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方舟子涉嫌抄袭调查:被指对人对己双重标准 来源:法治周末
avatar
方舟子涉嫌抄袭调查:被指对人对己双重标准 来源:法治周末#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w*l
1
方舟子涉嫌抄袭调查:被指对人对己双重标准2011年11月29日 19:15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李秀卿
字号:T|T0人参与0条主评论 0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科普文章能否脱离学术规范
---《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抄袭疑案调查
"即便我这篇文章完全根据颖河的系列文章写成,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称不上什么"
抄袭",因为科普文章和论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法治周末记者 李秀卿
在方舟子被疑存在抄袭的众多文章中,发表在2006年12月11日《经济观察报》上的《现
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一文,是网上公认的影响力较大的一篇。
这篇文章在发表的第二天,就被网友指出涉嫌抄袭“颖河”的九篇系列文章《认识药物
》。一位名叫“脆弱”的网友甚至怀疑“颖河”是方是民的另一个笔名,因为他比较了
解方与“颖河”的文章之后,发现方文大约有一半与颖文相似。
质疑声音出来后,方舟子马上在新语丝读书论坛上写了《关于〈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
来的〉一文》,其中表示,他与“颖河”的文章都是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1999年9月的一份特别报告所写的,这份报告的标题是《从试管到患者———通过人类
药物改善健康》(FromTestTubetoPatient———ImprovingHealthThroughHumanDrugs)。
“所以(颖河)和我的文章有些段落相似,例子、数据都相同,只不过他的表达比较忠实
于原文,我则采用复述。”方舟子解释道。但有人发现,方后来删掉了“我则采用复述
”六个字。
方文发表后的第四天,网友“白字秀才”(本名陈廷超)通过万维读者网学术与教育论坛
,发布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帖子———《神秘的106天———扒开骗子的画皮》,毫不
客气地用两个有力证据反驳方的辩解。
“很明显,颖文是根据FDA文那个表格而写的,而方文是抄袭自颖文!”按照“白字秀
才”的分析,“如果方文也是根据那个表格而写的话,基本不可能写得如此和颖文类似
……任何两个人,独立叙述这个表格时,肯定有较大的差别。”
“白字秀才”提出的第二个证据,让方几乎无话可说———“颍河”的文中有一处错误
,而方舟子的文中竟也出现了同样的错误———
“颖河”的文章称,有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zidoculine(简称AZT),只进行了106天的
临床试验就获准上市;方的文章说:“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的临床试验在只进
行了106天之后……即提前终止了该临床实验。”(详见附件)
但是,“106天”这个数字是错误的。“白字秀才”查遍FDA文件全文,在第33页发现有
这样一句话:“Zidovudine(AZT)wasapprovedin107days,withoutcuttinganycorners
。”(AZT在107天之内获得批准,没有走任何捷径)。很显然,原文中出现的时间是107
天,方舟子与“颖河”都将其错写成了106天。
“白字秀才”说,“颖河”的文章在引述FDA的报告时显然出现了笔误,将原文的107天
错误地写成了106天。如果方舟子的文章如他所言只是“独自复述”FDA的报告,怎么会
发生与“颖河”的文章同样的技术性错误呢?除了抄袭,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解释这样的
“巧合”。
“更糟糕的是,FDA文所说的‘在第107天’是指‘FDA批准AZT’,也就是说,从AZT完
成所有临床实验后,把收集的所有数据上报给FDA,而FDA从接收AZT的申请后的‘第107
天’批准其上市,而不是说‘AZT的临床试验只用了106天’。颖文错误地理解了FDA文
的意思,有趣的是,方文也能‘独自复述’出同样的错误?”
“白字秀才”指出上述错误之后,方舟子马上在新语丝上发表了《对〈现代药物是怎么
开发出来的〉的一点更正》:“有一个网友来函对文中介绍的AZT临床试验时间提出了
怀疑。此处的确有误。上文‘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的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106天
之后’一句应改为‘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在还在做II期临床试验时’。”
方舟子说:“该例子依据的原文没有提到临床试验天数,在另一处有‘
Zidovudinewasapproved in107days’的说法,经仔细核对,天数(第107天,即106天
后)应该指的是批准时间,而非临床试验时间。之所以出现这个误读,是因为以前读过
颖河《认识药物》介绍的同一个例子提到临床试验只进行了106天,留下的印象导致先
入为主的误读。实际上整个临床试验进行了大约一年,到II期临床试验时发现显著提高
了艾滋病患者的存活率,即提前终止。”
即使涉嫌抄袭疑云重重,2007年1月14日,方舟子在新语丝上公布的新书《科学成就健
康》的目录中,《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还是被列在了该书第四章。在其2007年
3月出版的《批评中医》一书中也收录了这篇文章。
2007年2月3日,方舟子发表《对“方舟子抄袭颖河”一事再说几句》:“其实即便我这
篇文章完全根据颖河的系列文章写成,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称不上什么‘抄袭’,
因为科普文章和论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人(那些骗子和帮闲们)为了诬陷我抄袭,故
意混淆科普文章和论文的区别……”
一位要求不披露姓名的学界人士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在这起案件中,方
舟子事实上已经间接承认了“白字秀才”的指控,但仍不愿意认错和道歉,并且还在为
自己的错误行为辩解。
网友“难度五级”支持“白字秀才”的观点。2007年2月8日,“难度五级”在万维读者
网的学术与教育论坛发表了文章,他将抄袭难度从易到难分为五个级别,对在方舟子涉
嫌抄袭“颖河”这个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方舟子的文章与颍河文章中的文字分段、内
容组织、自创措辞、引用数字和理解错误都是相同的。
附件:方舟子与"颖河"文章对比如下:
方舟子1:生理学家研究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各种生理功能和变化规律,生物化学家研
究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分子生物学家则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的功能和相互
作用。这样,我们就能从分子、细胞、器官到人体不同的层次了解我们的身体在正常状
态下都是如何运行的,而病变又是由于哪一方面发出了异常。
颖河1:生理学家研究机体在正常条件下的各种功能及其变化规律,生物化学家研究生
命过程的化学,分子生物学家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和发生在分子水平的各种相
