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每日一典故
avatar

每日一典故

随陆绛灌
1楼
笔者闲的,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见闻。今天先将一个小典故:
《见月而喘》
西晋有个名士叫满奋,他生来怕风。以日宴会,他被安排在晋武帝身边,晋武帝旁边就是个琉璃窗(玻璃窗)。满分以为是通风的,不敢坐。武帝嘲笑他。
满分只好自己打趣道:“臣就像吴地牛,见月而喘。”
avatar
随陆绛灌
2楼
@一个看破红尘的人 2019-05-29 15:26:44
都是文化人
-----------------------------
没错:)
avatar
随陆绛灌
3楼
今讲:《某在斯》的故事
晋文帝被权臣桓温左右,没有实权。一天晋文帝召见权臣桓温,想弄得随和点,就着了便装,坐在一旁等。桓温进来没注意便装的文帝,直接从他身边走过。
所以桓温没看到皇上,就纳闷地问太监:“陛下不是找我吗?陛下呢?”
晋文帝坐在旁边说:“某在斯,某在斯。”
(世人都说晋文帝在骂桓温是瞎子,为什么呢?)
一日孔子开宴会,人们都坐下后,又进来一个德高望重的瞎子。孔子赶忙起身搀扶,并给他介绍在场宾客。说到谁,谁就赶忙喊:“某在斯。“意思是我在这里。
晋文帝高!
avatar
随陆绛灌
4楼
今天闲,再讲一个趣闻:
曹魏末期名将邓艾是个结巴,说话时总是:”邓艾艾艾的。“
司马昭跟他开玩笑问:”你邓艾艾艾的,到底几个艾?“
邓艾说:”凤兮凤兮,不就一个凤吗?“
avatar
随陆绛灌
5楼
《咄咄怪事》
五胡乱华,南朝东晋外戚殷浩做了大将军。殷浩是个大文豪,有抱负,励志北伐匡扶中原,但没有之国能力,更没有治军的能力。殷浩与荆州刺史桓温不和,又疑心重。在北朝崩溃的大好时机,北朝名将羌族姚襄来降,他恨不得置之于死的而后快,又想让姚襄打前锋,自己带兵尾随。如果姚襄战死最好,不死就直接消灭姚襄。最后姚襄走投无路,叛变并伏击了殷浩的北伐军,然后上书朝廷陈述殷浩罪状,占据洛阳割据。
荆州刺史桓温出兵,在洛阳一带打败姚襄,姚襄继续西奔去关中与氐族争夺关中被杀。
桓温借平定姚襄叛乱的战功,上书弹劾殷浩,殷浩被贬黜为庶人,被指定住在信安。殷浩中日空作:“咄咄怪事”四个字。
桓温也想拉拢外戚,并不想治殷浩于死地,就写信给殷浩说:“要建议朝廷重新启用殷浩做尚书令。”殷浩喜极,立刻回信感谢,但又怕信写的不好,所以信封了拆,拆了封,来回检查。最后竟然送出一个空信封。桓温打开空信封一看大怒,殷浩的贫民就注定要做到死了。
avatar
随陆绛灌
6楼
《抱子弄孙》
五胡乱华后匈奴别部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政权。但其建立过程极其残暴,杀戮贫民上千万,江北汉人几乎被屠戮殆尽,一时间中国北部短暂统一。但他的继承者石虎更残暴成性,迷信武力,对子女纵容。石虎看到自己儿子们个个跟他一样残暴不仁,自豪地说:“我们父子威武至此,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我只管‘抱子弄孙’就好了。”
后赵司徒崔悦劝说道:“爱之不示之以道,是以害之也!”
石虎不听,后来果然酿成兄弟相残。其长子甚至要暗杀石虎篡位。案发后,他的次子被长子暗杀,长子因谋反被族诛,他最疼爱的那个小孙子才五岁也受牵连要被杀,就是石虎说要’抱子弄孙‘的那个小孩。石虎不舍得,但大臣不同意,小孩拉着石虎衣带不放,最后将一带拉断,依然难逃一死。
石虎因此大病,几个月后病逝。石虎生前残暴,子侄们也都效仿,他一死,兄弟子侄不顾亲情互相杀戮争夺王位,最好导致后赵灭亡。汉人将领冉闵乘势夺权,并下达《杀胡令》羯族几乎被杀光。不但没能抱子弄孙,还断送了自己的民族。
avatar
随陆绛灌
7楼
《陶侃赋闲》
陶侃,东晋名将。中原沦丧后,琅邪王司马睿南逃到建康,重建东晋王朝。时琅邪王无所依靠,只能依靠中原难逃来的衣冠华族。衣冠华族以王导为首,王导在朝廷辅佐朝政,其弟弟王敦在荆州主持军事,一内一外配合得很好,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江南的动乱也很严重,王敦任命陶侃讨伐诸叛贼,陶侃取得了很多战功,一开始王敦非常信任陶侃,但时间久了又觉得陶侃功高盖主,就调陶侃离开荆州,去遥远的广州,那时的广州还很不发达。陶侃欣然从命毫无怨言。
到了广州,陶侃无所事事,就弄来100块砖头,早上把砖头搬出院子,晚上再搬回来。
邻居都很纳闷,问:“你搬砖头做什么?”
陶侃说:“锻炼身体,万一未来朝廷要用我,我不能说因为常年闲散身体不行儿去不了。”
邻居们都嘲笑他:“被发配到广州来的,就别做梦能回去了。”
但后来,王敦叛乱,朝廷果然调陶侃北上讨伐王敦及其残党。
avatar
随陆绛灌
8楼
《不可越雷池一步》
这是接着上一个成语的:
王敦叛乱后不久就病死了,陶侃骑兵讨伐其残党钱凤等,因功被拜为荆州刺史。当时的宰相已经是外戚庚亮,这人是个大书法家,王羲之曾说‘自己的书法在庚亮之下!’庚亮也不信任陶侃,并命温峤带重兵屯武昌防止陶侃叛变。这种没事找事不是宰相的材料。
庚亮不放心陶侃,自然也不放心北方的将领苏俊和祖约,最后竟然将苏俊和祖约逼反,二人在历阳合兵南下攻打健康。温峤不放心,建议领兵回援建康。
但庚亮说:”我担心西面(指荆州陶侃)比担心历阳更甚,足下切勿过雷池一步。“
后来,庚亮兵败,还是陶侃领兵来讨伐苏俊祖约,东晋才得以苟延残喘。庚亮虽然兵败,但'切勿过雷池一步。‘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东南,雷水人江前在此积而成池。后世常用雷池来比喻不可逾越的界线。
avatar
随陆绛灌
9楼
今天讲两个成语,用来批判读书无用论。
“吴下阿蒙” 和 “士别三日”
吴人叫没文化的老乡名字时,喜欢吃加个阿字在前面。到现在南方人也一样,笔者有不止一个广东朋友叫‘阿奔,阿德’啥的。
东汉末年,东吴的名将吕蒙,一身武功,但不识字,孙权总笑话他,所以见到吕蒙从不叫尊称,就直接叫他’阿蒙‘。
一日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说:“军中事务繁无暇学习。”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几年以后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吴下阿蒙”多指地位高但才疏学浅,基本跟暴发户差不多。
“识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不必再解释了。
avatar
随陆绛灌
10楼
下面来一段,批判只会读书而没有能力的成语。
“暗弱无断”
司马保爱读书,有文采,但暗弱无断,故及于难。西晋永嘉之乱后,洛阳长安都先后沦陷,晋怀帝司马炽被匈奴人建立的汉国所俘。次年,秦王司马业在长安建临时政府‘晋愍帝’,命司马保为相国。
次年,晋愍帝司马业又被汉国所俘,帝位虚悬。司马保就在陕西,得知晋愍帝被俘后,有登帝位之意,但却行动缓慢竟然被远在江东的司马睿先于317年、318年依次称晋王、帝,是为晋元帝。司马保质好于319年亦称“晋王”,改元建康,但并不臣服于司马睿,还在做自己的皇帝梦。
既不敢称帝又不愿称臣,司马保的无能使之无法驾驭手下将领,导致手下将领不和。最后张春和杨次起兵杀死司马保。 一场皇帝梦就此结束。
所以,不读书的‘吴下阿蒙’做不得,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暗弱无断’更是无用。
avatar
随陆绛灌
11楼
今天连讲三个成语“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不为五斗米折腰”
请读者自己体会笔者用意。
东汉陈藩年十五,他父亲和朋友来家里聚会。看到陈藩的屋子很乱。
宾客问陈藩父亲:“宾客来访,你怎么不叫儿子打扫一下屋子?”
陈藩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到了东晋这话被王羲之学去了。
一日王羲之的母亲看王羲之屋子乱,叫王羲之去扫地。
王羲之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这话正好被路过的王羲之他爸王旷听到,王旷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然后王羲之老老实实去扫地。
下面对比陶渊明,陶渊明是陶侃的孙子,就提‘陶侃赋闲’的那个陶侃。但陶侃后,陶家就再也没发达过。陶渊明愤世嫉俗,‘不为五斗米折腰’,还写了《归来去辞》自动解印辞官。最后除了写了几篇好文章,其实一事无成,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但他的祖父陶侃是如何发达的呢?陶侃从小吏做起,被逐渐提升,依靠军功得到重用,后又被人猜忌,贬黜到广州,却毫不气馁,每天搬砖锻炼体力。最后再次被朝廷重用,威震天下!
