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中国的巨变 美国耽误了我们?对话留学教父俞敏洪#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j*l
1 楼
错过了中国的巨变 美国耽误了我们?对话留学教父俞敏洪
文章来源: 侨报 于 2013-07-10 07:21:02
对话留学教父俞敏洪
【侨报记者王山北京报道】在拒绝数家媒体的采访邀请后,俞敏洪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
访。
他说,“是为了留学生们。”因为我们不问《中国合伙人》,只问留学。
于他而言,中国留学这30年,是一段放不下的感情回忆。
30年前,他目送着一批批同学朋友,相继出国留学。
20年前,他为筹措留学学费,开办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
10年前,他的新东方开遍全国,开始谋划在纽交所上市。
今天,他已将数以十万计、励志留学的中国青年精英们,送出国门。
而他,俞敏洪,一个从未留过学的英语教师,因为帮他们圆了留学梦,脱贫致富发了财
、在全国各地开分校、在纽交所挥锤上市……被奉为留学教父。
5月29日,记者走进新东方位于北京中关村核心地带的大楼,教父就在那里——身材精
瘦中年男子,穿着深色T恤,上书意大利鞋业创业者Kenneth Cole的语录“What if at
first you do succeed?”(什么让你一次就成功?)。
俞 敏洪身上集纳了那代人太多的残酷与梦幻,他长期贫穷、平庸,在压抑的现实里,
离梦想似乎总有一步之遥。但他忍耐并坚持着,终于出人头地,风光无限,只不过 不
是以他当初设想的美国梦来实现——拿到奖学金,来美国读了大学,留下找到一份稳定
工作,可能做到一个普通的教授,与家庭过着安逸的生活。
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也改变了俞敏洪。
当出国热刚兴起,托福、GRE考试需求日益兴旺,他的新东方日益壮大,即使1994年美
国大学的奖学金和录取通知书真的来了,他还是选择在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帮别人
去美国,而自己继续“土鳖”下去。
俞敏洪没有什么大道理,世界在变,开办新东方让他体会了在讲台受千百人共同崇拜敬
仰的虚荣心;在妻子面前赢回了男人的尊严;最重要的是,他在新东方所能挣到的钱,
已开始远远超过身处北美的徐小平、王强们,他看见了自己留在北京的前景。
当他1995年再到美国时,他是带着大把钞票,去寻找徐小平、王强等,劝他们回国入伙
,做强做大新东方。
他明白,徐小平、王强们那代中国人来美国奔前程,无非是为了图一个更好的生活。而
日后跟他回北京创业的合伙人们,不仅挣到了更多钱,还更充分的实现个人价值。
正如俞敏洪所见,很多仍在国外的留学生们看了电影《中国合伙人》后,发表的影评是
“美国耽误了我们”。因为他们错过了巨变的中国大发展,错过了中国90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与美国的差距缩小,俞敏洪的新东方则越做越大,因为想跨出国门的年轻人越
来越多。只不过,新东方的学生中,为了追求美国更好生活的人在减少,为追求见识学
问、实现自我知识深造者日益成为主流。
俞敏洪的奋斗史,却能依然激励着更年轻、志在留学的青年们。只不过,这些青年留学
学完后,不是只有赖在美国找工作拿绿卡一条路,他们可以到全球任何一个能体现他个
人价值的地方找工作,也可以归国找工作,甚至创业。
“这就意味着中国正在变成一个世界大国,变成吸引人才方面能跟世界各国竞争的国家
。”俞敏洪说。
留学教父认为归国是一个落后话题,他不多谈留学生归国背后“民族感情”等崇高意义
,在过去30年,他已深刻体会了留学、回国、就业、创业的真实驱动力。
但他相信未来中国留学生们归国就业的意愿,会比过去更加强烈,因为全世界的资源仍
会不断向中国流动。
对话留学教父:
记者:开办新东方时,你就想过要做成今天的成就吗?
