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第五章 艰难时世 1972~1976(四) (转载)
avatar
第五章 艰难时世 1972~1976(四) (转载)#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c*g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arsening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第五章 艰难时世 1972~1976(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26 18:07:04 2012, 美东)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2&tid=114&pid=1295
那个时代治安倒是很好。一九七六年春节期间我们家两次遭了盗窃,小偷别的什么都没
动(不过,除了那台收音机以外,当时也是一贫如洗的我们家也的确没什么东西值得偷
),只偷走了放在桌上的两盘饺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 艰难时世 1972~1976(四)
十一、短缺时代
如果说,在那个时代除了政治迫害、户口歧视之外,还有什么让人刻骨铭心的,那就是
无所不在的短缺。“短缺”二字对今天的年轻一代可能是非常陌生了,今天的年轻人除
了缺钱,感觉不到什么物资的短缺。是的,最珍贵的往往是最不起眼的东西,平时人们
只看得到金银珍贵,但没有人去多想,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和到处流淌着的水,对一
个人的生命来说才最珍贵,如果没有空气和水,多少金银都是无用的。然而在那个时代
,基本生活物资的短缺是家常便饭,影响到了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当然,高高在上的
官僚另当别论)。为此,当时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匈牙利,有一位经济学家亚诺什.
科尔内专门研究了这种现象,还写出了一本《短缺经济学》。
在取得了“年平均增长12.5%”的“巨大成就” 二十多年以后的七十年代,我国人民的
生活仍然极度贫困。当时的粮食供应是根据不同工种来的,重体力劳动如铁工、木工就
多一点,脑力劳动和轻体力劳动的就少许多。当时我父亲定量是四十五斤,母亲只有二
十多斤。供应的粮食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是粗砺得难以下咽的玉米面和高粱面,故而吃
上一顿纯粹由白面做成的馒头,都成了很多人家难以实现的梦想。副食供应更差,每人
每个季度定量仅供应肉五两(二百五十克),食用油五两。不但粮食和肉类和食用油要
定量,连布、糖、蛋,甚至豆腐……几乎一切生活必需品也要定量供应。而农村户口的
家属,却是连这一点可怜的供应也是没有的。
时至今日,我常看到有少数人回忆以往毛泽东时代“幸福生活”时还经常念叨说,那时
猪肉几毛一斤,粮食几分一斤,没有从当时经历过来的人乍听起来确实感到挺便宜。可
这些人独独“忘记”了,这个价格只是理论上的价格,或者说是基本上不存在的价格。
因为,当时只是按定量供应发放票证,如果没有这小小的票证,多少钱也买不来这些东
西。而一个月一两、二两的猪肉配给,不到一两的食用油,如何满足老百姓生活的基本
需求?当时中国老百姓不仅收入低,而且就这么可怜的收入也并不能购买到可以满足基
本需求的生活用品,这为以后发生通货膨胀早已打下了基础。
近一些年以来,随着对出版控制的放松,一些能够真实反映中国老百姓真实生活情况的
统计数据被披露出来,下面我就摘录一段: 一九七六年,人均占有粮食381斤,低于
1952年395斤,比最高的1956年(409斤)低28斤;食用油为3.2斤(平均每月2.66两,
每天0.88钱),低于1952年(4.2斤),比最高的1956年5.1斤低1.9斤;棉布23.6尺,
低于1956年(25.9尺),比最高的一九五九年低5.6尺。人均住房面积,则从1952年的4
平方米下降到一九七六年的3.2平方米。(【注】资料来源: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情况分析》一文,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出版)看到这些少