笔者猜测,陶渊明小时候肯定没打扫过屋子。
avatar
随陆绛灌
12楼
看来中国文化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今天笔者闲,再连续讲三个典故,带出两个成语。
“曾参烹猪“/”言教不如身教”
第一个典故:“曾参烹猪“
曾参是孔子弟子,72贤之一。一日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呆着,我回来为你杀猪。”
她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又不过年过节,没必要杀猪,那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能跟孩子开玩笑!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然后一刀杀死了猪。
第二个典故:
书圣王羲之师从其姑母卫夫人卫铄学习书法,卫铄是西晋大书法家卫瓘的女儿。卫夫人是西晋第一才女。一天王羲之觉得自己书法有小成,非常高兴,就拿着自己写的字去给父亲王旷看,王旷也是书法家。
王羲之问:“老爸,我的字写的怎么样?”
王旷看后,没做评论,只是在其中的一个大字上加了一点,变成太字。王羲之不明其意,拿着字去找姑母卫夫人,问卫夫人:“您看我写的字怎么样?”
卫夫人看后非常高兴地说:“这个大字上的一点,非常好,很有你父亲的神韵!”
王羲之非常惭愧,回去继续练字。
第三个典故:”言教不如身教”
这个成语的出处众说纷纭,笔者最喜欢下面这个典故作为出处。
王羲之的母亲是琅邪名门闺秀,姓诸葛,她非常重视教育孩子,天天对着王羲之他们兄弟几人谆谆教导,但王旷却从来不管孩子,回家就坐在那里看书写字。
诸葛夫人很不高兴,就质问王旷说:“你回家什么都不干,孩子的事你一点都不管,都是我一个人操劳,这样孩子怎么能成才?”
王旷边练书法边说:“我正在教导孩子。”
这时诸葛夫人才发现,王羲之受父亲熏陶早已养成了练书法的习惯。最后王羲之书法冠绝天下,被尊称为书圣。
avatar
随陆绛灌
13楼
《受人以柄》
这个成语笔者要用自身经历来说。先讲成语来源。
《后汉书·何进传》外戚,大将军何进手握兵权,想诛杀宦官,却不自己直接动手,而想招董卓带兵来。
主簿陈琳不同意说:“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
受人以柄:指自己本无懈可击,却偏偏要制造弱点给人打。
《人先自辱,而后他人辱之》
笔者在某澳大利亚金矿开采公司做总工程师,以前有一个同龄的白人工程师,他跟笔者明争暗斗,其实是势均力敌的。双方都无懈可击,就那么僵持着。但后来,笔者发现他出轨一个本公司的未婚美女,但笔者对别人私生活不感兴趣,所以不置可否。
一日,笔者跟几个技术人员闲聊,聊到减肥,笔者说:”健身房太无聊,不想去健身房。“
另一人在众多人前说:”你也可以想Joy一样,找个site girl,及不无聊,还可以在床上健身。“然后笔者与众人一阵阴笑!
笔者一直以为就自己察觉了,但其实坏事传千里,全公司都知道,这等于‘受人以柄’。尤其是总经理是个优雅从容,见识很广的老贵族,特别反感潜规则。
所以”人先自辱,而后他人辱之“,逐渐被他人轻视,后逐渐失去话语权。最后竟然自己走了。
avatar
随陆绛灌
14楼
临下前班无事,再感一言。
虽不是成语出处,但很好的表现了“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西晋名士顾容参加宴会,发现给他上烤肉的仆人有馋肉的表情。顾容贵为国家重臣,竟然把自己的烤肉让给了那个仆人。西晋门第观念严重,高门第看不起普通人,跟别说是个仆人了。所以宴会上的宾客都嘲笑他。
顾容说:“哪里有成天端着肉,却从没尝过肉味的道理。”
后来永嘉之乱,匈奴人攻陷洛阳。顾容随着南逃的人群逃难,身边总有一个人,一有危难就来相助,左右护卫顾容。
顾容问他:“你为什么帮我?”
那人回答:“乃受炙之人也。”你当年给过我一块肉。
avatar
随陆绛灌
15楼
《不二法门》
其实真正的佛教不是宗教,而是哲学,所以佛经大都以两个圣人之间辩论,用辩论的过程阐述一个真理。下面介绍《维摩诘经》关于文殊和维摩诘的辩论。
维摩诘又称’居家菩萨‘。他主张‘出家’其实是一种形式主义,修道没有必要出家,也没有必要抛弃红尘,更不必遵守戒律,一切都是形式主义。所以他不再去释迦摩尼处闻道。释迦摩尼发现维摩诘不来,就叫文殊菩萨去看看。
(菩萨:是圣人死后,后人给他加封的尊号。)
文殊到维摩诘家后,与维摩诘围绕佛学爆发了激烈的辩论,文殊竟然输了!文殊回来禀报释迦摩尼,释迦摩尼不置可否。其实是默认维摩诘的理论。
维摩诘与文殊辩论时,文殊曾问:“例者是菩萨入不二法门?(译文:什么是修行的真理?)”
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道:“是真入不二法门也。“(这句特别难解释,大致跟道教的‘大道自然天成’ 或者‘道不可闻,闻而非也’一个意思。所以维摩诘沉默不语。)”
不二法门:后人多用于比喻唯一真理。
《默而识之》
数百年后,文殊,释尊,维摩诘等都已经圆寂,且都被封菩萨或者佛陀。中土名士也喜欢引用古代圣人的名言辩论。
时间到了东晋,支道林注《即色论》笔者没看过,大约是论物质世界(佛家称色界)的本质吧。写成后拿给王坦之看,王坦之看完后,不置可否。
支道林以为王坦之效法维摩诘,不说话,用默认来表示赞同。
支道林说:“默而识之乎?”(您是表示默认吗?)
王坦之说:“既无文殊,谁能鉴赏?”(笔者认为王坦之的意思是:你不是文殊,猜不透我沉默的原因。侧面表达了不赞同《即色论》的观点。)
默而识之:比喻嘴上不说,但心里赞同。后世常用默认代替。
avatar
随陆绛灌
16楼
快下班了,补三个故事,给大家回家路上把玩。
“无可无不可”
我国成语典故80%出自三国到魏晋时期,所以又是东晋。
北中郎将王坦之,这是熟人了吧,他叫伏玄度和习凿齿两位名士一轮青州和楚地的人才。
两人一个是青州人一个是楚地人,大约更了解自己家乡人吧。所以两人各执一词,都说自己家乡人好。等到评定结束,王坦之吧评点个结果拿给韩康伯看,康伯一句话没说。
王坦之问:“为何不说话?”
韩康伯说:“无可无不可。”
意思是两人都向着自己家乡人说话,无所谓对错。
无可无不可:比喻某种不客观的见解。
下面讲骂人不带脏字的故事:
《左传》有这么个故事;春秋东夷小国介国国君名叫介葛卢,相传他懂牛语。一日介葛卢去参见鲁国国君,听到大殿外的牛叫。
他对随从说:“这牛说他生过三只小牛,都被拿去祭祀用了。”
时间来到东晋,少数民族头领入朝参见晋文帝,名士王仲祖听到少数民俗说话,完全听不懂。就对他们说:“要是介葛卢来了,一定能听懂你说什么。”
王仲祖讽刺少数民族不说人话。笔者觉得他身为名士,却这点素质都没有!可笑。
avatar
随陆绛灌
17楼
不好意思,输入法不行,又没检查,总有错字。上一故事是:王坦之叫伏玄度和习凿齿两位名士”议论“不是”一轮“青州和楚地的人才。以后我打个草稿,检查完了再发。做事可不能像笔者这样三心二意,当一丝不苟。
avatar
随陆绛灌
18楼
"甘拜下风"
东晋,一位北方来的和尚跟支道林研讨《小品》。孙兴公还有竺法深和尚都去旁听,北方和尚提出很多深奥问题,支道林都清晰地解答,北方和尚总是被驳倒。这时孙兴公问竺法深和尚:“您是高人,应是站在上风口的人,为什么一句话不说?难道要‘甘拜下风’?”
