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国禁止男男性行为者献血被指歧视男同性恋
avatar
我国禁止男男性行为者献血被指歧视男同性恋#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M*n
1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4日03:39 京华时报
从本月起,我国解除了一项执行了14年的禁令:不接受女同性恋者捐献血液。而对
于男同性恋者献血行为,仍加以禁止。
新公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为何对女同性恋者献血行为解禁?为何仍限制男
同性恋者献血行为?血站能否检测出献血者血液里的艾滋病病毒?新规是否具有可操作
性?
昨天,本报对话反歧视维权专家陆军、中国人民大学行政法专家王贵松。
“如果感染者在病毒窗口期献血,以现在的技术无法判断出血液中是否携带艾滋病
病毒。加强血液检测筛查力度,才是消除歧视、平等待人的有效方法。”
京华时报:新规实施后引发热议,作为反歧视方面的公益人士,如何看待此事?
陆军:与2001年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相比,新《献血要求》将同性恋者
禁止献血改为男男性行为者禁止献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进步。新规允许女性
同性恋者献血,体现了社会对同性恋者的包容。但将男男性行为者排除在可献血者之外
,对于部分男同性恋者来说,可能会加剧大众对男同性恋者的恐惧心理。可以说是既有
进步,也有缺陷吧!
京华时报:血站能否检测出献血者血液里的HIV病毒?
陆军:目前,科技水平可以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检测,从而排查出带有HIV、梅毒
等病毒的血液。但HIV病毒有窗口期(所谓窗口期,是指HIV最初进入人体到产生可检测
出病毒抗体的时间,通常为两周到三个月,最长可达六个月),如果感染者在病毒窗口
期献血,以现在的技术无法判断出血液中是否携带艾滋病病毒。但建议血站是否可以考
虑将同性恋者所献的血液储存六个月后再检测,检测通过后再予以入库。
而且,当前未知的传染病很多,如果每出现一种恶性传染病就增加一些禁止献血的
人群,这样永远无法完全保证所献血液安全。加强血液检测筛查力度,才是消除歧视、
平等待人的有效方法。
京华时报:为女同性恋者献血解禁是何原因?
陆军:男同性恋者患有HIV的几率比常人要高,但女同性恋者传播HIV等经血液传播
疾病的风险的几率并不比常人高。可能是出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考虑,此次出台的新规
解除了女同性恋者不得献血的禁令。
其实,同性恋者与献血之间并不存在对立的关系,关键在于人的行为。男同性恋者
如果没有男男性行为,或者以安全的方式进行同性性行为,并不会传播HIV等高危疾病
。因此,此次新规明确规定,禁止男男性行为者献血,而独身男同性恋者并不在禁止献
血之列。
京华时报:国外是否有禁止男男性行为者献血的规定?
陆军:有的。例如在美国,男同性恋者献血也是被禁止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新规
符合国际惯例。
其实,禁止同性恋者献血可操作性的问题,是一种世界性难题,目前在国际上尚无
完善的解决方案。
■人物
陆 军
反歧视公益机构北京益仁平中心常务理事,2003年开始从事反歧视法律维权、立法
倡导。曾代理及协助了五十余起反歧视诉讼案,包括中国第一例女性相貌就业歧视案、
中国第一例女工乙肝歧视案、中国第一例同性恋起诉献血歧视案。协助十多位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撰写了反歧视议案、提案和建议。
王贵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致力于研究行政法的传统领域和个别
现代问题,以及宪法的个别核心问题和一些边缘问题。曾主持“行政裁量的正义”“行
政裁量的司法审查强度研究”等多个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著《行政信赖
保护论》《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的难题》等三部教材。
■关键词
男同性恋者禁献血
7月1日,卫生部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正式实施,新规对同性恋者献血的相
关规定做了修订。新规指出,易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有吸毒史、男男性
行为及多个性伴侣的人不允许献血。按照新规,女同性恋者的献血行为被“解禁”。
“新规可操作性较低,但也有强制执行力,违规者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但
这些处罚规定在实际的执行中存在很大的困难。”
京华时报:从行政法的角度来看,您认为新规的改动是否合理?
王贵松:新规提高献血年龄上限、增加献血量的选择范围、允许女同性恋者献血等
方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仍然禁止男男性行为者献血,有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嫌疑,
也对男同性恋者是一种歧视。
依据新规,献血者在献血前要如实向血站告知自己的详细信息,其中包括是否是同
性恋者,此举有侵犯同性恋者隐私的嫌疑。毕竟在现在的社会观念中,有些同性恋者不
愿将自己的性取向告知陌生人。但依据新规,同性恋者献血时需如实告知医生,不利保
护其个人隐私,也涉嫌歧视男性同性恋者。
京华时报:新规禁止男男性行为者献血,实际中如何操作?
王贵松:我个人认为其可操作性较低。以现在的技术手段,无法检测某人是否是同
性恋者,只能靠献血者主动告知。采血人员只能依靠对献血者的问询和其近期身体及生
活状况调查表来获知献血者的信息。由于无法核实献血者所填信息真伪,如果男同性恋
者隐瞒实情,采血人员也无法分辨。
目前就国内的情况来看,除少数大胆表明自己喜欢同性的同性恋者外,大部分同性
恋者比较低调,仅有亲近的亲属或朋友知道详情,甚至还有连亲属也不知道其真正性取
向的同性恋者。因此,辨明献血者是否是男同性恋者存在极大困难,其可操作性较低。
京华时报:既然操作性较低,为何卫生部仍然出台该项规章?
王贵松:卫生部此次公布执行的新《献血要求》虽然属于规章类别,但也有强制执
行力,违规者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卫生部可能是考虑到国内、国际上的现状,
需要表明一种态度,即为了保障所采血液的可用性和用血安全,限制高危人群献血。
京华时报:这种强制执行力如何落实,是否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王贵松:在新《献血要求》中没有具体的处罚规定,仅是规定不如实填写者,因所
献血液引发不良后果,应按照法律规定承担一定责任。主要依据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
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血站管理办法》等。
其实这些处罚规定在实际的执行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如男同性恋者隐瞒身份献血,
除非引发了不良后果,否则极难发现,也就无从进行处罚。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周琦实习记者林露虹本报漫画谢瑶
avatar
e*g
2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只能证明血检没办法排除爱滋病,如果不是马上要死了,不能用血
库的血。

