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贾宝玉的原型:能否敲响传统红学的丧钟?
avatar

贾宝玉的原型:能否敲响传统红学的丧钟?

我是麦可
1楼

贾宝玉的生活原型(发<石狮日报>)
□陈惠国
宝玉衔玉出世,玉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永昌”,而传国玉玺刻的是“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宝玉那块玉其实也是皇帝用的玉玺。后四字相同意思,至于为什么是“莫失莫忘”,则隐着末代朱家皇族的一段伤心史。
一个孩子从娘胎带出与传国玉玺相似的玉,在封建社会是很可怕的灵异事件,也是犯忌的大事,是要丢掉性命甚至抄家灭族的。借这类灵异事件兴兵造反者代不乏人,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严厉的措施加以防范。《大明律》就有个“假降邪神惑众”的罪名,专门用来给这类人定罪的。像宝玉遇到这么灵异的事,第一个要灭掉他的就是皇帝。贾家遇到这种事,肯定讳莫如深,只怕连知情者都要杀掉灭口,怎会闹得路人皆知呢?而且还没事。作者不是法盲,设计这个情节,只能说宝玉天生注定是应该做皇帝的。跟曹寅家的那点破事一点也扯不上关系。
崇祯帝和南明的三帝一监国,只有鲁监国朱以海留下个遗腹子,叫朱弘桓,大概生于1663年(按,朱以海墓志称,他去世时,妃陈氏怀弘桓八个月,可推断弘桓大致出生在1663年元月,二月入台,书中说宝玉与姐妹迁入大观园是二月二十二日,这天应是入台时期)。这一年清人攻破厦门、金门诸岛,郑经迎接明朝皇室入台,朱弘桓由宁靖王朱术桂带入台湾,居住在郑经为朱术桂建造的宁靖王府里(现在的台南天后宫),由朱术桂扶养成人。(按:弘桓出世之前,明朝连一个君王都没有了,所以了在娘胎里就是传国玉玺的主人,因此衔玉出世)
郑经虽然礼遇明室,可并没有立姓朱的做皇帝。朱弘桓生来是无可争议的皇位继承人,但郑经不同意,靠他庇护的皇子皇孙也没有办法。后来被尊称为末帝的朱术桂也没有儿子,他大概考虑到郑成功父子从来没有承认过鲁监国,以此为借口不立朱弘桓,无奈之下将益王的儿子朱怡镐(1677年生)过继给自己,希望郑氏能立这个孩子为帝。可还是失望了。这就是“莫失莫忘”的来历——虽然人家不立你们为帝,可你们也不能忘记自己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
宝玉的原型是朱弘桓与朱怡镐。他居住怡红院,自称怡红公子,“怡红”就是从这两个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
贾政家的原型就是宁靖王府。可以想象,这两个孩子一落地就肩负着大明的江山社稷,长辈们对他们的督责应该是何等的严厉,却又何等珍惜。但贾政家并不影射宁靖王府,甄家才是。贾政影射的是郑成功父子,因为他们也是国姓。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作者、“脂砚斋”与这两个孩子有莫大的关系。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朱术桂不愿降清,提前上吊自尽,事前在一块砚台上用朱字题诗,是脂砚斋的来历。书中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和“至脂砚斋甲戌年(1694年)抄阅再评”的字样,可以设想,作者被清廷从台湾迁到河南后,1684年开始创作,十年后的1694年由“脂砚斋”接着完成这部巨著。但缺乏具体证据。
评书人称,“凡野史皆可毁,独此书不可毁。”可这部书怎么看也不像一部历史,怎能当成史呢?其实,作者的意图并不在于写历史事件,而是评论那些人和事,因为他们不愿看到野史和清人对这段痛史胡乱评价。一旦理出与书中人物相对应的历史人物,看作者怎样对他们进行描写和评价,他的创作的意图自然就显现了,那就是《红楼梦》中清晰展示的完全不同于正史与野史的历史评价。
(此文发在《石狮日报》2017年3月25日《人在旅途》版,因为字数需要限制,所以不能详细写,发在博客上有所增加,既括号中的内容。)
avatar
我是麦可
2楼
榴花开处照宫闱
——《红楼梦》随笔之七(2014、10、18《石狮日报》)
陈惠国
元春影射整个的明朝政权,探春、迎春、惜春影射破碎的明朝政权,即南明三个小朝廷,或者说影射其年号,并以她们的婚姻暗示政权的最后结局。
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在南方先后建立五个小政权,史称南明,先后是弘光、鲁监国、隆武、绍武、永历。其中绍武政权在广东仅存在40余天,可以不计,而鲁监国可以与隆武政权合而为一,因此只有三个。
一六四四年五月初四,清兵进入北京,同一日南京大臣拥立福王朱由崧监国,过几天称帝,改元弘光,定都南京。这是个难以理喻的小政权,当时李自成被满清逐出北京,满世界追着跑,弘光君臣以为清人代他们报了“君父大仇”,因此朝野欢腾。接下来弘光帝忙着扩建殿宇、广选秀女,藏在深宫中声色犬马混日子。权臣们忙着清理旧仇宿怨、卖官鬻爵,连偏安一隅的打算好像都没有,整天忙着捞钱和打击异己,不要说恢复中原,就连保住小朝廷的攻守防略都很少讨论。更可笑的是,驻扎长江上流的楚帅左良玉因李自成部进逼,遂以清君侧名义顺流而下,同时,江北清军大兵压境,而与左良玉不睦的首辅马士英扬言宁愿死在清人手里也不愿死在左良玉手里,将重兵用于防备左良玉,致使江北空虚,扬州城破,史可法殉国,南京不久也沦陷,这个小政权仅一年就灭亡了。弘光帝在清军渡淮时,即与几个亲信悄悄溜出南京,逃到芜湖。在芜湖,弘光帝被叛将田雄出卖,落入清兵手中,翌年在北京被杀害。
元春虽影射整个明朝,但判词及画只简单说明南明的历史。画是一张弓,挂着一个香橼。弓:南明最后一个君主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杀于昆明,这是被认可的一种说法,而弘光帝是不是被弓弦绞杀,一直存疑,照这幅画来看,应是真的。橼:缘木,缘木求不到鱼,暗示弘光帝被出卖的地点——芜湖,无湖,也有求不到鱼之意。再者橼与圆同音,弓上挂一个圆,看起来像是个“弘光”的弘了。
元春的判词称:“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辩是非:南明政权从弘光帝即位的1644年开始,到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1662年被吴三桂杀死,将近二十年。而《红楼梦》揭露明朝的许多腐败行为,对南明的覆灭既悲哀又无奈,所以有“辩是非”之说。另,当时要不要立福王为帝,颇多争议,立福王对还是不对,也有许多说法。这些争议直到南明灭亡也没有停止过。
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夏季开花,暗喻弘光五月份当上皇帝,“榴”与“留”同音,暗示弘光帝在留都南京建立政权。明成祖迁都北京,仍然保留南京的政府机构,将南京称作留都。