互作用。研究人员试图从不同的层次---从器官水平到细胞与分子水平---去理解这些改
变,去思索药物将如何从细胞和分子层次上纠正这些异常改变。
方舟子2:有时候,研究人员能很快地发现这种特殊的化合物,这是很幸运的。更多的
时候,研究人员需要筛选成千上万种化合物,才能发现有效的少数几种。
颖河2:科学家们有时很幸运,可能较快地要找到想要的化合物---比如前面所说的那个
酶抑制剂。但通常他们要在试验中一个个地检查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化合物。
方舟子3:这些是无法在离体实验中观察到的。但是,出于人道的考虑,我们也不能就
直接拿人来做试验。因此,下一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做动物试验。
颖河3:在离体实验系统中就无法观察药物作用的这些特征。因此,下一阶段研究人员
需要采用另一套药物实验系统---动物实验,在动物身上进一步检验这几种化合物的效
果。
方舟子4: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兔子、猫、狗、猴子等。在做动物试验时,
需要用到两种或更多种的动物,因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不同。
颖河4: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狗猫或猴子等,当然这些实验动物---称为医学实验
动物---的物种都经过特别甄别和培育,生物学特性相当明确,普通的同类动物并不能
担此重任。因为药物对不同的种属的动物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通常需要在两种以上的
不同种属的动物身上进行试验。
方舟子5:有时候,人们会发现,一种药物的代谢产物甚至比药物本身还更有效。
颖河5:有时研究人员会发现,药物的某种代谢分解产物可能比正在进行试验的药物更
为有效,或者药物必须经过机体代谢生成新的物质才能发挥疗效。
方舟子6:I期临床试验为短期小规模。试验对象通常为20-100人,健康志愿者或患者都
可以。其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会出现急性毒副作用,检验合适的安全给药剂量,并
初步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时间持续数月。如果没有严重的问题,例如
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就可进入II临床试验。大约70%药物能成功地通过这一阶段的试
验。
颖河6:I期临床试验,短期小规模。初步观察新药的安全性并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也
研究观察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疗效观察不是这一期的重点。可以选用少量
健康的正常人(志愿者)或病人进行人体试验,通常20-100人,持续数月。约70%药物可
成功通过,并进入II期临床试验。
方舟子7:II期临床试验为中期中等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300人。主要目
的是观察新药是否有疗效,也对短期的安全性做进一步观察。时间持续几个月到两年。
大约只有33%的新药能成功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颖河7:II期临床试验,中期中等规模。主要观察新药疗效,进一步观察安全性,调整
并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100-300人。持续几个月到两年。平均
约33%的新药可通过,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方舟子8:III期临床试验为长期大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0-3000人。目的
是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时间持续一到四年。约25-30%的新药可通过
这一阶段的试验。
颖河8:III期临床试验,长期大规模。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试验对
象是病人,通常1000-3000人。持续一到四年。约25-30%的新药可通过。
方舟子9:在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之后,制药公司就可向药监部门提出上市申请,由药监
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在美国,最后经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新药,只占最初
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20%。
颖河9: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新药,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之后,由制药公司负责提出
上市申请,FDA组织专家进行审批。最后经FDA批准可以上市的新药,只有最初申请进入
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20%。
方舟子10: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通常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
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其他已有药物进行比较,称为IV期临床。由于在做临床试验
时,儿童、孕妇和老人常被排除在外,因此在新药上市后,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这些群
体和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疗效和剂量范围,以获得更全面的资料。
颖河10:通常,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还要继续进行一期临床研究,称为IV期临床。主要
研究新药的长期疗效与毒性,与其他药物的比较等。在新药经批准公开上市之后,需要
进一步观察该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儿
童和老年病人,妇女和怀孕妇女,或者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剂量范
围,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资料。
方舟子11:有时候,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一种药物被发现能够有效地治疗恶性疾病,会
提前中止临床试验而直接用于治疗病人。例如,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的临床试
验在只进行了106天之后,发现它能显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立即
提前中止了该临床试验,并在批准其上市之前允许它被用于治疗4000多名艾滋病患者。
颖河11:在实践上,一旦发现某药可能影响病人的生存状态,就可能立即停止试验。举
例来说,当发现第一个治疗爱滋病的新药zidoculine---简称AZT---能明显增加病人存
活之后,FDA就立即提前终止了该药的临床试验,并在批准该药上市之前授权允许四千
多名爱滋病病人使用它。该药的临床试验只进行了(大约)106天就获准结束。
来源:法治周末
avatar
s*h
2