俞敏洪:没有这个雄心,当时我考了托福、GRE,分不错,又是英语老师 。强项结合,
变成这方面的培训老师。我跟同龄的出国留学人一样,也想出国,是因为自己没钱,没
学费去国外读书。办新东方的目的也想是赚点钱,出国留学。跟当时学生们的目的也是
一致的。
当时出国热刚刚兴起,我知道托福、GRE考试需求非常兴旺,不打算干长,做二三年后
也去国外念书。后来没出去,是因为新东方做大了,放弃这块有点可惜。
记者:你当时羡慕在美国同学们的生活吗?
俞敏洪:羡慕啊,不羡慕属于神经不正常,他们吃的苦我也部分知道,但一想他打工一
天能赚30美元,比我1个月挣钱还多,怎么不羡慕?
记者:当时新东方学员们渴望出国的程度是怎样,他们出国的目的是为留下还只是深造?
俞敏洪:那时新东方的学员100%只有出国一条路,要拿到全额奖学金、学位,然后留下
工作,拿到绿卡。想回来的非常少。
前面拿到奖学金的,对后面有了推动作用。到美国读博士不用花一分钱,当时大部分人
都申请的是博士学位,奖学金几乎保证。申请硕士学位有20%至30%。
首要为了出国深造占到50%到60%,想留下生活占到30到40%。这跟80年代不一样,那时
去了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记者:你当时是想单纯深造还是留在美国?美国梦在你脑海里有概念吗?
俞敏洪:我当时,学业深造和留下生活两者都有结合。我当时在北大读硕士,做学问。
最希望能拿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毕业留在美国教书。留下工作, 那代人每个人都向
往。
美国梦对我们是太具体了,去了后免费读书、高级学位、名牌大学,毕业了在美国找工
作,当时找工作并不难。上学的时候,打工洗盘子,还能拿几十美元一天。未来家里冰
箱、洗衣机就全有了。90年代初,中国老百姓家还没有电视机、洗衣机。
记者:你在想出国,你还帮其他青年精英出国,有没有觉得对中国人才是一种流失?
俞敏洪:没有。我一开始看法就很奇怪,认为留学对中国发展,只有好处,没坏处。很
简单,这些留学生出去学到的东西,不管他们留不留在国外,部分都是为中国所用的。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我的预料,中国学生回来的会越来越多。
中国经济在发展,生活水平来不断提高。我是亲身实践来证明,我要是80年代把王强、
徐小平邀请回来,他们死活都是不会回。1995年能邀请他们回来,是中国的吸引力变强
大了。
记者:1995年,中国还很穷,你当时就有那么大自信?他们就愿意?
俞敏洪:我只是展示我在中国做了什么,当时没说他们一定要回来。我是告诉他们,我
在中国、在大学是一个挺没出息的人,现在我已经把新东方做得这么大了,你们要回去
一起干,新东方一定能做的更大。
我要他们自己选。他们回来,我没承诺过一分钱工资,我不是把他们雇回来,是让他们
回来跟我一起合伙干。他们那一片干多大,收益就有多大。
徐小平、王强尽管都是租的房子但不错,都有汽车。国外的生活也有条不紊。我去之前
,已在北京买了4居室的房子。很明显,我在国内的住房生活条件,跟他们在国外差不
多。
当时我的钱已经比他们多了,没有信用卡时只能带现金过去。美国人不掏现金,我吃一
顿饭几百块钱,都是掏现金,大家都睁大眼睛。自然就很惊讶,俞敏洪变得很有钱的印
象就落下。
记者:从你内心来讲,他们到了美国,实现了美国梦吗?
俞敏洪:部分实现。中国人的美国梦,是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一套很好的住房,孩子教
育也不成问题,但是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到顶了。
到了国外的留学生,很多看了《中国合伙人》的影评是“美国耽误了我们”,他们到了
美国确实有一份比在中国安定的生活,尤其是90年代,中国还不成熟,更加是这样。
说这批话,是80、90年代到美国的,2000年以后过去(来)的,就不会这么说了。他们
大部分全是本科生出去了,是家庭用钱把他们堆出去的。
记者:后来留学越来越热,新东方学生成倍增长的情况你预料到吗?