三春争及初春景:意为如果探春、迎春与惜春所影射的三个小政权也跟元春影射完整明朝政权一样失败了,那时候明朝就真正灭亡了。
虎兕相逢大梦归:南明最后皇帝永历帝死在1662年的4月25日,正好是虎年,兕,传说中一种独角兽,音与“四”同,暗示永历帝死于虎年四月。他一死,南明灭亡,复明的梦想结束了,即“大梦归”。
注:元春的另一个身份指从弘光政权建立到永历帝殉国为止的前南明,与探春影射的后南明(明郑时期)相对应。她的判曲称:“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作为一个贵妃,她的死讯为什么须在梦里告知爹娘呢?原来,永历帝殉国,福建的抗清组织一直到这一年的11月还不知道消息。朱术桂为鲁王朱以海撰圹志时称,朱以海这一年11月去世,葬得匆匆,待奏明永历帝再行改葬,说明他们不知道永历帝几个月之前就被吴三桂缢杀了。永历帝的死标志着影射前南明的元春死了,她只能在梦中告知仍在抗清的同志:前南明结束了。
avatar
我是麦可
3楼
骄奢淫荡贪还构
——《红楼梦》随笔之十(2014、12、4《石狮日报》)
陈惠国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如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这是迎春的判曲,她影射弘光政权。崇祯皇帝殉国后,南京大臣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南京,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弘光帝生性懦弱,腐化堕落,名声不太好,能登上帝位就心满意足了,整天忙着算计大修宫殿、广选秀女,不大理会国家大事。他也管不了,当年拥戴他登位的四镇军阀骄横难制,朝臣乐于偏安一隅。迎春笔名“菱洲”,菱洲是玄武湖中的一个岛,暗喻南京。她住在大观园的“缀锦楼”,暗喻弘光帝大兴土木。
判曲前半部分暗喻迎春的丈夫孙绍祖。“贪还构”三字因为不好解读,乾隆年间,有刻本将这三个字改成“贪欢媾”,或“贪婚媾”。篡改后,意思虽然说得通,但文字粗鄙,且有奸杀之嫌,情理上又说不通。民国后的版本改过来,却没能明白其意,有校注称:“贪还构,词义难确指,或系贪婪和构陷的意思。”这个注释是对的,只是注释者不知其所以然。
孙绍祖暗喻弘光小朝廷的大奸臣阮大铖。
阮大铖,万历末进士,天启年间先依附东林党,后依太监魏忠贤。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以“逆案”处置魏忠贤一党,阮大铖列入“逆案”,罢官为民。弘光时官至兵部尚书。南京失陷后降清,随清军南下,病死于仙霞关。
东林党内部争权夺利,阮大铖受到同党排挤,魏忠贤拉他一把,却又因此被东林党唾弃。面对东林党咄咄逼人,阮大铖官也不敢当,回老家赋闲。后来魏忠贤当权,任命他为太常少卿。阮大铖在太监与东林党之间两面不讨好,没过多久再次辞职。
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时,他总得表态,于是上书指出东林党与阉党都不是东西,应该一起罢去,因此与东林党彻底决裂,并被打入逆案中。
崇祯末年,东林党人策划让原宰相周延儒复职,阮大铖暗中出了大笔钱。周延儒复职后想报答他,但考虑到“逆案”难翻,便问他有没有不在逆案中的倒霉朋友需要帮助,阮大铖提到他的同年马士英因得罪宦官被流放,马士英因此被任命为凤阳总督。弘光帝的拥立,马士英起了关键作用,因此成为首辅,他不顾东林党人的激烈反对,破格让名列“逆案”的阮大铖复出当官。
很快,阮大铖勾结太监,晋升兵部尚书,成为第一权臣。国家危如累卵,他置之脑后,“得志便猖狂”,对东林党、复社成员大兴党狱,正人君子被清洗一空。东林党则联合楚帅左良玉“清君侧”。弘光小朝廷被逼向绝路,且一年就灭亡——即“一载荡悠悠”。这就是“构”,即构陷东林党人和复社人员。
阮大铖的贪婪也是难以理喻的,曾对人说过:“某人求监纪,初馈金五百,不纳,再赠千金,亦不纳,直至二千,用于充饷。”他拿到的钱当然不会用于“充饷”,只会装入个人腰包。
这就是“贪还构”的意思。
孙绍祖,绍有接续之意,作者将他当作魏忠贤的孙子,说他接续魏忠贤所干的事。
《红楼梦》用婚姻来影射一个政权的归宿或者灭亡于何人之手。迎春的婚姻暗喻弘光政权败亡,阮大铖要负主要责任。
注:迎春的另一个身份是指隆武政权。隆武政权从建立到灭亡,与弘光政权如出一辙,造成隆武政权灭亡的原因是郑芝龙。版面宝贵,所以对每一个人的解读,大多都只能写一半。而郑经跟他爷爷郑芝龙一样,不立明宗室为帝,大致也能说是个孙绍祖。至于郑成功,他生前并不知道永历帝已经遇害了,倒也怪不到他。
avatar
我是麦可
4楼
@回忆是一首歌 2017-04-26 12:48:13
楼主你别忘了明朝是没有传国玉玺的,传国玉玺被元顺帝带到蒙古了。后来林丹汗死后他的儿子和母亲把传国玉玺交给多尔衮,多尔衮交给皇太极。
因此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原型是林丹汗。林黛--林丹,谐音。
林丹汗拥有传国玉玺(宝玉),在青海病死后,玉玺被皇太极所得。皇太极是薛宝钗的原型。
西方有石名黛。。。。西方灵河岸上。。。。石头最初被放置在大荒山。《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
-----------------------------
你说得也很有道理,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不过,所说的传国玉玺,应指秦始皇用和氏璧做的那一块吧,五代时就已失踪了。
avatar
我是麦可
5楼
瓜州渡口
——《红楼梦》随笔之十四(2015、5、9《石狮日报》
陈惠国
妙玉判词前的画是一块美玉掉在泥垢中,判词称:“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心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个判词不得要领。应从六十三回邢岫烟介绍妙玉的话解读。妙玉自称畸人,“畸于人而侔于天。”大意指一个人不符合人伦习俗的标准,却符合天道。妙玉有洁癖——《红楼梦》中,洁比喻臣子的忠心。有洁癖,就是忠得不合常理。邢岫烟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僧是出世的人,指不当官的,相对应的“俗”指当官的。《红楼梦》以男人比喻君主或君权,女人比喻臣子或政权。明末有没有这么一个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人,或者政权呢?
只有郑成功的延平王政权。郑成功的官爵从隆武帝而来,可隆武仅一年就灭国了,郑氏政权后来基本上单干,跟南明没有实质上的君臣关系。政策政令、军事行动、官吏任免,都是自己说了算。你说他是君?是臣?
