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南方都市报:老干部赵玉书的复出与洗白
avatar
南方都市报:老干部赵玉书的复出与洗白#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C*0
1
摘要: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建国初期那批老干部,已经陆续凋零,在回顾从政生涯时
,却鲜见他们有自我检讨与反省;更多时候,他们是在琢磨着如何为自己树碑立传,赢
得身后名声。原安徽凤阳县委书记赵玉书,大概可以算作一例。
■史鉴散照
◎韩福东资深媒体人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建国初期那批老干部,已经陆续凋零,在回顾从政生涯时,
却鲜见他们有自我检讨与反省;更多时候,他们是在琢磨着如何为自己树碑立传,赢得
身后名声。原安徽凤阳县委书记赵玉书,大概可以算作一例。
凤阳县委组织部主办的“凤阳先锋网”,几年前刊发一篇名为《丰碑永驻———记
原中共凤阳县委书记赵玉书》的文章,内称:“中都大地,淮河之滨,到处传颂着老书
记赵玉书的动人事迹。尽管他卸任凤阳县委书记已有40个年头……人们饮水思源,念念
不忘赵书记关注民生,关爱百姓一幕幕共产党人的公朴风范。”该文在网上引发很多讨
论。
要知道,在赵玉书主政凤阳的大跃进期间,该县人口非正常死亡达6万余人,约合
全县总人口六分之一。1960年底,赵玉书因执行过左政策路线而被降职,安徽省派农业
厅厅长陈振亚来凤阳主持工作。陈振亚次年初在《关于凤阳问题的报告》中称,除死亡
人口外,该县还有“浮肿病发27735人,妇女子宫下垂6932人,闭经8237人,最严重的
小溪河公社,原有52233人,发病的就有26018人,占49.8%。门台子电灌站有一个60名
妇女的民工队,闭经的就有58人。此外,全县还有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的17482人,他
们目前大部已失去劳动能力。”
1961年1月,陈振亚主持召开凤阳县委五级干部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简报中记载了
很多村民的控诉。兹举二例。被毛泽东表扬过的合作化带头人陈学梦在会上揭发说:“
今年(农历,指1960年)春天,生活困难,顿顿饭都不离草。王家湖有37户人家,大人大
部分死光了,现在每户只有一个少老子无娘的孤儿。小孩子看到我说:‘ 老主任,我
们家大人都见不到你了,剩下我一个人看看你’,多痛心,多凄惨哪!”武店公社光明
大队代表说:光明大队原有1638人,现在还有806人,死绝83户,还有20个孤儿。
会议一直在紧张严肃的诉苦中,到晚上7点才散。简报中称,“会上讲话的90%以上
是家里死了人的,他们在吐(冤)气时,百分之百的悲痛流泪。会场上看到他们哭,特别
是大量人口死亡的情景,都十分沉痛。绝大部分同志都被感动得心痛流泪多次……眼泪
都没有干过,尤其是妇女,哭得更厉害……”
作为凤阳县委一把手,赵玉书对此有无责任?《丰碑永驻》一文称,“大跃进‘浮
夸风’的‘噩运’再次降临到凤阳人民的头上……农民生产再陷困境。赵玉书心中充满
了疑惑和不解。‘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共产党人应该讲真话,做实
事,弄虚作假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作为。’每次汇报工作,赵玉书总是如实汇报,不含
‘水分’,可是却常常受到各种指责和批评……在浮夸风盛行的年代,讲假话便顺理成
章成了一些人捞取政治资本的途径。赵玉书却不随波逐流。”
事实真相是否如此?我们看凤阳县委1961年《关于赵玉书同志错误事实报告(草稿)
》对他的评价:“好大喜功,谎报成绩,骗取声誉,给全县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959
年全县粮食实际产量仅10968万斤,虚报40500万斤。结果征购任务无法完成,很多社队
出卖了口粮、种籽,有的社队停伙断炊,而赵玉书仍指使各地千方百计挖掘粮食潜力。
1959年粮食登场后,赵亲自到府城公社红旗大队算粮食产量,由于灾害歉收,水稻平均
每亩仅产34斤,赵认为太低,有问题,结果提高到平均亩产80斤,后又亲自到大通桥算
粮食账,一算再算,结果多算出空头粮13万斤。1960年赵亲自到黄湾搞粮食,当时该社
的种子、口粮已经卖尽了。赵偏听公社党委副书记阮夕田的谎报,就叫出售胡罗(萝)卜
70万斤抵征购任务。赵还指示:‘反右倾’、‘反瞒产私分’、‘反资本主义’、‘兴