支道林听到接茬说:“白檀香并不是不香,只是逆风时闻不到罢了。”
竺法深和尚知到支道林的意思,但还是怡然自得地不屑于争辩。
(笔者认为支道林的意思是,高人不在乎一时输赢,处在下风时也不屑于争辩。)
甘拜下风:并不是指认输,而是指不屑争一时口舌之快。
“强口马,决牛鼻”这不是成语,是个典故,正好与甘拜下风对照。
又是东晋,一日名士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家做客,两人清谈势均力敌,来回辩驳,精心竭力,但都无懈可击。两人辩论的太激烈,竟然忘记吃饭,饭菜端上来凉了,拿下去热,在端上来又凉了,再去热。已经到了傍晚竟然都不饿。
殷浩说:“卿莫作强口马(倔强不让上套的烈马),我当穿卿鼻(穿鼻是指给牛上套时,一般都是把套穿鼻子上。)”
孙安国说:“卿不见决牛鼻,人当穿卿颊,(译文:你没见过牛挣破鼻子,用牛角刺人脸颊吗?“)
强口马,决牛逼:被后人用作比喻嘴硬,不服输。或者挣口舌之快的人。笔者也喜欢挣口舌之快!难道也有名士风度?:)
可惜中国早以不复当年的文化气质了,所以知道这个典故的人不多。借以感叹一下现代社会道德与文化的破败。现代人一般用“死鸭子嘴硬”,真的好俗,好肤浅。
avatar
随陆绛灌
19楼
总说中国典故,笔者这次“标新立异”,来几个外国典故。
不如先讲标新立异的来历吧:
王逸少出任会稽内史,支道林也在会稽。
孙兴公对王逸少说:“支道林‘拔新领异’,对问题有独到见解。你想见见他吗?”
后来孙兴公带支道林来见王逸少,王逸少也有超人气质所以傲慢,轻视支道林,总是故作矜持,不和支道林说话。支道林知趣,不久就走了。
另一次见面机会,王逸少要出门,支道林说:“您先别走,我有话要说。”于是两人开始谈论《庄子。逍遥篇》支道林洋洋数千语,才气不凡,辞藻新颖,如花烂映发,
王逸少不自觉地脱了外套,认真听,留连不已。
“拔新领异”被后人写作“标新立异”。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与Clark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
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后来心理学叫这种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种现象令人惊讶的普遍。研究者发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体验。
专家深入研究: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生活在暴政下的人民,往往更加顺从,有时候一个国家全体人口都表现出“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令人深思。
avatar
随陆绛灌
20楼
接着上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继续说:顺便引出几个中国成语。
“六合至尊”(上下,东南西北六方为六合,即天下),“鞭笞天下”,“威震四海”,“乱世重典”,”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以德治国”,“民富国强”,“极盛而衰”。
其实,这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国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笔者记得《过秦论》有这么一段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统一天下后,儒生与法家根据治国方略进行了大辩论。儒家的理论认为,人性本善,要“以德治国”,“民富则国强”。
而法家正好相反,李斯有这么一段话:“要‘乱世重典’,‘严刑峻法’,把百姓至于半死不活,使其不依靠国家就无法生存的地步。这样才能强国。”最后法家获胜,儒生多有怨言,被李斯抓住把柄,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剧。
其实压榨百姓,使之半死不活,然后国家施舍温饱,百姓不但不憎恨暴政,反而感激施暴者不杀之恩就是这种综合征!西方人笑话中国是制造顺民的工厂,其实正是长久以来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但这种综合征有副作用,就是国家必须施舍哪一点温饱,一旦温饱都不能满足,贫民所爆发出来的破坏性是空前的!中国古代王朝有个‘极盛而衰’的循环魔咒,就是因为这种副作用。
avatar
随陆绛灌
21楼
如果看过之前的更新,读者应该感受到笔者偏爱王羲之了。今天以典故重点介绍王羲之,引出一个成语“东床快婿”。
之前已经提过,王羲之小时候练字,王羲之扫地,王羲之他爸言教不如身教。期间王羲之小时候还练字入神,吃过墨。现在讲成人后。
竹扇题字: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见到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就提笔在每个扇子上写字。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一开始很不高兴,责怪他在自己扇子上乱写字。王羲之说:“你就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一把扇子可向人要200文钱。“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后来老婆婆再去找王羲之,王羲之怎么也不愿意再写了。
以字换鹅: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道德经》,一群鹅白送,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空白。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东床快婿“ 这个就是脍炙人口了,但笔者依然要提。这时王羲之风流倜傥的事迹,早都家喻户晓了。东晋太傅稀鉴想跟丞相王导联姻。就派去一个小吏与王导商量。王导自然乐意,就叫来了自己所有的子侄,任其挑选。小吏看完后回去复命。
稀鉴问:“你看王氏子侄中谁最合适?“
小吏说:“王氏子弟都很好,都很得体,只有一人袒胸露腹躺在东厢房的床上,跟没事人似的。“
稀鉴说:“这就是好女婿了。“然后差人去问,果然是王羲之。
avatar
随陆绛灌
22楼
笔者借徐朗朗结婚,阐述自己一个观点:引出几个成语和典故。
“海纳百川”,“本末倒置”,“狐假虎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金钱皆粪土”
东晋殷仲堪任会稽内史时,生活很简朴,其子侄们不能理解。殷仲堪说:“贫者,士之常,焉得登高枝而捐其本。”(译文:清贫是士大夫阶级的一种常态,怎么能因为飞黄腾达了就忘本呢?)
东晋有人问殷浩:“周公旦注《周公解梦》,里面写着 ‘梦到棺材预示要升官。梦到污秽就要发财‘。周公为什么这么写?”殷浩答:“因为官僚皆腐臭,所以梦到棺尸。金钱皆粪土,所以梦到污秽。”
东晋袁宏《三国名臣转》:形器不存,方寸海纳。(译文:不拘于形式主义,心胸开阔像大海一样。“后来被发展成”海纳百川“比喻:心胸开阔,能容纳吸收各种知识,文化,人才。
《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宋朝的大坏蛋朱熹《朱文公文集》:“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
徐朗朗在算是21世纪1220名钢琴家之一,世界知名度不高。他参加过的上流音乐演奏,10个手指能数出来。胡锦涛 访美时,美方为让胡锦涛满意,特地请来一位华人钢琴手演奏中国曲目,表示美国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胡很满意,徐因此一战成名,在华人圈中家喻户晓。
徐朗朗在华人中成名后,没有过任何音乐作品,仅仅是应邀演奏别人作品,却很有造势天赋,以至于国人不知道交响乐指挥是谁,作曲是谁,只知道徐朗朗在某交响乐弹奏过一个章节。好比庄生写了《庄子》内外八篇,却没人理会庄子。但一小儿当众朗读了《庄子。逍遥篇》一篇而已,却家喻户晓!这是‘本末倒置’!
最近徐朗朗和钢琴演奏新秀爱丽丝喜结良缘,号“大婚”(太子结婚是大婚)盛况空前!又让笔者领教了其造势的伟力!其实来宾没有一个知名音乐家,只有周杰伦给面子,但也是华语乐坛的泰斗,与朗朗团队自导自演的世界级音乐家,'差之毫厘,却谬以千里'!毛 《论持久战》中曾教导我们这些自命清高的文化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而我们往往是幼稚而可笑的。” 所以,高雅的严肃音乐也要靠发动民众来热捧了,不知道他们听得懂吗?
爱丽丝是个好姑娘,漂亮,有才华,精通多国语言,勤勤恳恳,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有所成。但一旦沾上现代中国的浮夸,准没好事!他们先发动舆论,然后找爱丽丝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发现除了是钢琴新秀并无其它。只好开始说爱丽丝8岁从师于某某音乐大师。以前中国也出现过某歌唱家,号称帕瓦罗蒂关门弟子。但采访帕瓦罗蒂时,人家说:“我们见过一面。”
懂音乐的都知道,钢琴是个熟练工种,要勤学苦练,究其原理与高级技工没区别,熟能生巧而已,当然还要懂乐理。而8岁小孩儿那两下子,有必要一位大师亲自调教吗?中国古代从没出现过这种事,所以找不出典故形容,笔者姑且将它比作 “狐假虎威” 。
笔者真诚地希望,爱丽丝能真正的发展自己的音乐天赋,有自己的作品,不要随波逐流的成为一个‘著名演奏者’,更不要被捧杀。
朗朗本是工人子女,不该忘本。况且真正的贵胄从不抛头露面,更不将奢华示于天下。多日来,笔者所提到的都是贵族,名士,动辄名动天下,才高八斗,但没有一个自导自演抬高身价的。
avatar
随陆绛灌
23楼
下班前,心血来潮,介绍一下笔者的笔名:“随陆绛灌”其实这也是个成语。
汉高祖刘邦手下有两位著名文臣,陆甲,随和。汉高祖很欣赏这两个人,但他俩只是做文案工作,没有军功。中国自秦朝开始‘尚首功’,就是拿着敌人头来领取战功。所以文人没法封侯。
高祖手下另有两位名将,绛侯周勃,懿侯灌婴。这两人都是勇冠三军,依靠军功拜为侯爵,但这两人没有文化。平天下可以,治国不行。
所以汉高祖常感叹:“绛侯灌婴无文,随和陆甲难封。”
到了西晋,刘渊是高度汉化的南匈奴首领,他文治武功,琴棋书画都非常厉害。为甚豪爽,不懂中庸之道,毫不掩饰。他常把“随陆绛灌”挂在嘴上。意思是:“这四个人的长处集于我一身。”
随陆绛灌是“文治武功,文武双全”的高端版。
avatar
随陆绛灌
24楼
今天再讲一个东西方结合的典故,也是心理学疾病的名词:“花剌子模综合征”
《圣武亲征》成吉斯可汗在野狐岭大败金军,两次围攻上都(北京),最后攻陷上都,掠夺了珍宝无数。但由于蒙古同时与西夏,金交战经济凋敝,所以想拿掠夺来的珍宝去花剌子模国交易。成吉斯可汗派出了500人的商队,携带大批珍宝去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是当时伊斯兰世界宗主,其国王是伊斯兰哈里发。常备兵力70万。花剌子模仗着兵多将广不拿蒙古人当回事。当蒙古商队走到 锡尔河上游的讹答剌城后,因守将亦纳勒出黑(号海儿汗)贪财,他谎称商队是蒙古奸细,屠杀了整个商队还私吞了财宝。
成吉思汗派出使臣,要求花剌子模交出肇事者。但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也是当时伊斯兰的哈里发,他骄纵看不起蒙古,拒绝交出肇事者,并杀死蒙古使臣。
成吉思汗随后率兵10万西征。
花剌子模认为蒙古大军带着粮草辎重至少要走一年,所以戒备松弛,并没有全国动员。蒙古则一人配三匹马,都是母马,士兵累了在马背上休息,饿了喝马奶,星夜兼程3个月赶到花剌子模。所以从始至终,蒙古都掌握绝对主动权,敌人一直没有能够集结起足够大的军队来抵御蒙古铁骑。蒙古整个兵力形势上是1/7,但局部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往往是10/1,所以战无不胜。
花剌子模军队来不及集结,只能逐波次投入,都被消灭。以至于败报不断传到‘撒马尔干’花剌子模首都。最后蒙古军在讹答剌城抓住了那个贪财的守将亦纳勒出黑。
据说,抓住亦纳勒出黑后,成吉思汗说:“他不是见钱眼开吗?那就把银水注入他眼睛里!”