郑成功有没有做过惊世骇俗的事?当然有,父亲郑芝龙降清,他与父亲断绝关系,自己拉队伍抗清。郑芝龙让人劝降说,不降老父就没命了。郑成功不为所动。在封建社会这是不得了的事。妙玉判曲说:“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说明世俗不赞同他的做法,面对忠孝的两难选择,他选择孝更能让人同情。跟大量降臣相比,他既不像他们“深受国恩”,父亲又在清廷手里,投降不会有闲话。可他以恢复大明为己任,选择做忠臣,致使父亲被杀。在正统封建观念里,这样做是符合天道的大道理,然而世人——尤其是降臣们,必定众口藉藉,所以说“过洁世同嫌”。
妙玉自称“槛外人”,槛内人自然是郑芝龙。“槛”指槛车,装囚犯的。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心空”,郑成功大义灭亲,但他的儿子郑经没有立明宗室为帝,实际上背叛大明。所以说“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再看看判曲,“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郑氏王朝最终辜负朱明(红粉朱楼),与明朝无缘。
由于郑成功大义灭亲,所以宝玉表现出对妙玉近乎膜拜的情结。
脂批称“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得不屈从于枯骨”,这句话又让传统红学摸不着北。
1659年,郑成功会同张煌言率部北伐,连克镇江、瓜洲,包围南京。张煌言部也收复十几个府县,江南震动。后来在瓜州遭清军突袭,败回厦门。南京之战是郑军最辉煌一役,也是反清复明泡灭的最后一战。
后人以为郑成功中缓兵之计,果真如此?南京是蟠龙卧虎形胜之地,帝王由此而兴不在少数,以郑成功之才之抱负,有力量拿下南京,岂容敌人有喘息之机?其实是后继力量不足。脂评中“瓜州渡口”指这件事,“红颜固不得不屈从于枯骨”(“枯骨”指清朝,蔑喻),说明作者也认为郑军后续力量不足。脂评中有个“各”字,说明被“劝惩”还有张煌言。书中以谁暗喻张煌言呢?应是与妙玉为邻十年的邢岫烟吧。
妙玉有个能神机妙算的师父,临死前劝妙玉留在京城,以完劫数。《红楼梦》中,京师指留都南京,北京反而称作长安。作者认为郑成功即使拿不下南京,也该留在南京城下死拼到底,完此劫数,好博取一个辉映古今的完人美称。
注:在第五回十二钗判词中,妙玉与湘云排在元春(前南明)和探春(后南明,即明郑时期)之后,按照纪传体,妙玉和湘云是元春与探春的附传。这两人一个指郑成功,一个指李定国和沐天波。郑与李是南明苟延残喘的最重要支撑。
妙玉除了影射郑成功之外,别一个身份与甄士隐一样,明亡后隐居山林,只不过甄士隐终身不为清人所用,而妙玉最终还是为清人做事,如黄宗羲等人。
avatar
我是麦可
6楼
白首双星
——《红楼梦》随笔之十三(2015、4、11《石狮日报》
陈惠国
史湘云判词前画着几缕云彩,一弯逝水,词曰:“富贵又何为,襁褓之中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她暗喻谁呢?明朝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沐天波,崇祯元年嗣立公爵,挂征南将军印。
当时天下大乱,云南仍比较安定。但好景不长,崇祯末年,沙定洲造反,杀进沐府,沐府一家不愿受辱自焚。天波逃脱,历尽艰辛逃到楚雄,沙定洲跟随而至,围困楚雄。后来张献忠旧部孙可望归顺永历帝,打败沙定洲,却将永历帝劫持到安龙。几年后李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天波成为永历朝重臣,过上一段较平静的日子。清兵进攻云贵,天波决志殉国,随永历帝逃亡缅甸,君臣备受凌辱。缅方要求永历帝派大臣过河议事盟誓,天波率四十二人过河,甸方忽然发难,天波使流星锤反击,杀九人,最后寡不敌众被害,四十二人全部遇难,史称咒水之难。实际上,沐天波如果想苟且偷生容易得很,他的老祖宗沐英镇守云贵,世代袭封,跟少数民族相处融洽,找一个地方藏起来,逃过清兵追杀并非异想天开,而跟永历帝跑到缅甸,基本上是死路一条。可他义无反顾,走那条不归路。
天上几缕云彩,可暗示“天波”两字,一弯逝水暗喻沐天波牺牲在河边,即咒水之难。史湘云的“湘”字,拆成“沐”与“目”,音同。
展眼吊斜晖:眼(目)喻沐,斜晖——西斜的阳光,古人将皇帝比成日,向西而去的日头,比喻永历帝出逃缅甸。这一句就是说沐天波跟随永历帝逃往缅甸。
襁褓之中父母违:意思是天下大乱,云南地处偏远,与朝廷交往困难,形同没有君父的孤臣,且天波被叛军所苦,四处逃亡,也像个孤儿——书中史府最早没落,即影射这段历史。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永历帝进入云南。所以,湘云判曲说:“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堂,水涸湘江。”意思是好不容易来了个皇帝,有名有实当明朝的臣子,天波也结束流离颠沛的日子,哪知没过多久就殉国了。《红楼梦》用婚姻比喻君臣关系,君是阳,臣是阴。做臣子的,与君主相对应,处在“臣妾”地位。古人就那么个境界,咱们看不惯,人家却认为天经地义。湘云与她的丫头有一段对话可阐明此义。书中很早提到湘云婚事,却迟迟没有着落,即影射在永历帝进入云南前,沐王府与朝廷若即若离。从判词看,湘云嫁过人。有人说是宝玉,但据脂评,宝玉的结局是扔下宝钗、麝月出家去了。湘云只能在凤姐死后嫁给影射永历帝的贾琏。她将“二哥哥”说成“爱哥哥”,即影射这桩婚姻,书中称贾琏是“二爷”,并非无意。
第三十一回目录“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白首双星”将传统红学搞得一头雾水,什么说法都有。白首其实由“黔首”而来,古人将老百姓称作“黔首”,黔即黑色,沐天波是“黔国公”——贵州最高首领,可以称为“黔首”,但他不是老百姓,所以只能反其意称白首。“双星”是什么意思?应是与永历帝并称为帝星与将星吧。
湘江水逝楚云飞:湘没水了,云也没了,湘云没了,以湘云之死,暗喻沐天波随永历帝进入缅甸后被害。
注:湘云还有一个身份是指李定国。李定国是张献忠余部,张战死后,李定国与孙可望等人占据云贵,后归顺永历帝。李定国归顺后,始终忠于永历帝,为支撑永历在云南的政权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功劳一点都不比郑成功小,被封为晋王。永历被杀,李定国紧随着也气死了。
湘云影射李定国的成份会更大一些。因南明时,世家勋臣的表现,除了沐天波外,只有一个刘基的后代刘孔昭还强差人意,却又被目为奸臣。而依照护官符上史家出现的“阿房宫”字样看,史家应指农民起义军余部。忠于南明又是最强的抗清力量,恰恰又是这些曾经要颠覆明朝政权的人。在作者看来,在南明时只要坚决抗清,不管什么出身都是好样的。
avatar
我是麦可
7楼
贾政与郑成功(2017、5、6,《石狮日报》
□陈惠国
除了台南天后宫一个背景外,《红楼梦》在大陆还有一个背景,但无可查找了。
朱弘桓出世前,南明的几个君主都离世了,而大明政权还在,所以他在娘胎里就拥有象征皇权的玉玺,因而衔玉出世。可这块玉玺一直没有派上用场。元春影射从弘光政权建立到永历帝殉国为止的前南明政权,这两个皇帝都被缢杀,所以评书人暗示元春的结局与杨贵妃一样。福建的南明抗清组织几个月后才得到永历帝的死讯,与第五回元春的判曲相符合。探春指后南明,即明郑时期。四大家族指南明四大抗清力量,史家指农民军余部,贾母是个贼祖宗,王家指明朝嫡系部队,薛家指反清的汉人政权,包括三藩。贾敬(音靖)指以嘉靖为代表的不理朝政的北明皇帝,贾赦(音摄,即摄政王)指南明监国诸王,贾政(音郑)指明郑时君主,包括郑氏父子和朱术桂。
大观园指台湾时期的郑氏政权和朱术桂的宁靖王政权(即明郑时期)。黛玉有一个身份指明郑时期的朱姓政权,宝钗泛指同期反清的汉人政权。妙玉单指郑成功,湘云指李定国。南明后期基本上靠他俩支撑。
这个园起因于郑成功被赐国姓和朱术桂被封为宁靖王,发生在隆武帝时。书中用元春省亲写这件事。评书人称:“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皇帝离开都城叫出巡,南巡指隆武帝的政权建立在福建,可他没有承认福州是都城,称之为“行在”。“行在”就是皇帝出巡住跸的地方,他的政权从成立到灭亡都处在南巡的状态。南明三帝一监国独此一例。
元春省亲,贾政对她说:“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凤鸾之瑞”就是与皇家联婚的意思。贾政家世代钟鸣鼎食,怎会是草莽寒门?而评书人旁注:“此语犹在耳。”说明这个情节是真的,而且评书人当时在场,恐怕连作者也在场。
这句话是郑成功被隆武帝招为名义女婿(驸马都尉)时说的。明朝皇室不与世家联婚,与皇帝有婚姻关系且地位显赫的,仅郑成功一人而已。“草莽寒门”也好解释,因为他家本是海盗。隆武帝由他家拥戴登位,这是父女关系,变成他们的君主,又是君臣关系。
而元春初封贵妃,招正在过生日的贾政入宫谢恩,写的却是隆武帝八月十三日封曾氏为皇后,翌日百官与命妇入宫表贺这件事。十四日是郑成功的生日。
郑成功被封驸马谢恩时,可能在场的世家旧族不会太多,包括隆武帝的叔父邓王、两个弟弟、陈世子朱琳美、奉新王及子侄、益阳王、松溪王、澹溪王、安乐王、东会王等,这些人很可能有评书人与作者在内。且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锷后来命家人改随皇后姓隐居下来,大致也能说与曾皇后成了姐弟关系了,这也暗合宝玉与元春的姐弟关系。可惜这些人后来都不知所踪了。惜春指以鲁王朱以海为代表的那些在复国无望情况下遁世的皇室后裔,《红楼梦》作者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大概可以这么推断:作者生于1625-1635之间,见证过隆武政权,五十岁左右开始写《红楼梦》,书将完成时,因悲伤过度,一恸气绝。
avatar
我是麦可
8楼
自己顶一下。
avatar
我是麦可
9楼
贾家三兄弟的三个家庭。分别代表北明、南明和南明的明郑时期。
再想想贾敬像不像嘉靖、万历和泰光帝?
