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如何看待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
avatar
如何看待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 Returnee - 海归
b*g
1
海归有很多种,学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至于颜MM那又是学术中更小的一部分,对她而
言有啥评价不评价的,除了院士和诺奖,她有啥好虚的...
那就说学术圈,为啥有人回来又出去,可能是时代变了吧,那种一出国就不想再回来的
,极少...
剩下的有一部分在找合适的时机,还有一部分想回都回不来...
为啥说时代变了呢,以前别说海归了,就算是土著,只要上了副高正高,那一辈子划水
就稳了...
现在哪有什么稳定,全都是岗位编制,人是临时占的,不是指定到人的(岗位聘用、正
式工);就这样,好多地方连编制数都不够,给你占的机会都没有(项目聘用、临时工
);其实不该谈编制的,谁懂那些玩意啊~反正就是考核不过立马跑路,管你是哪里来
的...
所谓的评价机制的问题,无非是太急功近利,
其实这在哪里都一样,有的短平快,有的战线长,大家嘴上都会说漂亮话,要十年磨一
剑,
实际反正合同三年一签或者五年一签,按规矩办,管你做了多少,该清退就清退...
事实上现在从选方向上就已经有倾向了,长战线的没啥市场...
以后都是日更、周更的天下,那种年更、十年更的,哪好玩哪里玩去~
与其说海归不适应的问题,倒不如说是现在人太多了太激烈了吧,
我就举个小小的例子:第十四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申报3556人,经形式审查、
通信和面试评审,630人通过终审,拟予引进。
入选率17.7%,虽然这已经比2015年的29.5%低一些了,但是对比同年龄段的32岁以下的
国内的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我知道青千是40岁以下,但是大概率都是博士毕业
之后一站博士后3年,31岁左右)科协是个大组织,以化学学科的化学会为例:中国化
学会2016-2018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托举人才名单揭晓共有来自164个单位的393
位青年学者提交申请,经专家现场审议、投票,最终确定8名2016-2018年度“青年人才
托举工程”入选者。入选率2.0%,而2017年是420选7人,1.7%,虽然青千基本是博导+
高级职称+学生名额+大笔经费这四板斧标配,已经在资源上占了先机,但拿到青千那一
瞬间,海归优势就用完了,就得和土鳖在同一起跑线上比灌水了...
但奈何土鳖实在太多,关键是现在的土鳖不是十年前那么挫,其实这也不是土鳖和海归
之争,根本原因就是,人太TM多了...
人这么多,啥机制能解决?咳咳,最后象征性说句正确的话吧:这一现象的出现,只能
说明我国科研水平已经极大的提高;等到啥时候大家优先考虑在国外,拿教职而不是想
回国拿教职的时候;就实现了与国外接轨,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