亦纳勒出黑临死前喊:“真主会惩罚你们这些野蛮人的!”
成吉思汗说:“我不认识你们真主,他管不着我。”然后把银水注入其眼,活生生烫死。
后来首都撒马尔干也陷落了。哈里发逃到了现今里海的一个小岛上。蒙古军没有船,就先放了他一马,去打别的城市。败报如雪花般飞来,哈里发不明白为甚70万打不过10万,最后产生了心理疾病,对蒙古人有病态的恐惧感,谁敢提战况,或者提蒙古人就会被处死。他明知帝国在毁灭,但宁愿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想管,眼不见心不烦。大臣们也不再有人敢提起战况。
现代心理学称这种精神病叫“花剌子模综合征”:比喻某些人在现实中受到严重挫折,而对某种事物产生无法抵抗的恐惧感。
笔者常讽刺‘惊慌失措’的人是得了‘花剌子模综合征’。
avatar
随陆绛灌
25楼
连说了两大篇外国典故,也该讲讲中国了:“自惭形秽”,”以貌取人“。
南匈奴在汉和帝时就已经被收服,被安置在今晋北地区。到了汉献帝时,中原虽乱,但各诸侯对少数民族势力都有绝对优势,所以南匈奴很顺从。
一日南匈奴使臣来许昌参见汉献帝,顺便要参见权相曹操。曹操虽然文治武功,但五短身材,像貌丑陋。
曹操说自己:“自以形陋(自惭形秽),不足雄远国。匈奴人尚武,崇拜豪杰,所以要用英武的人去震慑匈奴人。“
曹操叫名士崔季珪(此人相貌俊美威武,是汉末公认的美男,但汉代美男不是娘炮,人家可以威慑匈奴。)假扮自己坐在正坐,自己则站在一旁当持刀武士。
会见匈奴特使后,曹操派人去问特使:“您看魏王(曹操封爵)怎样?”
特使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真英雄也。”
曹操听完报告后说:“南匈奴竟然有如此人才,能判断出捉刀人才是我本尊,这种人让他回去必为后患。”
随后,曹操派人趁使者回国时,把南匈奴使臣截杀在半路。
“自惭形秽”比喻自己认为自己丑,而不足以胜任某工作。所以不能’以貌取人‘。但其实,中国古代一直以貌取人,做官要面试的,弄个相貌丑陋做大官有伤国体。
avatar
随陆绛灌
26楼
@春江沐雨 2019-06-14 14:59:13
没有何,只是喜欢得空看了点,回复来过二字
-----------------------------
收到多谢,我还以为您对玄谈有兴趣:)
avatar
随陆绛灌
27楼
今讲个外国教育孩子的故事,也是典故,顺便谈几个西方谚语。
“修昔底德陷阱”,“零和博弈”。
第一次波希战争后(波斯和希腊战争)希腊人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形成两个阵营,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内战),硬生生把自己的优势地位打没了。修昔底德以自己的眼光,记录了这段历史,就是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其中提出了零和博弈得观点,跟中国一山不容二虎差不多。后人把两强不能并存称作“修昔底德陷阱”。现在中国人以为有所谓’共赢‘,那是睁眼瞎!天无二日,一山不容二虎,自己祖宗总结的都没看到!
言归正传,希腊衰落后,北边近邻马其顿崛起了。虽然马其顿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但希腊人看不起马其顿人,说他们是“野蛮人”。所以反抗此起彼伏。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二世意识到了文化差异问题,就请来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来教马其顿贵族子女,并重点培养王子亚历山大。
一次亚里士多德问亚历山大:“告诉我什么是勇敢?”
亚历山大说:“不畏强敌,杀敌立功。”
亚里士多德再问:“那么如果一个人胆怯,逃跑了呢?”
亚历山大回答:“他是个诺夫!”
亚里士多德再问:“那要是一个勇士,决定冲出战线以一人之力与敌人厮杀呢?”
亚历山大答道:“那他死定了。”
亚里士多德说:“很正确,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过激都是致命的,你要学会寻找那个平衡点。”
这里插一个笔者教育孩子的插曲:一群朋友吃饭,别人家小孩都在看手机,我女儿也要看,我说:“不行”。我女儿问:“为什么他们可以看我却不可以?”我不好意思当中说:他们教子无方。只好说:“我是你爸,我说了算。”
下面看亚力士多德怎么教育孩子?每次放学亚历山大都被留下加课!亚历山大很不高兴地问:“为什么别的孩子可以去玩,享受下午的海滩?我却不可以?”
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你的位置就是引领未来!”
亚历山大听完觉得很受用,就坐下加课。
亚里士多德再说:“请记住,学习是艰苦的,但它的果实比蜜还甜。”
亚里士多德教育孩子,一般是以提问形式,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建立孩子求知和探索未知的能力,还有锻炼孩子自我思考来判断是非的能力。
时间到了亚历山大东征,打到了喜马拉雅山后。亚历山大带领少数卫队,爬过喜马拉雅山,并翻越了好几座山峰。士兵不明白他发什么疯。亚历山大指着东方连绵不绝的山脉说:“亚里士多德曾说,翻过喜马拉雅山就是大海,看来世界上也有亚里士多德不知道的东西。”
历史看到这里,笔者热泪盈眶!前几天外国人爬珠峰,死伤惨重。中国人笑话他们。但这就是中外教育差距!中国人根本不理解求知,探索,开拓精神,更不理解为了科学献身,甚至只是为亲眼证实一件事情,而赴汤蹈火的气概。
可叹的是,宋以前的中国人不是这样,自有宋以来,中国人就没有开拓精神了。我看过日本史学家写的文章:”自岳飞后,中国再无武士道。“
其实,武士道是中国传入日本,未来笔者会介绍什么是武士道,怎么传入日本的。
avatar
随陆绛灌
28楼
但本篇先不谈武士道,先用两篇谈谈大乘佛教的来历。引出几个成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梵天静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亚历山大西征带来的后果是,西方人首次了解到了中国的存在。亚历山大本想继续西征,但军队中传言“前面是一个兵员与波斯帝国不相上下的庞大帝国”。就算打败了这个帝国,再往前能否征服中国更是问题。所以军队哗变,拒绝继续西征,但这次西征却无意中打通了东西方贸易。
谣言没有错,前面就是印度历史上,为一统一过印度的本土帝国,孔雀帝国。孔雀帝国其实并不知道亚历山大,所以他们很快征服了整个印度,仅有印度南部一隅例外。可以马上德天下,但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孔雀王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皈依佛教,想利用佛教来教化民众,停止抗争。当然也有利用佛教打击婆罗门教的意思。这就是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来历。
孔雀王死后,帝国迅速解体,正赶上希腊远征军后裔建立的Bactria国(今阿富汗),准备重新打通贸易路线,这时亚历山大的帝国也崩溃了,贸易路线断绝。唯一希望就是南下,打到印度洋,把丝绸由海路运抵埃及,当时埃及还控制在希腊人手里。在从埃及运回欧洲。据笔者多方考证,Bactria就是中国汉朝提到的“大宛国”,以下都用大宛国。
战争是以屠杀形式开始的,佛教徒被认为是异教徒,遭到毁灭打击。希腊人主神,太阳神阿波罗的名言:“只有烈火才能烧尽这世间的罪恶!”所以,佛教徒误以为大宛国信奉“拜火教”,其实是太阳神阿波罗。
在最黑暗的时期,佛教徒象佛祖祈求,拯救佛教。但早期佛教认为,”释迦摩尼成佛后,有万千宇宙要去认识,因而不可能回到人间。所以早期佛教不雕刻释迦摩尼像,仅仅是以一个火球代替其精神。于是梵天和帝释天两位在火球前长跪不起,这就是“梵天静观”的典故。但释迦摩尼依然不现身。
一次,一位僧侣为躲避骑兵追杀时,逃进深山,他自己说“看到了佛光,”所以他跟着佛光走,边走边喊,:“我要闻道,我要听佛祖教诲,佛教真的没有希望了吗?”最后佛光说了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整个佛教界震动!大家认为释迦摩尼怎么能把人命当作是空?