想想贾赦像不像南明的弘光、隆武帝?
想想贾政像不像郑成功、宁靖王?
想想贾珍像不像崇祯、鲁监国这两个北明的末代皇帝?
想想贾琏像不像永历帝(尤其上凤姐结合起来)?
想想贾珠是不是已亡的南明皇玺,贾宝玉是不是明郑时期明朝的玉玺?贾环则代表郑氏的的皇权?
为什么传统红学那些捕风捉影的东西,都会被认为是经典解读,而有这么多证据,却没有人相信呢?
avatar
我是麦可
10楼
史分北明、南明、明郑。
贾家有宁府,荣府,荣府有贾赦、贾政。南明和明郑是一家,贾赦和贾政是一家。
宁指南京,既北明,因朱元璋建都南京。荣指榕(福州),既南明,因南明隆武帝以福州为行在(临时都城)。
南明的第一个朝代弘光帝因为建都南京,南京在当时也是都城,所以仍在北明之列。
贾家百年,从穆宗开始。如下:
宁府:贾演——穆宗,贾代化——神宗,贾敬——光宗,贾珍——天启,崇祯、弘光(南明),永历(南明)。
荣府:贾源——诸王,贾代善——隆武帝(南明),贾政——郑成功,贾赦——鲁监国朱以海,贾琏——朱弘桓(以海之子)
贾珠——北明玉玺,贾宝玉——南明玉玺,贾环——明郑玉玺。
将明末历史对照红楼梦,上面这个对应基本上说得通。
可是有点疑问的是,贾雨村名贾化,就是贾代化一辈的人,可是,明末历史中还在活动的宗室,仅朱容藩是皇室,水字辈,可贾代化是金字辈的。雨村跟容藩很想似,跟何腾蛟也很相似。再则,朱弘桓是个遗腹子,不可能跟朱以海同时出现。也许朱以海真的出家了,并不是历史说的1662年就去世。将贾代化降一级,水字辈,可能也说得通。以后再说这个事。
分享:
3
喜欢
avatar
我是麦可
11楼
根据脂评,红楼梦人名大都有个意思,比如甄士隐是“真事隐”,等等。而对贾府里的那些男人却没有作出暗示,不合常理。列出下面这张对应表,再来谈男府男人名字隐含着什么,是很意思的事。(去世与出家的不算)。
宁府:贾演——穆宗,贾代化——神宗,贾敬——光宗,贾珍——天启,崇祯、弘光(南明),永历(南明)。
荣府:贾源——诸王,贾代善——隆武帝(南明),贾政——郑成功,贾赦——鲁监国朱以海,贾琏——朱弘桓(以海之子)以及朱术桂。
贾珍:珍音祯,所以他代表的是北明与南明四个木字辈的皇帝。既天启,崇祯、弘光(南明),永历(南明)。
贾赦:音摄,摄政王之意,他代表的朱以海没有称帝,只称监国,监国王也就是摄政王之意。
贾政:音郑,明郑之意,所以他是郑成功。看到一篇文章说贾政不是贾母亲生的,没有认真看,可事实也好像是真的。
贾琏:琏是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皿。贾琏影射的朱术桂和朱弘桓这两个入台靠郑氏过日子的王,应当是要继承帝位的,但郑氏没有同意。可当时只有他们在台湾还以子孙的身份正正经经祭祀祖宗。其意如此。
延伸过去,贾蓉:最后被清人容纳的明宗室。贾兰,兰音阑,尽的意思,宗室到他这里完了。他最后并没有当官什么的,他母亲李纨得到诰命,因为李纨指的是台湾政权,李纨这个政权并没有交给贾兰,而是自己享受。因为贾政的儿孙影射的都是皇权,贾兰连继承皇权的机会都没有,完了。
贾敬很可能是拿嘉靖说事罢。
avatar
我是麦可
12楼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明郑时期。
前面说过,贾政家的儿孙影射皇权,大致贾珠指的是南明皇权。在明郑时期,大明已经没有皇权了,可是南明仍得以继续下去,因为郑氏在台湾多支撑了二十年。元春指的是南明政权(兄妹一个指皇权,一个指政权),南明政权在郑氏这里是个什么概念?其实是名义的。郑氏在台湾仍奉明朝为正朔,承认自己是朱明的臣子,其实皇权并没有交出去。
如果没有明郑在台湾这二十年,朱明政权得提前二十年不存在,所以,书中安排他们都是贾政(既郑成功,他少隆武帝一辈,跟朱以海同辈)所生。
元春省亲建大观园,其实就是郑成功拿下台湾这件事,大观园就是台湾。郑氏让永历帝的“永历”这个年号在台湾继续下去,其实永历已死,他的皇权已经灭亡,但政权名义上仍在台湾存在,所以贾珠死而元春仍活着。大观园就是台湾,这个错不了。省完亲,元春仍回到那个不存在的政权中去,回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去了。
贾珠这块玉玺与贾珍的政权对应(宁府与荣府各写各的,是纪传体,不是编年史,这个要明白,不然贾珠已死,贾珍哪能活着?贾珠三兄弟只是反应明郑时期这一段历史)。
贾宝玉这块玉玺是明郑时期的朱氏皇权,与贾琏相对应,说明明郑不立贾琏为代表的朱术桂和朱弘桓为帝这个史实。在台湾,朱术桂是宗长,宗中大小事都是他在主意,可对郑氏的政权却不能染指。所以贾琏做事,而象征这时期朱氏皇权的贾宝玉却无所事事,因为朱氏已经没有皇权了,皇帝印闲置。这也是为什么宝玉与贾琏都称为二爷的缘故。
贾环指郑氏的皇权,这是掌实权的,虽然是庶出。他跟贾府其他男人没有对应。
现在再来看看贾宝玉是娶黛玉或宝钗的问题,事情就容易多了。
黛玉指朱明政权。宝钗指蕃王政权,既明郑政权。谁掌控着皇权,谁得到宝玉,这是明摆着的事。为什么非要将宝钗说成代表清人呢?那肯定是要走进死胡同的。难道清人在作者眼里可能像宝钗这么美,这么有文化?如果将之当作明郑,那么作者对宝钗既爱却又不完全加以肯定,正好说明他们对郑氏的态度。况脂评中有黛玉与宝钗“名虽两人,其实一身”的评语(大意如此,具体怎么说要查书),也是明郑时期郑氏政权与朱氏政权的真实写照。
而与宝钗兄长薛蟠,正是影射当时的汉人各个蕃王,如吴三桂等三藩(他的三个妻妾,金桂指的就是三藩,香菱指的是忠于朱明的各路藩王,宝蟾应是造反又降清的那伙人),不会是清皇帝。作者不写清人,写多了怕污了笔墨,这也是明摆着的事。
这些关系理清了,再读红楼梦,就顺畅了。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明郑,如果不愿承认这一点,那么永远找不到点子上。
avatar
我是麦可
13楼
原先认为不再对红楼梦说什么了,原来还希望能出一本书系统地论述,可一想到出版费用,投入的精力就知难而退,而一些内容在天涯社区和博客以及石狮日报发表,核心已经说了,以为不再为这个事写一个字。这两天闲着,所以又来了兴致。
再说说刘姥姥这个人。
贾琏既然指在台湾的明宗室朱术桂和朱弘桓,他的女儿当然指清人攻进台湾之后,那些逃难的王子王孙了。这些王子王孙还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大致是施琅拿下台湾后向主子献媚列在奏章中有限的那几个人。其他人都到哪去呢?