的可怜的数据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在当时中国这个官僚队伍庞大的国家里,身居高位
的官僚们,比一般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几乎不用任何限制的配给份额,因此普
通老百姓享受到的东西比这些统计数据反映得还要少。这就是那个时代经济“每年增长
12.5%”的真相。
铁Z局作为一个大企业,是工人阶级中排名最靠前的“铁老大”,特别是与当时特别短
缺的铁路运输方面关系密切,单位也有不少运输汽车,因而在物资供应方面享有比一般
地方单位好得多的待遇。当时,单位有个供应段,专门有采购员在过节之前从外地运来
一些生活物资,缓解物资匮乏的情况。有时从东北运来一些大米,有时又从四川运来一
些猪肉,有时又从青岛运来一些带鱼。八十年代中期还有一次,竟然运回了价格昂贵的
鲳鱼。那时还很少听说什么冰箱冰柜,因此生鲜猪肉一般过年天冷的时候才会有,物资
运来以后,往往是先按记账方式分发,等节过了以后才挨个收钱。每当当地老百姓看到
铁Z局发放物资时的热闹情景,无不嫉妒得要死。
一九七六年,随着大刮“批邓”风,国民经济又开始下滑,特别是交通运输不畅。体现
在老百姓那里,就是物资供应极度紧张。一九七六年元旦,太谷县街上竟然没有一处卖
肉的。除夕下午,我的父亲和几个工人在街上转了一大圈,无功而返。想着过元旦家里
却没有一丁点肉,不禁心急如焚。其他几个工人郁闷地回家去了,我的父亲不甘心,又
来到处机关院内。一走进处机关大院,就发现一大群人围在一辆解放汽车旁,人声鼎沸
。原来,供应段刚刚从外地运回了一车猪头。我父亲一看人太多挤不进去,就对卖猪头
的工友任××大喊一声:“老任,帮我留个猪头!肥一点的!”任师傅是父亲的老相识
,听到以后就从车上挑了一个大猪头,放在自己柜台下面,等到人散去了,我父亲才拿
回家。
一回到家里,正看到我的母亲坐在家里发愁:快过节了,什么食品都没有。此时一见父
亲提着那一个猪头回来了,顿时非常兴奋,一家人算是过了一个有肉的元旦。
到了一九七六年春节,我父亲为了买上定量的二斤豆腐,从早上四点排队一直排到下午
才买到,把豆腐放回家,又排队买肉……买回的都是瘦肉,因为肥肉都被“走后门”的
人买回去了。有人肯定会惊奇地问:卖给你瘦肉还不好?我就喜欢吃瘦肉啊!不过,那
时的人们既缺肉、又缺油,喜欢买肥肉解馋或者炼油,跟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那些卖
肉的、卖豆腐的,简直成了上帝,不管你是大学教授还是工程师,人人都得向他们陪笑
脸以巴望能弄点肥肉解馋——然而这些人非常懂得如何把自己手中的权力最淋漓尽致地
发挥出来,恶劣的服务态度让人难以忍受。文革时期随着物资的长期短缺,“走后门”
之风愈演愈烈,后来发展到“不正之风”,又发展到今天的腐败。如今父亲回忆起这段
历史,吃惊地说:“人的适应性可真强,当时那么苦的日子,真不知道是怎么挺过来的
?现在想想都后怕,当时就为了吃上一口肉,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大劲头排十几个小时的
队?”
尽管有人说文革是为了“整腐败分子、特权阶级”,但实际上那个时代照样有腐败分子
、特权阶级,而且为数不少。虽然从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能与今日腐
败分子、特权阶级同日而语,但是与当时的普通工人相比,干部们的生活就是强得多。
那时的白糖异常紧俏,平时根本就见不到,一般人只能以糖精代替。然而,我的父亲就
曾亲眼见到,单位头头们家里的白糖放得时间太久而变质,竟然被白白扔掉。此外,头
头家里还有不少上海产的巧克力奶糖、麦乳精、名烟名酒等等,这在普通工人家里是根
本见不到的。
不仅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短缺,一段时间里,全国一度“八亿人民八部戏”,
虽然有些夸张,但基本上见不到什么文艺作品倒是真的。即便偶尔有几部文艺作品,也
是硬套“文革”公式,贯穿“两条路线斗争”,无论是描写大庆油田的,描写南京长江
大桥建设的,还是描写农村的,除了环境变变,情节、人物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我在上
大学时候,买了学校处理的图书馆藏的几本书,其他几本名字忘记了,只记得其中有一
本叫《南京长江大桥》。这几本书尽管描写的事情不同,但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却是一样
公式化:一个存在糊涂认识的老革命,一般担任正职;一个苦大仇深的造反派,虽然不
担任很高职务,但革命路线站的稳,在工人或农民里威望很高,一呼百应;一个走资派
