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
2 楼
想要自己change flights,总是出错
然后让打电话给客服
很多能搜出的reward航班自己却改不了
打电话有些航班也不给改,而是有限制
就算是同样点数的,也不能改动
而且好象每次改动,tax都给涨一些
看那意思好象是不能改更省钱的航线
早知道不那么早订票了
ms还是有不少票在缓慢的放出来
一旦订了票之后再要改就费劲了
然后让打电话给客服
很多能搜出的reward航班自己却改不了
打电话有些航班也不给改,而是有限制
就算是同样点数的,也不能改动
而且好象每次改动,tax都给涨一些
看那意思好象是不能改更省钱的航线
早知道不那么早订票了
ms还是有不少票在缓慢的放出来
一旦订了票之后再要改就费劲了
C*l
3 楼
看这部电影第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小女孩的懵懂的爱情故事,以及为了自己喜欢
的男生而努力认真的去做一件事情。男女主第一次碰面是男主在操场边捡到女主的书,
可以说是很能戳中女生的少女心了,女主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男主的名字了,是在图书馆
的借书卡里知道的,女主惊讶于那个男生几乎看过图书馆里所有的书,暗自努力有一天
能够追上男主。两个人正式认识是通过一只猫,那只猫领着女主去到了男主爷爷的店里
。两个人因此而认识,我看这部电影最喜欢的场景就是图书馆里,女主在专注地查资料
写故事,然后突然一抬头,就看见男主坐在她对面,捧着本书,笑着小声对她说,你先
忙,我等你,然后女主也笑了,低下头继续做自己的事情。看到这种场面就会让人觉得
很温暖,有个人默默地陪着你做自己的事情。我记得男主对女主说过,你可能没注意到
,我们曾在图书馆擦肩而过,为了早一点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借书卡上让你看到,我看
了好多好多书。是的,世上从来不存在什么巧合,从始至终,两点一线,我就是为你而
来的。看到这里,就明白了男女主就是互相为了对方而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我
觉得这就是电影表达的意思。
的男生而努力认真的去做一件事情。男女主第一次碰面是男主在操场边捡到女主的书,
可以说是很能戳中女生的少女心了,女主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男主的名字了,是在图书馆
的借书卡里知道的,女主惊讶于那个男生几乎看过图书馆里所有的书,暗自努力有一天
能够追上男主。两个人正式认识是通过一只猫,那只猫领着女主去到了男主爷爷的店里
。两个人因此而认识,我看这部电影最喜欢的场景就是图书馆里,女主在专注地查资料
写故事,然后突然一抬头,就看见男主坐在她对面,捧着本书,笑着小声对她说,你先
忙,我等你,然后女主也笑了,低下头继续做自己的事情。看到这种场面就会让人觉得
很温暖,有个人默默地陪着你做自己的事情。我记得男主对女主说过,你可能没注意到
,我们曾在图书馆擦肩而过,为了早一点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借书卡上让你看到,我看
了好多好多书。是的,世上从来不存在什么巧合,从始至终,两点一线,我就是为你而
来的。看到这里,就明白了男女主就是互相为了对方而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我
觉得这就是电影表达的意思。
p*i
4 楼
看了电视剧《渗透》,感慨良多。剧中的主人公许忠义误入军统,后被派往我人民
解放军卧底,在卧底时被我军感动,决定投诚。经过几个月学习,许忠义又被派回国统
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与督察大队长齐公子、督查室主任徐维恭等人斗智斗勇,帮助
我军解决物资、医药、武器等方面的困难;偷换了空投粮食计划,帮助被困的长春百姓
解决饥饿问题;截获了齐公子制定的渗透计划,粉碎了齐公子的破坏阴谋。总的看,该
剧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演员表演真实自然;但仔细推敲,该剧存在一些不真实、不合
理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两处是渗透计划不合理,空投计划不真实。
作为电视剧,我们所提倡的真实,不是对生活的照相,原样不动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是经过编剧的加工提炼,导演和演职人员的再加工、再提炼,使之更集中,更深刻