avatar
随陆绛灌
29楼
接上篇:
大宛国终于打到了印度洋,这时汉朝也几乎是配合行动似的,击败匈奴,逐渐控制西域。从此汉朝负责长安到大宛国的贸易畅通,大宛国负责印度洋到埃及的贸易畅通,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负责最后对地中海沿岸倾销丝绸。大家都从丝绸贸易得到了暴利,所以谁也不想砸自己饭碗,大宛国开始招安佛教,并承认佛教不是邪教,以换取佛教徒停止抵抗。
因此,第一批希腊人加入了佛教,他们看到小乘佛教还有很多迷信的地方,并有很多神秘的法术,所以希腊人以哲学的观念对小乘佛教删删减减,并加进了很多希腊哲学,而产生了哲学化的大乘佛教。所以大乘佛教经书,大都以两个圣人辩论,而得出一个观点来阐述真理。像极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他们站在雅典大街上辩论的样子。比如前面提到的文殊与维摩诘的辩论,最后得出“不二法门”。
希腊人善于雕刻,所以开始雕刻释迦摩尼像,但释迦摩尼死了好几百年了,谁也不知其长相!希腊人简单粗暴地把亚历山大的脸刻了上去!所以早期佛像,都是欧洲人长相。而大乘佛教也随着希腊商人进入中国,开始在中国扎根。
后世在看到这段历史时,发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记录。后世认为,释迦摩尼指的是小乘佛教扭曲了佛教真谛,没有前途,即将灭亡,而灭亡却又是新生的开始。而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帝国影响下,变成了世界性宗教。又演化出诸多派系,但只有“禅宗”是最接近释迦摩尼的原始佛教的。禅宗,兵家,儒学,三者结合起来以后,就成为武士道。下篇笔者会介绍武士道的起源,和禅宗为什么是最接近释迦摩尼理念的。
avatar
随陆绛灌
30楼
禅宗,
这是个很博大的话题,不好起笔,笔者就用诸多零碎故事勾勒一下它的轮廓,有缘人自己会参悟禅机的。
小乘佛教曾记载,有一位女性妖魔,她孩子生了重病到处求人帮助自己孩子,但诸天没有出手相救的。这时只有二十诸天,佛教到了中国才有二十四诸天。后来孩子死了,那个女的就把孩子变成鬼,继续养在身边。这可能是泰国养小鬼的源头,泰国佛教是南传佛教,其实就是小乘佛教。
小鬼要吃活人才能续命,所以那个女魔头就每晚出去偷别人小孩会来喂养自己的鬼孩子。母爱非常强大,所以二十诸天有点不敢惹这个女魔头,就只能去找释迦摩尼。世尊也不太想正面冲突,就趁女魔头出去偷孩子时命人把小鬼给绑了回来。
女魔头发现孩子不见了,到处找,有人提醒她"为何不到法力无边的世尊那里问问,他说不定知道。“
女魔头找到释迦摩尼,释迦摩尼问:”你丢了孩子,就如此着急,那你偷走孩子的家庭难道不着急吗?“
女魔头知道跟世尊动手没好处,就说:”只要您能找到我孩子,我愿意皈依佛教。“
世尊见台阶就下,说:”我已经找到了,今后你就是佛家弟子,不可乱杀生。我封你为‘鬼子母佛’受人间烟火,以后不需要再杀生。后来民间总有崇拜一尊女性抱着孩子的佛像,这就是鬼子母佛。相传后来这女魔头不需要杀生也能和鬼孩子在一起,所以母爱爆发,对儿童特别好,所以多被有孩子的家庭供奉。
现在看哲学化后大乘佛教对这件事的记载:一日释迦摩尼正在讲法,一个妇女抱着死去的孩子来找他,想让他救活自己的孩子。
释迦摩尼说:“可以,我这就去做药,但我需要药引子,你去村里要一小碗油菜籽,但这油菜籽必须是从未死过人的家庭给的。”
妇女立刻就去到处找,找了一个月,发现所有的家庭都死过人。然后突然顿悟,皈依佛教。成为释迦摩尼第一个女弟子。(感叹一句,这故事传到中国,可是被庸医给利用了,比如鲁迅笔下,用蟋蟀做药引,还要原配!)
avatar
随陆绛灌
31楼
“丹霞烧佛”
禅宗传到中国,出现了一个叫丹霞天然的和尚,这是个狂僧。 一次丹霞再惠林寺挂禅,正赶上冬天,冷得受不了。他就找来尊木佛劈了烧着取暖。主持发现了非常生气问:”你这是干什么?“
丹霞答道:”烧佛取舍利。“
主持说:”木头怎么可能烧出舍利?“
丹霞反问:“既然是木头,你又为什么责怪我?”
“求神不如求己”
原始佛教,释迦摩尼其实是无神论者,他反对婆罗门教,当时婆罗门教还在杀人祭天。
释迦摩尼说:“世界上没有神,求神没有用。一切因果得失都是人的行为造成的。”
人们就说:“那没有神,我们就崇拜你吧。”
释迦摩尼说:“求我也没有用,我也不是神,人只能靠自己。”
(这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谚语)
有位商人问:“像我这样的唯利是图的人,能成佛吗?”
释迦摩尼说:”我不反对求财,只要是合法的求财,都是要鼓励的。毕竟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人,他们最大的执念就是生存。试问饭都吃不饱,天天奔波的人,怎么可能有时间参悟禅机?“
其实,所谓有钱有闲,才有能有闲功夫去参悟禅机。
禅宗分四禅八定,欲界一禅,色戒三禅,无色界八定。八定完全是扯淡,死人不可能回来告诉你精神世界的事。所以我们只谈物质世界的四禅。
一禅是精神高度集中的能力,打个比喻,笔者上学时,班里很乱到处都在说话,但不知为什么笔者只能听到老师讲课,其他噪音完全听不到。这是一禅,一禅的人理解力比一般人高很多倍。相传上一世没修到四禅的人,转世会自带一禅。所以有些人学习工作效率比一般人高很多。
二禅是满足了一切欲望后的无欲无求。没有钱,很难达到无欲无求,但太贪财本身也会成为欲望,所以鼓励求财,但不鼓励贪财。
三禅,如果说无欲无求是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三禅就是一种’怡然自得‘,笔者现在到了三禅。有时笔者看着院子中的芭蕉树在风雨中摇曳,但丝毫听不到雨声,也感觉不到芭蕉树的摇动,似乎可以看到每一滴雨滴的滑落。一天不吃不喝都不饥渴,几乎辟谷。环境湿度大时,身体与自然贯通融汇,吸收空气中水分,一天不喝水却多尿,惭愧,到了三禅却总被尿打断,而耽误了参悟四禅。
四禅,笔者没到四禅,不理解。但根据禅宗人的解释,四禅是一种可以舍弃一切的一种状态,喜怒哀乐都感觉不到,人变得处变不惊,不喜不乐,也对悲痛没有感觉。释迦摩尼圆寂时,就是四禅。俗人说’看破红尘‘其实指的是四禅的人。再白话点,就跟行尸走肉差不多。
八定,就不要想了,活人在物质世界,怎么可能窥测精神世界?笔者认为是瞎扯,不如学释迦摩尼,修到四禅就够了。这里阐述了四禅,未来才好阐述为什么武士道会跟禅宗结合。
avatar
随陆绛灌
32楼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句诗是讽刺梁武帝的。南朝梁武帝信佛,修了很多佛寺,供养了很多僧尼。达摩祖师来到中原后,见到梁武帝。梁武帝问:“我修这么多寺院,供养这么多僧尼,有多少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没有!”
