好,回去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只有评上了教授才给你喘气的
机会。

另外,从海归高校的城市来看,一线城市有着最好的资源,制度较完善,然而生存压力
太大,房价(7-9万)已不是普通教授能承受的。如果海归了还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那海归的意义又何在?当然如果你有机会去清北工作,那么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好好为
国做贡献吧。许多二线省会城市的985高校和特色211高校也有很好的科研平台,同时生
活质量会高些,比如江浙、广东的高校。中西部的高校管理相对更传统,还未被海归渗
透影响太多,较官僚化。长远来看,各种资源人才都会向京沪、江浙、湖广地区集中,
而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只会更加陷落。目前深圳新建了多所名校的研究生院,然而
软硬件建设较差,不利于展开实验研究,同时申请国家项目也不易。当然如果你有好的
产业化项目,深圳当然是不二选择。
5 海归存亡之道
国内学术界各行各业都有人把持,绝大部分海归都要服从体制,顺应形势。当然也有很
多海归已经混到了决策层,以80年代海归为主。客观来讲,这一批老海归奠定了国内学
术界当前的基础,他们从无到有再造了学术界,但也把持了绝大部分顶层资源和权力。
对于新海归来说,现在进入高校的难度越来越高,撬动既得利益群体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新海归的生存发展问题。
(a) 研究平台。研究平台的建设非十年之功不可得,国内目前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都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对于新海归来说,如果能加入现有研究平台,将为科研项目申
请和人才计划申报提供帮助。然而,这些平台目前由院士长江控制,新海归大多数都被
他们收编,为他们服务。如果不是嫡系,海归很可能永远处于圈子的外围。因此,如果
能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大可自己独立建摊子。平台建设需要很多年积累,这就要求
海归们不要心浮气躁。摆正创业的心态,杀出一条血路。试想国外的许多教授也是十几
年才把摊子真正建起来,而购买大型设备对他们来说是天方夜谭。此外,如果你在单位
人脉较广、脸皮够厚,可以四处借用设备仪器,在课题组建立之初也可以勉强维持。
(b) 工资待遇。目前,海归高校的待遇并不高。如果拿到国家人才计划,各高校会
提供1:1 配置的启动经费,每年10-20万额外的津贴,其它和普通教授无异。对于一般
海归,大多数高校已经不提供住房,一线或准一线城市一般有30-40万的房补,二线城
市一般有15-20万的房补,基本分几年发放,要扣税。科研启动经费和职称有关,因人
而异,小海龟一般有20万就不错了,有些学校也会给50万以上,加入团队的话一般可以
从团队再拿一些启动经费。工资目前分两种:(1) 年薪制,无其它任何额外工资津贴,
一线城市副高约30-35万每年,税后大约2万每月,其它地区副高约18-20万每年(税后
15万左右),教授或讲师在副高等级上加减每年6万以内;(2) 老体制,副高年薪到手9
万左右,全国差别不大,公积金、津贴、绩效等等根据地区、专业、团队差别各异,总
年收入和前面年薪制差不多。当然,高校的隐性收入太多,但基本与普通海归无关。纵
向科研经费已经很难花了,平常的电子产品、交通、短期出国等还可以解决;横向科研
经费较为宽松。SCI论文奖励每个学校不同,一般学校每篇根据分区仍有几千到几万的
奖励,可以私下询问同事。总体来说,在科研经费卡死的情况下,账上工资仍在逐步提
高中。
(c) 晋升制度。目前国内高校改革为非升即走体制,还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人事
权力却集中于个别领导手里,和西方教授会投票完全不一样。基本上助理教授6年聘期
,副教授3年聘期,期间可以申请晋升。另外,国内大学的人事编制已取消,每个大学
政策不一样,有些大学三年一考核,教授考核不通过可以降职为副教授,完全堵死了西
方学术界混吃等死那条路。海归们要注意几点:(1) 国内仍处于改革变动期,文件说作
废就作废,有些规定看似严格,其实不必当真,政策可能随时更改,先占位子要紧;(2
) 国内很多高校的晋升政策很严,只是用来过滤他们不想要的人,而对于想留的人有各
种“破格”规定和绿色通道;(3) 国内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美式终身教职,现在有些大学
的双轨制文件明确标明了“试行”;(4) 真正决定你晋升与否的还是你的”价值”,对
于那些没有背景的海归来说,做出成就才是你留下的理由,也是你跳槽的资本。
(d) 入仕机会。目前高校大部分领导岗位并非海归占据,基本是本校培养的博士留
校任教的,在单位盘踞数十年,根深蒂固。也有一些海归当上了院长、主任等,然而大
多数时候还要受其它派系大佬或资深教授掣肘。从长远来看,海归只有最终走上领导岗
位,并从体制内逐步改进制度,才能真正改善一个单位的学术环境,提高大学的教学管
理水平。然而根据当前各大学山头栽培接班人的形势看,未来大部分海归都处于被管理
、甚至边缘化的地位。国内无知自大情绪高涨,已经过了虚心向西方求教的时代,转而
动辄对普通海归们大加贬低、教育一番。很多现任领导”叶公好龙”,对海归冷落打压
,而上层对资深海归也不放心,当然有牛海归去党校洗脑并长期考察合格的除外。大部
分海归只能积聚下层学术力量,以最终和行政力量抗衡,争得话语权。
(e) 学术独立。科学创新和工业生产不一样,需要有自由的环境。而且一个人想要
在学术上立足,也必须有自己特色的方向。这一点国内高校做得比较差,学术往往为行
政让步,小牛为大牛打工,扼杀了许多学术苗子。因此,对于已经加入团队的海归,最
好保持自己科研一定的独立性,不然基本上是学术自杀。如果团队大牛为人正直、培养
有方,对年轻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当然绝大部分大牛为人霸道,将团队成员当作工
具,用完榨干即扔,因此能独立尽量独立。此外,也有很多大团队是松散的管理方式,
平时各搞各的,申大项目在一起,这种松散的大团队将是比较理想的组织方式,一般在
缺少大牛统治的院系才有。在一人独大的院系,海归要么被收编,要么被灭掉。另外,
在山头林立的院系,由于各大佬互相掣肘,海归也易趁乱寻一立锥之处,守好一亩三分
地。
(f) 海归圈子。目前海归很多,在各个高校也形成若干小的团体或圈子。同时,海
归们在留学期间也有很多朋友和同行。因此,海归团体将是一股清新的力量,搅动腐烂
的中国学术界。海归教授普遍有较宽的国际视野,起码在表面上为人谦和尊重。而少数
本土教授学术水平极差,说话牛气冲冲,对海归有一种发自心底的鄙视,完全是打发要
饭的口气。海归团体的壮大也会慢慢影响整个同行评议体系,形成强大的海归派。当然
在这个丛林社会,海归群体也必然发生异化,有被体制招安的,有保持自己学术人格的
,更不乏左右逢源、两头通吃的。
(g) 健康生活。海归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家人,一个人的健康关系一家老小的
幸福。国内是个极功利的社会,永远有追求不完的名头或利益。而今国家已经把人才分
成千青、优青、万人、杰青、长江、院士等等;科研项目也有青基、面上、重点、重大
专项等等。高校的行政领导将各项工作的重心放在申请各种人才计划、大型科研项目上
,俨然商业运作模式,并不真心在乎人才的培养。而各级政府忙着审查、验收、评奖,
使得各种帽子人才疲于奔命、不眠不休,成为领导者政绩的牺牲品。因此,拥有健康的
生活、平淡的心态,是对自己也是家人的爱护。总体来说国内的污染在逐步减轻,北京
的蓝天较早几年改善很多。西方虽有极好的自然环境和饮食安全,但远离亲人、缺少朋
友、精神贫乏甚至抑郁也是不可忽视的。
6 结语