、更具有代表性,然后才奉献给观众。这就是艺术的真实。这种真实,不一定是每个人
都看见过或体验过的,但它符合生活实际,可能会发生,可能存在过。人们看了觉得合
情合理,是那么回事,就是那个样子。只有做到艺术的真实,剧作才能引人入胜,使观
众与剧中人物同命运共呼吸。相反,如果情节不真实、矛盾冲突不真实、人物性格不真
实、细节不真实,观众会立刻产生反感,即使耐着性子看下去,也会味同嚼蜡。艺术源
于生活,要做到艺术真实,首先要做到获取的生活素材真实,否则,剧作就建立在沙滩
之上,经不起观众的检验。《渗透》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首先分析一下渗透计划。所谓渗透计划,就是秘密培养一批特工,在国民党军队溃
败后派到共产党管辖区。特工的任务不是获取情报,特工之间也不进行联系,他们的任
务就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共产党内部进行破坏,最后摧毁共产党政权”。
之所以说它不合理,一是它缺乏实施的条件。这个计划是齐公子个人行为,按齐公
子的说法,这个计划除了他老婆赵致外,谁也不知道。这是说不通的。试想,一个培养
52个特工的大计划、大行动,不请示上级,不经上级批准,这就违背了国民党军统的管
理规则,是犯上的大忌,齐公子怎么敢一意孤行?再说,军统、中统特务遍地,组织严
密,像齐公子这样大的行动,他的上级怎么会发现不了?起码督察室的人应该有所察觉
。再说,培训52个特工,需要教员、教材、设施设备,需要制定教学计划、考核评估等
等,所有这一切仅凭齐公子一人之力在秘密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培养特工、
派遣特工,尤其需要一大笔经费。编导者显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于是编出这样
一段情节:徐维恭怕特派员查他贪污受贿问题而自杀。事先他计算好时间,将一个邮包
在他自杀几天后寄回自己家。邮包里有大量现金和一封揭发许忠义的血书。齐许二人根
据徐维恭手指上的血迹,判断出他写了血书,于是在徐家查找、守候,结果截获了这个
邮包。两人商定,钱给齐公子,血书归许忠义。且不论分配这一情节是多么的不合情理
,按当时情况推论,徐维恭的死和邮包事件都不可能发生。首先徐维恭不应该自杀。他
是督查室主任,手中有权,手下有人,上边有关系,他完全可以把责任都推到许忠义身
上,并且揭发许忠义的共党嫌疑,这样或许不但无罪,反而有功,起码没有死罪。其次
,即使自杀,也不能打时间差把钱和血书寄回家。作为齐许二人的老师、国民党高级特
工,他应当判断出他死后齐许二人会发现他写了血书,并查找血书,查找不到必定会派
人在他家守候。因此他应该把钱存到银行,密码告诉夫人;血书寄给上级或齐公子,达
到他致许忠义于死地的目的。显而易见,编导者为把实施渗透计划的情节演下去,用徐
维恭的死给齐公子筹措经费,而这笔经费是不应该出现的。
二是敌我双方都无限夸大了渗透计划的作用。齐公子在和赵致谈到渗透计划时自信
地说,我培训这些特工,不为搞情报,“就是要破坏瓦解共产党,从共产党内部摧毁共
产党,直至最后一起灭亡。”我党地下工作者杨部长对许忠义下命令说:“上级领导指
示,几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和齐公子渗透计划比,都显得没那么重要。所以要不惜一
切代价救出齐公子,全力破获渗透计划。”这52 个特工简直个个神通广大,可以摧毁
在浴血奋斗中成长起来的亿万人民拥护的共产党,几百万用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
党军队都不如他们厉害。这也夸张得太无边无沿了吧!新中国建立前后,蒋介石先后派
往大陆成千上万特务,都被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齐公子的52个特工比几百
万国民党军队厉害,能把共产党毁掉,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也许编导看到太夸大渗透计
划的作用了,所以在剧尾用许忠义的口进行化解。许忠义受伤住院,沈阳解放时,他被
顾雨菲用轮椅推着,到院子里倾听胜利的锣鼓声。他感慨地说:“其实渗透计划不那么
可怕,一切敌人的计划,在人民的支持帮助下都将消灭。”观众不禁要问,既然渗透计
划没那么可怕,当时“上级领导”为什么把它说得那么严重,甚至下死命令,要不惜一
切代价破获它,为此还牺牲了可爱的小丫头和陈萍?电视剧没有交代,也交代不了,因
为整个渗透计划是不合理的。许忠义的一番感慨是苍白无力的,不仅不能抚平“不真实
”这块硬伤,相反还为剧情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又一佐证。