俞 敏洪:要是学生就这么多或萎缩,我就走了(来美留学)。我没想到学生成倍增加
,这里面新东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随着出国学生人数增长的,出国比例是 下
降的。原来有10个想出国出去了2个,后来有100个想出国出去了10个,比例下降100%。
但是10个出去,1000个人想出去,关键是成功者带动作 用,都觉得那个出去的人应该
是我。
90年代,上过我培训班不下30万人,真正出去的也就是一半左右,另一半实际是没出成
国。但我的确让他们学会了某种奋斗精神,拼搏。
记者: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留学生出国的诉求发生了什么改变?
俞敏洪:想改变现状是他们最大的动力。想追求学问的人,从实验室到科技水平都不够
。想追求生活的人,9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还差的很远,所以这种差异很自然形成了奋
斗。
2000后,国内经济状况改变,差异越来越小,学生出国的目的开始改变,80%至90%是为
了追求学问。那时,美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校不缺钱,给中国学生奖学金特别多,
去了打工的也越来越少。
现在出国主体已变成本科生,他们的目标是要上好的本科大学,希望对中西方文化和语
言都融汇贯通。他们的就业是国际化的,不止在美国,在香港、台湾、大陆,甚至在欧
洲,都能找到一份在全球行走的工作,这样的情况更多。
按90年代的心态怎么可能,全留在美国了嘛。如今在美国,工作也不好找。
现在的留学生思路比上一代人灵活很多,也不是为了钱,很多家里都有钱,他是为了一
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不在乎是不是非要留在美国拿绿卡,一心留在美国拿绿卡的估计
20%都不到。
这个变化,是经济差异的变化起到重大作用,在美国找工作和在中国找工作,月薪已差
不太多了。
记者:你一直坚持认为把孩子送出国是一件善事?
俞敏洪:是的,善莫大焉。
人才的自由选择是这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多样性的结果。所谓文化多样
性,是把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只要是在文明交融点上的,就是最繁荣的时代。
个体一定是在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的生存状态是由大的氛围决定的。现在再提出国是输
出中国人才、对中国有坏处,这种言论已落后到中世纪去了。
每人出不出国没关系,但本身的叫做定价系统提升是有好处的。至少现在留学出国回来
的学生,平均工资还是高于国内毕业的学生。
这并不意味着价值本身高,这些人某种意义上是站在世界舞台上的,在中国毕业的学生
北大清华不会到香港、海外工作,但在海外学习回来的学生,把世界当做舞台。
胸怀上有差别,机会上也有差别。
记者:你认为,留学生归国是一种荣耀吗?
俞 敏洪:归国是一个落后话题。对于留学生,全世界都是我工作的场所,中国只是其
中之一。当然可以说,归国是因为支援祖国建设,热爱中国。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 他
们熟悉的环境、家庭,很难说用爱国来形容,这是环境熟悉和亲情关系。所以再用爱国
、用民族主义鼓动他们回来,他们是难以回来。
他们回来的条件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这个环境呆着舒服;第二,在这赚的钱不比
外面少。在中国二千,在海外二万,你看他们回不回来。
记者:如何看待归国后的这么多“海带”?
俞敏洪:海带是家庭问题,有的父母从来没有培养过孩子的工作热情,当然也有一部分
海带回来找不到工作。
要是一回来就找到工作,说明每个回来的留学生都是能干的人,你难以想象留过学的就
是能干的人。
出国的三分之一找不到工作很正常,但找到工作的速度要快一点,因为有中英文两种语
言水平在支撑着。
记者:你对未来中国留学前景怎么判断?