无灭资’等。1959年10月份,赵亲自掌握县里召开的生产组长以上的干部大会搞粮食,
并开展了斗争。在逼粮斗争中,有些社队进行了体罚,大会结束后,各地又分别召开了
斗争会,其斗争情况(比县里的大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撤职的,有捆绑吊打的,甚至
逮捕法办的。很多社、队成立了‘查粮小组’、‘调粮突击队’,翻箱倒柜戳地凿壁,
逐户搜查,吊打群众,结果不仅将社员自留地收的少量粮食和留下的一点杂粮、种籽没
收,就连山芋叶子、鸡蛋、藕粉、现金等亦被以‘反资本主义’为名搜走。如板桥公社
小王庄共42户,户户被搜,吊打群众14人,挖地搜粮14户。小溪河公社的”查粮突击队
“深夜带枪搜查小溪河火车站,将职工家属的粮食、鸡蛋、洋葱等都拿走了。车站认为
这是一种抢劫行为,并提出:”就是搜查也要有个搜查证。“后来县司法部长徐万里向
赵反映了这个情况,赵说:”我查粮是查资本主义,要搜查证我补给他一张。“从1959
年午季就开始搞粮食,一直搞到1960年3月份。”
据官方档案,赵玉书还曾在一次公社党委书记会议上讲:“凤阳本来不是好地方,
过去也死过人,现在死两个人,没有什么了不起。”很多农民在无法果腹的情况下弃婴
,而赵玉书却在公社党委电话会议上明令禁止捡拾弃婴。饿殍遍地,赵家则是另一番景
象———“一年到头精米白面,鱼肉不断”。凤阳县武店公社考城医院院长王善良,因
为说了一句“浮肿病人多,缺少粮食”,就被赵玉书认为是“造谣生事”而批准逮捕。
另有一个叫蒋家惠的干部,汇报了粮食歉收和农民生活困苦情况,则被赵玉书定性为“
攻击县委”,交机关大会斗争7次,书面检查9次,并停职劳动4个月。赵玉书主导和参
与制造的冤案还有很多。包括凤阳县县长赵从华,也因对“共产风”有不同意见,而被
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笔者曾在安徽采访大饥荒历史,赵玉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官员,在当时
并不鲜见。耐人寻味的是,1961年初,在安徽省团委工作的马维民正式接替了赵玉书的
职位,据他说,赵玉书停职后不久,就调到长丰县国营水家湖农场做厂长、书记。待到
1964年9月,马维民接到省委组织部杨部长电话,调回团省委时,赵玉书再度复出。“
赵玉书接替我,出任凤阳县委书记。你说怪不?”马维民也感觉困惑。
赵玉书回锅凤阳县委书记,貌似是夸张了些。但其他类似官员,在降职后不久又升
官晋爵的,并不在少数。这种官员复出模式,证明了左倾“父母官”的风险成本的确很
低。最苦的是那些农民。
但历史,永远是掌握话语权的人所书写的。《丰碑永驻》中说,“赵玉书身体力行
,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履行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他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把
自己的事业同农民的利益紧紧捆在了一起。”在这里,赵玉书完成了对自己的洗白,变
身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这就是我们要经常面对的历史叙事。
附:
相关文章:
http://www.fyxf.gov.cn/Ecms_Html/fyzx01b/2008011508115150325248
丰碑永驻——记原中共凤阳县委书记赵玉书
时间:2007-7-18 15:00:24
中都大地,淮河之滨,到处传颂着老书记赵玉书的动人事迹。尽管他卸任凤阳县委
书记已有40个年头,但他和全县人民共同创造的“三库一站”水利主体工程的伟大业绩
,至今在凤阳194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闪耀着熠熠光辉。福泽凤阳一方百姓。人们饮
水思源,念念不忘赵书记关注民生,关爱百姓一幕幕共产党人的公朴风范。
“共产党人要敢于挑战自然”
凤阳是个易涝易旱、灾荒频仍的地方。江淮分水岭特有的气候条件,使得凤阳长期
遭受“十年九灾”的噩运。少雨干旱不仅成为制约凤阳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
长期困扰冈区、丘陵地带的百姓生活。世世代代祈求上天的恩赐。可是,一旦大雨降临
,洪灾泛滥,房倒田毁,百姓流离失所,过着身背花鼓讨四方的悲惨生活。一位老社员
回忆起1934年的那场大灾时说:“那时村烟断绝,卖妻鬻女,弃田拆屋,乞食外逃,十
室十空”。
1949年,解放大军的隆隆炮声,像阵阵春雷,唤醒了江淮儿女对新生活的憧憬。在