贾巧儿影射谁呢?一类是施琅奏章出现的那几个人,那几个人被清人迁入内地监管起来,另一类是逃亡到海外的王子王孙,这一类占的比例更大。两种可能都存在。以前清人捉到明宗室总是一杀了之,不存在收留问题。打下台湾之后,大局已定,这些人没有被杀掉,被收留了。另一类跑到海外去,现在朱氏在海外族人还有不少是那时候逃过去的。
收留贾巧儿的刘姥姥,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指努尔哈赤,另一种可能就是海外原属明朝的附属国。可能兼而有之。
努尔哈赤当年为了探虚实,以进贡为名入朝廷,可以看成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努尔哈赤是不是三次入贡,我没有查过,这里不说。而当时的岛夷之国来到台湾,见到明朝朱家子孙那一套生活方式以及祭祀活动,很可能也会产生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感觉,但没有见过这方面文字记载,只是想当然。
引进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周瑞家,这个周瑞却史有其人,是郑成功的大将,1654年战死,跟鲁王朱以海是儿女亲家。此外没有更多文字记载。他是不是在死之前将一些岛国引进给郑成功呢?不得而知,可这个人是海上熟客,应有这种可能。
刘姥姥会不会是施琅呢?也有这种可能,毕竟施琅跟郑家也有三次分合,最后又是他“宽宏大量”优待皇室与郑氏一族。近来有不少史学家为施琅大唱赞歌,简直让人作呕。中华香火在台湾留下一脉,而且清帝也不是十分打算要攻取台湾,就是这个王八蛋三番五次进言,致使台湾陷落。这跟洪承畴等人为清人打江山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陆地作战已成定局,而孤悬海外的台湾,正如李纨判词说“如冰水好空相妒”,清人无能为,如非熟悉海战的汉奸,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施琅作为汉人,其行其品,一条狗都不如,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非要将之当作一个正面人物?
avatar
我是麦可
14楼
不少人以为金是代表后金,既清朝。这个说法当然不无道理,可是经不起推敲。如果将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定在明郑时期,可能就好解释多了。
根据前面的分析,黛玉代表朱明,宝钗代表明郑,那么金与玉代表什么,就显示出来了。
玉代表的是皇权,金代表的是皇权。
古代皇帝用的印是玉做的玉印,王用的是金印,明代内阁用的是银印,以此类推。黛玉无玉,因为南明在明郑时期已经没有皇权了。宝钗有一个金锁,上面镌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与宝玉的玉恰好一对。这个芳龄,在古时代,不仅指女子,还指处于臣僚地位,她应对谁不离不弃呢?对宝玉,也就是说明郑的郑氏不能背离朱氏。而事实也的确如此,郑氏虽然没有立朱氏为帝,可直到灭亡都奉朱明的年号。宝玉那块玉的意义以前说过,不赘。而黛玉之于宝玉,仅是在太虚幻境中木石前盟,也就是说这个皇权是属于以前的,现在的现实已经不存在了。她再次下凡,不是为了得到玉,而是为了还泪。
书中下一辈儿女中,凡是名中带玉的,都跟皇权有关,带金的都与王权有关。妙玉,红玉,玉圳等,都是如此。金圳因为弄宝玉而含羞自尽,这在大家族中不算什么事,为什么贾政那么生气?不光是琪官的原因,还因为这个带金的女子影射的是王权,她跟代表皇权的宝玉无意中弄出这么一个事,影射郑成功的贾政能不气昏吗?而代表明朝军事力量的王夫人看到金圳儿跟宝玉勾搭,她能不因为怕郑成功猜疑而大动肝火吗?
还有那个妙玉,如果不是影射皇权,在贾府这个代表末世朱明的家中,哪能让人人尊敬呢?她代表的是郑成功的延平王政权。这个政权,自从成立以来,不管是哪一路势力,都对之尊敬三分,可这个政权行使的却是皇权。脂评中的瓜洲渡口各示惩罚,指的就是郑成功攻打南京大败这件事。
至于红玉,被改过名,应该也与皇权有关。朱氏子职在明末时仍有一些地盘苟延残喘,很可能指的就是那些人。这些地盘最后收留宝玉,也就是说朱明的皇权在这些地方中还延续一阵子。
带金的金寡妇,金荣,鸳鸯,袭人等,这里不分析了。
avatar
我是麦可
15楼
与黛玉和宝钗在南郑时一个代表朱明一个代表郑明一个道理,红楼梦中的妻与妾,也分解着丈夫所代表的对象后面正反两个方面。
贾政、王夫人与赵姨娘:贾政既然代表着郑成功(其实是朱成功,姓和名都是隆武帝所赐,隆武还给他一个名义女媚的身份,所以他和鲁王朱以海是同一辈),王夫人这个王姓,代表的是明朝自己的部队(相对应邢夫人为民团组织,史家为流寇余部),王夫人代表的就是郑成功集团中忠心于明室的这部分力量,而赵姨娘则是郑氏集团中不忠于明室的这部分力量,对于郑成功来说,这两部分力量都不坏,都是对他有利的,对明室来说当然不是这么一回事。
贾琏、凤姐和平儿:贾琏既然代表着台湾时期的宗长朱术桂与朱弘桓,他的妻妾当然也是两种不完会相同的力量。凤姐也姓王,也是明朝的基本部队,但在台湾时,只限于郑经手里的部队(王夫人与郑成功对应,当然不仅仅指郑经带入台湾的部队),这支部队名义上还叫明军,其实是郑氏的私家之物。相比之下,平儿就是指那些死心塌地忠于明室的力量了,这主要是包括一些入台的明朝旧臣,数量不多,但照史料来看,郑氏对他们都挺尊重的,他们对郑氏的作为也颇为谅解。凤姐为什么吃醋?她对朱术桂和朱弘桓能不防一手吗?朱以海有一个一心无二的大臣,叫张煌言,一直在江浙福建一带抗清,可怕郑成功猜疑,十年不敢去看望住在金门的朱以海。
其他的以这个分析,基本上说得通。
avatar
我是麦可
16楼
四十二回一条批语:“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代王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敢听余言不谬矣。”
再看第五回十二钗判词,黛玉与宝钗是凑在一起的。
书中黛玉先对宝钗很不爽,至后来叫她姐姐,叫薛姨妈妈。这全过程也就是当时遗老遗少对郑成功的认识过程,对郑经的认识过程应是八十回之后的事。
所以说,宝钗是绝不可能影射清朝的,她只能影射藩王政权。明郑时期,谁是老大说不清,但谁说话算数?贾政说话肯定算数,他是老大,是郑成功,谁敢说不。黛玉说的话算不算数?黛玉很聪明,她不说话。如果宝钗发话, 那一帮人,谁会不听?