俞敏洪:后面10年,本科生留学为主不会变,他们的心态,跟现在的学生变化不大。中
国经济增长的情况循序渐进,该有钱的家庭基本上都有钱了,都差不多出去读书,基本
都是自费。
中国的经济政治势态会越来越明朗,他们归国就业的意愿会比过去更加强烈。
再往后看10年,资源会不断向中国流动,人才的流动也是跟着资源走。所谓的回国,也
是随着世界资源的流动在走,到哪一年他发现中国经济衰退了,美国经济起来了,你看
那帮孩子第二天就拎着包跑过去了。
对留学生而言,除了在中国创业是另外一回事儿,打工的,哪儿给钱多往哪儿走。在他
们心目中爱国只是一个朦胧的概念。
文章来源: 侨报 于 2013-07-10 07:21:02
对话留学教父俞敏洪
【侨报记者王山北京报道】在拒绝数家媒体的采访邀请后,俞敏洪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
访。
他说,“是为了留学生们。”因为我们不问《中国合伙人》,只问留学。
于他而言,中国留学这30年,是一段放不下的感情回忆。
30年前,他目送着一批批同学朋友,相继出国留学。
20年前,他为筹措留学学费,开办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
10年前,他的新东方开遍全国,开始谋划在纽交所上市。
今天,他已将数以十万计、励志留学的中国青年精英们,送出国门。
而他,俞敏洪,一个从未留过学的英语教师,因为帮他们圆了留学梦,脱贫致富发了财
、在全国各地开分校、在纽交所挥锤上市……被奉为留学教父。
5月29日,记者走进新东方位于北京中关村核心地带的大楼,教父就在那里——身材精
瘦中年男子,穿着深色T恤,上书意大利鞋业创业者Kenneth Cole的语录“What if at
first you do succeed?”(什么让你一次就成功?)。
俞 敏洪身上集纳了那代人太多的残酷与梦幻,他长期贫穷、平庸,在压抑的现实里,
离梦想似乎总有一步之遥。但他忍耐并坚持着,终于出人头地,风光无限,只不过 不
是以他当初设想的美国梦来实现——拿到奖学金,来美国读了大学,留下找到一份稳定
工作,可能做到一个普通的教授,与家庭过着安逸的生活。
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也改变了俞敏洪。
当出国热刚兴起,托福、GRE考试需求日益兴旺,他的新东方日益壮大,即使1994年美
国大学的奖学金和录取通知书真的来了,他还是选择在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帮别人
去美国,而自己继续“土鳖”下去。
俞敏洪没有什么大道理,世界在变,开办新东方让他体会了在讲台受千百人共同崇拜敬
仰的虚荣心;在妻子面前赢回了男人的尊严;最重要的是,他在新东方所能挣到的钱,
已开始远远超过身处北美的徐小平、王强们,他看见了自己留在北京的前景。
当他1995年再到美国时,他是带着大把钞票,去寻找徐小平、王强等,劝他们回国入伙
,做强做大新东方。
他明白,徐小平、王强们那代中国人来美国奔前程,无非是为了图一个更好的生活。而
日后跟他回北京创业的合伙人们,不仅挣到了更多钱,还更充分的实现个人价值。
正如俞敏洪所见,很多仍在国外的留学生们看了电影《中国合伙人》后,发表的影评是
“美国耽误了我们”。因为他们错过了巨变的中国大发展,错过了中国90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与美国的差距缩小,俞敏洪的新东方则越做越大,因为想跨出国门的年轻人越
来越多。只不过,新东方的学生中,为了追求美国更好生活的人在减少,为追求见识学
问、实现自我知识深造者日益成为主流。
俞敏洪的奋斗史,却能依然激励着更年轻、志在留学的青年们。只不过,这些青年留学
学完后,不是只有赖在美国找工作拿绿卡一条路,他们可以到全球任何一个能体现他个
人价值的地方找工作,也可以归国找工作,甚至创业。
“这就意味着中国正在变成一个世界大国,变成吸引人才方面能跟世界各国竞争的国家
。”俞敏洪说。
留学教父认为归国是一个落后话题,他不多谈留学生归国背后“民族感情”等崇高意义
,在过去30年,他已深刻体会了留学、回国、就业、创业的真实驱动力。
但他相信未来中国留学生们归国就业的意愿,会比过去更加强烈,因为全世界的资源仍
会不断向中国流动。
对话留学教父:
记者:开办新东方时,你就想过要做成今天的成就吗?
