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大幅下滑 长期来看利大于弊# Stock
p*t
1 楼
据媒体披露,2017年以来,银行存款增长乏力尤甚于往年,特别是居民储蓄、企业存款
同比大幅少增。据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1至11月,居民储蓄新增3.82万亿元,相较于
去年同期新增4.54万亿元,今年前11月储蓄少增超7000亿元;且自2017年以来,银行存
款增长乏力十分明显,居民储蓄、企业存款均同比大幅少增,商业银行“拉存款”的任
务也加大。2017年12月31。
出现存款增幅下降的现象,基本符合商业银行的判断,据银行机构人士普遍反映,
今年的存款业务开展更显严峻,而且在他们看来央行公布的数据还难反映真实真情,认
为今年减少的额度起码应超万亿元。
单纯从银行经营角度考虑,存款减少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确实带来一定负面影
响,因为放贷规模要受资本充足率限制,在存款大幅减少情况下银行放贷意味着要消耗
更多的资本;而且,存款减少会影响各种业务的扩张,有可能导致经营效益的下滑。显
然,存款减少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能力的下降,对缓
解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难带来不利影响。
当然,目前银行存款下滑也是特殊经济时期的一种正常反映,不值得大惊小怪:
一方面,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日益趋紧引发银行存款的正常消耗。2016年末
推出的“限购”、“限贷”政策下,银行提高首付贷款比例,会使得购房家庭付出更多
的首付款资金,甚至“限购”下无法从银行融资而选择全款买房。这会消耗居民家庭大
量的储蓄存款,居民储蓄由此被逐渐消耗。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商品房销售虽
然增幅放缓,但仍创下历史新高,1至11月份,商品房销售额达11.55万亿元,增长12.7
%。该数据已接近2016年全年11.76万亿元的商品房销售额。尤其,购房首付比例提高更
会消耗掉银行存款,据机构测算,即使首付比例只提高一成,居民存款就要多付出10%
的资金,将消耗掉千亿的储蓄存款。这是造成银行存款减少的首要动因。
另一方面,房贷利率提高也是消耗银行存款的重要“顽凶”。根据融360数据,
2017年11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36%,相当于基准利率1.09倍,同比上升20.72
%。房贷利率上升都让居民多付出真金白银,而这些真金白银大都来自银行储蓄存款。
再一方面,今年股市走势有所好转,也是分流银行存款的一个重要原因。股市与银
行存款是一个“跷跷板”关系,此高彼低,这为历史上资本市场走势与银行存款升降所
反复证明了的真理。2017年,以蓝筹股为代表,A股迎来一轮上涨。截至12月26日,沪
深300指数上涨22.46%。这都会将居民投资兴趣引向股市,加速银行存款的分流。此外
,互联网金融的日益勃兴,在很大程度上也分流了银行存款。据资料,截至2017年9月
末,余额宝规模为1.56万亿元,环比二季度末增加8.93%。这一规模超过招商银行今年
中的个人活期存款1.04万亿元和个人定期存款3342亿元之和。
然而,对银行存款大幅减少的现象,切不可人为过度夸大其有可能带来的金融危害
,应以科学、客观、理性、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银行存款减少现象;从当前经济发展现实
看,银行存款增幅下降其实并非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种好事,是一种积极、可
喜的金融变化现象:
首先,它标志着广大普通民众投资理财意识的觉醒,不再将财富终生信托给银行,
免遭财富缩水之苦。我国银行存款利率绝大部分时期低于物价上涨指数,实施的是负利
率政策,而民众将存款从银行抽走投向其他理财领域,是投资理财意识的觉醒,既可为
民众带来实惠,也可为日益老龄化的中国社会积累财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因而,这
是一种好事,应该加以适当的引导,让民众将自身辛苦积攒下来的更多的“养老钱”、
“救命钱”投向更多保值增值的投资领域,消除今后生活上的一切后顾之忧。
其次,它为中国资本市场走向繁荣、为提高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比例提供了可能,可
有效改变持续几十年中国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旧格局。银行存款利率低而存款增
量却年年稳坐钓鱼台,其实很不正常,这是受中国资本市场制度不完善及资本市场各种