党的领导下,翻身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慨,与自然展开了顽强地抗争。
1956年11月,带着对凤阳人民的一片痴情,赵玉书踏上了凤阳这片建设的热土,担任县
委第一书记。来凤阳前,有人就给他透露:凤阳可是个“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地方啊
!赵玉书笑笑说:“越穷革命越坚决嘛!共产党人就是要敢于向自然挑战;战胜自然,
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吗?”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官沟水库建设工地,人车如潮,一片沸腾。这座由苏联专家
设计的省重点水利工程,总投资350万元,调集了蚌埠专区5个县数万民工日夜不停地建
设。“走,看看去”刚一到任,赵玉书就迫不及待的带着秘书杨新宇徒步来到30里外的
官沟水利工地,只见群山之间,红旗飞舞,运土的队伍像条条长龙,川流不息,歌声、
打桩声、劳动号子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如此火热的劳动场面,让人激动,令人振
奋。看着眼前一切,顿时热血奔涌,激情倍增。赵玉书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了劳动大军的
行列。这位37岁的年轻书记身材高大魁梧,身穿一套泛白旧军装,脚穿黄球鞋。只见,
他一会儿抡起大锨快速地装土,一会儿推起装满土的独轮车健步如飞。不一会儿浑身冒
着热气。在坝上,他掏出白毛巾刚擦了把汗就发现,为赶进度,一些民工就近取冻土填
方。“冻土填坝那能夯实?”他立即找来验方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出了冻土筑坝的危害
。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把住工程质量关,切不可因工作中的失误给整个工程带来隐
患。事过几天,赵玉书再次来到水库工地。他让工作人员用铲锹挖出坝子中间的填土,
擀碎,查验坝土有没有冻。他顺手抓一把干冷的碎土,在掌心中焐了焐 …… “嗯,
很好!”他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他转过身,把目光投向坝下一望无际的田野和村庄
,对工地负责人说:“工程质量就是生命,大坝下面数十万亩良田,数万人的生命安危
全攥在你们的手里,你们的责任重大呀!”
官沟水库历时两年建设,经验收被确定为省优良工程。水库来水面积84平方公里,
坝长562米,坝高74米,总库容2200万立方,最大泄洪369立方/秒,灌溉面积7万亩。大
庙、官沟、刘府、西泉、城西、亮岗、蚌埠燕山和李楼共8个乡镇从此摆脱了“水荒”
的长期困扰,股股甘泉流入农田村舍,滋润着千百年来干涸的土地,滋润了人民的心田
,水流之处,百姓无不欢呼雀跃。
“共产党人要敢于干前人未干的事业”
凤阳北依淮河,南傍凤阳山脉,山区丘陵面积约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5%,面对“三
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大雨小旱,小雨大旱,不雨更旱”的恶劣自然生存条件。赵
玉书召集县委一班人,认真研究和制定凤阳治水长远规划。他说:“凤阳治穷,根在水
利,有水才有农业的希望,才有农民的增收。”为了摸清凤阳的水文地质情况,他率领
县委领导班子,分三个组,翻山越岭,趟水过湾,足迹遍及凤阳的山山水水。通过对凤
阳地理地形的实地考察,进一步核实了凤阳地理概貌、自然资源、水系走向等第一手资
料,为全面制定凤阳经济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赵玉书的重视下,一个凤阳水利
建设规划蓝图构画了出来。按照“留住内水,抢提外水”、“沟渠相连,长藤结瓜”的
治水思路,兴建凤阳山水库、燃灯水库和门台电灌站三大水利枢纽工程及部分小型水库
、电灌站、小塘小坝的计划相继确定。
1957年7月,骄阳似火。赵玉书带着水利技术员,顺着濠河水系逆流而上,为凤阳
山水库库址的选定再一次进行实地勘察。溪边一叉鱼老汉听说赵玉书一行专为治水而来
,满腹孤疑,长叹一口气,“唉!这个鬼地方,就是神仙也难治啊!”望着老汉呆滞的
目光,赵玉书心里非常难过,“解放那么多年了,水魔、旱魔一直残害着当地百姓,老
百姓苦不堪言,再不把水利治好,我们将愧对凤阳的父老乡亲啊!”,他拉着老汉的手
,指着远处的群山,坚定地说:“你要相信我们呐!不出两年,那里的一切将会改变,
就是神仙来了也比不上啊!”
