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副校长自曝:不想女儿被潜规则就别在国内读博#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M*P
1 楼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hina/2012/08/24/c24tatlow/
北京——当9月1日新学期开学时,大约两亿中国孩子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或者说是最
主要的任务,就是在这一学年内学会400到500个新的汉字。每年,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这对所有的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虽然程度有所不同。
或许有些不明智,但我这周还是鼓动对这一切并不期待的儿子回到北京的公办小学,学
习新的汉字。汉字的形状不能给发音提供系统性的辅助,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靠
不断抄写来构建运动记忆。就像社科院网站评论员、前北京哲学教授张广照在一篇文章
中写到的,“耳朵不能看,眼睛不能听,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在汉字上没有统一。”
我充满希望地对儿子说,“开学可能会很好玩。能和朋友们在一起什么的。”
他毫无兴趣地回答说,“妈妈,学汉语一点也不好玩。”
有些人,尤其是成年人,或许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学汉语可以从中获得文字的美
感,解读丰富的文化。而且,有一点需要说清楚,我学了20几年汉语,有时也会觉得学
写汉字很有意思。但是,学习汉字却是个艰难重复的过程,学习、忘记、再学习。张广
照在电话采访中说,“现在,我能写出来的汉字大概有3000个。”
他说,“国家规定有2500个字是‘常用汉字’。”他又补充称,学者需要认识更多的汉
字,可能在5000个左右。“但是,人们能写出来的汉字比认识的要少。”
其实,我儿子的反应触及了一个严肃问题的根源:汉字是否适应一个数字化、全球化的
世界?
吴文超曾在联合国做过25年口译员,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一封邮件中,他写道,汉字
“没有效率而且太古老。”
吴文超写道,“与字母语言相比,汉语很难学习。”
“即便中国学生用功学习,也可能需要多花两年时间才能达到和西方知识分子一样的水
平,”他补充道,“学习汉语的困难类似于电脑术语中说的启动时间太长,也就是说系
统延迟运行。”
在中国大陆,人们已经使用拼音在电脑和手机上输入汉字,拼音系统是政府在1950年代
引入的拉丁字母系统。专家称,这虽然简化了汉字的输入,但却弱化了人们书写汉字的
能力。
那么,中国有没有尝试增加汉字的字母性,或许把汉语变成一种既包括表意文字又包括
基于发声的字母的双文制形式,让它变得更易学习呢?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有些
人号召,除了对拼音的有限使用以外,应扩大汉语的字母化,但这很快就遭到普通民众
、官员与很多学者的反对。
在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是主宾国,我看到中国前文化部长王蒙响亮地宣布,
中国不能改汉字,“否则就要亡国了。”当时,很多在座的中国年轻人站了起来,热列
鼓掌。
张广照有一种观点看似违背常理,他认为,汉字其实并不难学,只是教得不好而已。他
说,几千年来,学者和官员有意使汉字变得晦涩难懂来保护自己的特权。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统治阶层“并不想让文化变得世俗化,也不想让它成为一种全
民共享的公共资源。 他们有意无意地为汉语学习设置了路障。”
他认为,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今天。
语言学家和作家威廉·C·汉纳斯(William C. Hannas)会读或写包括汉语在内的10种语
言,他表示,在1950年代,将汉字变成字母书写系统的讨论十分盛行,但这已经结束了。
“现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都不存在改革汉字的讨论,”他在邮件中写
道。“我们不喜欢被人要求放弃自己的传统,尤其不喜欢听到外人说,我们文化中一部
分存在瑕疵。”
但是,他表示,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却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尤其是在网络上,中国人正在尝试着使用拉丁字母。例如,政府的拼音是“zhengfu”
,经常被缩写成“ZF”;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赛被缩写成“PK”(借用了视频游戏用语)
;使用像Photoshop这样的程序来用数码方式修改图像,被称为“PS”;做爱被称为“
ML”。
“汉字和字母书写共存的双文制现象,正发生在中国,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而是
从下到上的默认,”汉纳斯写道。
博客作者江北宁认为汉字正在制约中国的发展,让中国变得“不科学”,他在一封邮件
中写道,“汉字是一道无形的墙,把我们的思想和世界隔开。”
