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对网络暴民现象的心理分析(转载)
avatar
对网络暴民现象的心理分析(转载)#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v*n
1
对网络暴民现象的心理分析
社会学0701 U200716850 李苏晨(摘录整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7c48af0100bnqp.html
“网络暴民”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词,但网络暴民心态,已经让人感到了
一种可以让人恐惧的力量。事实上,这其实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态。现在这个社会形成
了许多群体,或是有着共同利益、共同观念、相似心态的联结。当你的文章或发生的事
件不对他们的味口,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他们可能用最恶毒的语言来谩骂你,进行人
身攻击。虽然,丑恶有时在网上也会得到一致的讨伐,但这种讨伐并不一定具有理性的
判断。
网络暴民的最大特征就是发起并追捧人肉搜索,顾名思义,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
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
系型网络社区活动。曾轰动网络的“铜须”事件,“虐猫”事件以及最近的济南大学女
生为东方神起谩骂周总理事件的当事人在事发后,生活无法正常继续,并使其家人朋友
受到莫名的牵连,生活充满了威胁和恐吓。
当今的网络暴力有三个重要特征:以道德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
问题的现实解决。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
语言进行群体围攻,在现实中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威胁。
人肉搜索是互联网时代复杂社会心理的网络镜像,它的民间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大
众的心声。我们可以从中倾听到这个时代的脉搏,触碰到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的脉动。
个人认为,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的一个重大因素就是网民的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认为
,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态度的变化。现实生活中,存在
的或想象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者群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尤其是当个人
缺乏自信或冷静判断时,往往会产生“追随多数人没有错”的心理,甚至在根本信念上
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最终产生了从众的行为。
从众是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解除与群体冲突、增强安全感的一种较
好的选择,因此也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中,很多网民就是
在它的支配下表现为对凡事“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
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以寻求一种集体认同的安全感。
公众先天的道德愿望和后天的窥视欲是人肉搜索的社会心理基础。人肉搜索的对象通常
是与社会公义相悖的人物或事件,违背主流的道德规范,心生愤懑的网民希望通过人肉
搜索的方式,聚集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情绪能量,在虚拟网络上对当事者进行道德审判,
以维系法律之外的一种道德秩序。网络环境的隐匿性,让他们尽情释放对现实社会中某
些阴暗面的不满和张扬维护道义的快意。除此之外,对热点事件和人物,大多数人都希
望了解更多的细节,其间的欢娱与嘲讽也提高了人们对人肉搜索的传播、参与和关注。
但网民这种自发的力量在缺乏善意的基础上,在形式和细节上也有诸多缺失,很难把握
好公平的界线,容易激发盲目煽惑、语言暴力等从众心理,出现矫枉过正,甚至造成“
误伤”,从而导致对谴责对象的网络暴力。而当人肉搜索从网络舆论演变成现实“追杀
”,这种强权表达,更是不但违背了维护道义的本意,也已触犯了法律。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群体活动中有一种“去个性化”现象存在。个体在群体的活动中表现
出“去个性化”的特征,即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会不顾及自己的行为,而与群体活动表现
一致。这个时候群体对个人行为产生促进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做他单独时所不敢做的
事情来。在群体的保护下,甚至违反在正常社会情况下的社会准则,做出与社会规范与
道德相悖的事情来。具体指个体在团体压力或团体意识影响之下,丧失个人自我意识,
失去自主导向功能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使用网络的活动中,人们容易表现出“去个性化”的特征,出现“去个性化”的现象
。网络在现实生活中迅速普及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并且网络自身所具致瘾倾
向的特性——“去抑制性”,容易诱导人们表现出这些“去个性化”的特征。
计算机与网络是人类创造力的“新玩具”,其新异变化性吸引着人们,这正好满足了人
们的好奇心理,同时它的可操作性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控制欲望。但最具致瘾性的特征
是网络的可交流性与匿名性,这与现实的交流不同,其语言具有书面特点并以匿名的方
式进行,同时可与多人自由交流,任何内容都不受现实生活的约束,人们更容易表现出
“去个性化”特征,这时候人们潜意识的不被现实接受的欲望已经不受现实原则和道德
原则的制约,在网上的行为表现出解除抑制的特点,从而使潜意识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所以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人们在网络中找到了“心灵的避难所”。这些网络
意识某种成度上是潜意识的象征。因此,网络暴力与这种去个性化也有较大的关系。
与此同时,有另外2个原因引发暴民心理。
情绪的发泄——在这样一个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中,通过怒骂来发泄情绪,对许多
人来说,是非常大的收益。
得到认同——得到别人的认同,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能带来满足的事情。而得到大众的
认同则更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因此,就有了一大批喜欢“爆料”的人。
获得道德优越感——在网络上谴责自己认为是非道德的理论,会让人加强自己的道德感
,即认为自己的道德观念远远强于他人,有资格对他人的非道德观点进行抨击,并认为
自己的行为是很道德的,从而获得自我优越感。
这种暴民现象的起源总是一篇表达观点的文章或者是对一篇对某个事件的描述,但由于
是作者的一面之词,写作上肯定多多少少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臆断与任意夸大的成分。而
绝大部分的网民却习惯于不辨真伪,不经独立地思考与判断,对事件本身也不进行调查
分析,就开始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跟风追捧。这种盲目的从众行为所形成的声势浩大
的舆论合力,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伤害与名誉损坏。
不久前韩星崔真实之死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崔真实走得很突然,原因竟是源自网络
上的一个关于他放高利贷给好友老公,导致后者还不出钱烧炭自杀。一时间网路上谣言
四起,侮辱和谩骂排山倒海而来。73年前,阮玲玉自杀时留下了人言可畏四个字。73年
后,同样的悲剧还在不断上演着。
在我看来,应对网络暴民现象不能只单靠法律手段,群体心理引发的问题也一定要
从心理学上寻找突破点,国家发展速度加快,人民在享受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心理上有着太多的压抑和沉积,于是便会寻找极端的解决办法,暴民现象的症结所在就
是心理。舆论与社会都应多一些包容,端正心态,调整情绪。
相信,当国民的心理状态改变了以后,此类事件一定会减少,也许一个真正和谐纯
净的社会主义精神家园才能被构建起来。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