禅宗讲究止观双修,止就是禅,观是观想佛法。所以禅宗的人很多都边坐禅边念经。但笔者再博览书籍时,看到释迦摩尼的话:“般若即佛法,佛法即知识,应该到自然中去寻求知识。有了知识,灵智就会开启,灵智一旦开启,一切迷信将不攻自破。”
所以,佛法并不是念经,念经反而会干扰冥想,而不能参透禅机。因为禅修要高度集中,避免任何干扰。禅修也不一定是坐着不动,走路也可以,在冥想一个深刻道理时,随时随地都可以。
笔者的禅修,是从看历史书开始的,偶尔看到关于宗教的东西就会感兴趣,翻看一下宗教知识。并思索一下,下意识开始禅修。佛经也是历史典故里提到过,才会去看,逐渐形成了知识体系。
一位禅宗大师听到笔者的描述后说:“能下意识看到这些书籍,其本身就是佛缘。”
禅宗传入中国后其实并没有中国化,而是补充了中国哲学。由于禅定要求‘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都要纹丝不动,定力!’,深得武家推崇。苏洵曾写过一本武家内容的书《心术》,其中一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骤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正好跟禅宗的禅定相辅相成,二者一拍即合。
武家的内容无非是四个字“杀伐攻略”,一旦禅宗与武家结合,就变得冷酷无情,因为“色即是空”人命连草芥都不是,而是空。所以兵败如山倒时,敌人和自己人死活都不重要,所以才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由此唐朝时武家可谓骄兵悍将,所以唐晚期藩镇割据,最后帝国瓦解!
统治阶级不得不故意推崇儒家,贬低武家来维护国家统一。从此武家,禅宗,儒家结合,形成了以“忠君为思想的新武家形式,武士道。“当然宋朝为了防范晚唐和五代十国时’下克上‘的传统,做的过了点,以至于后来宋人没有战斗力。
avatar
随陆绛灌
33楼
提起武士道先要提一下一本书《菊与刀》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其背景是二战后美国不理解日本文化,为了改造日本必须先了解日本人在想什么,所以研究并著书。但美国人可能搞错了,日本人在垂死挣扎时发动过一个“菊水作战”数千自杀飞机,自杀潜艇攻击美国。
日本南北朝时,(怪事,东北亚三国同文同种,都喜欢搞南北朝)南朝天皇手下忠臣‘楠木正成’的家族徽章是‘菊水’菊花与水的图案。楠木正成这里就不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东京皇居东面的花园,那里有他的铜像。日本人是再用楠木正成杀身成仁的典故,鼓励日本青年送死。所以美国人误以为菊花在日本有很重要地位。其实是不然,樱花才代表武士道。樱花有个特性,一起绽放,然后不枯萎,而是一起飘落。花瓣随风飘舞时展现了生命在最璀璨时转瞬而去,死亡到来时却又那么的凄美。这与武士们血洒疆场是如出一辙。笔者有个帖子,专门写了《樱花。美与死亡》,在天涯旅游休闲里。感兴趣可以看看。
武士道传入日本后,日本人把他与樱花和茶道结合。进而演化出了日本特色的宗法制,日本社会现在的制度,其实是武士道加宗法制,宗法制是儒家的思想。中国人总感叹“日本人素质高!”非也。日本人依然采用宗法制,家族有家长,个体犯错,会玷污家族名誉,整个家族都会给这个个体施压,所以像毒奶粉,假冒伪劣,等等情况在日本不会发生,因为你不怕坑害消费者,但怕家族找你麻烦。
同理,小孩子在家就已经学会尊师重道,习惯于尊敬长辈或者上级,进入社会后,人会自觉寻找上级并尊敬他,然后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与中国人‘人人都是龙,但合在一起就是虫’成鲜明对比,其实中国人仅仅时不知道自己是谁,都以为自命不凡。其实活到而立之年,大概中国人都已经了解,自己不是龙,也没什么特殊性,甚至贱命一条。但日本人是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贱命一条,也知道自己的位置,所谓工匠精神,也仅仅是知道,我生下来就是配这个的不配想入非非,所以要把我本职工作干好而已,不然我连存在的价值都没有,仅此而已。
与人交往时,也习惯放低身价,笔者在日本游历时,碰到个英语流利,美艳动人,身着奢侈名牌,却彬彬有礼的日本女性,当得知笔者迷路时,她不惜穿着大高跟鞋走很远的路,把笔者带回这站附近。还不停的鞠躬。
中国人废除了宗法制,那是3000年的经验积累,无数次外敌入侵都没能消灭的文化传承,一朝废除!都说宗法制吃人?那是没文化,见识短!连鲁迅先生也这么说!看过前面篇幅的笔友大概有印象,笔者曾说“朱熹是个大坏蛋!”有兴趣可以自己查阅材料,为什么朱熹是个人渣?封建社会吃人的教条全是朱熹搞出来的,他还顺带搞出来了八股文考试,从他以后,宗法制吃人,八股文坑害读书人,并抹杀中国知识界的进取精神。只要废除八股,等级制度,男尊女卑(尤其是女人裹脚,也是朱熹这个王八蛋弄出来的),宗法制对社会道德有极大约束力。
笔者出去办点事,以后继续聊。
笔者要去办点正事,本篇先到此打住。各位工作日愉快。
avatar
随陆绛灌
34楼
继续讲佛教在日本传播前,先讲个庚亮。这个人有严重缺点。《晋书·本传》给了他八个字的评价:“智小谋大,才高识寡。”这人也是个书法家,王羲之曾承认,自己的书法一直不如庚亮,只是庚亮死了很多年后超过他。
他对现实世界没啥理解,做东晋宰相时可谓朝令夕改。处理政务拖沓,也不懂政务,所以属下被指挥的晕头转向,典型的“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朝廷每天公文数量很多,一般是上级口述下级笔录,平均一个奏章可以有四个错别字,很正常。殷皓却专挑个别错别字不放,以证明自己并不愚蠢连错别字都能发现。重要政务却被忽略,本末倒置,充其量是个乡村教师水准。
avatar
随陆绛灌
35楼
继续谈佛教:
空海大师,中日人民都熟悉,前些日子有个国产电影《猫妖传》笔者没看过,但听说里面提到了空海。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缺失的悲哀!你拍空海绝对没人看,你拍猫妖才有机会普及一点点知识。笔者有位同学在搜狐视频,他们引进了国外很多寓教于乐的视频,没人看!自己也拍了很多科普性视频,没人看!但只要一提到出轨,明星,二奶,立刻有人看,他叹气道:”这届人民不行!垃圾只看垃圾。任何,哪怕略高尚点的都不看。“
笔者说:”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各的爱好,众口难调!”
不打诳语,笔者禅定时进入’照坐自观‘幻境(指修炼时进入镜像,与自己对照,自我提高,自省,自律,像照镜子一样。),进行过自我问答,自我点化:笔者问为什么我到了二禅而不能突破三禅。
对面的镜像答:“功德不够!释迦摩尼法轮初转后,觉得贫民愚钝无法教化,所以不愿意讲法传道,但后来还是开坛讲法,功德无量!所以突破四禅。”
笔者问:“我只是个小人物,我怎么开坛讲法?”
镜像答:“你不是有笔吗?”
笔者恍然大悟,开始操刀在天涯文学里写网络小说《降神传 - 身后守护神》,但考虑到读者水平,笔者只好写的很奇幻,其间加入佛教正法,参入很多思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当它是垃圾看看,坚持看几张后,就会引入佛道儒思想。里面提到身后守护神思想,很新颖,但这是东密宗常识。笔者是禅宗的,借用东密的思想写了小说,惭愧!
话题扯太远了,书归正传。空海在唐朝时是公元804-公元806,唐宪宗时期,唐朝国事明显衰落,中央集权崩解,地方藩镇强大!从安史之乱以来,唐帝国进行了一系列蕃藩镇斗争,都失败了!最凄惨的是唐德宗,他励精图治,一开始严禁宦官参政。但削藩时激起泾原节度使兵变,庐陵节度使参与兵变并称帝,本来忠于朝廷的朔方军也因为朝廷措施不当叛变,加入叛军。德宗逃出长安时,文武大臣都跑干净了,只有几个太监跟随保护,以至于德宗失去了对文臣武将的信人,开始任用宦官,唐朝宦官当政弊端由此开始。
兵变被镇压后,他英气不再,日日寡欢,不再提削藩,最后病死,被葬在长安西北嵯峨山。白居易也历经了这些悲剧,并在806年写下了著名的《长恨歌》借安史之乱讽刺当今朝政。
这时空海是日本遣唐学问僧,他亲眼目睹了唐朝的衰败,也正好看到《长恨歌》,并抄写带回日本。他在天台山学习的一个学问,就是天台禅法。空海回日本时,唐朝送给他一个铜灯笼,现在存放在奈良东大寺,广场正中(日本镇国之宝!)。笔者见过认为是赝品,珍品不可能在大太阳底下放着。所以空海带回日本的有禅宗思想,他建立的真言宗,也是有浓郁禅宗思想的。
有趣的是,这时的日本天皇叫嵯峨天皇,其效仿长安建设的京都以西,有个山被命名为嵯峨野(嵯峨山是唐朝皇陵所在),这时的日本天皇也有外戚专权,权臣尾大不掉,皇权衰败的窘境,嵯峨天皇读过《长恨歌》非常感慨,他的’嵯峨‘是否有别的用意呢?
