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重读《蒋碧薇回忆录》随记
avatar

重读《蒋碧薇回忆录》随记

ernie
1楼

缘起
春初搜理旧物,终于找到当年一些剪报。其中就有多年来不时系念的一篇文章:常任侠先生的《冰庐琐忆》,篇末提到蒋碧微和徐悲鸿、张道藩的情事。为了写作《【旧剪报】重读《冰庐琐忆》杂感》,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好像有点意犹未尽。
与此同时,又碰巧读了王鼎钧先生的《张道藩与小说研究组》,文中有几句提及蒋碧微:
“依程盘铭日记,笔试录取五十六人,二月二十五日星期天进行口试,试场借用中广公司台湾电台会客室和发音室,每一个应试者经过两位考试委员问话。轮到我,先是蒋碧微,我只记得她的神态娴雅柔和,世事难料,她後来和张道藩分手,口述《我与道藩》一书爆料,态度相当强硬。”
于是想起了旧藏的一套《蒋碧微回忆录》,这套书是多年前在特价书堆买到,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分为两册。记得当时看过,却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在看完《大波》后,就找了出来试看。所谓试看,就是如果看不进就随时换下,本来期望不高。没想到,展卷不久,便发现好些大出意料之外的惊喜。
一。宜兴长卷
《蒋碧微回忆录》分为《我与悲鸿》、《我与道藩》两部分,前者约占1/ 3 篇幅。从头看起,第一句“我和徐悲鸿先生,都是江苏宜兴人”之后,便马上撇开了徐悲鸿先生,开始讲述宜兴历史、风景、特产、名物,看她娓娓道来,颇饶趣味,彷佛读一篇优美的宜兴游记。接着,作者讲述自己一家在宜兴城中的地理位置,自然转入祖述家史和亲族。再从家人的婚丧,逐渐展开旧时风俗的画面,生动如在目前。读着读着,似乎感觉作者越走越远,下意识翻到封面一看:名字是《蒋碧微回忆录》嘛,回忆录,当然可以这样写,也当然不必以某某人为中心。自己失笑之余,忽然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徐悲鸿先别出来,别出来!
待到徐悲鸿出场,已经是第24页。23页的篇幅,让我看了一幅宜兴长卷,妙哉。
顺便提一句,当时正在写作《辫帅和胡克定律》一文,竟在书中读到张勋复辟,他的辫子兵在宜兴骚扰民间的恶行,也是巧合。
二。见到阿婆三五少年时
徐悲鸿出场不久,便演出了“吉士诱之”,私奔巴黎的一幕。跟随书中人游历欧洲,但见人民城郭,依稀还似今时,感觉又接近又亲切。逐渐地,许多熟悉的人物,会登场走上一圈。比如我们景仰的曾昭抡先生、陈寅恪先生,朱家晔先生,当时还只是游学少年,在本书中,只是作者遇到而顺便一笔带过,却似乎比读传记还要真实亲切些。后来,作者在法国住处的芳邻中,又来了张爱玲的母亲黄女士,其时已经合丈夫仳离,只身到巴黎学绘画。还有不少后来功成名就的人,此刻都只是穷学生,读来不必仰望,给人一种平视的快意。
还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哈同花园总管姬觉弥先生,对穷苦少年徐悲鸿多次慷慨资助,爱才如命,好像了无品级阶层之见。徐悲鸿夫妻好几次在异国困顿,当地使领馆高官,都伸出热情友谊之援手,而且,这些官老爷,本人多有很深的学养和绝活,对待这些穷留学生,只如交好的同道文友。一路读来,如入山阴道上,风光人物,目不暇接,伴奏音乐是广陵散。
三。自然典雅,清新畅达的文笔
23页的宜兴长卷,一开头便引人入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叙述文字的自然典雅,清新畅达,正是我最喜欢的文笔。读到后来,我竟然下意识地和书中文字比拼:超前于阅读少许,先填上我自己认为这里适宜而且漂亮的文辞或者字句,结果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我能想到的,人家也想到,甚或用得更美;我不能想好的,人家轻而易举,不着痕迹用上的词语,让我随即有拍手叫好的冲动,不得不目光暂驻,看看清楚:唔,学习了!