凤阳山水库位于殷涧镇南部,来水面积146.2平方公里,水库设计坝长740米,坝高
57.2米,坝顶宽度5.5米,蓄水库容3650万方,受益面积10万亩,预定工程造价350万元
,工期2年。可是省委的批复是工程总造价减半,工期减半。省委的批复如千斤重担压
在了这一届县委领导班子人员的心头。在县委扩大会议上,领导们各呈己见,有的说:
“凤阳山水库工程比官沟水库大,资金却要比修建官沟水库减少一半,这无疑是事倍功
半,难以凑效”。还有的说:“官沟水库2年建成,工程量比官沟水库还要大的凤阳山
水库一年是决不能完成的。”…… 听着干部们的争论,赵玉书眉头紧锁。叉鱼老汉的
神情,乡亲们期待的目光时时浮现在眼前。他把手一挥,示意大家停止争论。接着语重
心长地说:“上级决定是有点难为大家,可是大家想一想,国家现在这么困难,仍然给
我们拨了170万元,已经就不错了,为民分忧,替国家分忧,才是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再大的困难也要挺住。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敢于干前人未干的事业!”统一了大家的
思想,他向地委书记李坚表态:坚决打好凤阳山水库水利兴修硬仗,按时完成水库兴修
任务。
1957年9月,凤阳山水库建设正式动工。虽然已经进入秋季,然而凤阳大地持续了
一个多月的晴日高温天气,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工程总指挥张道厚,带领2万民工,
顶烈日,战高温,日夜奋战在水利工地。由于水库来水面大,清除山涧淤泥任务较重,
工程指挥部将民工分成三个班,人休息劳动工具不休息,到了夜晚,6台发电机组将整
个工地照得彻夜通明,山中的野兽吓得四处逃散。加快工程进度重在提高工程效率。赵
玉书派专人从蚌埠调来100多辆板车,上千把镐、锨,并在工地成立工具革新攻关小组
,适时调整施工方案,并授权给指挥部,对在工地组织指挥不利的各级干部,指挥部有
权进行处理和调换,确保组织指挥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经过干部民工浴血奋战,水
库大坝如一条巨龙巍然挺立在两山之间。按照“双减半”要求,凤阳山水库提前一个月
完成建设任务。1958年8月,凤阳山水库正式蓄水投入使用。
敲着胜利的锣鼓,水利工程指挥部马不停蹄迅速移师燃灯寺。9月打响了燃灯水库
的兴修战役。燃灯水库来水面积173平方公里,库容4200万立方,灌溉面积8万亩。燃灯
水库的建设解决了东部丘陵一带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同年冬天,全县最大的三级提水
灌溉工程——门台子电力排灌站动工兴建。据此,“抢提外水,保住内水”四大水利排
灌主体工程构成了东有燃灯水库,西有官沟水库,中有凤阳山水库,北有门台子电灌站
覆盖全县的农田水利主体灌渠网。与此同时,全县各地小型水利建设工程遍地开花。据
历史记载,1959年8月,全县新建和整修水库449座,库容量达3.9亿立方,蓄水总量是
凤阳历史上蓄水总量的4倍。当年午季,尽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仍保证了全县60
万亩水稻按时栽插。其中21万亩水稻可在60天不雨的情况下确保丰收。群众称赞说:“
修了官沟坝(水库),再大旱灾也不怕”;“修了凤阳山(水库)到处米粮川”;“修
了燃灯寺(水库),百日无雨也没事”;“修了电灌站,引水上山岗,自己当龙王,哪
里渴了往哪淌。”
时过境迁,“三库一站”水利主体工程至今仍然为凤阳农田灌溉和群众饮用水发挥
着较大的效益。府城、临淮、门台三镇近20万居民每当饮用清洁、卫生、甘甜的凤阳山
水库的水源,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念念不忘老书记赵玉书和当年水库建设者们所创造的
这一富泽后人的德政工程。
“弄虚作假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作为”
通过几年治理,千百年来压在凤阳人民头上的“旱魔”终于得到有效地遏制。正当
全县人民满怀信心、脚踏实地地发挥有利水利资源优势,实现粮食夺高产的胜利之际,
大跃进“浮夸风”的“噩运”再次降临到凤阳人民的头上。大炼钢铁、大办工业,致使
不少农田抛荒,粮食生产下降,加上虚报浮夸,国家“高征购”、“一平二调”“吃大