顺便扫一下读者的兴,东大寺所谓佛祖鼻孔,其实是寺院地基沉降不均,导致柱子承重不均,那根柱子承受了大殿主体的重量,即将断裂。为了平均受力,才在柱子下打洞,然后穿进去一个木桩,再用杠杆原理抬木桩,使柱子离开地基,最后把柱子下部锯掉几厘米,放回原处。然后柱子们就受力均匀了,所以那个“佛祖鼻孔”不钻也罢,仅仅是木匠抢救施工留下的痕迹。
再讲一个小日本小故事,东大寺门口的鹿,据说是神鹿,不能杀,饿死人也不可以杀。曾经有个小孩饿了,杀了一只鹿,村民找他算账要处死他,却怎么也找不到!事后有村民曾见到有一只小鹿,长得非常像人!(神罚,把他变成鹿)一说是神佑,把他变成鹿,村民就不会杀他了。
玩书法的人都知道,白居易在日本很受推崇!在日本甚至有白学!其根源就在空海抄回去的《长恨歌》,那字体是仿白居易的,出神入化!所以日本书法很受白居易影响。西安有个碑林,那里的石碑都是中国镇国之宝!日本书法界友人来中国,第一个就要去西安碑林,到了碑林就直扑白居易的石碑。笔者有幸看过几次,门票太贵,这种国粹是不是该免费?文化人就可以时时观看?
avatar
随陆绛灌
36楼
前几篇有浓厚玄学色彩,今天笔者就继续谈玄,但形式会非常散,希望能形散神不散。借此评论一下最近跟风南朝鲜的整容脸。
曹操第一眼见到司马懿后,就想直接杀了他,旁人问:“为什么”?
曹操说:“此人鹰视狼顾,日后必反。”但司马懿来投,直接杀了他,会吓退天下仕人,以后就没人敢投奔曹操了。所以曹操把司马懿放哪里从不启用。
曹操判断没错,后来司马懿在曹爽时代被重用,最后逐步掌权,篡了曹魏的天下。就是后来的晋朝。鹰视狼顾大意就是,眼睛瞳孔特别大又黑,没有白眼仁,像鹰一样!现在女孩子喜欢戴美瞳,其实是鹰瞳,懂相术的人不会启用这种人的。 所谓狼顾,狼不会扭头,想看身后必须上半身一起扭,有些人回头看时也是脖子不动,上半身一起扭,这就是狼顾。笔者前晚落枕了,脖子也不会动,现在也是狼顾。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人物,也是因为相术被弃用,这人是隋朝蒲山公李滵,这个蒲山公是世袭的,他继承蒲山公爵位时大约是14岁,然后被调入禁宫做隋炀帝杨广的近身侍卫,这是隋朝世袭贵族进入权力中心的捷径。一日隋炀帝视察禁军时,看到了李滵,感觉很不舒服,就停下认真看,发现李滵也是鹰视。隋炀帝就命人把李滵打发回家,等于是断了仕途。后来李滵果然参与杨玄感事变,又做了瓦岗军首领,把隋朝搞得一塌糊涂。
隋文帝杨坚也曾找相术大师给自己几个儿子看面相,当看到杨广时,大师拍手道:“此子,头生龙骨,贵不可言!”杨坚心想,贵为皇子,还要贵不可言,岂不是要做皇帝?(龙骨:就是脑门两侧突出。笔者也这样,所以小时候一直引以为傲)俗话说“人有异象必有异志”,现在很多人喜欢整容,要是出了事故破相了,倒也可以整容,但没事往脸上动刀子,等于破了相,人的好命或者贱命就都破了,所以有天命且不凡的人,是不会动自己面相的。
这里还要提个趣闻,内蒙古武川镇,这里出了中国三个朝代的全部帝王将相,依次是北周,随,唐。所以有个笑话说“武川镇,人人都有帝王相”。一日一个相术师走到武川镇,准备给人看相,混口饭吃,结果他惊奇的发现,大街小巷,人人都面有王气!他回家就把《相术书》给撕了,说:“看来相术不准!”就此改行!但后来北周宇文氏,隋朝杨氏,唐朝李氏,和全部文臣武将,全部出自武川镇。也许是个段子,也许相术真的正确呢?
avatar
随陆绛灌
37楼
聊一聊曹操。笔者也比较偏爱曹操,这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活的非常潇洒。敢做敢当,有血有肉!
他好色,因为好色去嫖降将张绣的姨母,士可杀不可辱!张绣被激怒夜袭曹营,曹操这次因嫖损了上将典韦!三国时,曹操就这一个能挤进前五名的猛将!
他文采好,满朝文武都认为曹操是奸臣,不断有人上奏骂他,曹操觉得他们没骂到点子上,就自己写了一篇奏折骂自己,骂的痛快淋漓,结果骂他的人看完都不再上奏,因为曹操把该骂的都骂完了。
刘备在曹营受庇护时,他还搞过“青梅煮酒论英雄”,还说“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尔。”可谓脍炙人口!
他特别容易自傲,赤壁之战前曾给东吴孙权下战表,“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壮哉!)然后找人抄写了三千份,装在竹筒里顺江漂流,沿江东吴人拾到恐惧不已,军心动摇。
其实他刚一宣布南下,刘琮就不战而降!刘备仓皇逃跑。曹操并没食言,他就是认为刘备是唯一的竞争对手。为了杀刘备,仅仅带了5000骑兵星夜追击。而刘备呢?他带着三万多军队,十几万民众,拖家带口,一天走不了十里地!诸葛亮劝他扔了老百姓,带着精兵先走,刘备道:“办大事者应以人为本!”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以人为本”确实刘备,那个枭雄当道的年代,有这个认识确实不易。但说是说,做归做,曹操不久追上刘备,把他打得落花流水!要不是难民太多,曹军忙着到处抢劫,就没刘备什么事了,也不会有三分天下!
看到自己唯一的对手如此不堪一击,孙权乳臭未干不足为惧,曹操骄纵到了极点!终于写成了《短歌行》,笔者只摘几句分析他的心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那时曹操岁数不小了,这次南征是他唯一一次机会一统中原!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笔者认为他指的是皇位像明月,就在眼前却摸不到!所以忧从中来!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这里应该是说自己是汉臣,还念着旧主的恩德。但历史评价曹操是个拨乱之主,等公共小平同志的“拨乱反正”也是这里来的。天下不是他篡来的,而是一战战打下来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个周公不是只周公旦,而是指周文王。周文王其实已经占据天下3/4,对商朝形成半包围,但最后没有给商朝致命一击,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了周武王。世人认为,曹操指的是我自己还念旧恩不能篡位,就留给儿子吧。
还没开战就已经在考虑怎么安排战后事宜了,其骄纵至极!结果曹操水军被孙权打败!曹操看到孙权指挥水军奋战的样子,惊呼:“生子当若孙仲谋!”水军被打得过不了江,他终于清醒了点,主动把那5000骑兵撤回江北,与主力会合。
但又重了连环计,最后被人火烧乌林,几乎九死一生!跑回来后还嘴硬,他说:“孤不羞走,船也是我自己烧的。”人格非常可爱。
曹操还喜欢搞些哑谜,比如一次修园林,曹操检查工作,拿笔在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工匠不明其意,正好看到主簿杨修。杨修说:“丞相说门太大了,你们改小点。”工匠们照做了,曹操回来后一看问:“谁告叫你们改小点的?”得知是杨修说的,就找来杨修问话。
杨修说:“门内一个活字念阔。我斗胆以为丞相觉得门太大了。”
另一次,有人献来一盒酥,曹操品尝后觉得不错,舍不得吃,就放着以后吃。并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三个字。丞相走后,杨修来办事看到了,就招呼相府的人把酥分吃了。曹操回来看到很生气,问:“谁叫你分吃的?”
杨修道:“丞相亲笔写的‘一人一口酥’“(人一口,落在一起就是合)这次还好,但已经引起曹操不快了!
另一次曹操考察世子们的才能,杨修写了一系列时事分析,叫世子背下来。曹操考察时觉得不对劲,逼问下知道杨修是枪手!大怒!告诉世子杨修这种人要进而远之!这时已经起了杀心了!
最后一次是打汉中,战争旷日持久,曹操萌生退意。士官问:”今晚口令是什么?“
曹操随口答:”鸡肋!“
杨修知道后说:“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就通知全军准备撤军,第二天曹操下令撤军,结果发现军队已经准备好了,包裹都打好了,就等着撤退了!