俞敏洪:没有这个雄心,当时我考了托福、GRE,分不错,又是英语老师 。强项结合,
变成这方面的培训老师。我跟同龄的出国留学人一样,也想出国,是因为自己没钱,没
学费去国外读书。办新东方的目的也想是赚点钱,出国留学。跟当时学生们的目的也是
一致的。
当时出国热刚刚兴起,我知道托福、GRE考试需求非常兴旺,不打算干长,做二三年后
也去国外念书。后来没出去,是因为新东方做大了,放弃这块有点可惜。
记者:你当时羡慕在美国同学们的生活吗?
俞敏洪:羡慕啊,不羡慕属于神经不正常,他们吃的苦我也部分知道,但一想他打工一
天能赚30美元,比我1个月挣钱还多,怎么不羡慕?
记者:当时新东方学员们渴望出国的程度是怎样,他们出国的目的是为留下还只是深造?
俞敏洪:那时新东方的学员100%只有出国一条路,要拿到全额奖学金、学位,然后留下
工作,拿到绿卡。想回来的非常少。
前面拿到奖学金的,对后面有了推动作用。到美国读博士不用花一分钱,当时大部分人
都申请的是博士学位,奖学金几乎保证。申请硕士学位有20%至30%。
首要为了出国深造占到50%到60%,想留下生活占到30到40%。这跟80年代不一样,那时
去了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记者:你当时是想单纯深造还是留在美国?美国梦在你脑海里有概念吗?
俞敏洪:我当时,学业深造和留下生活两者都有结合。我当时在北大读硕士,做学问。
最希望能拿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毕业留在美国教书。留下工作, 那代人每个人都向
往。
美国梦对我们是太具体了,去了后免费读书、高级学位、名牌大学,毕业了在美国找工
作,当时找工作并不难。上学的时候,打工洗盘子,还能拿几十美元一天。未来家里冰
箱、洗衣机就全有了。90年代初,中国老百姓家还没有电视机、洗衣机。
记者:你在想出国,你还帮其他青年精英出国,有没有觉得对中国人才是一种流失?
俞敏洪:没有。我一开始看法就很奇怪,认为留学对中国发展,只有好处,没坏处。很
简单,这些留学生出去学到的东西,不管他们留不留在国外,部分都是为中国所用的。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我的预料,中国学生回来的会越来越多。
中国经济在发展,生活水平来不断提高。我是亲身实践来证明,我要是80年代把王强、
徐小平邀请回来,他们死活都是不会回。1995年能邀请他们回来,是中国的吸引力变强
大了。
记者:1995年,中国还很穷,你当时就有那么大自信?他们就愿意?
俞敏洪:我只是展示我在中国做了什么,当时没说他们一定要回来。我是告诉他们,我
在中国、在大学是一个挺没出息的人,现在我已经把新东方做得这么大了,你们要回去
一起干,新东方一定能做的更大。
我要他们自己选。他们回来,我没承诺过一分钱工资,我不是把他们雇回来,是让他们
回来跟我一起合伙干。他们那一片干多大,收益就有多大。
徐小平、王强尽管都是租的房子但不错,都有汽车。国外的生活也有条不紊。我去之前
,已在北京买了4居室的房子。很明显,我在国内的住房生活条件,跟他们在国外差不
多。
当时我的钱已经比他们多了,没有信用卡时只能带现金过去。美国人不掏现金,我吃一
顿饭几百块钱,都是掏现金,大家都睁大眼睛。自然就很惊讶,俞敏洪变得很有钱的印
象就落下。
记者:从你内心来讲,他们到了美国,实现了美国梦吗?
俞敏洪:部分实现。中国人的美国梦,是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一套很好的住房,孩子教
育也不成问题,但是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到顶了。
到了国外的留学生,很多看了《中国合伙人》的影评是“美国耽误了我们”,他们到了
美国确实有一份比在中国安定的生活,尤其是90年代,中国还不成熟,更加是这样。
说这批话,是80、90年代到美国的,2000年以后过去(来)的,就不会这么说了。他们
大部分全是本科生出去了,是家庭用钱把他们堆出去的。
记者:后来留学越来越热,新东方学生成倍增长的情况你预料到吗?