锅饭”、“办食堂”。农民生产再陷困境。赵玉书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革命的目
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共产党人应该讲真话,做实事,弄虚作假不是我们共产
党人的作为。”每次汇报工作,赵玉书总是如实汇报,不含“水分”,可是却常常受到
各种指责和批评。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终于悟出其中的缘由,有的领导身上总装着两
个本子,一个本子对内,一个本子对上级。有人提醒他效仿,他痛苦地摇摇头。在浮夸
风盛行的年代,讲假话便顺理成章成了一些人捞取政治资本的途径。赵玉书却不随波逐
流。毛主席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谆谆教导,在他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1920年,赵玉书出生于苏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给人当雇工的经历,既磨炼了
他吃苦耐劳的顽强毅力,又使他炼就了一手种田的绝活。虽然没有多高的文化,但他深
知,粮食产量不是吹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科学种田才能出高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农民的吃饭问题。由于农田抛荒,土地沙化、板结,土壤有机质降低,加之长期以来,
农民耕种品种低劣,耕作方式原始,农作物产量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通过调查研究,
赵玉书在全县大力推行农业三改即“改良土壤、改换品种、改进耕作”。为了增强土地
有机质,赵玉书提出“旱种盛麻水种花(红花草)”;为促进粮食生产,赵玉书提出“
高杆改矮杆 、低产改高产、旱田改水田”;调查中他发现,农民习惯于栽插稀秧,他
提出了“改水稻稀秧大道为小株密植”,4寸行距,3寸株距的耕种习惯一直延用至今。
为了推广科学种植,1959年夏,赵玉书在他蹲点的庙山村试种6亩示范田,研究水
稻新品种。他从外地引进“珍珠矮”稻种试种。下秧那天,他带着办公室工作人员天不
亮就来到田头,挽起裤脚,手把手地教机关干部学栽秧。他个头大,占据秧田的面积也
大。村妇女主任高天秀和妇女队长姚献兰,要与他比试,看谁栽的快,可是连赶带追,
却怎么也追不上。赵玉书的这点绝活让在场的干部群众大开眼界。人们更加敬佩这位农
民出身的领导干部。为了掌握“珍珠矮”的生长规律,赵玉书每隔几天都会来到田头,
给秧田浇水施肥,查看分株、抽穗情况。一天,稻秧里出现了稻包虫,他采用土办法,
让生产队干部陈兆祥找来竹篾横绑在叉上,像梳子一样梳去叶上的虫子,效果甚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秋季,“珍珠矮”水稻亩产高达800多斤,比传统稻种产量提
高了1倍。第二年秋季。赵玉书带着全县公社领导在庙山村召开了良种推广现场会,实
地讲解了“珍珠矮”新品种的生长特性。将庙山村培植的首批3万斤“珍珠矮”稻种推
广到水利资源条件较好的社队种植。在赵玉书的提议下,凤阳县农业种子技术研究所于
同年9月宣告成立,原皇陵农场成为全县优质粮种繁育基地。不到一年,三批接受能力
快的农村青壮年从农科所带着新技术、新品种回到社队,成为凤阳推广普及农业生产新
技术的骨干。
“共产党的干部决不能搞特殊”
“赵书记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来不搞特殊化。”当年曾跟随赵玉书多年的
秘书杨新宇如数家珍地讲述赵玉书当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一次,白云山林场派人给他送来5斤蜂蜜,说是给赵书记治疗咳嗽的,杨新宇不知
情便把它收下了。赵玉书知道这件事后说:“我没有向他们要蜂蜜啊!小杨,你打电话
到林场通知他们派人把蜂蜜拿回去”。电话摇了半天,对方就是没人接,最后赵玉书吩
咐办公室把5斤蜂蜜交给了大食堂处理。赵玉书没日没夜忘我的工作。为了联系方便,
办公室提出要给他家里安装一部电话。当他得知其他常委家都没装电话,就只给他一家
装,当即予以回绝。