么"

【在 w*l 的大作中提到】
: 方舟子涉嫌抄袭调查:被指对人对己双重标准2011年11月29日 19:15
: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李秀卿
: 字号:T|T0人参与0条主评论 0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科普文章能否脱离学术规范
: ---《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抄袭疑案调查
: "即便我这篇文章完全根据颖河的系列文章写成,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称不上什么"
: 抄袭",因为科普文章和论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 法治周末记者 李秀卿
: 在方舟子被疑存在抄袭的众多文章中,发表在2006年12月11日《经济观察报》上的《现
: 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一文,是网上公认的影响力较大的一篇。
: 这篇文章在发表的第二天,就被网友指出涉嫌抄袭“颖河”的九篇系列文章《认识药物

avatar
t*d
3
李秀卿是谁啊?
教主:咱们查一查他(她)到底干过什么坏事,是否有造假行为,好不好?
众弟子曰:哈伊!
于是少佐负责查简历,中佐负责查文章,大佐负责分析文章和简历。

么"

【在 w*l 的大作中提到】
: 方舟子涉嫌抄袭调查:被指对人对己双重标准2011年11月29日 19:15
: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李秀卿
: 字号:T|T0人参与0条主评论 0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科普文章能否脱离学术规范
: ---《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抄袭疑案调查
: "即便我这篇文章完全根据颖河的系列文章写成,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称不上什么"
: 抄袭",因为科普文章和论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 法治周末记者 李秀卿
: 在方舟子被疑存在抄袭的众多文章中,发表在2006年12月11日《经济观察报》上的《现
: 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一文,是网上公认的影响力较大的一篇。
: 这篇文章在发表的第二天,就被网友指出涉嫌抄袭“颖河”的九篇系列文章《认识药物

avatar
a*e
4
建议156顺便联署打下这个

么"

【在 w*l 的大作中提到】
: 方舟子涉嫌抄袭调查:被指对人对己双重标准2011年11月29日 19:15
: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李秀卿
: 字号:T|T0人参与0条主评论 0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科普文章能否脱离学术规范
: ---《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抄袭疑案调查
: "即便我这篇文章完全根据颖河的系列文章写成,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称不上什么"
: 抄袭",因为科普文章和论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 法治周末记者 李秀卿
: 在方舟子被疑存在抄袭的众多文章中,发表在2006年12月11日《经济观察报》上的《现
: 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一文,是网上公认的影响力较大的一篇。
: 这篇文章在发表的第二天,就被网友指出涉嫌抄袭“颖河”的九篇系列文章《认识药物

avatar
D*n
5
这个是怎么回事?这就很恶劣了,抄袭加撒谎,很无耻。

么"

【在 w*l 的大作中提到】
: 方舟子涉嫌抄袭调查:被指对人对己双重标准2011年11月29日 19:15
: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李秀卿
: 字号:T|T0人参与0条主评论 0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科普文章能否脱离学术规范
: ---《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抄袭疑案调查
: "即便我这篇文章完全根据颖河的系列文章写成,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称不上什么"
: 抄袭",因为科普文章和论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 法治周末记者 李秀卿
: 在方舟子被疑存在抄袭的众多文章中,发表在2006年12月11日《经济观察报》上的《现
: 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一文,是网上公认的影响力较大的一篇。
: 这篇文章在发表的第二天,就被网友指出涉嫌抄袭“颖河”的九篇系列文章《认识药物