avatar
我是麦可
17楼
甄府与贾府
贾府既然影射明郑时期,用一个“假”字来说明郑氏虽然是国姓,但并不是正宗的嫡系子孙,同时也说明郑氏虽然认明朝为正朔,可只是名义上的,他们抓着皇权并没有放手,虽然这个王朝我仍然姓朱,但并不是真的。
与之相对应的甄府却是真的,指的是南明时期,就是从隆武帝一直到末代君王永历帝和鲁监国朱以海离世这段历史。甄家被抄其实就是南明时期结束,明郑时期开始。抄甄家的可不是清人,而是上帝,也就是上天的旨意,古人叫做天命。这时候是有朱姓皇帝的,所以叫做甄府。
这个关系理顺了,那么,红楼梦读起来就更顺畅了。
在甄府里当然也有宝、黛,也有四个姑娘,也有与贾敬一干人相对应的角色。有些人本是应该放在甄府来写的,如在明郑时期基本上没有活动或者活动时期很短的贾府三个姑娘,还有贾赦、贾敬等等。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贾府写的虽然是明郑时期,但可能是从郑成功被封王开始的,既延平王政权的成立(这是另一个意义的大观园)。但在甄府的那两个宝、黛却另有所指,也就是说,甄宝玉身边也有一个宝钗,一个黛玉。作者采用的是“不写之写”这个办法,在贾府这里也说清楚了,甄府那里就让人却猜也猜得着,不必再写了。
要弄清这个问题,详细研读脂评中所说的作者所采用的四十几种写作方法,再去对照,就容易多了。
所以,宝钗和黛玉放在甄府那里,还分别影射着北明与南明。当然,甄宝玉却不像贾宝玉那样从胎里带出一块玉来,因为他代表的南明时期的皇权,而南明的三个君王被推上去都有点随意,并非像影射鲁王世子朱弘桓和益王世子朱怡镐的贾宝玉在台湾一样,未出世之前就注定要当皇帝,所以才从娘胎还出一块玉玺来。
宝钗在甄府那里成了南明,黛玉倒成了北明,这可以理解为明朝先建都南京,再迁北京。也说得通。
甄宝玉要的是北明,整个大明朝,而不是宝钗,屈居江南的小朝廷。北明用的是玉玺,南明用的不一定是玉玺,永历帝逃到缅甸后,将那颗金印剖开,给穷得揭不开锅的大臣们发了工资。所以一玉一金。
宝钗在大观园住的是居中最北边的地方,高高在上,而进门的左边是宝玉,右边是黛玉。
宝钗的蘅芜君,就是常常没有君王的意思,而住的蘅芜苑,就是皇帝都有苑供他打猎,而南明皇帝没有这个苑,只好出狩。对于皇帝来说,出狩是什么意思,这里不多说,以前就这个问题说得够多了。南明君王就是个到处逃跑的命。
总之,将甄府确定在南明时期,而将贾府确定在明郑时期,许多问题都比较容易说清楚了。
avatar
我是麦可
18楼
同样道理,作者写贾府男人,而对甄府男人不写而写。
照前面的分析,贾敬——光宗朱常洛,贾珍——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弘光帝朱由崧、永历帝 朱由榔,贾赦——鲁监国朱以海,贾琏——末帝宁靖王朱术桂、鲁世子朱弘桓,贾政——郑成功,除贾政外都是正宗朱姓皇帝,之所以说他们假,正是这些人要吗不理朝政,要吗大权旁落,被臣子架空,没有权力,所以说都是假皇帝,没有真正干着皇帝应干的事。正是这些假皇帝断送了大明朝,也就是作者“只罪贾家”的原因。
贾敬吃药而死,光宗也是吃药死的。贾敬死时,贾府有品的都为一个老太妃守灵去了,只留下尤氏一个人理会丧事,光宗死时,他的父亲神宗尚未出殡,也是两场丧事一块儿办。
贾母的丈夫影射南明第一个皇帝隆武帝,隆武帝依靠郑芝龙(成功之父)登上帝位,被郑芝龙兄弟挟制,郑芝龙前身是个海盗。隆武帝在他自成被一个农民锄死后,收编他的余部,给予他们加官晋爵,编为忠贞营。可以说,隆武帝没有自己的基本部队,基本部队都是贼众,所以贾母是个贼祖宗。这也是史家护官符中“阿房宫三百里”的来历,史家正是像项羽那样的起义者。
甄士隐代表明亡后隐居的那伙人,以张瑶星为代表。张瑶星出家在南京外白云观做道士。他的父亲张可大,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登州兵变,张可大是他们的直接上司。香菱影射以耿家军为代表的先叛明降清再反正的军队,因此被设计为甄士隐的女儿。而贾雨村这个正是那是趁乱出来做事的人,这些人打着朱明的旗号,招兵买马,占据地盘,打的都是自己的如意算盘。他的名字叫贾化,假话,字时飞,当时的岳飞,不过是假话而已。
avatar
我是麦可
19楼
潇湘馆是黛玉在大观园的住处。百度称:
潇湘,即指竹。按"潇湘"原为湘江别称,在今湖南省。《山海经·中山经》:"交潇湘之渊。"郦道元《水经注·湘水》:"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湘者,水清深也。"又传说尧有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江湘之间。故后世以潇湘指斑竹,泛指竹。第十七回探春开黛玉玩笑时说:"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似亦暗示黛玉最终之"泪尽而逝"。
如果将红楼梦背景确定在明郑时期,潇湘馆的隐喻就很好理解了。要不然,大观园是元春省别墅,楼馆取名要喜庆才是常理,她是个妃子,偏偏弄个潇湘馆的名称,当然十分不吉利,根本就不符合常理。
郦道元说:“水清深”,潇湘馆字面上意义显然指的是清朝,因为黛玉隐喻的是明郑时期的朱明政权,黛玉住在这个地方的隐喻是很显然的。而更深层的意思,就是明郑时期,明朝的政权名义上还在(用黛玉来影射这一政权),但已经没有皇帝了,正如娥皇女英的遭遇一样。黛玉也是一个没有皇帝的妃子,而且一出生就注定要做妃子,但一生都没有做成,正如宝玉一出生就注定是要做皇帝的,但一生都没有当上皇帝。只有宝玉当上皇帝,他们才有可能成亲,这是注定的,贾府上上下下都无可奈何的事。宝玉当不上皇帝,明朝当然就完 了,黛玉只有泪染青竹的份命了。
黛玉与宝玉的这段因果种于南明时期,既书中的警幻仙境。警幼巫仙境就是已经灭亡后南明。神英侍者就是南明诸帝,那颗降珠草就是朱明政权。南明灭后,他们降世到了明郑,从而又演绎出红楼梦一篇鬼话。整个意思明明白白。
有人猜测黛玉最后会嫁给谁谁,是没有道理的,她最后只能是泪尽而逝。也既台湾降清前,宁靖王朱术桂上吊自尽之际,比宝玉出家早了两个月。(台湾降清在8月13日,朱术桂自尽在澎湖失去后不久的6月15日)
avatar
我是麦可
20楼
明郑时期确定下来,再来看看以前对四个异姓的女子的分析,就更有意思了。