1956年,兴修官沟水库,专区配发了一辆40座的中型客车,让赵玉书和水利部门的
同志合用。平日,赵玉书很少动用这台车,每次下乡照样骑着脚踏车。一次,他到武店
山马检查工作,夜里1点多钟,接到专区电话通知,让他第二天早上赶到专区开会。接
到电话,他立刻动身,跑到武店赶火车,到了蚌埠已是凌晨2点多钟。为了省钱,他跟
杨新宇在火车站一家澡堂子里捱到了天亮。赵玉书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现在国家
经济这么困难,我们应从点滴节约,决不能铺张浪费。”他对杨新宇特别交代:出差回
来,只报车票不领补助,时间长了,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都自觉养成了习惯。赵玉书的爱
人盛克秀在县人民法院一直担任审判员,组织部2次报请县委拟把她提为县人民法院副
院长。报告到了赵玉书那里就被搁下了。他对组织部的干部说:“法院里比盛克秀好的
干部也不少,要提就提他们吧!”事后,赵玉书跟妻子谈心说“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
群众都看在眼里,领导干部的亲属如果搞特殊了,别人就会指我们的脊梁骨,时间久了
,就会渐渐失去人心,失去威信啊!”
“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冷暖记在心中”
三年自然灾害,加之大跃进、浮夸风左倾思潮的影响,凤阳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
民生活非常困难。每次下乡,赵玉书总忘不了到大食堂检查干部群众的伙食。在燃灯水
库建设工地,当公社第一书记李清一向他汇报,因缺粮,民工吃不饱而影响进度时,赵
玉书立即联系县粮食局局长徐秀文,火速从定远调来一批粮食送到工地,民工口粮由每
人每天1.5斤增加到了2斤。为了不让农民挨饿,他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广种蔬菜、山芋
、胡萝卜,补充口粮不足。他告诫各级干部要多动脑筋,想尽办法解决群众的口粮;各
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中。一天,杨新宇陪同他到大庙检查工作,路过
西林村发现一户农家的山墙一侧倒塌。赵玉书急忙走进院中,问房中的主妇:“你家的
山墙倒了,怎么不修啊?”妇女回答说:“搞不到房梁。”赵玉书马上对秘书小杨说:
“你把这件事记下来,回去到计委帮她批三根梁棒。”接着,他对这位妇女说:“明天
让你的爱人到县委找小杨,给你家解决三根屋梁,钱由县民政局出。”临走时,赵玉书
反复叮咛:“要尽快把房屋修好,不然要砸伤人的”。一周以后,当赵玉书再次路过西
林村,看到这户人家倒塌的山墙重新垒好,屋面修整一新,心里非常高兴。女主人闻声
忙迎出院子,硬是挽留赵书记喝了稀粥再上路。
因生活困难,营养不良,劳动强度大,许多地方的妇女患上了子宫脱垂,走路行动
不便。赵玉书得知后,让杨新宇统计全县患病人数。他找来管卫生的干部要他立即组织
一支医疗小分队下村巡回医疗,同时安排供销部门向各基层社调拨红糖,全力保证患病
妇女用糖需要。
赵玉书身体力行,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履行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他牢记自己
是农民的儿子,他把自己的事业同农民的利益紧紧捆在了一起。凤阳的山山水水留下他
的足迹,村村舍舍闪动他的身影。在田头,他与农民一起生产劳动;在村舍,他与社员
拉家常。他走到哪,干到哪,始终保持一名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伟大功业,他情系凤阳,关爱百姓的公朴风范,将在凤阳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铸起一座
不朽的丰碑,永载史册。
http://blog.fashion.ifeng.com/article/3268668.html
1960,赵玉书和凤阳县被饿死的十万百姓
2009-10-14
赵玉书是谁?今天知道的人可能不多.楚明我也是去年看了凤阳县委宣传部一对他
歌功颂德的文章才知道原来凤阳大跃进时期的县委书记就是这个叫"赵玉书"的人.就
是在他的任期内造成了凤阳四十余万百姓活活饿死十万.