avatar
t*d
6
你们这些方黑,太不敬业了,连这个事情都不知道,丢人啊,丢到姥姥家去了。

【在 D******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是怎么回事?这就很恶劣了,抄袭加撒谎,很无耻。
:
: 么"

avatar
a*e
7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方舟子究竟抄了没有?
作者:李福洋
http://blog.sciencenet.cn/u/GumpForrest
前一段时间,俺写了篇题目耸人听闻的科普博文《香烟是一种放射性核污
染!》,同一时间内,好像有南方的那个报纸也发表了相关话题的文章,这是后
来才知道的。有一天,俺看到一条评论:方舟子写了一篇从题目到内容都与此文
相似的文章,有抄袭之嫌吗?俺一看,第一反应是一阵惊喜:出名的机会可来了!
然后就顺着链接就去看了一下,是挺像,从一些表达方式,基本数据都能找到
“抄袭”的痕迹,可一看人家投稿时间,俺顿时泄气了,只能拿“英雄所见略同”
安慰自己了。看来俺是出名无望了。
这几天又有人指控方舟子抄袭,还整到什么法制周末了,好不热闹啊。俺也
凑凑热闹,趟趟浑水。【】是俺的评论。
....................................................................
.......................................
附件:方舟子与"颖河"文章对比如下:
方舟子1:生理学家研究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各种生理功能和变化规律,生
物化学家研究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分子生物学家则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
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这样,我们就能从分子、细胞、器官到人体不同的层次
了解我们的身体在正常状态下都是如何运行的,而病变又是由于哪一方面发出了
异常。
颖河1:生理学家研究机体在正常条件下的各种功能及其变化规律,生物化
学家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分子生物学家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和发生在
分子水平的各种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试图从不同的层次---从器官水平到细胞与
分子水平---去理解这些改变,去思索药物将如何从细胞和分子层次上纠正这些
异常改变。
【这段话描述的都是基本定义和概念,能有点变化就不错了,还让人活不?
尽管如此,两个人的描述还是有差别的。方舟子介绍的生理学概念是人体生
理学(Human physiology), 颍河描述的是普通生理学;对生物化学的表述,方
舟子更准确些,“化学变化”和“化学”是有区别的;对分子生物学的表述也一
样,方舟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表述更准确些。这些都是老本行的基本常识,
用得着抄吗?】
方舟子2:有时候,研究人员能很快地发现这种特殊的化合物,这是很幸运
的。更多的时候,研究人员需要筛选成千上万种化合物,才能发现有效的少数几
种。
颖河2:科学家们有时很幸运,可能较快地要找到想要的化合物---比如前面
所说的那个酶抑制剂。但通常他们要在试验中一个个地检查几百个、几千个甚至
上万个化合物。
【这也叫抄袭?我晕!你要说方舟子抄了“From tube to patients” 我完
全同意。比较一下,谁对原文的编译更好些?内行人一眼就看出来了。颍河先生,
对不住您了,要说翻译,您的是直译,有些生硬。
Sometimes, scientists are lucky and find the right compound quickly.
More often, Gruen says,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must be tested.】
方舟子3:这些是无法在离体实验中观察到的。但是,出于人道的考虑,我
们也不能就直接拿人来做试验。因此,下一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做动物试验。
颖河3:在离体实验系统中就无法观察药物作用的这些特征。因此,下一阶
段研究人员需要采用另一套药物实验系统---动物实验,在动物身上进一步检验
这几种化合物的效果。
【这属于对药物开发流程和常规的介绍,方舟子说得简洁、准确。如果是
“抄“的,那也已进行了知识和表达方式的高级加工。】
方舟子4: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兔子、猫、狗、猴子等。在做动
物试验时,需要用到两种或更多种的动物,因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可
能会不同。
颖河4: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狗猫或猴子等,当然这些实验动物---称
为医学实验动物---的物种都经过特别甄别和培育,生物学特性相当明确,普通
的同类动物并不能担此重任。因为药物对不同的种属的动物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
通常需要在两种以上的不同种属的动物身上进行试验。
【同上,基本上等同于实验注意事项,千篇一律,大家都一样,没什么好说
的。】
方舟子5:有时候,人们会发现,一种药物的代谢产物甚至比药物本身还更
有效。
颖河5:有时研究人员会发现,药物的某种代谢分解产物可能比正在进行试
验的药物更为有效,或者药物必须经过机体代谢生成新的物质才能发挥疗效。
【你可以说这段像“抄袭“嫌疑,可是这是公共知识,为什么不准我这么说?
那还得看上下文!】
方舟子6:I期临床试验为短期小规模。试验对象通常为20-100人,健康志愿
者或患者都可以。其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会出现急性毒副作用,检验合适的
安全给药剂量,并初步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时间持续数月。如
果没有严重的问题,例如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就可进入II临床试验。大约70%
药物能成功地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颖河6:I期临床试验,短期小规模。初步观察新药的安全性并确定合适的给
药剂量,也研究观察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疗效观察不是这一期的重
点。可以选用少量健康的正常人(志愿者)或病人进行人体试验,通常20-100人,
持续数月。约70%药物可成功通过,并进入II期临床试验。
【Phase I trials are the first stage of testing in human subjects.
Normally, a small (20-100) group of healthy volunteers will be selected.
This phase includes trial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safety
(pharmacovigilance),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a drug. These trials are often conducted in an
inpatient clinic, where the subject can be observed by full-time staff.
The subject who receives the drug is usually observed until several
half-lives of the drug have passed. Phase I trials also normally
include dose-ranging,
客观地说,方舟子的表述和这段英文还是更接近,语言顺序也比较一致。
“大约70%药物能成功地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这条信息From Tube to patients
上的表格里都有。说这段抄,那是就太“霸王硬上弓”了。】
