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度今年来了500名中国新生#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w*s
1 楼
http://www.douban.com/note/173343342/
(转载)作者:暂停
五十教授与五百学生
普度大学所在的西拉法耶小城这几天颇为热闹。不仅因为这段时间正是美国大学的
开学时节,更因为人们忽然发现,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城”——普度的
国际学生数量在全美名列第四,而在美国的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所占比例最大。2010
年中国已经超过印度成为第一生源国。
仅仅8月13日这一天,普度大学的中国学生会就在芝加哥机场为报到的新生包下了
十几辆大巴,当天超过500名新生抵校。学生一下大巴,负责驻地接送的普度华人基督
教会的义工,就开着自家的车子出现在停车场,从上午10点直到凌晨3点,把大部分没
有当地亲友接站的学生送到宿舍或他们提前租好的公寓。对尚未确定住处的学生,义工
开放自己的家庭,免费提供住宿,直到他们找到房子为止。
笔者还是第一次见识这样的场面,细看义工的面孔,竟然大半熟悉:几乎全是学校
的华人教授、职员和已经买了车子的师兄师姐们,和春晚一样,大陆港澳台湾,两岸三
地的面孔齐全。
被接的学生,放眼望过去,几乎全是本科生。就在几年前,中国学生来美还主要是
攻读研究生,本科比例很小。但近来留学“低龄化”的趋势已很明显,据统计,2009年
中国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2010年接近100万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
21.1%。与“弃考”留学恰成对照的是,近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在快速增长,从
2008年的57%增长到2009年的61.7%,2010年达到了69.5%,2011年将增长到72.3%。
笔者边开车边问车上两个生物系的新生,他们都是“弃考”一族,留学是第一志愿
,而不是候补志愿。他们说,同学里有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尖子生,也选择出国读书。其
中一个竟然随身带了一支桌球杆,说是朋友送的礼物:“我们家就是*大的,我就是*大
附中毕业的,成天听他们说学校里那些事,还是出来好一些。”另一个显得很成熟:“
国内大学是好考了,可是毕业了工作难找!”
不单是学生,出来的老师也一年比一年多。尤其是近几年美国经济不景,美方付费
邀请的学者及专业人士大幅减少,自带饭票赴美的访问学者越来越多。笔者在美国各大
学接触过不下50位公派访问学者,他们通常呆一年时间,有的十分刻苦,想发论文出成
果,出来镀个金,回去是要往上走的;有的却是潇潇洒洒,带上老婆孩子佛罗里达、科
罗拉多、尼亚加拉各处旅游,聪明的还把一年访学时间分成两段,半年在美东、半年在
美西。
有的团委书记也访学,对口部门是美国某大学的跨文化交流处;国内某高校安排行
政人员轮流出来半年,作为一项福利。笔者就认识来自他们学校房管处的一位“访问学
者”。孔子学院的人当然也不少,偶尔会赶上他们在校园里组织的民族歌舞表演,免费
入场。
访学是要出成果的,比如论文。某校文科系的副院长私下聊到:“不是规定要在国
家核心期刊上发文章吗?当然不会搞得那么难看,好象菜市场一样你出多少钱就给你发
表几篇。比如我们院,每年都和**杂志有合作,他们保证发表我们一组文章,至于发谁
的、发哪期,不一定。如果编辑你认识,怎么都好办;你不认识就算拿钱过去,人家公
事公办,根本不理你!”
“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生意也有人做。这两年许多人跑到美国注册公司,名字都
起得很学术,美国有出版自由啊,谁就能办杂志,专门刊登各种论文,你交钱他就登,
还帮你翻译成英语。平时根本不印刷,你需要的话再交费,他印出来寄到国内供你评职
称、考核。”
理工科笔者完全外行,倒也认识一位南方某大学的物理系教授,他觉得自己在科研
方面已属比较努力的,不像国内许多他这个年纪的教授,自己都已经不做研究而是吃博
士生的了。去年他负责的课题申请到了省里的重点工程,据说每年研究经费30万,没想
到项目批回学校一看,学术带头人变成了另外一位刚刚空降来本校的教授,该人专门就
为负责该项目而来。他表示要上告,当然遭遇劝说和威胁,郁闷中他想不如出来呆一年
,这回领导倒是很通情达理,“出去调整一下也好”。
商科的访问学者们往往更其“务实”。某次与几个商学院的青年才俊聚餐,大家经
讨论形成了一个共识:在中国找到赚钱的商业模式不难,人家有谷歌,我有百度;人家
有Facebook,我有人人;人家有Twitter,我有新浪微博。总之,只要有网络管制,我
就可以在中国大挣其钱,而且我还要跑到美国来上市,把美国选民变成我的股民,这样
他们就会支持中国的网络管制政策。同理可得,那些巨无霸的国企必须到美国上市,把
给美国股民的分红当做公关费用,换取其在国内的垄断地位得以长久维持而不面临国际
压力。
此乃正道还是歪理,本是席间笑谈不必在意。只是因为被同一天来到普度的五百学
生震住了,或许这两类人群之所以都出现在美国,是存在某种因果关系的。对访学的教
授们而言,格局已基本定型,回去多半要与学术体制共存亡;倒是这五百学生,未来或