可能有人会问:政府至今没有公开当年的死亡人数,吴楚明你是怎么知道凤阳当年
饿死十万人呢?这也是碰巧楚明我喜欢历史,在读《凤阳县志》的时候楚明发现编写者
仅管没敢直接写出当年凤阳饿死了多少人,但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计算公式:“1958年
“大跃进”以后,全县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1960年发生非正常死亡,农村人口明
显减少”。“到1957年人口密度上升到每平方公里198人。但因三年(1959年至1961年
)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1961年人口密度下降到每平方公里152人”。“全县总面积
1949.5平方公里”。
根据县志我们计算出的三年人灾时期凤阳人口净减89677人,考虑到那个时候国家
根本不限制生育,57、58、59三年每年生出一两万个孩子应该不算多,60年人没粮食吃
都快饿死了,估计人们是生不了孩子的。那个时候并不像现在,大家可以出外打工,据
网上相关资料和乡间老人的回忆表明,凤阳县政府在60年的时候严禁百姓外出逃荒。所
以楚明估计60年凤阳饿死的人应该在十万人左右。
至于凤阳在1960年到底饿死多少人,这只有政府知道,我们期待政府早日公开相关
资料和数据。楚明在这里再次感谢《凤阳县志》的编写者,他们是有良心的。
根据以往政府的讲法,很多人习惯于把1958~1960那几年称为“三年自然灾害”,
从全国的角度来讲,楚明不反对这个讲法。因为中国这么大,不管哪一年都有可能有局
部地区会发生“自然灾害”。但具体到安徽省凤阳县,从楚明能够接触到的资料以及凤
阳父老乡亲深切的痛苦记忆来讲:那几年都是风调雨顺,没有任何自然灾害,而且粮食
收成也好。各位读者除了可以亲自走访凤阳乡村之外,淮河水利委员会网站上相关的资
料也表明那几年即没有涨大水,也没有大旱。
在楚明排除了“凤阳自然灾害”的可能性之后,有一些朋友又开始了找新的借口。
说什么要还苏联的外债,所以国家不得以才强行收取农民所生产的大部分粮食去还苏联
的外债。楚明以为这样的说法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污辱,国家再穷困也不会为还债而让
自己的人民饿死。
楚明认为还是我们教科书上的讲得对:是“浮夸风”,是“浮夸风”杀死了我们凤
阳的十万先民。“浮夸风”是什么呢?简单来讲就是国家的“大跃进”政策被各级地方
政府执行偏了,导致地方行政系统错误的把农民所收获的大部分粮食都收缴走,而没有
给农民留下可以活命的口粮。楚明常常在想:当年我们的凤阳县一定是一个“跃进先进
县”吧!我们的县委书记赵玉书大人一定是个“政绩卓越”的“先进领导干部”吧!只
是赵玉书等这些所谓的“人民公仆们”只顾着自己的政绩和官位了,他们把全县四十万
百姓放在了什么样的位置?他们关心过百姓的死活没有?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客气的讲
:赵玉书之流是直接屠杀凤阳十万百姓的刽子手!
有关赵玉书的更多“事迹”,网上流传有金辉所写的《安徽省凤阳县1958 1962年
灾难实录》,这篇文章写得非常详细,因为楚明无法证明其中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只能
建议大家参考。
值得庆幸的是:赵玉书直到2005年竟然还没死,而且很有可能仍然生活在凤阳.我
希望代表国家公权力的检调机关能够早日提起对赵玉书等人的调查和公诉。同时也希望
赵玉书自己能够受良心的激发有勇气站出来告诉今天七十二万凤阳百姓,1960年的时候
,在凤阳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avatar
u*i
2
Re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