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秋色墨迹与镇纸题诗
avatar

秋色墨迹与镇纸题诗

薛依云
1楼
秋色墨迹与镇纸题诗:【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
(一)
雨滴山无声,卷帘花醉月。坐看一阵雨水洗涤后的青山,在与飘浮过的云霞对照时, 平时常态的宁静,立刻显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感悟就如同一件事物,若能静下心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或更深入一点去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和体会。
这里说的是笔者手头上,收藏的一对木雕诗文镇纸,上有隶书诗文:“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实物见附图)。

那是笔者多年前在苏州文庙地摊上淘宝买的。当时摊主介绍说这样精美的镇纸诗文,整个文庙只剩下他这一件了,卖一件少一件,以后不会再有了;还特别解说这是黄杨木的,质地很好,色泽明亮,纹理清透,二块黄杨木对敲铿锵有声,说着还把黄杨木的边角,在一张白纸上大力捺划出一条条褐红的深深线条,以显示黄杨木的正品,没有褪色缺角的情况;当时笔者确是喜欢收藏好的木头石块,个人感觉比框裱的字画更好把玩,当然古朴淳厚的隶书诗文,笔者也很喜欢,砍价不下,在文庙走了几圈就买了下来。后来就一直搁置在书房桌上,有一阵子也拿到办公室放在桌上作文件界区,职员都知道镇纸之内的桌面文档是严禁挪动的。当时心头也曾闪过一丝猜想:这对黄杨木镇纸该是前代哪位文人墨客的文房清供呢?十多年下来的疑惑,直得最近才兴起探究之意。
(二)
根据资料查悉,“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这诗句,是清代诗书画家奚冈(1746—1803)的自题联,后来也作为奚姓宗祠其中一个通用联;至于这首对联的原创来处,则无从知晓,笔者只查到同时代的的接近联文有:
在雍正二年(1724年)官升至宰相的田从典,特别题赠给广东的下属张鼎臣一幅木刻上面楹刻着“满屋书声小邹鲁,一堂和气古唐虞”对联,后者从此就它作为祖训。
浙江的童氏也秉持和传承“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和气古唐虞。西园翰墨嗟凌落,当日家风想友于”的家风。
其他接近的还有“四壁书声人初静,一帘花影月正明”描绘的却是另一种情调。
(三)
先说说这位写自题联的清代诗书画家名叫奚冈的,到底是谁,之后再研究“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蕴含的意思。
奚冈(1746~1803) 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歙县(今属安徽),寓浙江杭州西湖,是清代少有在诗书画印多个方面造诣精深的文人艺术家,亦是中国篆刻史上重要的人物,在乾嘉时期也是画坛有影响的人物。奚冈工书法,擅篆刻治印,宗秦汉,9岁就能隶书,后来书兼工四体- 行、草、篆、隶,无一不精,真书法褚遂良,古隶笔意超逸。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为杭郡四名家,再加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为西泠八家。
由于奚冈性情旷达耿介,因此虽权贵求画,亦不得其人,遭到拒绝。曾有轶事说乾隆皇帝多次巡游江南,浙江督抚为迎接圣驾在西湖岸边建造了一座行宫,由于奚冈的名气较大,地方官员就请奚冈前去宫内作画。奚冈对此坚决回绝,督抚一怒之下,就派人执械将他押至行宫。奚冈不畏权势,坚决地说:“焉有画而系之者?头可斩,画不可得!”督抚的幕僚十分钦佩他这种勇气,赞道:“尔非童生,乃铁生也”,此后,奚冈便以“铁生”为号。在艺苑中传为佳话。亦有赠“孝廉方正”为条件聘为幕宾,也被婉言谢绝。这些虽然是轶事,也从侧面说明奚冈的气节,以及他流传作品不多的原因。
笔者在所有可能的资料上,没找到奚冈书写的“四璧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真迹原版,但明清名家楹联书法集粹一书中,说(清)吴石潜(1867-1922)有缩摹本。吴石潜工书画,好金石,尤善调制印泥,他是近代印学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之一。

(四)
笔者手上的黄杨木镇纸诗文,是不是奚冈的雕刻原作呢,先了解一下何为“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一来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根据沙孟海先生总结,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其结构类型类似于平画宽结类。给人以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之感,“蚕头雁尾”为其典型特征。
