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歌剧演员《纽时》发文:美中要努力成为彼此的知音
歌剧演员、全美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文化交流高级顾问和特使卡拉·德里科夫·卡纳勒(Carla Dirlikov Canales)7日在《纽约时报》发文表示,美中两国应保持相互倾听,把成为彼此的知音作为共同目标。
2022年2月28日,“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音乐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公报”是美中政府之间签署的第一个联合公报。(图片来源:美联社)
卡纳勒在文章开篇提到,中国有一个词叫“知音”,是用来形容最了解彼此的人。“知”是“知道”或“理解”的意思,而“音”是“音乐”的意思。“知音”一词源于伯牙与子期的古老故事。伯牙是一位弹琴大师,而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意。在子期去世后,伯牙也不再弹琴,因为伯牙认为自己失去了知音。
卡纳勒认为“知音”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作为一名歌剧演员、教师及文化外交的践行者,卡纳勒明白艺术、体育、文学和其他一些表达形式都可以促进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的前提不是表演效果好,而是愿意相互倾听和学习。
文章认为,这对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具有挑战性和复杂的国际关系来说尤为重要。文章提及,美中关系的正常化得益于乒乓外交,随后费城管弦乐团(Philadelphia Orchestra)首次到访中国。从那时起,无数次文化和教育交流都拉近了两国的距离。然而新冠疫情和日益紧张的关系大大减少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卡纳勒表示,自己接触到“知音”一词是在中国东南部的一次演出之后。一位8岁的福建小男孩在卡纳勒将要离开时,送给她一份小礼物,并表示希望彼此能够成为知音。之后卡纳勒在厦门见到了94岁高龄的指挥家郑小瑛,才深刻体会到知音的含义。卡纳勒说:“音乐和艺术使我们能够祝贺彼此。”
卡纳勒认为,虽然美中看起来相距遥远,但未来深深交织在一起,因为世界的命运掌握在集体手中。美国民众必须努力理解中国民众的希望、梦想和愿望。而中国也正以令许多美国人震惊的方式冲向未来。
文章也提及,最近有不少鼓舞人心的文化交流迹象。比如,国会去年在两党支持下通过了《音乐外交和平法案》(Peace Through Music Diplomacy Act),以促进通过音乐家交流项目来解决冲突。卡纳勒希望这些项目可以为美中交流助力。
文章最后表示,虽然美中关系通常包含的是政治、贸易和安全的角度,但是艺术交流也必不可少。艺术可以在社会与社会之间搭建桥梁。这就是为什么一首歌可以帮助人类共同想象更美好的未来,让世界变得更好。不过文章也强调,美中首先要做的是真正努力地深入倾听彼此,将成为彼此的知音作为共同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