留美或回国、或更开放地面对世界、或成为更激烈的民族主义愤青,无论如何,可能性
总要丰富得多。■
(转载)作者:暂停
五十教授与五百学生
普度大学所在的西拉法耶小城这几天颇为热闹。不仅因为这段时间正是美国大学的
开学时节,更因为人们忽然发现,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城”——普度的
国际学生数量在全美名列第四,而在美国的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所占比例最大。2010
年中国已经超过印度成为第一生源国。
仅仅8月13日这一天,普度大学的中国学生会就在芝加哥机场为报到的新生包下了
十几辆大巴,当天超过500名新生抵校。学生一下大巴,负责驻地接送的普度华人基督
教会的义工,就开着自家的车子出现在停车场,从上午10点直到凌晨3点,把大部分没
有当地亲友接站的学生送到宿舍或他们提前租好的公寓。对尚未确定住处的学生,义工
开放自己的家庭,免费提供住宿,直到他们找到房子为止。
笔者还是第一次见识这样的场面,细看义工的面孔,竟然大半熟悉:几乎全是学校
的华人教授、职员和已经买了车子的师兄师姐们,和春晚一样,大陆港澳台湾,两岸三
地的面孔齐全。
被接的学生,放眼望过去,几乎全是本科生。就在几年前,中国学生来美还主要是
攻读研究生,本科比例很小。但近来留学“低龄化”的趋势已很明显,据统计,2009年
中国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2010年接近100万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
21.1%。与“弃考”留学恰成对照的是,近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在快速增长,从
2008年的57%增长到2009年的61.7%,2010年达到了69.5%,2011年将增长到72.3%。
笔者边开车边问车上两个生物系的新生,他们都是“弃考”一族,留学是第一志愿
,而不是候补志愿。他们说,同学里有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尖子生,也选择出国读书。其
中一个竟然随身带了一支桌球杆,说是朋友送的礼物:“我们家就是*大的,我就是*大
附中毕业的,成天听他们说学校里那些事,还是出来好一些。”另一个显得很成熟:“
国内大学是好考了,可是毕业了工作难找!”
不单是学生,出来的老师也一年比一年多。尤其是近几年美国经济不景,美方付费
邀请的学者及专业人士大幅减少,自带饭票赴美的访问学者越来越多。笔者在美国各大
学接触过不下50位公派访问学者,他们通常呆一年时间,有的十分刻苦,想发论文出成
果,出来镀个金,回去是要往上走的;有的却是潇潇洒洒,带上老婆孩子佛罗里达、科
罗拉多、尼亚加拉各处旅游,聪明的还把一年访学时间分成两段,半年在美东、半年在
美西。
有的团委书记也访学,对口部门是美国某大学的跨文化交流处;国内某高校安排行
政人员轮流出来半年,作为一项福利。笔者就认识来自他们学校房管处的一位“访问学
者”。孔子学院的人当然也不少,偶尔会赶上他们在校园里组织的民族歌舞表演,免费
入场。
访学是要出成果的,比如论文。某校文科系的副院长私下聊到:“不是规定要在国
家核心期刊上发文章吗?当然不会搞得那么难看,好象菜市场一样你出多少钱就给你发
表几篇。比如我们院,每年都和**杂志有合作,他们保证发表我们一组文章,至于发谁
的、发哪期,不一定。如果编辑你认识,怎么都好办;你不认识就算拿钱过去,人家公
事公办,根本不理你!”
“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生意也有人做。这两年许多人跑到美国注册公司,名字都
起得很学术,美国有出版自由啊,谁就能办杂志,专门刊登各种论文,你交钱他就登,
还帮你翻译成英语。平时根本不印刷,你需要的话再交费,他印出来寄到国内供你评职
称、考核。”
理工科笔者完全外行,倒也认识一位南方某大学的物理系教授,他觉得自己在科研
方面已属比较努力的,不像国内许多他这个年纪的教授,自己都已经不做研究而是吃博
士生的了。去年他负责的课题申请到了省里的重点工程,据说每年研究经费30万,没想
到项目批回学校一看,学术带头人变成了另外一位刚刚空降来本校的教授,该人专门就
为负责该项目而来。他表示要上告,当然遭遇劝说和威胁,郁闷中他想不如出来呆一年
,这回领导倒是很通情达理,“出去调整一下也好”。
商科的访问学者们往往更其“务实”。某次与几个商学院的青年才俊聚餐,大家经
讨论形成了一个共识:在中国找到赚钱的商业模式不难,人家有谷歌,我有百度;人家
有Facebook,我有人人;人家有Twitter,我有新浪微博。总之,只要有网络管制,我
就可以在中国大挣其钱,而且我还要跑到美国来上市,把美国选民变成我的股民,这样
他们就会支持中国的网络管制政策。同理可得,那些巨无霸的国企必须到美国上市,把
给美国股民的分红当做公关费用,换取其在国内的垄断地位得以长久维持而不面临国际
压力。
此乃正道还是歪理,本是席间笑谈不必在意。只是因为被同一天来到普度的五百学
生震住了,或许这两类人群之所以都出现在美国,是存在某种因果关系的。对访学的教
授们而言,格局已基本定型,回去多半要与学术体制共存亡;倒是这五百学生,未来或
留美或回国、或更开放地面对世界、或成为更激烈的民族主义愤青,无论如何,可能性
总要丰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