方舟子7:II期临床试验为中期中等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300
人。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有疗效,也对短期的安全性做进一步观察。时间持
续几个月到两年。大约只有33%的新药能成功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进入III期临
床试验。
颖河7:II期临床试验,中期中等规模。主要观察新药疗效,进一步观察安
全性,调整并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100-300人。持续几
个月到两年。平均约33%的新药可通过,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方舟子8:III期临床试验为长期大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
1000-3000人。目的是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时间持续一到四
年。约25-30%的新药可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颖河8:III期临床试验,长期大规模。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
量。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1000-3000人。持续一到四年。约25-30%的新药可通
过。
【7-8两部分,颍河是先把试验目的先交代了,可以看出是做药的内行;方
舟子只是按照图表先后顺序进行介绍和解释。】
方舟子9:在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之后,制药公司就可向药监部门提出上市申
请,由药监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在美国,最后经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的新药,只占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20%。
颖河9: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新药,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之后,由制药公
司负责提出上市申请,FDA组织专家进行审批。最后经FDA批准可以上市的新药,
只有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20%。
【药物研发流程至此,不这么说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完成III期临床试验”
制药公司“药监部门”“申请“上市,“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新药”,
还有最后一句话,“只有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20% ”,你试试组
合一下,看能造出什么句子来?】
方舟子10: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通常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药物在大范围长
时间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其他已有药物进行比较,称为IV期临床。
由于在做临床试验时,儿童、孕妇和老人常被排除在外,因此在新药上市后,特
别需要观察药物对这些群体和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疗效和剂量范围,
以获得更全面的资料。
颖河10:通常,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还要继续进行一期临床研究,称为IV期
临床。主要研究新药的长期疗效与毒性,与其他药物的比较等。在新药经批准公
开上市之后,需要进一步观察该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
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儿童和老年病人,妇女和怀孕妇女,或者某些特定的病人群
体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剂量范围,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资料。
【方舟子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与颍河的“长期疗效与毒性”显然不一样
嘛,“毒性”是有预期和相对针对性的观察,“安全性”的观察范围则宽泛多了,
其实在后期临床,观察的是安全性,而不是毒性。
另外方舟子还还加了“由于在做临床试验时,儿童、孕妇和老人常被排除在
外,因此在新药上市后,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这些群体和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
安全性”这段话进行了解释性补充,即为什么要特殊观察儿童妇女和老人,是不
是更清楚?
方舟子译抄的原文:Phase 4, Studies performed after a drug is
approved for marketing. The studies a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determine the long-term effect of a
drug; to study a patient population not previously studied; and for
marketing comparisons against other products and other uses. 大家自己
比较一下,谁抄得更像?】
方舟子11:有时候,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一种药物被发现能够有效地治疗恶
性疾病,会提前中止临床试验而直接用于治疗病人。例如,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
新药AZT的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106天之后,发现它能显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美
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立即提前中止了该临床试验,并在批准其上市之前允许它被用
于治疗4000多名艾滋病患者。
颖河11:在实践上,一旦发现某药可能影响病人的生存状态,就可能立即停
止试验。举例来说,当发现第一个治疗爱滋病的新药zidoculine---简称AZT---
能明显增加病人存活之后,FDA就立即提前终止了该药的临床试验,并在批准该
药上市之前授权允许四千多名爱滋病病人使用它。该药的临床试验只进行了(大
约)106天就获准结束。
【这段中的描述也还是有区别,颍河“一旦发现某药可能影响病人的生存状
态,就可能立即停止试验”这句话说得比较含糊,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方舟子
说法更清楚,那就是“明显有效,情况又很紧急,还磨叽什么,抓紧往临床用
吧”。
那个106天一说,可以算是“抄”的,方舟子解释过,他坦承受过颍河这个
说法的影响,已公开纠正。】
可以肯定地说,方舟子肯定也看过颍河的文章,后者对他的影响还是有。
科普就是传声筒,作者只是向公众介绍一些知识,是没有自己独立科学见解
和学术贡献的,与论文的标准完全不同。对一些科学问题或过程的描述想完全不
重样,那很难做到,不像文学和艺术,因为文学艺术玩的就是形式,失去了形式
那还剩什么?科学问题的表达往往中规中矩,涉及一些专业术语和一些数字,不
能乱扯,都会看上去很像。
"我认为那是抄袭",你就真死咬住那样说,那以后俺也不敢写科普了,多危
险呐!
我估摸着大家也不会有谁去看原文作比对,更不会去看英文比对,所以俺也
懒得把这些贴上了。
(XYS20110403)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么"