网上查资料,说《蒋碧薇回忆录》1964年10月由台湾《皇冠》杂志首次刊行,1966年11月由皇杂志社正式出版。有一条资料这样说:
“塑造蒋碧微形象的,是她回忆录的语言。蒋碧微自己,连同1965年起帮她整理文字的章君、杨兆青,两位极棒的台湾主笔,是用一种直接述说,一种与当时我们习惯的“大陆腔”所完全不同的述说,对蒋碧微作了彻底包装,博得四溅泪花,尤其是女性共鸣。虽然按蒋碧微亲人的说法,全是别人代笔的。”
前引王鼎钧先生的《张道藩与小说研究组》,文中也说:“世事难料,她後来和张道藩分手,口述《我与道藩》一书爆料”,看来确有可能是“别人代笔”。可是,《我与道藩》中,有大量蒋碧薇致张道藩的书信,照样自然典雅,清新畅达,总不会是“别人代笔”补写的吧?不管是谁的手笔,这样的白话文字,我喜欢,我服了。
惊喜之余便是震惊:那么,当年买来第一次阅读本书的时候,对如此佳妙的文字,怎么会木然无知的呢?我对自己质询,大大困惑。勉强找到一个可能,或许是因为这几年上网,殷勤灌水,眼随手高?也许自己使用多了,对于文字的感觉,会不一样?
随后忽然闪过一个恐怖的念头:得改用英文灌上几年!
avatar
ernie
2楼
作者:huangyun 回复日期:2007-7-25 20:54:57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出过一本纪念徐悲鸿的书,其中最好玩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商务印书馆有名的交际博士黄(?)记徐悲鸿早年落魄欲投黄浦江的事(在进哈同花园前);一篇便是徐悲鸿与蒋碧薇的女儿的回忆(是参加革命的那位进步女儿), 她的回忆有张道藩与蒋碧薇的暧昧,及蒋的为人,张的嘴脸,真难以辨别真假,总之是很不堪.要在现在这个时代,一定不会这样写了,因此很好看.
---------------------
黄兄见闻广博,听兄道来,也觉得好玩好看。如果假定各方说法都是真的,剩下来的,恐怕只有读者的观察角度和倾斜角度了。后文还想联系储安平,谈点胡思乱想,谢谢你!
avatar
ernie
3楼
作者:弱水月年 回复日期:2007-7-25 21:35:06
这样的白话文字,我喜欢,我服了。
----------------
我也想找来再看一看了:)
-------------------------------------
这么说来弱水黄兄以前也看过了,敬祝 重读快乐!:)
avatar
ernie
4楼
作者:四夕羊羽 回复日期:2007-7-25 21:56:46
特地保留了徐的两任夫人的传记,对照看太有趣了,可以观世
----------------------------------------------------
可惜还缺了“大慈大悲”的那位的传记:)
avatar
ernie
5楼
ZT:
ZT 1.今天,傅厚岗4号的大门向公众敞开着,半个多世纪前,它见证了徐悲鸿先生的一段感情思怨。徐悲鸿先生早年在中央大学任教时与其学生孙多慈感情至深,他亲手刻一“大慈大悲”印章作为两人感情的见证。
ZT 2.孙多慈,是与悲鸿生命有关的这三个女人中,唯一没写回忆录的一个。我们看到她画册的自述,知道她的遣词造句真是漂亮。
avatar
ernie
6楼
多谢 eilrahc 兄纠错,网上搬来的资料,也奇怪怎么有章君这样的名字。
杨兆青呢?也请介绍一下。谢谢!
avatar
ernie
7楼
ZT:
平常筆者除了空軍史,閒暇時就特愛閱讀偵探推理小說、金庸的武俠小說,而讀了章君榖寫的歷史武俠小說"五大名劍"之後,更是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劍那種古樸的形式感到喜愛,
avatar
ernie
8楼
作者:林黑 回复日期:2007-7-26 9:20:04
伴奏音乐是广陵散。
——据鲁迅先生揣摩,该曲很悲哀,很节巴,很男性的.别敬错了佛.
