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install FreeBSD, linux. windows in a single HD, is that possible?# Unix - 噫吁兮,危乎高哉
L*s
1 楼
(一)-(三)
http://www.mitbbs.com/article/LeisureTime/1189701_0.html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1190207.html
http://www.mitbbs.com/article/LeisureTime/1192297_0.html
(四)
既然说了这么多杨德昌,就顺便再提提爆发于九零年代另外两位台湾导演,李安和侯孝
贤。
先说李安。尽管李安一再强调自己的台湾身份,但影迷和媒体不可避免地把他和他的作
品进行国际化处理或渲染。言辞谦和的李安对此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并不妨
碍他拍出一部好过一部的片子。假若拿李安在九十年代最“本土化”的成名作《饮食男
女》与《牯岭街》做一下比较,我们似乎会发现《饮食男女》也走的是情节蔓生人物众
多的路子。但这只是表象。色彩饱满的画面,流畅无比的剪切,让《饮食男女》显得节
奏明快;戏剧科班出身的李安,又保证了故事矛盾像趟地雷一样热闹过瘾;配乐当仁不
让地以主观音乐为主,以调动观众情绪为目的;镜像语言走的更是彻头彻尾的大众路线
,决然不会出现像《牯岭街》那样对着一个破碎灯泡的长镜特写。总之,李安的《饮食
男女》是高度戏剧化通俗化的。那一连串的唏嘘捧腹,都是导演精心处理的。不少人认
为李安的早期家庭三部曲很“真”。那不过是皮相:现实生活怎么可能那么集中地发生
一连串的巧合接榫?其秘诀在于,李安于价值观尺度范围内,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
;让观众high起来,观众就乐意相信你说的是真的了。所以假若把看电影比作爬山,那
么《饮食男女》就像是一条开辟好了的阶梯山道,有花丛,有险处,有如厕处,有合影
留念处,有吃冰淇淋处,有爬不动喘息处。用户界面绝对友好,保证你酣畅淋漓地爬到
李安给你指定的那个小山顶,并且以为自己赚到了整座山的风景。所以三大导演里李安
最卖座。这也符合世情,李安在家烧了那么多年饭,看了那么多年孩子,四十不惑才挣
到自己的第一个penny,他能不吊起膀子去卖座麽?
比起《饮食男女》来,《牯岭街》人物更多,情节更复杂,叙事更得需要勇气和手段。
但《牯岭街》的叙事侧重绝不在制造尖锐的矛盾,或高潮迭起的戏剧化冲突。杨德昌大
概认为那种戏剧化情绪化的东西人工斧凿痕迹太重,离现实本质太远。于是他一方面精
密无比地铺陈情节,一方面紧锣密鼓地调动各种镜像手段。主题在一开始便以镜像语言
的形式点滴呈现,伴随影片进行逐渐释放并深化。杨德昌大概是很怕戏剧化的处理会打
破这种平衡(很明显,戏剧化就像喇叭里播放的流行歌曲那样最容易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这向来是热播电视剧的不二秘诀)。他需要观众投入的并不是这种注意力。所以杨德
昌绝不会在故事转折处大肆渲染,他反倒会尽量地不留声息。看看Honey之死,何等的
嘎嘣溜溜脆,没有半句废话。杨德昌给观众摆了一座很高很难爬的山;山上有很多条转
来绕去的路,不大好走,绝少有明晃晃文字写的路标,也没有冰淇淋可吃,更没有半腰
仙人洞可供乘凉嬉耍。但你只要耐心顺着往上爬,把亭子古树花花草草当成路标,你肯
定会上去的。因为那些路虽百转千回,但终归是和谐统一地指向山顶的。你一旦爬上去
,不但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你还觉得意犹未尽,险峰外面还有险峰。总之,导演本事
在那儿摆着呢,就看你想要不想要了。
至于侯孝贤嘛……这哥儿们更是奇葩。他的山上根本没有正儿八经的路;走的人多了,
也还是没有路。那上面只有一些花花草草的蜿蜒小径。不但蜿蜒,而且没有穷尽。最可
气的是没有一条是通向山顶的。所以侯孝贤他老人家不是带你爬山,而是带你逛山遛山
。电影的本体既是美感所附,更是主题所依。《饮食男女》不乏商业上的智慧手段,《
牯岭街》拥有社会学上的精准广阔,侯孝贤1996年的《再见南国,南国》则是一壶富有
放逐意味的乡愁。别人是能把故事讲得多清晰就多清晰,能多眉飞色舞就多眉飞色舞,
侯孝贤却偏不那么干。情节上的关联被最大程度地限制弱化,镜头不厌其烦地聚焦于琐
碎人物的琐碎言行上。难怪我们看了侯孝贤我们会觉得闷。还是上面提到的:我们都是
故事控啊。比起杨德昌来,我们在面对侯孝贤的时候更需要转换思维,放弃爬山,心底
里积年养成的读故事的习惯。让我们放轻松,像放声读散文一样去看侯孝贤的电影。走
在那一条条看似漫不经心的小径上面,我们的确爬不到山顶,但我们得到的却是整整一
坐山。我们不必在意那个人到中年的黑帮头目到底为何在酒醉后突然大哭,我们需要感
受的是那段配有雷光夏和大哈雷的长镜头所传递出的诗意。