笔者对照一下(清)吴石潜缩摹奚冈书法的“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字体,和笔者手上的黄杨木镇纸刻本,个人觉得刻本比书法本更为淳厚古朴,刀法利落劲实。但镇纸刻文之古体的“秋”字,则有异常态,因为隶书的书写如一字中有数横相迭时,一般是最末一横写成带蚕头雁尾其余都是短横。如一字中既有长横又有长捺,一般是长捺用蚕头雁尾,长横不用,如“大”的写法就是。如横在别的笔画包围之中,横的写法也不用蚕头雁尾。就是说,蚕头雁尾在一个字中只能出现一次,否则就会影响字的美观,所以前人说“蚕无二色,雁不双飞”
这古体的“秋”的禾字却形成“雁双飞”的情况,镇纸的文物真伪及价值,只好留给专家去研究。
(五)
“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前句- 四壁书声小邹鲁。邹是孟子故乡,鲁是孔子故乡。邹鲁喻指文化昌盛之地。四壁书声小邹鲁绝对是形容儒家门风,家门四壁读书声不绝于耳。另说浙江金华古代称婺州,历史上曾称为“小邹鲁”,这称呼的由来众说纷纭,一些书刊认为金华自古文人荟萃, 在历史上的确涌现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比如宋代大儒吕祖谦和明代大儒章懋,“邹鲁”是大儒的故乡,是儒学教育研究的中心,所以金华又称为“小邹鲁”,但奚冈寓居杭州而非金华,故而这里的小邹鲁应该泛指儒家门风,更何况奚姓源自山东(鲁)。
晋左思《吴都赋》云:“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浙
江诸多诗礼传家、家学渊源颇为久远的书香门第,儒雅文明之风,一定要把其子培养成熟读圣贤书的读书人,并为此设计了一条走科举考功名之路。文脉已传承数代的文人家庭里,接受正规而系统的国学启蒙。诵读四书五经显然是那时的必修课,传授为业延至数代,当属本地名门望族。大家庭平时交往的大多是有学养的社会名流和士绅,送往迎来,宾客盈门,有时一些长辈来客常拿诗句或楹联来考考,所以精通书画的奚冈作这个自题联“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也属风雅之意。但性格孤僻的奚冈这“书声”自然和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与“读书不忘救国”是不同的含义。
下句“一庭秋色古黄虞”的黄虞,按《汉语大词典》的解释那是黄帝虞舜的合称。香港中学生常用简易版本的历史简记歌谣即: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著名诗文提到“黄虞”的有:
晋 陶潜《赠羊长史》: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若夫君子拟人必於其伦,而崔瑗之诔李公,比行於黄虞 ;向秀之赋嵇生,方罪於李斯 。
清 顾炎武《河上作》:黄虞日已远,奰怒寻干戈。
顾馀《咏古》:诗符命纷纷岂自诬,假皇家世忆黄虞。
郑板桥《道情全词》也有: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李白《明堂赋》有:“总夔龙於国序,集鹭於天衢,包壮业於元顼,笼景化於黄虞。
其中晋 陶潜《赠羊长史》:“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最为著名。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他把田园看做是与腐朽现实对立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他的可贵处就在于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陶渊明常用古史传说如“黄虞”指称自己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这是自魏晋以来,阮籍、嵇康、鲍敬言等思想家继承老庄小国寡民的观点,发展成为一种无君论。他们的乌托邦式观点,反映了小私有农民对封建剥削制度的软弱抗议。陶渊明晚年的诗文里,东户、羲农、重华、黄虞这些远古传说时代的人物反复出现,是和他受阮籍、嵇康、鲍敬言等人的思想影响分不开的。当然,《桃花源诗并记》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景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气氛,以及桃源人民纯朴的精神世界,都是源于他对田园生活的体验。《赠羊长史》诗说:“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正是这种读书态度的最好说明。《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黄唐”即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时代。《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农”即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作品中赞赏五柳先生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老百姓,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作者的《与子俨等疏》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里写的显然是这种理想生活的折射。
一庭秋色古黄虞,不正是奚冈性格旷达耿直,不求功名,藐视权贵,终老布衣的思想境界的追求吗?