俞 敏洪:要是学生就这么多或萎缩,我就走了(来美留学)。我没想到学生成倍增加
,这里面新东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随着出国学生人数增长的,出国比例是 下
降的。原来有10个想出国出去了2个,后来有100个想出国出去了10个,比例下降100%。
但是10个出去,1000个人想出去,关键是成功者带动作 用,都觉得那个出去的人应该
是我。
90年代,上过我培训班不下30万人,真正出去的也就是一半左右,另一半实际是没出成
国。但我的确让他们学会了某种奋斗精神,拼搏。
记者: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留学生出国的诉求发生了什么改变?
俞敏洪:想改变现状是他们最大的动力。想追求学问的人,从实验室到科技水平都不够
。想追求生活的人,9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还差的很远,所以这种差异很自然形成了奋
斗。
2000后,国内经济状况改变,差异越来越小,学生出国的目的开始改变,80%至90%是为
了追求学问。那时,美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校不缺钱,给中国学生奖学金特别多,
去了打工的也越来越少。
现在出国主体已变成本科生,他们的目标是要上好的本科大学,希望对中西方文化和语
言都融汇贯通。他们的就业是国际化的,不止在美国,在香港、台湾、大陆,甚至在欧
洲,都能找到一份在全球行走的工作,这样的情况更多。
按90年代的心态怎么可能,全留在美国了嘛。如今在美国,工作也不好找。
现在的留学生思路比上一代人灵活很多,也不是为了钱,很多家里都有钱,他是为了一
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不在乎是不是非要留在美国拿绿卡,一心留在美国拿绿卡的估计
20%都不到。
这个变化,是经济差异的变化起到重大作用,在美国找工作和在中国找工作,月薪已差
不太多了。
记者:你一直坚持认为把孩子送出国是一件善事?
俞敏洪:是的,善莫大焉。
人才的自由选择是这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多样性的结果。所谓文化多样
性,是把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只要是在文明交融点上的,就是最繁荣的时代。
个体一定是在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的生存状态是由大的氛围决定的。现在再提出国是输
出中国人才、对中国有坏处,这种言论已落后到中世纪去了。
每人出不出国没关系,但本身的叫做定价系统提升是有好处的。至少现在留学出国回来
的学生,平均工资还是高于国内毕业的学生。
这并不意味着价值本身高,这些人某种意义上是站在世界舞台上的,在中国毕业的学生
北大清华不会到香港、海外工作,但在海外学习回来的学生,把世界当做舞台。
胸怀上有差别,机会上也有差别。
记者:你认为,留学生归国是一种荣耀吗?
俞 敏洪:归国是一个落后话题。对于留学生,全世界都是我工作的场所,中国只是其
中之一。当然可以说,归国是因为支援祖国建设,热爱中国。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 他
们熟悉的环境、家庭,很难说用爱国来形容,这是环境熟悉和亲情关系。所以再用爱国
、用民族主义鼓动他们回来,他们是难以回来。
他们回来的条件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这个环境呆着舒服;第二,在这赚的钱不比
外面少。在中国二千,在海外二万,你看他们回不回来。
记者:如何看待归国后的这么多“海带”?
俞敏洪:海带是家庭问题,有的父母从来没有培养过孩子的工作热情,当然也有一部分
海带回来找不到工作。
要是一回来就找到工作,说明每个回来的留学生都是能干的人,你难以想象留过学的就
是能干的人。
出国的三分之一找不到工作很正常,但找到工作的速度要快一点,因为有中英文两种语
言水平在支撑着。
记者:你对未来中国留学前景怎么判断?
俞敏洪:后面10年,本科生留学为主不会变,他们的心态,跟现在的学生变化不大。中
国经济增长的情况循序渐进,该有钱的家庭基本上都有钱了,都差不多出去读书,基本
都是自费。
中国的经济政治势态会越来越明朗,他们归国就业的意愿会比过去更加强烈。
再往后看10年,资源会不断向中国流动,人才的流动也是跟着资源走。所谓的回国,也
是随着世界资源的流动在走,到哪一年他发现中国经济衰退了,美国经济起来了,你看
那帮孩子第二天就拎着包跑过去了。
对留学生而言,除了在中国创业是另外一回事儿,打工的,哪儿给钱多往哪儿走。在他
们心目中爱国只是一个朦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