真的,让我们放弃戏剧化的思维读故事的欲望吧,改用内心去领受影音传递出的化学信
号。未必每座高山都是用来给人爬到顶上去的。
(完)
http://www.mitbbs.com/article/LeisureTime/1189701_0.html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1190207.html
http://www.mitbbs.com/article/LeisureTime/1192297_0.html
(四)
既然说了这么多杨德昌,就顺便再提提爆发于九零年代另外两位台湾导演,李安和侯孝
贤。
先说李安。尽管李安一再强调自己的台湾身份,但影迷和媒体不可避免地把他和他的作
品进行国际化处理或渲染。言辞谦和的李安对此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并不妨
碍他拍出一部好过一部的片子。假若拿李安在九十年代最“本土化”的成名作《饮食男
女》与《牯岭街》做一下比较,我们似乎会发现《饮食男女》也走的是情节蔓生人物众
多的路子。但这只是表象。色彩饱满的画面,流畅无比的剪切,让《饮食男女》显得节
奏明快;戏剧科班出身的李安,又保证了故事矛盾像趟地雷一样热闹过瘾;配乐当仁不
让地以主观音乐为主,以调动观众情绪为目的;镜像语言走的更是彻头彻尾的大众路线
,决然不会出现像《牯岭街》那样对着一个破碎灯泡的长镜特写。总之,李安的《饮食
男女》是高度戏剧化通俗化的。那一连串的唏嘘捧腹,都是导演精心处理的。不少人认
为李安的早期家庭三部曲很“真”。那不过是皮相:现实生活怎么可能那么集中地发生
一连串的巧合接榫?其秘诀在于,李安于价值观尺度范围内,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
;让观众high起来,观众就乐意相信你说的是真的了。所以假若把看电影比作爬山,那
么《饮食男女》就像是一条开辟好了的阶梯山道,有花丛,有险处,有如厕处,有合影
留念处,有吃冰淇淋处,有爬不动喘息处。用户界面绝对友好,保证你酣畅淋漓地爬到
李安给你指定的那个小山顶,并且以为自己赚到了整座山的风景。所以三大导演里李安
最卖座。这也符合世情,李安在家烧了那么多年饭,看了那么多年孩子,四十不惑才挣
到自己的第一个penny,他能不吊起膀子去卖座麽?
比起《饮食男女》来,《牯岭街》人物更多,情节更复杂,叙事更得需要勇气和手段。
但《牯岭街》的叙事侧重绝不在制造尖锐的矛盾,或高潮迭起的戏剧化冲突。杨德昌大
概认为那种戏剧化情绪化的东西人工斧凿痕迹太重,离现实本质太远。于是他一方面精
密无比地铺陈情节,一方面紧锣密鼓地调动各种镜像手段。主题在一开始便以镜像语言
的形式点滴呈现,伴随影片进行逐渐释放并深化。杨德昌大概是很怕戏剧化的处理会打
破这种平衡(很明显,戏剧化就像喇叭里播放的流行歌曲那样最容易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这向来是热播电视剧的不二秘诀)。他需要观众投入的并不是这种注意力。所以杨德
昌绝不会在故事转折处大肆渲染,他反倒会尽量地不留声息。看看Honey之死,何等的
嘎嘣溜溜脆,没有半句废话。杨德昌给观众摆了一座很高很难爬的山;山上有很多条转
来绕去的路,不大好走,绝少有明晃晃文字写的路标,也没有冰淇淋可吃,更没有半腰
仙人洞可供乘凉嬉耍。但你只要耐心顺着往上爬,把亭子古树花花草草当成路标,你肯
定会上去的。因为那些路虽百转千回,但终归是和谐统一地指向山顶的。你一旦爬上去
,不但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你还觉得意犹未尽,险峰外面还有险峰。总之,导演本事
在那儿摆着呢,就看你想要不想要了。
至于侯孝贤嘛……这哥儿们更是奇葩。他的山上根本没有正儿八经的路;走的人多了,
也还是没有路。那上面只有一些花花草草的蜿蜒小径。不但蜿蜒,而且没有穷尽。最可
气的是没有一条是通向山顶的。所以侯孝贤他老人家不是带你爬山,而是带你逛山遛山
。电影的本体既是美感所附,更是主题所依。《饮食男女》不乏商业上的智慧手段,《
牯岭街》拥有社会学上的精准广阔,侯孝贤1996年的《再见南国,南国》则是一壶富有
放逐意味的乡愁。别人是能把故事讲得多清晰就多清晰,能多眉飞色舞就多眉飞色舞,
侯孝贤却偏不那么干。情节上的关联被最大程度地限制弱化,镜头不厌其烦地聚焦于琐
碎人物的琐碎言行上。难怪我们看了侯孝贤我们会觉得闷。还是上面提到的:我们都是
故事控啊。比起杨德昌来,我们在面对侯孝贤的时候更需要转换思维,放弃爬山,心底
里积年养成的读故事的习惯。让我们放轻松,像放声读散文一样去看侯孝贤的电影。走
在那一条条看似漫不经心的小径上面,我们的确爬不到山顶,但我们得到的却是整整一
坐山。我们不必在意那个人到中年的黑帮头目到底为何在酒醉后突然大哭,我们需要感
受的是那段配有雷光夏和大哈雷的长镜头所传递出的诗意。
真的,让我们放弃戏剧化的思维读故事的欲望吧,改用内心去领受影音传递出的化学信
号。未必每座高山都是用来给人爬到顶上去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