曹操得知后杀了杨修。
有人以此说曹操嫉贤妒能,怎么可能?前面提到鹰视狼顾的司马懿都没杀,何况一个耍小聪明的人?曹操杀他主要是因为世子对杨修唯命是从!从考核政务那次埋下的祸根。
曹操手下还有个人叫祢衡,这厮总骂曹操,有时堵着门口,打着点子,有节奏的骂。曹操手下将领几次想杀他。曹操不让,仅仅一笑而过。后来骂的确实难听,曹操就以朝廷名义,把祢衡调到刘表手下。
到了荆州祢衡老毛病又犯了,开始骂刘表,刘表也不杀他,但把祢衡调到黄祖手下。结果祢衡又骂黄祖,被黄祖一刀给解决了!从这点上看,曹操为人很厚道,他知道刘表不会杀祢衡,才把祢衡调过去。但刘表不厚道,他知道黄祖是个粗人,骂不得,专门叫祢衡去送死,借刀杀人!所以刘表其实是个伪君子。曹操是个真君子。
avatar
随陆绛灌
38楼
今天讲个笔者自己的笑话。
还得从陈琳写的《讨贼檄文》说起。袁绍跟曹操决裂以后,叫陈琳写了檄文讨伐曹操,里面说曹操本无慈德,其祖是阉人十常侍之一,还说他父亲是乞丐被十常侍收养作样子。所以骂曹操是“操阉遗丑”:是太监遗留下来的丑孩子。四个字骂的百无一疏!笔者当时就笑喷了。
据说曹操看完气的偏头疼好了,带兵与袁绍决战。
抓住陈琳后,曹操问:“你骂我可以,为什么辱及我祖上?”
陈琳说:“箭在弦上,不可不发也!”曹操竟然没杀他!还重用他,以此收买了河北人心。非常高明!但笔者学习权术时,对’箭在弦上,不可不发也!‘的回答也是印象深刻。
到了笔者大学时,有个团组织生活会。还有个团组织日记,轮到谁写就要写一篇。轮到笔者那天,笔者翻看了过去别人写的日记,那简直是正能量高到鸡皮疙瘩都能掉地上!笔者苦思冥想还是没有什么可歌颂的。灵机一动写道:
早上起床,我想到一个哲学问题,“懒"。到底什么懒呢?。。。。。。。。。。
。。。。。。。。。。。。。。。。。。。。。。。。。。。。。。。。。。。。。。。。。。。。。。。。。。。。。。。。。。。。。。。。。。。。。。。。。。。。原来这就叫懒。
笔者全篇省略号,精辟地阐述了懒的真理,大有”不二法门“之妙!
结果团组织生活会上,指导员大怒,批评笔者问:”你这是什么态度?一个学期才轮到你两次,你就这么写?“
当时笔者刚扫了几眼韩寒的《三重门》不怎么爱看小说,但对”文思如尿崩“赞不绝口,又想起陈琳,就回答道:”尿之将崩,不解不畅也!“差点给笔者一个处分!这么看,指导员的度量没法跟曹操比!人家是肚子里开船的豁达!
avatar
随陆绛灌
39楼
再续几个小故事:
”馒头祭祀““混一华戎””敦煌庶卒“
诸葛亮南征南蛮时在一条河边受阻,(具体那条河笔者不记得了,主要讲故事,不考历史)河水泛滥大军过不去,四川比较落后,士卒迷信,非说是龙王闹事,要杀人祭祀。诸葛亮不许,但祭祀的规矩又不好破,迷信了这么久,你说不祭祀会犯众怒。所以诸葛亮叫人用白面做成人头形状祭祀。士卒们将信将疑,祭祀完后果然山洪逐渐消退。
从此中国用人头祭祀的习俗就改成馒头。馒头的来历大概如此,难考证,笔者偏向于这个说法。诸葛亮平定南蛮后,回师途中路过那个祭祀的地方,立石碑记功,写道”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也不知是诸葛亮吹牛,还是真的预测到了未来。
隋朝初年,中国出了不少名将,后世很难望其项背。隋朝大一统后,南方人认为北方人都是游牧民后裔,不服,叛乱此起彼伏!隋朝为了评定叛乱,修了一系列运河,加强南北经贸,文化,军事往来。当时还是皇子的杨广,第一个喊出了”混一华戎“的口号。自五胡乱华以来,民族冲突不断,混一华戎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有个叫’史万岁‘的名将,武功盖世!史万岁因大将军尔朱绩谋反被杀而受牵连,发配敦煌。到了敦煌,骑兵队长武功了得,总一个人深入突厥境内,每次都能杀几十人,带着数百牛羊回来。队长看史万岁是贬官发配来的总欺负他。史万岁不服说:”你给我一匹马,我也能深入敌境。“队长将信将疑,给他他马。史万岁果然杀数十人,满载而归。从此队长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二人总结伴出去抢劫突厥,突厥人闻风丧胆!又不知对方姓名,只知道是”敦煌庶卒“。(读者可能又不信,中国兵怎么可能这么厉害,这时北方人已经不是原来的汉人了,是多民族混血。汉人血统也就只有1/3,不怪南方人说北方人是蛮夷。中国南方北方的叫法,也是南北朝后开始的。所以当时北方汉人都带有浓郁蛮族性格,中原武器制造又远胜于草原牧民,所以一个汉兵打几个突厥兵都很正常。)
突厥不断寇边,隋朝派裴矩征突厥,正突厥一路大奖窦荣定知道史万岁在敦煌,所以大军开到敦煌后,就停下了,等一个人。不久史万岁就毛遂自荐,两军对阵时,窦荣定向突厥阿波可汗提意,双方各出一员勇将单挑,输了的退兵。结果史万岁不负众望,一刀腰斩对手,突厥阿波可汗退兵!
后来南蛮造反,隋文帝杨坚叫史万岁出征。文帝问:”你要带多少人?“隋文帝心理想给3000人。但史万岁道:”800人足够。南蛮偏远,兵多了没有粮食反倒容易出事,臣只带800人,打到哪里吃到哪里。“
其实史万岁带的是八百校刀手,就是领着将校工资,军衔是士兵的武功高手。因为人少,南蛮不知其动向,无法聚众歼灭史万岁,史万岁却可以随意挑选目标。南蛮被迫分散兵力守卫各自洞府。分兵正是史万岁要的,他连续击破洞府数百个。最大一次战役,3000敌军与三万多南蛮百姓躲在一个溶洞里,史万岁先放烟雾熏,然后带兵冲入,黑糊糊看不清,见人就杀,杀人达三万众!(读者可能不信,南方溶洞能装数万人,笔者父亲是四川人,老家金佛山的溶洞,在文革时演习做藏兵洞,曾容纳过10万人!溶洞入口高30米宽50米,洞壁上栖息着数万个燕子窝!沿着洞走3个小时不到头!大道难以形容!)史万岁活捉南蛮王,得胜回师时巧遇诸葛亮的石碑,士兵都来祝贺说:”数百年前,诸葛亮就已经预测到将军会超越他!“
史万岁说:”武侯过奖了!我怎么可能超过武侯?“所以叫人把石碑推到了!笔者看的是拧腕棘手!历史遗迹怎么好破坏?
这时史万岁已经与朝廷失联数月,就写信给朝廷放到竹筒里,沿河漂下去。下游渔民捡到交给官府。这时朝廷都以为他孤军深入死了,已经给他追认为上柱国,他母亲都已经封为诰命夫人了!突然传来捷报满朝欢庆!
南蛮王知道快到四川中国腹地了,一旦到了就死路一条。所以拿出很多珍宝贿赂史万岁,史万岁贪财,竟然把南蛮王放了。后来南蛮王再反,史万岁收受贿赂一事被揭发,被命戴罪立功。隋军兵分两路讨伐西突厥,一路杨素和二皇子杨广,一路高颎和太子杨勇。史万岁是杨素一路先锋,带三千人先行。
这次又是突厥阿波可汗带兵来,阿波可汗问:”隋朝将领是谁?“
探马道:”史万岁!“
阿波可汗问:”可是敦煌庶卒?“
探马道:”正是敦煌庶卒。“
吓得阿波可汗立刻退兵,史万岁见敌人要跑,仅带三千人追击阿波二十万大军,冲入乱军中,杀伤数万突厥兵,西突厥二十万大军被敦煌庶卒吓破了胆,竟然不抵抗,作鸟兽散!这见于正史,绝对不是文人吹的,就是三千打败二十万。
avatar
随陆绛灌
40楼
昨天忙没更新, 今天接上面继续。“赏同伐异”
隋朝大举进攻突厥,杨素,杨广,史万岁一路重创西突厥。但史万岁没想到要照顾上级面子。其实,杨素和杨广的主力都没来得及参战,西突厥就被打跑了。史万岁把功劳全部记在自己部下身上。忘了给杨素送几千颗人头过去冲数。这才古代尚首功的年代,人头就是钱,要孝敬一下上级的。(题外话,后来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明朝名将李舜臣大破日本海军,自己就留了三千颗人头,其它一万多都送给了没来得及参战的明朝海军,这不叫不讲气节,这叫够意思,够朋友!)
杨素杨广看着史万岁立功不满!杨素这人有个毛病“赏同伐异”自己人功劳,奖赏随便给,自己一分不取,外人,立再大功劳也要想办法害死,是个典型的佞臣。他利用职务之便,告诉隋文帝杨坚“西突厥是来投降的,所以并无战斗准备,史万岁贪功偷袭西突厥驻地,破坏民族团结!不然他三千人怎么可能打退二十万西突厥兵?”
杨坚信了,所以史万岁左等右等,赏赐都不来!就上朝为部下鸣不平,理直气壮的!杨坚想起来这小子曾卷入叛乱,私放敌人酋首,这次又冒领功劳还理直气壮,一怒之下把史万岁给杀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