------------------------------------------------
还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哈同花园总管姬觉弥先生,对穷苦少年徐悲鸿多次慷慨资助,爱才如命,好像了无品级阶层之见。徐悲鸿夫妻好几次在异国困顿,当地使领馆高官,都伸出热情友谊之援手,而且,这些官老爷,本人多有很深的学养和绝活,对待这些穷留学生,只如交好的同道文友。一路读来,如入山阴道上,风光人物,目不暇接,伴奏音乐是广陵散。
这些好像都是男性吧?:)
avatar
ernie
9楼
说明:一路风光人物,后来还有这样爱才如命的富豪走狗和使领馆官员吗?可惜广陵散从此绝矣。
avatar
ernie
10楼
作者:张嫣 回复日期:2007-7-26 0:12:17
唉~~
作者:广告推广宣传 回复日期:2007-7-26 1:24:41
谢谢楼主 帖子不错 顶了
---------------------------------------
谢谢两位支持!
avatar
ernie
11楼
白岩松这名字听起来有点耳熟。
avatar
ernie
12楼
作者:huangyun 回复日期:2007-7-26 9:17:07
补充一下:昨天说的交际博士是黄警顽,一度是徐悲鸿的朋友,在徐踏上上海滩时帮助过徐.另,昨天提到的书是<徐悲鸿_会议徐悲鸿专辑>纪念徐悲鸿逝世三十周年  .徐静斐有<爸爸和我>一文,可参看.
------------------------------------------
再谢黄兄。徐静斐,大概就是书中的 丽丽 吧?
avatar
ernie
13楼
作者:eilrahc 回复日期:2007-7-26 9:48:37
說起來很巧,我在圖書館借出《蔣碧微回憶錄》讀完後,借給一位朋友看,那朋友正好認識章君榖的兒媳。章的兒媳原為民生報美術編輯,據她說,《蔣》書她的公公捉刀寫了一半,另一半是蔣自己動筆的。但章的兒媳未說章捉刀的是哪個部分,我個人猜是徐悲鴻的部分,
--------------------
多谢 eilrahc 兄,如果真是捉刀,我猜也是徐悲鴻的部分。张道藩部分,来往书信占了不少篇幅。
有机会一定找章君榖先生文字拜读。昨晚网上搜过,暂时找不到。
avatar
ernie
14楼
谢黄兄。张道藩看来脾气是很急的。参看:
其后1932年,上海剧人来南京演《赛金花》剧,夏衍编剧,演员皆一时之选。记得演叩头外交一场时,张道藩自座中以茶盏遥击场上,亦不为动,悻悻而去。
常任侠 冰庐琐忆
avatar
ernie
15楼
作者:栲栳 回复日期:2007-7-26 13:48:29
廖静文写的徐,那是仰着头写的.蒋碧薇写的徐,那是俯着头写的.同一个人,二本对照着看,才有意思.
--------------------------------------------
还有,客观上说,所处的时期和环境都不同。
avatar
ernie
16楼
多谢 ly007 MM 过奖。惭愧得很,说是“学习态度”都愧不敢当的,毋宁说是一种不自觉的“刺激 ――反应”吧。
以前喜欢打乒乓球,有时对手越强,自己会发挥得越好。后来说英语,似乎也有类似效应:对方,或者一起摆谈者,说得越好,不知不觉发现自己状态也颇佳。当然,这样的效应同时说明自己水准不够,高手大概不会有这样的效应吧。
至于“超前于阅读少许,先填上我自己认为这里适宜而且漂亮的文辞或者字句”,说来不值一哂:乃是来源于听戏。喜欢听戏,时间长了,戏曲的音乐、曲调、行腔、唱词结构都熟悉,听着上半句,大多能把后面的部分“抢先”唱出来。因为唱词得押韵,音乐又限定了后面唱词的声韵,唱词内容有连贯性和内在逻辑,能补上是正常的。英语考试的“完形填空”题目,依据的道理一样。这次读书,因为“刺激 ――反应”,不觉把听戏的玩法用上了。
avatar
ernie
17楼
作者:春风3郎 回复日期:2007-7-26 10:18:01
一篇是商务印书馆有名的交际博士黄(?)
====================
黄警顽,商务印书馆中推销教科书的专家,后因与诸民谊在杭州胡天胡地,引得时人大哗,被张元济开除,晚境凄凉.
---------------------------------------------------
3郎 硬是博闻强识,谢了!:)
avatar
ernie
18楼
孙多慈自画像?