对于包括我儿子在内的两亿名学生而言,一整年刻苦识记的学习生活即将展开。这只是
在中国受教育过程中的一步,但同时也是学得一门美丽语言的一步。
北京——当9月1日新学期开学时,大约两亿中国孩子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或者说是最
主要的任务,就是在这一学年内学会400到500个新的汉字。每年,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这对所有的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虽然程度有所不同。
或许有些不明智,但我这周还是鼓动对这一切并不期待的儿子回到北京的公办小学,学
习新的汉字。汉字的形状不能给发音提供系统性的辅助,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靠
不断抄写来构建运动记忆。就像社科院网站评论员、前北京哲学教授张广照在一篇文章
中写到的,“耳朵不能看,眼睛不能听,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在汉字上没有统一。”
我充满希望地对儿子说,“开学可能会很好玩。能和朋友们在一起什么的。”
他毫无兴趣地回答说,“妈妈,学汉语一点也不好玩。”
有些人,尤其是成年人,或许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学汉语可以从中获得文字的美
感,解读丰富的文化。而且,有一点需要说清楚,我学了20几年汉语,有时也会觉得学
写汉字很有意思。但是,学习汉字却是个艰难重复的过程,学习、忘记、再学习。张广
照在电话采访中说,“现在,我能写出来的汉字大概有3000个。”
他说,“国家规定有2500个字是‘常用汉字’。”他又补充称,学者需要认识更多的汉
字,可能在5000个左右。“但是,人们能写出来的汉字比认识的要少。”
其实,我儿子的反应触及了一个严肃问题的根源:汉字是否适应一个数字化、全球化的
世界?
吴文超曾在联合国做过25年口译员,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一封邮件中,他写道,汉字
“没有效率而且太古老。”
吴文超写道,“与字母语言相比,汉语很难学习。”
“即便中国学生用功学习,也可能需要多花两年时间才能达到和西方知识分子一样的水
平,”他补充道,“学习汉语的困难类似于电脑术语中说的启动时间太长,也就是说系
统延迟运行。”
在中国大陆,人们已经使用拼音在电脑和手机上输入汉字,拼音系统是政府在1950年代
引入的拉丁字母系统。专家称,这虽然简化了汉字的输入,但却弱化了人们书写汉字的
能力。
那么,中国有没有尝试增加汉字的字母性,或许把汉语变成一种既包括表意文字又包括
基于发声的字母的双文制形式,让它变得更易学习呢?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有些
人号召,除了对拼音的有限使用以外,应扩大汉语的字母化,但这很快就遭到普通民众
、官员与很多学者的反对。
在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是主宾国,我看到中国前文化部长王蒙响亮地宣布,
中国不能改汉字,“否则就要亡国了。”当时,很多在座的中国年轻人站了起来,热列
鼓掌。
张广照有一种观点看似违背常理,他认为,汉字其实并不难学,只是教得不好而已。他
说,几千年来,学者和官员有意使汉字变得晦涩难懂来保护自己的特权。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统治阶层“并不想让文化变得世俗化,也不想让它成为一种全
民共享的公共资源。 他们有意无意地为汉语学习设置了路障。”
他认为,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今天。
语言学家和作家威廉·C·汉纳斯(William C. Hannas)会读或写包括汉语在内的10种语
言,他表示,在1950年代,将汉字变成字母书写系统的讨论十分盛行,但这已经结束了。
“现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都不存在改革汉字的讨论,”他在邮件中写
道。“我们不喜欢被人要求放弃自己的传统,尤其不喜欢听到外人说,我们文化中一部
分存在瑕疵。”
但是,他表示,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却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尤其是在网络上,中国人正在尝试着使用拉丁字母。例如,政府的拼音是“zhengfu”
,经常被缩写成“ZF”;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赛被缩写成“PK”(借用了视频游戏用语)
;使用像Photoshop这样的程序来用数码方式修改图像,被称为“PS”;做爱被称为“
ML”。
“汉字和字母书写共存的双文制现象,正发生在中国,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而是
从下到上的默认,”汉纳斯写道。
博客作者江北宁认为汉字正在制约中国的发展,让中国变得“不科学”,他在一封邮件
中写道,“汉字是一道无形的墙,把我们的思想和世界隔开。”
对于包括我儿子在内的两亿名学生而言,一整年刻苦识记的学习生活即将展开。这只是
在中国受教育过程中的一步,但同时也是学得一门美丽语言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