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张文宏不要我们,还是我们不要他了?
最近很少再听到张文宏医生的发言了。互联网中凡是被视为英雄的下场都很黯淡。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互联网是一个江湖。江湖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天。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
疫情期间全民主心骨的张医生,在疫情结束后很快被网暴。从年薪184万到别墅风波,甚至翻出张医生的博士论文猛烈攻击,一定要把张医生搞倒批臭,所幸复旦大学顶住压力,还了张医生一个清白。那以后张医生沉寂了一段时间。
南京疫情期间,张医生发表了两个观点,没想到再次捅了马蜂窝。这不过是一个拥有专业和良知科学家的话,但很快被上纲上线。
一是谈疫苗保护,肯定了疫苗的作用,能降低死亡率。同时指出疫苗不能完全控制疫情的持续和反复,不能达到“清零和根除”的目标。
二是指出“需要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病毒无时不在,风险一直会有。他坚信未来我国一定能既保证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找到长久的制胜之道。
不能达到“清零和根除”,不是张医生意志不坚定,而是客观事实如此,要怪只能怪病毒不讲武德。
“与病毒共存”,更不是张医生的主动拥抱,而只是他的悲观研判。无法清零和根除,不就只能共存?还能怎么滴?这个认识,竟遭到了前官员的撰文怒批。当然这种悲观的论调,使得久处疫情之中的老百姓看不到希望,进而也对张医生产生怨恨。说真话的人总是要挨打的。
张文宏终于黯然退场。他发微博说:“该退场了,保持沉默才能无妄无灾。”
与张医生同病相怜的还有法学老师罗翔,这个曾经以法外狂徒张三红透半边天,横扫中国互联网,以一己之力推动法治启蒙的中国好人,也遭受嫉妒构陷,最终从互联网销声匿迹。何其可悲!
但互联网能够抹去他们的身影,却抹不去有关他们的记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疫苗覆盖率够高了,“清零和根除”了吗?我们当然不想与病毒共存,但病毒不肯放过我们,你奈他何?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按下葫芦浮起瓢,疫情此起彼伏。包括抗疫模范生的上海,竟也成了疫情的风暴眼。这就是当初张医生说的“病毒无处不在,风险一直会有”。
此次上海疫情,作为定海神针的张医生肯定要有声音,所以他不得不再次撰文:《新冠没有那么吓人,但是仗很难打》。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作为医生“总是安慰”,所以他说“新冠没有那么吓人”;作为科学家总是说真话,所以他说“但是仗很难打”。语文老师把这篇文章总结一下,说了四点内容。
一是上海疫情出现向好迹象。
根据筛查大数据显示:非管控区域全员滚动筛查的病例占比逐渐走低,仅占总病例的10%,预示社会面疫情逐渐受控。疫情的拐点虽尚未出现,但形成拐点的条件已经逐步具备。
任何疫情信息的发布,总归要找亮点,要给人战胜疫情的希望。希望本身就是战胜疫情的一部分。
二是未来抗疫逐渐进入新阶段。新阶段有两个关键词:“精准”和“区域”。意味着采取全域经济生活停摆、进行多轮全员检测的抗疫模式,会被逐渐更新。
但带来的问题就是,新抗疫模式能否跑得过奥密克戎?这需要大大提高区域核酸检测的速度,一定要快,以快制快,24小时的完成时限将是很高的要求,这样才能跑得过奥密克戎。
但24小时完成时限,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一线医护人员超极限的压榨上。很多社区、街道和医护人员很多天不眠不休,处在崩溃的边缘。
极限工作一旦常态化,任何人都会承受不了。有的医护人员小区也被封控,就算工作结束也有家不能归。双职工都是医护人员的也不在少数,他们的家庭和孩子怎么办?有限的医护资源是战胜疫情最大的支撑,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是最终能够战胜疫情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三是第三针接种提供全面保护。中国未来走出疫情的底气哪里来?张文宏研究了香港数据,指出两种疫苗三剂接种对预防死亡和重症的保护率非常高。这个不懂,也不便多说。