孙多慈作品《妹妹》?
avatar
ernie
19楼
3郎 说的太对了:“夫妻间的事,外人没必要去评对错”,这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情:清官难断,阿家翁要装痴聋,甚至当事人都未必闹得清,遑论旁人?
不过,日前读到关于储安平家事的一帖,现在读《蒋碧薇回忆录》,都是宜兴人,想象中不免连累而及,再因局中人孙多慈的丈夫许绍棣又牵引到王映霞乃至郁达夫,很想综合比较一下:)
avatar
ernie
20楼
作者:秭归桃花溪 回复日期:2007-7-26 20:19:37
确实没必要。现在有的夫妻离婚,法院还追究过错方,无聊得很,夫妻之间的事,没出人命,管啥呀,哈哈哈。
-------------------------------------------
今天和同事说笑,说到有些商家,本来销售有小赠品的,却不主动赠与,不问就不给。我说:他们应用的是处理家庭纠纷的法律原则:
不告诉者不处理。:)))
avatar
ernie
21楼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正如我前面说到的:如果假定各方说法都是真的,剩下来的,恐怕只有读者的观察角度和倾斜角度了。
avatar
ernie
22楼
几十年前的人物,本来确实没有兴趣管。只是忽然发现这一干人的“家事”颇有点共同之处:
储安平,徐悲鸿,郁达夫,陈独秀。。。
感觉或许和时代有关,和什么主义关系不大。。。
avatar
ernie
23楼
作者:wannian 回复日期:2007-7-26 23:05:58
夫妻张力,内力。张力能大到什么程度?法国新炉第一夫人出马利比亚插手护士事件,没有同老公的“张力”,就作不了“Sakoshow”。小到什么程度呢?武大郎同潘金莲的内联力,可以作微小张力标定单位。
---------------------------------------
大夫:这个“Sakoshow”是什么啊?
avatar
ernie
24楼
谢谢 samwang 兄,我还没看到这一段,以前看过本书,印象很浅,只是当八卦看。
avatar
ernie
25楼
作者:海歌2000 回复日期:2007-7-27 0:21:28
好文.
----------------------
谢谢!
avatar
ernie
26楼
作者:大承 回复日期:2007-7-27 0:26:32
E兄:依我看来,大艺术家的女人们最好不要写回忆之类,因为缺失会太多太多。如实写来必然相当的不堪,实在不足为外人道。这方面她们或他们往往丢弃他们自己的人在美术上上的写实手法,掩去暗部而用传统画的无阴影平面描法。少了很多的真实。
--------------------------------------------
大承兄说的有理!不过,这部回忆,人们怀疑的可能是相反:掩去明亮,突出阴影。:)
avatar
ernie
27楼
花狗说得很好:
事实是一回事, 我们愿意挑选怎样的事实说出来又是一回事。
我想补充:
事实是一回事, 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会向哪一方倾斜又是一回事。
事实是一回事, 我们愿意挑选怎样的事实来相信又是一回事。
事实是一回事, 我们愿意怎样诠释同样的事实又是一回事。
:)))
avatar
ernie
28楼
不是吧?还要经得起推敲:)
打算下周把储安平,徐悲鸿,郁达夫,陈独秀。。。放在一起推敲。
avatar
ernie
29楼
大承兄:
真要爆料,倒也不需要好文笔,能看懂,哪怕错别字连篇,甚至多有脱漏,都不愁没人看。:)
avatar
ernie
30楼
作者:秭归桃花溪 回复日期:2007-7-27 16:43:44
打算下周把储安平,徐悲鸿,郁达夫,陈独秀。。。放在一起推敲。
--------------
看来E筒子是打算打个驴子骑着长途旅行了:)
-------------------------------------------------------
主要想考察一下“系统误差”。:)
avatar
ernie
31楼
作者:秭归桃花溪 回复日期:2007-7-27 18:42:38
和***不得不说的故事,这题目虽滥,却也着实吸引人。:)
----------------------------------------------------
可以考虑编写一个报刊图书常用标题范式,会发现:就那么几个:)
avatar
ernie
32楼
作者:samwang996 回复日期:2007-7-26 23:45:37
以前读过《蒋碧薇回忆录》,记忆不清晰了。但有一段似乎是蒋老太爷逝世的哀荣(好象很多国民党要员都有挽联,还有某位要员,让蒋感到荣誉备至?)——让我有这个印象,这个女人虚荣而名利,也实在不是佳妻。
---------------------------------------------
相关的这段昨晚看到了,在《我与悲鸿》部分的
“很多国民党要员都有挽联”---没有。
只为蒋老先生喜欢国学,顺带喜欢医理,抗战时在重庆,义务为市民看病,他去世的时候,许多曾经受惠的患者去送行。“此外,国民政府行政院曾予明令褒扬,颁发恤金,更是无上的哀荣。”
avatar
ernie
33楼
这个,似乎不一定是艺术家的专利,举凡政治家、文学家(含诗人)、企业家。。。多有同病。大概因为一个“家”字,已经被他们拿去放在衔头之下,心里就不再有“家”。
因此,叫做“手”的,或许好一点,比如:歌手、写手、奔雷手。。。:)
avatar
ernie
34楼
作者:huangyun 回复日期:2007-7-26 12:26:30
回楼主:就是丽丽.