乱象让投资者担忧、投资信心不足造成的结果;而随着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设计的不断完
善和出台、监管当局的监管手段和措施的不断严厉,资本市场可信赖、够安全的环境已
经形成,必然会将资金从银行存款市场吸引到资本市场,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可极大
地减少实体经济融资环节和融资成本,也是中国实体经济未来融资必须要走的正确之路。
再次,可增强银行经营的危机感和忧患感,推动其加快经营方式的转变,有利于银
行加快从传统存贷款业务经营向中间业务经营转轨,大力发展轻资产、低资本业务;更
可让银行保持理性投资行为,消除盲目扩张规模尤其是将过多资金进行监管套利及脱实
向虚投向资产泡沫领域的倾向;同时,可督促银行提高社会服务意识,消除各种不合理
的“霸王条款”,自觉遏制各种乱收费行为,真正贯彻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就是
衣食父母”的经营原则,为商业银行真正走向商业化正途奠定基础。
第四,银行存款分流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
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业不断向民营化、贫民化、普惠化方向发展
,将金融惠民政策、金融产品发展丰富多样化真正落到实处。目前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
,且随着清理整顿深入,互联网金融将不断规范;若对其中经过清理整顿符合要求的机
构发放正式金融经营牌照,加之监管制度完善和日常监管到位,互联网金融无论如何都
将因其高效、灵活、覆盖面广等优势占居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席位;尤其它的金融产品
比传统金融机构丰富,对投资者更加具有吸引力,到时银行存款可能还会进一步分流和
减少,这应是不可阻挡的金融历史潮流。
最后,银行存款分流虽暂时会对银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但从长远看,可让银行减
轻负债,卸下巨额、沉重的存款负债包袱,降低经营成本;更为有利的是,可加速银行
业的重新洗牌,让一批吸存能力差、服务质量不高、经营效率低下、内控机制不完善、
风险较高的银行金融机构被淘汰出局,优化银行业经营生态,为银行机构优胜劣汰创造
条件,最终消除目前我国银行机构有可能潜藏的巨大金融风险隐患,为防范化解系统性
金融风险奠定坚实基础。
同比大幅少增。据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1至11月,居民储蓄新增3.82万亿元,相较于
去年同期新增4.54万亿元,今年前11月储蓄少增超7000亿元;且自2017年以来,银行存
款增长乏力十分明显,居民储蓄、企业存款均同比大幅少增,商业银行“拉存款”的任
务也加大。2017年12月31。
出现存款增幅下降的现象,基本符合商业银行的判断,据银行机构人士普遍反映,
今年的存款业务开展更显严峻,而且在他们看来央行公布的数据还难反映真实真情,认
为今年减少的额度起码应超万亿元。
单纯从银行经营角度考虑,存款减少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确实带来一定负面影
响,因为放贷规模要受资本充足率限制,在存款大幅减少情况下银行放贷意味着要消耗
更多的资本;而且,存款减少会影响各种业务的扩张,有可能导致经营效益的下滑。显
然,存款减少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能力的下降,对缓
解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难带来不利影响。
当然,目前银行存款下滑也是特殊经济时期的一种正常反映,不值得大惊小怪:
一方面,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日益趋紧引发银行存款的正常消耗。2016年末
推出的“限购”、“限贷”政策下,银行提高首付贷款比例,会使得购房家庭付出更多
的首付款资金,甚至“限购”下无法从银行融资而选择全款买房。这会消耗居民家庭大
量的储蓄存款,居民储蓄由此被逐渐消耗。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商品房销售虽
然增幅放缓,但仍创下历史新高,1至11月份,商品房销售额达11.55万亿元,增长12.7
%。该数据已接近2016年全年11.76万亿元的商品房销售额。尤其,购房首付比例提高更
会消耗掉银行存款,据机构测算,即使首付比例只提高一成,居民存款就要多付出10%
的资金,将消耗掉千亿的储蓄存款。这是造成银行存款减少的首要动因。
另一方面,房贷利率提高也是消耗银行存款的重要“顽凶”。根据融360数据,
2017年11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36%,相当于基准利率1.09倍,同比上升20.72