【在 w*l 的大作中提到】
: 方舟子涉嫌抄袭调查:被指对人对己双重标准2011年11月29日 19:15
: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李秀卿
: 字号:T|T0人参与0条主评论 0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科普文章能否脱离学术规范
: ---《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抄袭疑案调查
: "即便我这篇文章完全根据颖河的系列文章写成,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称不上什么"
: 抄袭",因为科普文章和论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 法治周末记者 李秀卿
: 在方舟子被疑存在抄袭的众多文章中,发表在2006年12月11日《经济观察报》上的《现
: 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一文,是网上公认的影响力较大的一篇。
: 这篇文章在发表的第二天,就被网友指出涉嫌抄袭“颖河”的九篇系列文章《认识药物

avatar
w*l
8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
[转载]方舟子抄袭颖河铁证如山
已有 625 次阅读 2011-4-11 11:42 |个人分类:伪劣科普打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
键词:方舟子 抄袭 剽窃 剽客 颖河 药物 临床实验 FDA
【寻正按:方舟子抄袭颖河一案,简单地说,如果不是文盲,就不难鉴别,但偏分到学
者级别,反而不易辩别了,不是汉语的问题,而是人品问题,是屁股问题,就象普世价
值一样,其实是人就懂,但知识多,小心眼多,就会不懂了。不懂也行,但有些人长得
丑,偏要做秀吸引眼球,妨碍观瞻,就不得不让人发声讽刺了。针对方舟子的抄袭,读
读颖河原文,再读方舟子抄袭之文,直觉一下子就搞定了,但有好事者非要上升到理论
高度,这里是学术水平的鉴定。颖河原文也是抄袭之作,涉及大量的编译,但也有原创
内容,颖河原文中有多处错误,方舟子一一照抄,并不限于本文所提及内容。】
亦明:一个 ID 是“难度五级”的网友,于 07年2 月 8日在万维读者网的学术与教育
论坛发表了一篇题为《方舟子确实抄袭了颖河的文章》的文章,算是给这桩抄袭案钉上
了最后一枚钢钉。
该文摘录如下:
认真读了一下 FDA 的文字,From Test Tube To Patient,对比了颖河和方舟子的文字
,笔者得出的结论是:方舟子确实抄袭了颖河的文章。
我按确定抄袭难度从易到难分五个级别,对方舟子抄袭颖河这个问题进行分
析。
难度一级:文字分段相同
对比颖河和方舟子的文字,可以看出他们在介绍三期临床实验时,同样都用了三段文字
。这确实会引起读者的怀疑。
难度二级:内容组织相同
注意看颖河对第一期临床实验的描述,这段文字在内容的组织上超出了 FDA 表格的内
容,引用了在 FDA 文中第 27 页的相关描述,即在实验对象的选择、以及实验235 的
目的等等方面补充了第 30 页上表格中第一期临床实验的内容。这种文字内容的组织,
应该说是比较特殊的。方舟子的这段文字却与颖河的文字再次完全相同,他同样引用了
27 页上对一期临床实验的描述,用来补充表格的内容。如果这是巧合,那应该比上边
难度一级的“分段相同”,概率低多了。
方舟子没有完全通过难度二级的检验,我们不得不存疑了。
难度三级:自创措词相同
颖河在介绍三期临床实验时,在三段的开始分别用了“短期小规模”,“中期中规模”
和“长期大规模”。这三个措辞并没有出现在 FDA 的表格中,也没有出现在其文字描
述里,显然是颖河自创的。方舟子使用了同样的这三个词汇。难道又是巧合吗?虽然也
许方舟子有能力对三期临床实验进行这种概括,但与颖河的文字如此一致,确实令人难
以想象,可能性太小了。
方舟子基本没有通过难度三级的检验,很有可能他抄袭了颖河的文章。
难度四级:引用数字相同
注意 FDA 表格里第二期和第三期临床实验的患者数目,第二期是“数百人”,第三期
是“数百至数千人”。在颖河的文章里,却把二期的“数百人”改成了 100 - 300 人
,把三期的“数百至数千人”改成了 1000 - 3000 人。这些具体的数字并未在 FDA 的
文字里出现,估计应该是颖河参考了其他的文献,或者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来的。不
幸的是,方舟子也在这里舍弃了 FDA 文里有关参加实验人数的大概数字,而使用了与颖
河完全一样的 100 - 300 人和 1000 - 3000 人!这已经不可能是巧合了。
方舟子没有通过难度四级的检验,基本可以肯定他抄袭了颖河的文章。
难度五级:理解错误相同
应该说鉴定抄袭的一个铁证,就是对原文的错误照抄不误。方舟子的文章里就存在这样
的铁证。
颖河的文章里举例说某种治疗癌症的药物,临床实验只进行了 106 天,因为发现有疗
效,即告结束。颖河在这里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把 FDA 文里的 107 天误读成 106 天
;二是把 FDA 文里所说的批准申请用了 107 天,错误地理解成实验只进行了 106 天
。同样不幸的是:方舟子也犯了与颖河丝毫不差的错误。
方舟子没有通过难度五级的检验,他确实抄袭了颖河的文章。
综上所述,如果说第一和第二级难度的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因为基本没有超出 FDA 的文
字,方舟子的文章还有可能与颖河的文章巧合的话。第三第四和第五级难度的问题已经
完全超出了 FDA 的文字内容,属于颖河的文章独有的,恰恰是在这些完全超出 FDA 文
字内容的方面,方舟子与颖河的文章完全一致——同样的措词,同样的数字,同样的错
误。可以肯定,方舟子文章的这部分内容是来源于颖河的文章。也就是说,方舟子剽窃
了颖河。
avatar
D*n
9
我觉的结论错了 :“可以肯定地说,方舟子肯定也看过颍河的文章,后者对他的影响
还是有”
如果说是肘子参考过颍河的文章,这样的事实更让人信服一点。但如果是我的话,给定
所作改动不大,结尾会写上参考某某某的文章,毕竟颍河的文章也是中文发表,肘子参
考的不仅仅是内容,还有翻译。