【在 M*****n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4日03:39 京华时报
: 从本月起,我国解除了一项执行了14年的禁令:不接受女同性恋者捐献血液。而对
: 于男同性恋者献血行为,仍加以禁止。
: 新公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为何对女同性恋者献血行为解禁?为何仍限制男
: 同性恋者献血行为?血站能否检测出献血者血液里的艾滋病病毒?新规是否具有可操作
: 性?
: 昨天,本报对话反歧视维权专家陆军、中国人民大学行政法专家王贵松。
: “如果感染者在病毒窗口期献血,以现在的技术无法判断出血液中是否携带艾滋病
: 病毒。加强血液检测筛查力度,才是消除歧视、平等待人的有效方法。”
: 京华时报:新规实施后引发热议,作为反歧视方面的公益人士,如何看待此事?

avatar
i*y
3
男男性行为者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也不能捐骨髓和血液吧。爱滋的感染有窗口期间,这
谈不上是歧视吧。

【在 M*****n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4日03:39 京华时报
: 从本月起,我国解除了一项执行了14年的禁令:不接受女同性恋者捐献血液。而对
: 于男同性恋者献血行为,仍加以禁止。
: 新公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为何对女同性恋者献血行为解禁?为何仍限制男
: 同性恋者献血行为?血站能否检测出献血者血液里的艾滋病病毒?新规是否具有可操作
: 性?
: 昨天,本报对话反歧视维权专家陆军、中国人民大学行政法专家王贵松。
: “如果感染者在病毒窗口期献血,以现在的技术无法判断出血液中是否携带艾滋病
: 病毒。加强血液检测筛查力度,才是消除歧视、平等待人的有效方法。”
: 京华时报:新规实施后引发热议,作为反歧视方面的公益人士,如何看待此事?

avatar
m*c
4
只要限制了某些人残害他人就是歧视,只有随意传播HIV才是基本人权!

【在 i*****y 的大作中提到】
: 男男性行为者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也不能捐骨髓和血液吧。爱滋的感染有窗口期间,这
: 谈不上是歧视吧。

avatar
D*r
5
应该的。医疗行业人命关天,让政治正确见鬼去吧

【在 M*****n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4日03:39 京华时报
: 从本月起,我国解除了一项执行了14年的禁令:不接受女同性恋者捐献血液。而对
: 于男同性恋者献血行为,仍加以禁止。
: 新公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为何对女同性恋者献血行为解禁?为何仍限制男
: 同性恋者献血行为?血站能否检测出献血者血液里的艾滋病病毒?新规是否具有可操作
: 性?
: 昨天,本报对话反歧视维权专家陆军、中国人民大学行政法专家王贵松。
: “如果感染者在病毒窗口期献血,以现在的技术无法判断出血液中是否携带艾滋病
: 病毒。加强血液检测筛查力度,才是消除歧视、平等待人的有效方法。”
: 京华时报:新规实施后引发热议,作为反歧视方面的公益人士,如何看待此事?

avatar
i*y
6
说句实话,女同性恋者是最不可能感染HIV的族群,比异性恋者要安全很多。异性恋感
染者也有窗口期。异性恋者的风险远远大于女同性恋者。

【在 m**c 的大作中提到】
: 只要限制了某些人残害他人就是歧视,只有随意传播HIV才是基本人权!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