再说说空投粮食计划。1948年长春城内10万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围困。卫立煌决定
给长春国民党兵空投粮食,并把制定空投计划的任务交给督查室。许忠义为了避嫌,让
齐公子去执行。为了破坏敌人空投计划,把粮食空投到忍饥挨饿的老百姓手中,许忠义
让顾雨菲冒着生命危险,用事先标好的地图调换了赵致手中齐公子标明的地图,致使敌
人空投计划失败,老百姓得到救命粮食,齐公子被捕。这个情节是虚假的。
一是该计划不应该由督查室制定。齐公子在回答上级询问时说,空投地图标完了,“
我亲自核实过”。空投地点是齐公子亲手在地图上标的,他所说的“核实”,只能理解
为实地考察。长春离沈阳400多里,并且被解放军围得水泄不通,齐公子是何时去的,
又怎样进去核实的?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再说,1948年通讯已经很发达,长春守军
完全可以用通讯设备指明空投地点,就是白天用白石灰粉划标记、晚上点篝火的这样原
始方法也能达到空投的目的。所以用不着远在沈阳的督查室制定空投计划。二是空投的
粮食根本到不了老百姓手中。笔者就是当年空投粮食的亲历者。那年我7岁,住在南关
区三义胡同。当时长春城内到处住着国民党兵,他们三天两头就到老百姓家抢粮食。每
当空投粮食,每条胡同都有一帮国民党兵端枪守着。大米袋子刚落地,国民党兵就如狼
似虎地跑去抢,老百姓能得到的只是掺杂在泥土里的可怜的几颗米粒。空投大米砸坏了
多少间民房,砸死、砸伤了多少百姓,那时我还小,不清楚,我只知道我们大院就有两
间房子被砸漏,隔壁邻居房大爷的一条腿被砸断。长春空投大米这个素材可以纳入文学
艺术创作的题材之中,或许可以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但它必须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
原则----真实。这个“真实”就是:空投大米根本到不了老百姓手中,老百姓要想得到
大米必须到国民党兵手中去抢
看罢《渗透》,心里很纠结,为有两处硬伤而惋惜。好的电视剧,如《潜伏》、《
大宅门》《大染坊》等,人们百看不厌,常看常新。之所以如此,除了其他因素之外,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真实。这些好电视剧也是“编出来的”,但它源于生活的真实,
不胡编乱造,不牵强附会。真实是立剧之本,是艺术的生命。希望电视剧的制作者们,
在“真实”两个字上下大工夫,花大力气,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制作出更多更好的、
为人们所喜爱的电视剧来。
解放军卧底,在卧底时被我军感动,决定投诚。经过几个月学习,许忠义又被派回国统
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与督察大队长齐公子、督查室主任徐维恭等人斗智斗勇,帮助
我军解决物资、医药、武器等方面的困难;偷换了空投粮食计划,帮助被困的长春百姓
解决饥饿问题;截获了齐公子制定的渗透计划,粉碎了齐公子的破坏阴谋。总的看,该
剧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演员表演真实自然;但仔细推敲,该剧存在一些不真实、不合
理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两处是渗透计划不合理,空投计划不真实。
作为电视剧,我们所提倡的真实,不是对生活的照相,原样不动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是经过编剧的加工提炼,导演和演职人员的再加工、再提炼,使之更集中,更深刻
、更具有代表性,然后才奉献给观众。这就是艺术的真实。这种真实,不一定是每个人
都看见过或体验过的,但它符合生活实际,可能会发生,可能存在过。人们看了觉得合
情合理,是那么回事,就是那个样子。只有做到艺术的真实,剧作才能引人入胜,使观
众与剧中人物同命运共呼吸。相反,如果情节不真实、矛盾冲突不真实、人物性格不真
实、细节不真实,观众会立刻产生反感,即使耐着性子看下去,也会味同嚼蜡。艺术源
于生活,要做到艺术真实,首先要做到获取的生活素材真实,否则,剧作就建立在沙滩
之上,经不起观众的检验。《渗透》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首先分析一下渗透计划。所谓渗透计划,就是秘密培养一批特工,在国民党军队溃
败后派到共产党管辖区。特工的任务不是获取情报,特工之间也不进行联系,他们的任
务就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共产党内部进行破坏,最后摧毁共产党政权”。