黛玉与宝钗就不多说了,按脂评称她们名虽两人,原为一体,说明明郑时期郑氏政权与朱明政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妙玉单指郑成功创建的藩王政权,这个政权如何,第五回判词中说得一清而楚,是一个“欲洁何曾洁”,最后还掉进泥淖中的政权。也就是郑成功创造的这个政权,既便父亲郑芝龙在清人手中他也不投降,又始终挂着朱家的名号,到了台湾也不肯自己称帝。可是郑氏始终没有立朱姓为帝,判曲称这种现象“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以致于“王孙公子叹无缘”。而脂评称妙玉最后在瓜洲渡口被惩罚,显然指郑成功取南京时兵败一事。以前也有很多分析,不赘。
湘云先前还住在贾府,众人搬进大观园,她反而没有份了。因为她影射的是那个时期流寇、反贼,虽然是一支重要的抗清力量,可是进入明郑时期,他们对于明郑时期的台湾就不再有直接关系了。在长江一带,李自成余部在李锦等人带领下坚持抗清,这些流寇余部与郑氏这支力量应有联系,所以湘云不住进大观园,而是来来去去。这在湘云的判词中,对这些流寇的结局也说得明明白白了。湘云是孤儿,因为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死了,这些人被隆武帝收编,可也受尽歧视。最后是“云散高塘,水涸湘江”,那是夔东十三家的写照。
avatar
我是麦可
21楼
红楼梦第53回中有贾雨村“补授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文字,有人从军机联想到清朝的军机处。更合理的解释,贾雨村这个职务,应该是明朝南京的参赞机务。明成祖迁都北京,很长时间仍称北京为行在,,真正京城仍是南京,后来才将南北两京都定为都城,而南京称留都。留都仍然有六部,只是没有皇帝,没有内阁,南京事务由守备太监、守备勋臣以及参赞机务这三个人共同组成最高权力机关。
贾雨村此前是应天府知府,应天府也既南京。他升任这个新职务,就是南京最高的长官之一了。
补授大司马,大司马是兵部尚书的别称,明朝又将之称为本兵。参赞机务一般由南京兵部尚书带衔,那个应天府知府是不够格的。照理知府品级一般在四品,应天府级别高,与顺天府同,不叫知府,叫尹,好像是正三品(还是从二),还是不够,但靠着贾府强助,最后仍要破格超升为正二品尚书,好参赞机务。
参赞机务好像是宣德年间设立,并不一定都由兵部尚书兼衔。第一任黄福,是个户部尚书。后来如非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过不久也必升任兵书。如张纯以右副都御史奉敕监督南京军务,一年后升右都御史,两年后升兵部尚书,参赞守备机务。从监督南京军务到参赞守备机务,可见这个官名还有更具体的说法,但参赞机务似乎只能是兵部尚书的事。如王恕先以右都御史参赞,不久也升兵部。先参赞再说,然后兵部尚书一职还需要“人大”通过,明朝将这种重要官员的任用,称“廷推”,由朝臣推荐,皇帝认可任用。这就是补授大司马的意思吧?
贾雨村这个应天府尹要“协理军机,参赞朝政”,非补授大司马不可。但也如张纯、王恕一样,先出任参赞职,再补授,也就是廷推认可后再任命尚书一职。
历史上,贾雨村影射哪一位呢?南京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是史可法,那可是有名的忠臣,跟贾雨村的形象相差不可以以道理计。可是,当时崇祯在北京垂危时命史可法北上勤王,史不听命,当时有人断定,史这么做是坐视北京沦陷,好在南京拥戴新君,捞个拥戴之功。但这种说法似不靠谱。北京沦陷,接着崇祯凶问传到南京,在拥立新君这事上,史可法昏招迭出,一方面说他脑子里没有过拥戴新君的腹稿,一方面说他不是力挽狂澜的救时宰相。
贾雨村更可能就是指马士英、阮大铖以及后来郑鸿逵、苏贞观那伙人。
avatar
我是麦可
22楼
红楼梦有一条著名的脂评“借省亲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话中的“南巡”当指隆武帝在福州称帝这件事。出巡指皇帝离京,南明三帝,当得上“南巡”两字,也只有隆武一人而已。弘光帝在南京称帝,只在南京沦陷前逃命离开过,而且也是往西到芜湖,算不上南巡。永历帝自从在广东肇庆监国后,就开始飘零无踪的帝王生涯,哪儿才是他的都城都说不准,除了在昆明三年,他能在一个固定地方住上一段日子只有两次,都是被军阀所持制,这样跑来跑去的,东西南北,很难跟“南巡”对上号。
而隆武帝虽然在福州做上皇帝,可他将福州当作“行在”,也就是皇帝出巡的行宫,而他只认定北京和南京为都城,所以他从登位后一直都在南巡状态。
因此,基本上可以确定,元春省亲,写的就是隆武帝开基福州这段历史,具体就指曾皇后入闽一事。隆武七月称帝,这个月的七月十三封元妃曾氏为后,第二天命妇入宫称贺。而曾氏还没有入闽,她直到十月才入闽。史称隆武节俭,但为着曾后入闽才开始兴建宫室,正如元春省亲而兴建大观园一样。且所兴建的宫室也是在原先建筑物上加上增补而已,跟大观园的建设一样。
从另外一些脂评可知,评者当时在场,亲目所睹,作者很可能也在场。而出现在这个场面中的贾宝玉,到底指那一个王子呢?这个人是个无才补天的人,其他人都称帝去补天,只有他虽有天命,却没有机会补天,也就是个能继承皇位而没有继承的人。明郑时期的朱弘桓和朱怡镐当然是一个对象,这两人是明郑时期当然的皇位继承者,两人名中构成“怡红”两字,既宝玉的怡红公子来历,且胎中带来的玉有“莫失莫忘”说得更清楚了。莫失还不能说明多少,“莫忘”就说到点子上,整个历史上也很难找到这么大的巧合,更何况明清之际?可是,朱弘桓出生于1663年初,这是可以确定的,朱怡镐的年龄不可考,可从他过继给朱术桂这个事实来看,年纪也不会大到哪儿(术桂出生于1620年,1646年才26岁),所以朱怡镐当时可不可能在场?也是一个谜。
因此又一个人彼值得注意,那就是隆武帝的侄儿朱琳渼。他是隆武最小弟弟陈王的儿子,隆武封他为陈世子。据隆武说,他被囚禁高墙时(1635年因为擅自发兵勤王被崇祯囚禁)时,朱琳渼才六岁,应当出生在1630年前后。1646年8月福州沦陷,朱琳渼不知所终。
如果作者是这个朱琳渼,那么跟书中透露出作者信息是高度符合的。他从小大王府中长大,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十六七岁经受变乱,开始大半生潦倒,因而以朱弘桓和朱怡镐在台湾的遭遇,参照自己小时候的真实情况构写这部旷世奇作。因此,大观园另一个原型在南阳唐王府也就可以确定下来。
但他不是唯一,因为隆武还有另一个弟弟邓王,在福州沦陷后逃到广东,与王兴一起抗清,直到1659年才败没。而他的子孙随曾后改姓曾,隐居到湖南。作者也可能是邓王的后代。况且,书中元春与宝玉为兄弟,邓王后人改姓曾,不也跟曾氏一族为兄弟行了?