关于张道藩:原来早在父亲即将回国时,张道藩便写信给母亲,要她"拒绝一切调解,这样你可以保留自由之身,长为我秘密的爱人",母亲便是按照他的旨意行事.由此可看出张道藩手段之卑鄙.(按:见<爸爸与我>)
------------------------------------------------
《蒋碧薇回忆录》上说,丽丽16岁的时候,给父亲写了这样的信:
爸爸,我要问你,为什么你每次追求一个女人,就要登报跟妈妈脱离一次关系?假如你还要追求十个女人,岂不是就要登十次报吗?
avatar
ernie
35楼
甘兄:还有“扶正”的一句:
作者:ernie 回复日期:2007-7-27 16:05:22
不是吧?还要经得起推敲:)
:))))))))))
avatar
ernie
36楼
黄兄说的是,完全同意。:)
avatar
ernie
37楼
作者:ernie 回复日期:2007-7-26 12:00:20
作者:eilrahc 回复日期:2007-7-26 9:48:37
說起來很巧,我在圖書館借出《蔣碧微回憶錄》讀完後,借給一位朋友看,那朋友正好認識章君榖的兒媳。章的兒媳原為民生報美術編輯,據她說,《蔣》書她的公公捉刀寫了一半,另一半是蔣自己動筆的。但章的兒媳未說章捉刀的是哪個部分,我個人猜是徐悲鴻的部分,
--------------------
多谢 eilrahc 兄,如果真是捉刀,我猜也是徐悲鴻的部分。张道藩部分,来往书信占了不少篇幅。
----------------------------------------------
这两天看完了徐悲鴻的部分,转入张道藩,看了一部分。初步有如下发现:
1。 徐悲鴻的部分,对徐悲鴻永远称徐先生,张道藩部分,对徐悲鴻永远称悲鴻,看来确实不是同一个人执笔的;
2。我个人的感觉,张道藩部分的文字远不如徐悲鴻的部分;
3。张道藩部分,看到现在,大多数是摘录来往书信,加点说明文字导引,叙述历史事件好像无力展开;
加上王鼎钧先生说:“她後来和张道藩分手,口述《我与道藩》一书爆料,态度相当强硬。”
我现在有点怀疑,倩人代笔的是《我与道藩》这个部分。
avatar
ernie
38楼
谢谢弟弟支持:)
avatar
ernie
39楼
《我与道藩》内容的绝大部分,是两人来往书信加点文字导引,连缀而成。我不耐烦看书信,基本全部跳过,一直跳到临近结尾,又看到大段叙述文字,这才定下心来仔细阅读,然后不无惊喜地发现,悲鴻
的称呼,又重新换成了徐先生,很明显,文字又换回了《我与悲鴻》部分的文字,而且文字似乎越加美妙了。
去台前,蒋碧薇与张道藩曾经寓居杭州葛岭,于是看到一段十分精彩的西湖游记,与全书开头的宜兴游记遥相辉映,而且似乎后出转精。本来躺着看的,不得不起来拿一支笔,随看随记随学习。。。
avatar
ernie
40楼
事了老哥难得一见,问好先!
惭愧得很,好文章在后面,我会摘引一些片段。。。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