(六)
西冷八大家和西冷印社
奚冈是清朝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影响远致日本,这里顺便介绍一下谁是“西泠八家”,以及2013年庆祝“西冷印社”成立110年的历史事迹,百年印学灯火传焰后继有人,是文学艺术传承的佳话。
西泠八家是指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一个篆刻流派。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八家是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他们的篆刻艺术风格又被称为‘浙派’,虽称“浙派”,但其辐射远不限于浙江一隅,对篆刻史的影响极为深远。“西泠八家”虽以精湛的篆刻艺术扬名,但他们大都精通书法、擅长绘画,在书画创作上成就斐然。“西泠八家”的书画篆刻艺术,对浙江的书画印学发展影响巨大,尤其八家所领“浙派”篆刻,在历史上绵延近150年,开启近代篆刻之先河,并在江浙一带薪火相传。
1904年设立的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每年以孤山社址为中心,公祭印学先贤、举办社员作品和藏品展览、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等活动,诗词吟咏、笔墨酬唱、赏鉴珍藏、品茗清谈均无不可,在传统文化土壤日渐衰微的当代文化环境下,依然生动完好地保存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文化形态。故而有人说“西泠印社是中国艺术史上一种独特现象,一个艺术孤岛”,在当今经济社会形态下更为吾辈所敬仰。
(七)
作为艺术欣赏,我们也不妨来了解一下文房清供中的镇纸,以及黄杨木的使用。
中国的文房清供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进步的象征。在明以前,人们还将文人把玩欣赏的艺术品与书画用品都归纳于文房清供,大致有笔、墨、纸、砚、笔架、笔挂、笔屏、笔筒、笔帘、笔海、笔洗、笔匣、水盂、水滴、水丞、臂搁、镇纸、压尺、印章、印泥、印盒、糊斗、墨床、墨盒、画具匣、秤帖匣、调色缸、纸刀、剪尺、贝光(磨纸用具)、画缸、算盘、文具盒等,另外还应加上书房家具,如书桌、画桌、书橱、博古架、琴桌等。
其中镇纸是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兴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在古代,镇纸是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文房用品,有金、银、铜、玉、木、竹、石、瓷等材质。它们有的成对,有的单件;有的一字一画,有的独立成幅。书、画、文辞、雕刻集于一身,历来是收藏中的珍品。而镇纸雕琢工艺,分出了刻画、刻书、浮雕、圆雕、光板等几十个门类,因各地风俗、各朝代流行不同而异彩纷呈,风格迥异。在造型上由于文人印字、刻砚之风日盛及对联的广泛应用,镇纸也以长条成对的形式为主,上面刻诗词格言,或画竹梅菊兰之类,既实用,又有艺术欣赏性,特别是摆设很讲究的书房里,镇纸在体现主人爱好、情趣等方面,当有画龙点睛之妙。镇纸上的书画作品,其实是书画家本人作品的袖珍化,它的章法、笔法、气韵应与大幅作品一致。
事实上有一部分书画家不大会作袖珍小品。以前没有复印机和照相技术可以随心所欲地放大和缩小,所以一般能在小小的镇纸上作书画,又能得其神韵的书画家必然功力深厚。待书画家完工后便由镌刻名家在其上按书画的特点,一刀一刀地细心地镌刻完成。雕刻家务须深谙书画家的笔墨、个性,用手上的刀将书画家作品的特征进行再创作,将其特色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因此小小的镇纸凝聚了书画名家和镌刻名家的共同心血,也可说是他们的联袂之作。