或者阶级敌人,一般担任副职,副总指挥、副厂长之类角色,总是搞破坏,甚至执着到
了冒着生命危险搞破坏的变态程度;一个头脑简单的革命群众,特别容易被坏人蒙蔽,
被教育后又幡然悔悟,又变成特别坚强的革命战士。这类“文艺作品”情节大体相似:
阶级斗争特别复杂,坏人隐藏很深,除了火眼金睛的造反派以外谁也识不破,造反派觉
得困难时都在半夜学毛著,学着学着豁然开朗,于是往往站到窗前,推开窗户,“一股
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窗外万家灯火”。结局千篇一律:坏人想尽办法破坏,最后狗急
跳墙,结果被造反派带领革命群众抓个现行;老革命受到教育,头脑简单的群众获得成
长。人物也没有个性,只有“好”与“坏”的面具和标签。
十二、也有值得怀念之处
不过,那个时代治安倒是很好。一九七六年春节期间我们家两次遭了盗窃,小偷别的什
么都没动(不过,除了那台收音机以外,当时也是一贫如洗的我们家也的确没什么东西
值得偷),只偷走了放在桌上的两盘饺子。虽然父母为这两盘饺子的丢失也心疼(那可
是来之不易的细粮和肉啊!),但想到那个小偷定是家里连过年的钱都没有了才会铤而
走险的,因此反而可怜起他了。另一次,小偷在大年三十晚上偷走了家里挂在外屋的一
块肉。那个小偷定是个走投无路的老实人,当时家里买了两块肉,一块大一点,新鲜一
点;另一块小一点,不太新鲜了。山西冬天外边冷,屋里暖和,为了保鲜就把两块肉挂
在冷一点的外屋。小偷只拣那块小一点的肉偷走了。我父母发现后,不但不骂那个小偷
,反而感叹,那是一个好人。
我三、四岁时父母每天上班,就把我和姐姐锁在家里。那时也没什么防盗网、防盗门,
调皮的我就把窗户玻璃上的钉子拔下来,跑出去玩。姐姐不敢跑,我就独自上街。有一
次我自己跑到离家好几里外的电影院去,人家不让进,我就在门口玩起来。等到中午父
母回家不见了我,急的发疯,全城都找遍了也没找到。后来邻居跟父母说我临走时跟他
们说了句“影影”,于是父母猜我会不会跑到电影院了?等心急火燎地到了电影院,看
到我正在和几个小孩坐在地上玩呢!还有一次,父亲跟母亲说要随单位文工团去“七五
三”兵工厂调演,他们说话时我听到了,知道又可以吃上些肉啦,就自己跑到去那“七
五三”兵工厂的必经之路旁等着,等到父亲单位的大客车来到这条路上,大家异常惊讶
地发现了我,于是我就上了车,吃上了一顿大肉——当今,就是给我十个胆子,我也不
敢让自己的小孩这样单独行动。
那个时代还有一些值得留恋的地方,比如说公费医疗。七十年代,父亲的一名姓赵的工
友因为铁屑插进手掌中化脓引起败血症,局医院没法治立刻就转送到北京的铁路总医院
,还派了三个人轮流招呼,一直到痊愈。还有一位段姓工人,一九七二年因为肠癌被送
到上海铁路医院,开刀后截去了一段肠子。但是由于肠道缩短而导致吸收很差,人饿得
不成样子。后来单位又把他送到上海铁道医院,植入了一段动物肠子,手术很成功,至
今还健在。还有一位姓苏的工人,一九七六年脑部因绦虫孵化而导致腹水压迫视神经失
明并经常性昏厥,转至上海铁路医院植入永久性水泵(国产),抽出腹水后眼睛复明,
一年后水泵坏了,又送到上海铁路医院植入美国进口的永久性水泵,健康存活了十七年
,也是分文不收。
虽然生活在“广阔天地”里的农民没有公费医疗,但当时的医疗费用是非常低廉的,一
个感冒之类的疾病,一两块钱就治好了。而且那时医生的职业道德非常好,例如我的姐
姐出生时我母亲难产,那样的情况医生也不用产钳(用产钳容易导致胎儿畸形),而是
慢慢地用宽布带子一点点往下勒,前后折腾了好十几个小时。结帐时,仅仅花了十二块
钱。此外,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医院也是先救人,再收钱,有些确实没有钱的,也就算
了。那时的人们尽管穷,但很少有从事坑、蒙、拐、骗、抢的。因此,建国后我国居民
人均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从三十五岁提高到六十七岁,而改革开放之后,虽然经济建设
搞得不错,但人均寿命却基本没有提高,甚至已经不及斯里兰卡等贫穷国家。这难道不
令人深思吗?
再看看“医疗产业化”的今天:据《××晚报》报导,一位七岁的小男孩三年前由于阑
尾炎引起的肠粘连而动了造瘘手术,将其两截小肠留在体外进行排泄引流。由于无钱进
行第二期手术,三年多来,小孩的肠子一直挂在体外!看了这个报导,不知读者有什么
感想。我本人可以断言:我刚才列举的三位普通工人,如果在今天恐怕没有一个可以幸
存下来,因为他们和这个小男孩一样,没有钱。——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生存状况,一
些人反而又怀念起毛泽东时代,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