【在 a*****e 的大作中提到】
: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
: 方舟子究竟抄了没有?
: 作者:李福洋
: http://blog.sciencenet.cn/u/GumpForrest
: 前一段时间,俺写了篇题目耸人听闻的科普博文《香烟是一种放射性核污
: 染!》,同一时间内,好像有南方的那个报纸也发表了相关话题的文章,这是后
: 来才知道的。有一天,俺看到一条评论:方舟子写了一篇从题目到内容都与此文
: 相似的文章,有抄袭之嫌吗?俺一看,第一反应是一阵惊喜:出名的机会可来了!
: 然后就顺着链接就去看了一下,是挺像,从一些表达方式,基本数据都能找到

avatar
a*e
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对“方舟子抄袭颖河”一事再说几句
·方舟子·
关于《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一文是否抄袭了颖河系列文章《认识药物》
一事,我以前已经说过了,两篇文章都是参考了FDA出的一本资料写的,所以有
些段落相似,例子、数据都相同。颖河的文章是提交新语丝发表,经我审阅后登
出的,我当然是读过的,还向别人推荐过,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有比较深的印象,
写的时候也受其影响,比如那个“106天之后”。但我那篇文章并非照着颖河的
文章写的。
因为《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收入《科学成就健康》,有人近日又别有
用心地再提“抄袭”,到处张贴。我本来懒得去理的,因为说得再多,也挡不住
这些相信谎言千遍成真理的人继续唠叨个不停,比如我“抄袭”《科学》论文一
事,我澄清了多少次,那些骗子和帮闲们不是还在继续诬陷我吗?北大哲学系的
刘华杰不还继续用捏造事实的手法写成一篇论证我“抄袭”《科学》论文的“论
文”,被杨玉圣拿去发表在国内一份名叫《社会科学论坛》学术期刊上吗(那份
期刊的编委个个都是瞎了眼)?但这几天有人自称是我的支持者,断定我的确
“抄袭”了颖河文章,发email要我为此道歉,还有人在blog上贴文,也自称是
我的支持者,为我的“抄袭”而感到“悲哀”。这倒要让我为这些被误导的“支
持者”感到悲哀了,就再浪费时间多写几句吧。
据说是新发现了我抄袭颖河的铁证,即对三期临床试验的介绍部分。指控者
称,FDA文关于三期临床试验的介绍只有一个表格,“方舟子和颖河都是对着同
一张表格用文字进行描述,为何描述出来的文字相似度那么大?”
该指控者在这里撒了一个谎。实际上,FDA文的正文也对三期临床试验有介
绍,并非只有一个表格。做为对常识性的程序的介绍,出现某种相似性本不足为
奇。但是如果仔细核对我和颖河的介绍,会发现实际上在具体措辞上还是有所差
别的,将差异之处与FDA文比较,恰恰可以证明我是根据FDA文而不是颖河文做介
绍的——因为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我要比颖河更贴近原文。
例如,对I期临床试验的介绍,颖河称其“初步观察新药的安全性并确定合
适的给药剂量”,我则更精确地说“其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会出现急性毒副
作用,检验合适的安全给药剂量”,我根据的就是FDA文的说法,“These phase
1 studies assess the most common acute adverse effects and examine the
size of doses that patients can take safely without a high incidence
of side effects.”所以出现了颖河用“安全性”而我用“急性毒副作用”,颖
河用“确定”而我用“检验”的差异。我的这部分介绍中还有一句话为颖河所无:
“如果没有严重的问题,例如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就可进入II临床试验。”这
也是根据的FDA文:“If phase 1 studies don’t reveal major problems,
such as unacceptable toxicity,...”
对II期临床试验的介绍,颖河说“进一步观察安全性”,我说“也对短期的
安全性做进一步观察”,多了“短期的”一语,也是因为原表格中有此说法。
顺便说一下,我这篇文章其实早在2004年就写好了,一直没有发表,只是在
2005年《中国新闻周刊》就“爱滋病新药疑云”采访我时,希望我提供一个介绍