之所以说它不合理,一是它缺乏实施的条件。这个计划是齐公子个人行为,按齐公
子的说法,这个计划除了他老婆赵致外,谁也不知道。这是说不通的。试想,一个培养
52个特工的大计划、大行动,不请示上级,不经上级批准,这就违背了国民党军统的管
理规则,是犯上的大忌,齐公子怎么敢一意孤行?再说,军统、中统特务遍地,组织严
密,像齐公子这样大的行动,他的上级怎么会发现不了?起码督察室的人应该有所察觉
。再说,培训52个特工,需要教员、教材、设施设备,需要制定教学计划、考核评估等
等,所有这一切仅凭齐公子一人之力在秘密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培养特工、
派遣特工,尤其需要一大笔经费。编导者显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于是编出这样
一段情节:徐维恭怕特派员查他贪污受贿问题而自杀。事先他计算好时间,将一个邮包
在他自杀几天后寄回自己家。邮包里有大量现金和一封揭发许忠义的血书。齐许二人根
据徐维恭手指上的血迹,判断出他写了血书,于是在徐家查找、守候,结果截获了这个
邮包。两人商定,钱给齐公子,血书归许忠义。且不论分配这一情节是多么的不合情理
,按当时情况推论,徐维恭的死和邮包事件都不可能发生。首先徐维恭不应该自杀。他
是督查室主任,手中有权,手下有人,上边有关系,他完全可以把责任都推到许忠义身
上,并且揭发许忠义的共党嫌疑,这样或许不但无罪,反而有功,起码没有死罪。其次
,即使自杀,也不能打时间差把钱和血书寄回家。作为齐许二人的老师、国民党高级特
工,他应当判断出他死后齐许二人会发现他写了血书,并查找血书,查找不到必定会派
人在他家守候。因此他应该把钱存到银行,密码告诉夫人;血书寄给上级或齐公子,达
到他致许忠义于死地的目的。显而易见,编导者为把实施渗透计划的情节演下去,用徐
维恭的死给齐公子筹措经费,而这笔经费是不应该出现的。
二是敌我双方都无限夸大了渗透计划的作用。齐公子在和赵致谈到渗透计划时自信
地说,我培训这些特工,不为搞情报,“就是要破坏瓦解共产党,从共产党内部摧毁共
产党,直至最后一起灭亡。”我党地下工作者杨部长对许忠义下命令说:“上级领导指
示,几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和齐公子渗透计划比,都显得没那么重要。所以要不惜一
切代价救出齐公子,全力破获渗透计划。”这52 个特工简直个个神通广大,可以摧毁
在浴血奋斗中成长起来的亿万人民拥护的共产党,几百万用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
党军队都不如他们厉害。这也夸张得太无边无沿了吧!新中国建立前后,蒋介石先后派
往大陆成千上万特务,都被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齐公子的52个特工比几百
万国民党军队厉害,能把共产党毁掉,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也许编导看到太夸大渗透计
划的作用了,所以在剧尾用许忠义的口进行化解。许忠义受伤住院,沈阳解放时,他被
顾雨菲用轮椅推着,到院子里倾听胜利的锣鼓声。他感慨地说:“其实渗透计划不那么
可怕,一切敌人的计划,在人民的支持帮助下都将消灭。”观众不禁要问,既然渗透计
划没那么可怕,当时“上级领导”为什么把它说得那么严重,甚至下死命令,要不惜一
切代价破获它,为此还牺牲了可爱的小丫头和陈萍?电视剧没有交代,也交代不了,因
为整个渗透计划是不合理的。许忠义的一番感慨是苍白无力的,不仅不能抚平“不真实
”这块硬伤,相反还为剧情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又一佐证。
再说说空投粮食计划。1948年长春城内10万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围困。卫立煌决定
给长春国民党兵空投粮食,并把制定空投计划的任务交给督查室。许忠义为了避嫌,让
齐公子去执行。为了破坏敌人空投计划,把粮食空投到忍饥挨饿的老百姓手中,许忠义
让顾雨菲冒着生命危险,用事先标好的地图调换了赵致手中齐公子标明的地图,致使敌
人空投计划失败,老百姓得到救命粮食,齐公子被捕。这个情节是虚假的。
一是该计划不应该由督查室制定。齐公子在回答上级询问时说,空投地图标完了,“
我亲自核实过”。空投地点是齐公子亲手在地图上标的,他所说的“核实”,只能理解
为实地考察。长春离沈阳400多里,并且被解放军围得水泄不通,齐公子是何时去的,
又怎样进去核实的?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再说,1948年通讯已经很发达,长春守军