%。房贷利率上升都让居民多付出真金白银,而这些真金白银大都来自银行储蓄存款。
再一方面,今年股市走势有所好转,也是分流银行存款的一个重要原因。股市与银
行存款是一个“跷跷板”关系,此高彼低,这为历史上资本市场走势与银行存款升降所
反复证明了的真理。2017年,以蓝筹股为代表,A股迎来一轮上涨。截至12月26日,沪
深300指数上涨22.46%。这都会将居民投资兴趣引向股市,加速银行存款的分流。此外
,互联网金融的日益勃兴,在很大程度上也分流了银行存款。据资料,截至2017年9月
末,余额宝规模为1.56万亿元,环比二季度末增加8.93%。这一规模超过招商银行今年
中的个人活期存款1.04万亿元和个人定期存款3342亿元之和。
然而,对银行存款大幅减少的现象,切不可人为过度夸大其有可能带来的金融危害
,应以科学、客观、理性、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银行存款减少现象;从当前经济发展现实
看,银行存款增幅下降其实并非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种好事,是一种积极、可
喜的金融变化现象:
首先,它标志着广大普通民众投资理财意识的觉醒,不再将财富终生信托给银行,
免遭财富缩水之苦。我国银行存款利率绝大部分时期低于物价上涨指数,实施的是负利
率政策,而民众将存款从银行抽走投向其他理财领域,是投资理财意识的觉醒,既可为
民众带来实惠,也可为日益老龄化的中国社会积累财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因而,这
是一种好事,应该加以适当的引导,让民众将自身辛苦积攒下来的更多的“养老钱”、
“救命钱”投向更多保值增值的投资领域,消除今后生活上的一切后顾之忧。
其次,它为中国资本市场走向繁荣、为提高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比例提供了可能,可
有效改变持续几十年中国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旧格局。银行存款利率低而存款增
量却年年稳坐钓鱼台,其实很不正常,这是受中国资本市场制度不完善及资本市场各种
乱象让投资者担忧、投资信心不足造成的结果;而随着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设计的不断完
善和出台、监管当局的监管手段和措施的不断严厉,资本市场可信赖、够安全的环境已
经形成,必然会将资金从银行存款市场吸引到资本市场,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可极大
地减少实体经济融资环节和融资成本,也是中国实体经济未来融资必须要走的正确之路。
再次,可增强银行经营的危机感和忧患感,推动其加快经营方式的转变,有利于银
行加快从传统存贷款业务经营向中间业务经营转轨,大力发展轻资产、低资本业务;更
可让银行保持理性投资行为,消除盲目扩张规模尤其是将过多资金进行监管套利及脱实
向虚投向资产泡沫领域的倾向;同时,可督促银行提高社会服务意识,消除各种不合理
的“霸王条款”,自觉遏制各种乱收费行为,真正贯彻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就是
衣食父母”的经营原则,为商业银行真正走向商业化正途奠定基础。
第四,银行存款分流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
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业不断向民营化、贫民化、普惠化方向发展
,将金融惠民政策、金融产品发展丰富多样化真正落到实处。目前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
,且随着清理整顿深入,互联网金融将不断规范;若对其中经过清理整顿符合要求的机
构发放正式金融经营牌照,加之监管制度完善和日常监管到位,互联网金融无论如何都
将因其高效、灵活、覆盖面广等优势占居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席位;尤其它的金融产品
比传统金融机构丰富,对投资者更加具有吸引力,到时银行存款可能还会进一步分流和
减少,这应是不可阻挡的金融历史潮流。
最后,银行存款分流虽暂时会对银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但从长远看,可让银行减
轻负债,卸下巨额、沉重的存款负债包袱,降低经营成本;更为有利的是,可加速银行
业的重新洗牌,让一批吸存能力差、服务质量不高、经营效率低下、内控机制不完善、
风险较高的银行金融机构被淘汰出局,优化银行业经营生态,为银行机构优胜劣汰创造
条件,最终消除目前我国银行机构有可能潜藏的巨大金融风险隐患,为防范化解系统性
金融风险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