三期临床试验的小资料,我才把这部分内容给了他们,登出时并没有署我的名字,
我也不介意,因为这种格式化的介绍其实没有什么原创性的。我之所以提及此事,
只是不想万一有人发现我的介绍与《中国新闻周刊》上的小资料一字不差,来指
控我抄袭了《中国新闻周刊》。
其实即便我这篇文章完全根据颖河的系列文章写成,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
也称不上什么“抄袭”,因为科普文章和论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人(那些骗
子和帮闲们)为了诬陷我抄袭,故意混淆科普文章和论文的区别,比如那位一贯靠
造假来打假的杨玉圣竟为此将我比作汪铭铭,也有人(我的“支持者”)则是不
懂这二者的差别。对后者,我抄一段我在《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收入《研
究生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话,希望以后别再以我的“支持者”的身份来为
我“悲哀”:
“在看待剽窃的问题上,也要防止采用过分严格的标准。这需要注意三种情
形:一、必须对别人的观点注明出处的一般是指那些比较新颖、比较前沿的观点,
如果不做说明就有可能被误会为是论文作者的原创。对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常识、
即使不做说明也不会对提出者的归属产生误会的观点,则可以不注明出处。二、
有可能构成语句方面的剽窃的是那些有特异性、有一定的长度的语句,由不同的
人来书写会有不同的表述,不可能独立地碰巧写出雷同的句子。如果语句太短、
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
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剽窃的问题。三、
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
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
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表述方面的剽窃,必须用自己的语言
进行介绍。”
2007.2.3.
(XYS200702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在 D******n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的结论错了 :“可以肯定地说,方舟子肯定也看过颍河的文章,后者对他的影响
: 还是有”
: 如果说是肘子参考过颍河的文章,这样的事实更让人信服一点。但如果是我的话,给定
: 所作改动不大,结尾会写上参考某某某的文章,毕竟颍河的文章也是中文发表,肘子参
: 考的不仅仅是内容,还有翻译。

avatar
a*e
11
新浪果然是方黑啊,07年的事11年拿出来炒冷饭

【在 a*****e 的大作中提到】
: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 对“方舟子抄袭颖河”一事再说几句
: ·方舟子·
: 关于《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一文是否抄袭了颖河系列文章《认识药物》
: 一事,我以前已经说过了,两篇文章都是参考了FDA出的一本资料写的,所以有
: 些段落相似,例子、数据都相同。颖河的文章是提交新语丝发表,经我审阅后登
: 出的,我当然是读过的,还向别人推荐过,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有比较深的印象,
: 写的时候也受其影响,比如那个“106天之后”。但我那篇文章并非照着颖河的
: 文章写的。
: 因为《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收入《科学成就健康》,有人近日又别有

avatar
t*d
12
这个一直有人炒啊。从来没停,只是有些新的方黑和方粉孤陋寡闻而已。
不是很多方粉说:方舟子一打一个准,方舟子从来不造假。
07年到现在也不算太长时间,方舟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在 a*****e 的大作中提到】
: 新浪果然是方黑啊,07年的事11年拿出来炒冷饭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