完全可以用通讯设备指明空投地点,就是白天用白石灰粉划标记、晚上点篝火的这样原
始方法也能达到空投的目的。所以用不着远在沈阳的督查室制定空投计划。二是空投的
粮食根本到不了老百姓手中。笔者就是当年空投粮食的亲历者。那年我7岁,住在南关
区三义胡同。当时长春城内到处住着国民党兵,他们三天两头就到老百姓家抢粮食。每
当空投粮食,每条胡同都有一帮国民党兵端枪守着。大米袋子刚落地,国民党兵就如狼
似虎地跑去抢,老百姓能得到的只是掺杂在泥土里的可怜的几颗米粒。空投大米砸坏了
多少间民房,砸死、砸伤了多少百姓,那时我还小,不清楚,我只知道我们大院就有两
间房子被砸漏,隔壁邻居房大爷的一条腿被砸断。长春空投大米这个素材可以纳入文学
艺术创作的题材之中,或许可以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但它必须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
原则----真实。这个“真实”就是:空投大米根本到不了老百姓手中,老百姓要想得到
大米必须到国民党兵手中去抢
看罢《渗透》,心里很纠结,为有两处硬伤而惋惜。好的电视剧,如《潜伏》、《
大宅门》《大染坊》等,人们百看不厌,常看常新。之所以如此,除了其他因素之外,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真实。这些好电视剧也是“编出来的”,但它源于生活的真实,
不胡编乱造,不牵强附会。真实是立剧之本,是艺术的生命。希望电视剧的制作者们,
在“真实”两个字上下大工夫,花大力气,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制作出更多更好的、
为人们所喜爱的电视剧来。
s*7
5 楼
UA很容易改。。。。
I*s
6 楼
火星那边天气咋样呀?
E*1
7 楼
起点终点不变随便改啊~
L*G
8 楼
机器人又来了啊。
【在 p********i 的大作中提到】
: 看了电视剧《渗透》,感慨良多。剧中的主人公许忠义误入军统,后被派往我人民
: 解放军卧底,在卧底时被我军感动,决定投诚。经过几个月学习,许忠义又被派回国统
: 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与督察大队长齐公子、督查室主任徐维恭等人斗智斗勇,帮助
: 我军解决物资、医药、武器等方面的困难;偷换了空投粮食计划,帮助被困的长春百姓
: 解决饥饿问题;截获了齐公子制定的渗透计划,粉碎了齐公子的破坏阴谋。总的看,该
: 剧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演员表演真实自然;但仔细推敲,该剧存在一些不真实、不合
: 理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两处是渗透计划不合理,空投计划不真实。
: 作为电视剧,我们所提倡的真实,不是对生活的照相,原样不动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 。而是经过编剧的加工提炼,导演和演职人员的再加工、再提炼,使之更集中,更深刻
: 、更具有代表性,然后才奉献给观众。这就是艺术的真实。这种真实,不一定是每个人
【在 p********i 的大作中提到】
: 看了电视剧《渗透》,感慨良多。剧中的主人公许忠义误入军统,后被派往我人民
: 解放军卧底,在卧底时被我军感动,决定投诚。经过几个月学习,许忠义又被派回国统
: 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与督察大队长齐公子、督查室主任徐维恭等人斗智斗勇,帮助
: 我军解决物资、医药、武器等方面的困难;偷换了空投粮食计划,帮助被困的长春百姓
: 解决饥饿问题;截获了齐公子制定的渗透计划,粉碎了齐公子的破坏阴谋。总的看,该
: 剧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演员表演真实自然;但仔细推敲,该剧存在一些不真实、不合
: 理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两处是渗透计划不合理,空投计划不真实。
: 作为电视剧,我们所提倡的真实,不是对生活的照相,原样不动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 。而是经过编剧的加工提炼,导演和演职人员的再加工、再提炼,使之更集中,更深刻
: 、更具有代表性,然后才奉献给观众。这就是艺术的真实。这种真实,不一定是每个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