四是维持生活正常化和动态清零同样重要。张文宏医生提醒,不能抱着“就是不过了也要把病毒弄死”的心态,抗疫尚未结束,但生活还要继续。
一般来说,最重要的内容在最后,这一篇也一样。
还记得当年张医生是怎么说的吗?他说,大家一定要呆在家里,闷也要把病毒闷死。事实上就是“不过了也要把病毒闷死”。这次为什么变了?因为上海是对外交通的最大枢纽,是全国34个省直辖市唯一挣钱的地方,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可想而知,上海绝不能停摆。
目前导致生活不能正常化有两大原因。一是防疫问责导致地方官员严防死守,过度防疫。二是不惜一切代价消灭疫情的宣传,使得公众对疫情产生极端恐惧。
针对这两点,国家的解决措施有两条。一是明确提出了“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这个科学区分使得“确诊患者”断崖式下降,大大缓解了公众的焦虑和恐慌。
二是要求疫情防控,注意“精准”和“区域”,避免了大面积运动式防疫。如果真正落实下去,效率会大有提升的。
张文宏医生这次学乖了,不说如何“与病毒共处”,开始说“动态清零”。“动态清零”真是一个好词,其内涵就是根本不太能够清零,只能在动态中追求清零。动态清零表达一种方向和决心,这与张文宏医生在南京疫情中的研判,做不到“清零和根除”并无二致。
维持生活正常化和动态清零一样重要。因为“动态清零”是防疫政策,强调维护生活正常化与动态清零一样重要,意味着维护生活正常化更重要。但问题是维持生活正常化势必要影响动态清零,所以重要的是如何保持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不妨回到初心。为何要不惜一切代价防疫抗疫?因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以绝不能让病毒产生的次生灾难,超过病毒本身。疫情没有死人,过度抗疫把人弄死了,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基层防疫,一些低风险地区的疫情防控,竟然也是“一刀切”,层层加码,停工停产。一段时间还好,长期停工停产,会给企业人员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工人日子不好过,老板的日子也不好过。还有粗暴防疫,封村封路。甚至出现了“恶意返乡,先隔离后拘留”的惊天奇闻,历史上从没出现因为返乡被拘留的先例。
抗疫第一,医护人员的确很紧张,但医院岂能一关了之,尤其是急诊。急诊是做什么的?急诊是救命的堡垒,十万火急,危如累卵,间不容发,连急诊都关了谈何生命至上?关掉急诊会造成比疫情更大的危害。
某西部城市疫情期间,关闭医院急诊的教训就在前方。有老人心绞痛跑了三家医院不让进的,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去世;有孕妇大出血导致胎儿死亡;有39岁男子胸痛得不到救治猝死。网络上一片痛斥,认为社会治理落后。但这次上海暴露了同样的问题,而且是以最残酷的方式暴露,更让人大跌眼镜。
上海东方医院一名女护士突发哮喘,去自家医院急诊部尚且被拒收,最后只能去别的医院,一来一去,导致病情被贻误,该女护士不幸病逝。医院对自家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疫情到来的时候,医护人员全部冲在一线,不眠不休。但如果她们自身突发疾病都得不到医治,尤其是不能被自家医院收治,这个道理谁能解释?
病毒无情人更应有情。病毒是病,其他的病也是病,尤其是危重病症。乞求老天爷疫情期间不生病不太现实,所以医院调整抗疫方式很重要。这就是张文宏医生强调的维护生活的正常化,当然包括了医院急诊的正常化。
有人说,张文宏医生变了,张医生不要我们了。事实上张文宏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不再那么直白而已。张医生没有变,他欲言又止,欲说还休,其实我们都懂。冷眼看穿,热肠挂住,这就是张医生,张文宏并没有不要我们。
即便有一天张医生不要我们了,我们也要记得他曾经带给我们的治愈、帮助和安慰。我们没必要要求他做唐吉坷德,让他一个人大战风车,然后在他倒霉的时候,突然世界不要他了,让他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世界悲苦,莫过如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