狄更斯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社会进步、时代变换的今天,
大部分人只是历史浪潮裹挟的一份子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
在中国还是海外都是艰苦的。然而这就是我们奋斗的意义,为了让这个国家、这个群体
变得更好。或努力一搏,或安分守己,只有每个人都端正了价值观,这个社会才能充满
浩然正气。而大学正是培养、改造年轻一代价值观最重要的场所。我坚信这一代海归将
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变革,那些黑暗的、腐败的、缺失的,既是我们努力改变的方向,
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也希望那些在海外扎根的同胞,能给予海归们鼓励和祝福
,为了东亚那片古老的大地——我们的母国。

归,不归,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孰优孰劣。而人生也不止有学术,还有家庭、亲友、
事业和远方。
avatar
b*r
2
写得不错!
avatar
p*q
3
几天前刚贴过了
又出口转内销了啊

【在 f****0 的大作中提到】
: 学术界现状及海归高校前景分析 (zhuan)
: 2016-10-04 Devonshire 千老与教授
: 0 前言
: 笔者在国内读本科,后在欧美辗转多年,对中美欧学术体制都有了解。近两年有意海归
: 高校,经历过几次面试,和高校不同层次的人都有接触。因此结合自己的见闻对形势做
: 一些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参考。由于笔者见识有限,欢迎补充指正。希望大家客气交
: 流,知识分子要有绅士风度。
: 1 西方学术界的危机
: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仍然主导着世界,这在50年内都不会改变。他们有悠久的学
: 术传统、高贵的学术血统、大量的一流学者、强大的软实力。同时,他们控制着学科导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