这种联袂不是随意的,因为书画的章法、笔法、气韵,必须与雕刻的风格气韵相匹配,故每件成功的上品皆极为难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曾称黄杨木有君子之风,喻为“木中君子”。故而也有使用黄杨木为镇纸,尤显君子之风。
(八)
一对简单的黄杨木镇纸雕刻的诗“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笔者收藏了十多年,最近才兴起对前人艺术品的鉴赏,一番探究之后,让人从心底衍生起水掬月在手的惊喜。正是水流涧石瘦,寸心千古情。
《补记》:
后来有位新加坡朋友的朋友,看了我邮件附图的木雕镇纸诗文,精于玉石但自认对书法没有研究,他认为木头不像“黄杨木”,更像尤为珍贵,成长期较长,归属紫檀的花梨木类,主要是看到纹理清晰密度细腻美观,纹理或隐或现,从纵切面上看带状长纹明显,心材呈棕红黄褐几种颜色深浅交错分布,随着岁月的积累最终为华贵的紫黑色。紫檀木的年轮纹大多为绞丝状的,有人藉此称为蟹爪纹或牛毛纹,尽管也有直丝的地方,但细看总有绞丝纹,其木鬃眼细密,木质坚重,制作时多利用其自然特点,采用光素手法,不加雕饰。其木质坚硬,对敲铿锵有声,纹理纤细浮动,尤其是它的色调深沉,显得既庄重又美观。
朋友虽然没有看到原物,但认为属于奚冈(1746~ 1803)或其年代的论据不高,一对木头镇纸保留了二百多年,光泽品相仍然如此鲜明,纯属不易,故而猜测为清末明初之书香门第书房清供的可能性较大,因为雕刻刀工也非常好,必是大师之作,同时木质也是珍贵之物。朋友劝说收藏文物古董不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从把玩中增加一些知识就是一种收获,镇纸木雕原物是谁的已经不重要,只要知道自己收藏的是一对好木头就可以了,值得珍藏。想想二百多年前的奚冈自题诗“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诗文早有看破凡尘心归自然古朴之意,那俗人如我,又何必钻到牛角尖里面去呢,真是一记当头棒喝,非常惭愧,是为补记。
2013年2月28日完稿于新加坡
avatar
薛依云
2楼
问好@西沟散人 谢谢好友来访,一句“一庭秋色寻常见,四壁书声难再闻”,心有戚戚焉。谨选张较清楚的原物图像再赏。

avatar
薛依云
3楼
一对简单的黄杨木镇纸雕刻的诗“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笔者收藏了十多年,最近才兴起对前人艺术品的鉴赏,一番探究之后,让人从心底衍生起水掬月在手的惊喜。正是水流涧石瘦,寸心千古情。
avatar
薛依云
4楼
这木雕镇纸是笔者多年前在苏州文庙地摊上淘宝买的。当时摊主介绍说这样精美的镇纸,整个文庙只剩下他这一件了,卖一件少一件,以后不会再有了;还特别解说这是黄杨木的,质地很好,色泽明亮,纹理清透,二块黄杨木对敲铿锵有声,说着还把黄杨木的边角,在一张白纸上大力捺划出一条条褐红的深深线条,以显示黄杨木的正品,没有褪色缺角的情况;当时笔者确是喜欢收藏好的木头石块,个人感觉比框裱的字画更好把玩,当然古朴淳厚的隶书诗文,笔者也很喜欢,砍价不下,在文庙走了几圈就买了下来。当时心头也曾闪过一丝猜想:这对黄杨木镇纸该是前代哪位文人墨客的文房清供呢?十多年下来的疑惑,直得最近才兴起探究之意。
avatar
薛依云
5楼
问好@夜雨宿巴山 先生明鉴,笔者确实买的是喜欢和文雅,特为文与大家分享。
avatar
薛依云
6楼
今年四月中旬,特地去了一趟东阳看木雕,心有戚戚焉。
avatar
薛依云
7楼


avatar
薛依云
8楼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