avatar
我是麦可
23楼
明末清初,虽然有不少反清力量借崇祯之子的名号,假名朱三太子,但在当时应当不相信崇祯尚有余孤存世,就算相信,也认为他们也不可能出面号召天下,因为时机民心都失去了。这可不是想当然,从当时的一些文字记载,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南明三帝,弘光和永历既无儿子存活下来,也没有兄弟,只有隆武帝不仅有兄弟,兄弟还有儿子。隆武殉国后,两个弟弟跑到广东。一个被拥戴,当了四十一天皇帝,事败被杀,既绍武帝。另一个就是邓王朱聿锷,他和王兴在文村建立一个还算强大的政权,尊永历名号,持续十三年。清廷前后投入十几万兵力,才在1659年将之剿灭。
如果,唐王的后人不仅认崇祯为正统,而且也认隆武是正统,那么,他们在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杀后,按继位顺次,是最有资格做皇帝的人。而隆武帝不仅他们认为是正统的,南明遗民都认为是正统的。因此,他们理所当然要认为他们是比朱弘桓和朱怡镐更有资格做皇帝的人。他们就是衔玉出世的人,也就是生下来就是注定要做皇帝的,就像太子一样。
可是他们已经改掉朱姓了,只能让给朱弘桓和朱怡镐了,那两人才是未出世就注定要做皇帝的。他们反而没有资格。但这并不防碍他们写书时将自己当做是最有资格做皇帝的人,虽然不是衔玉出世的人。衔玉出世,有一个条件就是他们出世之前就没有人有资格跟他们争皇位,而且也不可能出现变数,比如在位的皇帝又生出一个儿子来。那只能是已经没有皇帝的了。
邓王的后代当然也有一些是在没有皇帝的情况下出生的,可那样的话,他们不可能如书中的贾宝玉那样虽然生在末世,却过着富贵哥儿的无忧无患日子。南明时,皇家子弟日子有哪一个好过的?除了郑成功给他们撑起一个“如冰水好空相妒”(李纨判词)的台湾,在那儿的皇家子弟还算过上安稳的日子,其他的皇子皇孙,要不是隐循山林,就是与世浮沉,随时都有被杀的可能,都谈不上富贵日子。
所以作者只能是在1630年左右出生,童孩时过着王子王孙日子的人。邓王家有没有这样的孩子呢?我找了这么多年,也没有找到。
也许作者有意要消除他的所有信息。如果这样的话,作者之谜那可就是永远之谜了。钱钟书对一个想认识他的外国人说,你觉得一个鸡蛋好吃,为什么非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我很想知道红楼梦是谁下的蛋,可是做不到。几年来一直希望网友们能揭开这个谜,可惜都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
再说说曹寅家。对主流红学的作品,我读得非常少,因为一点兴趣都没有,正如读那个很有名的韩寒的作品,好几次想认真地读,可从来没能读完一页。我不知道那种文章怎么会受到国人热爱,我也不知道红学怎么会受国人认可,反正就是读不下去。
曹寅作为清帝的包家奴才,这个身份并非贬义,可这个家对汉人文化能了解多少呢?钱武穆王有个孙子,钱大学士说过,三世仕宦,方晓得穿家吃饭。一个清人,到了曹寅时对汉人文化着迷,对汉人饮食知道多少呢?至今,我看中国人吃西餐,总感到不可思议。在我看来,西餐做得再精美,那也是精致的猪食。这当然是我狭义的认同,并不是西餐不好。在红楼梦中,可有丝毫东北饮食的血腥味?对于那伙清新贵,鹿血膻腥也许就是最佳美味了。红楼梦中那种饮食文化,非有百年底蕴,怎么能写得出来?
avatar
我是麦可
24楼
宁荣两府都是公爵,传到末代,宁府的贾敬不要袭官,让给了贾珍。荣府仍是贾赦袭官,贾政想从科举谋出身,可是没有待到他金榜题名,皇帝顾念勋旧之恩,给他一个主事官做。
宁府是贾珍执政。荣府是贾赦执政。贾珍是族长。
事实呢?贾珍还要听命于贾母和父亲、叔叔。贾赦在荣府根本就没有权力,连要向老太太要一个婢女做小老婆都办不到。他的儿子儿媳却跑到贾政家帮工,却在贾政家大权独揽,呼风唤雨,除了几个长辈外,没有人不对他们怕得要命。但权却凤姐手里,贾琏倒要退让三分。
这种现象还不够奇怪?
如果将荣府跟明郑时期比对,不正是如此吗?
明郑时期,大权在郑氏手里,郑氏对朱氏却给足面子。皇帝的名义在朱姓手里,皇权却在郑氏手里。但郑氏却要借着朱氏的名号。
贾琏是贾敬的儿子,也就是朱氏的人,但他在郑氏军中监军,也就是跑到郑成功那儿去了,他名义上是最有权力的人,可拍板的不是他。
贾政既是明郑时期的皇权,其实就是海岛皇权的象征。也就是郑成功掌握的皇权。正宗的朱氏皇权贾琏在他那儿只是个打工的。
他的老婆王夫人就是海岛屿政权。
王夫人弄死的金钏儿就是海岛中的一个,舟山。从凤姐生日九月初二那一天,贾宝玉跑到外面去祭奠金钏儿,却跑到一个井台祭奠,其实就是说1651年清人破舟山时,鲁王妃张氏投井自尽这件事。时间,地点,都对上,还能自怎么说?其实也是对鲁王部下染指舟山自相残杀的强烈不满。
贾珍是族长,他是谁呢?只能是永历帝。因为明郑时期还尊他的名号。当然,红楼梦人物都不是单指一人人,他还有其他身份。
贾敬是哪一位?就是明末的那些不管世事隐循山林的皇子皇孙们,不单指不理朝政的世宗皇帝。他不出来做事,将大好江山让给贾珍去折腾,也不是将爵位让给他。
红楼梦一书的整个框构,跟南明如出一辙。为什么非要说是曹寅家事呢?
avatar
我是麦可
25楼
@天边的鸟1972 2017-11-25 11:22:52
索隐派读小说,都是他妈的胡扯蛋。
----------------------------
可将你这个评论叫你妈妈来看,问她骂人对不对?如果没有妈妈,问祖母外婆也可。
avatar
我是麦可
26楼
红楼梦中提到的酒并不多,绍兴老酒,无锡的惠泉老酒,合欢酒,西洋的葡萄酒等,品色不算多。
而据神宗时大僚顾起元所载,南京酒品名色众多,名酒也不少,可就看不到红楼梦中说的那数种。顾氏记载的大致如下:
南京市面上销售的是老坛酒,有细酒黄酒,一般供市侩饮用。士大夫家唯用金华酒,后来又有苏州三白酒。到了万历年间,士大夫家开始在家中酿酒。出名的有:徐氏的凤泉酒,朱氏的荷花酒,王氏的露清华酒,施氏的靠壁清,再后来又有朱氏的芙蓉露,吴氏的玉膏,赵氏的浸米,白氏的石乳,马氏瑶酥,武氏仙杏,潘氏上尊,胡氏仓泉,等等,至此,士大夫家不再在市场上买酒了。
顾起元,南京人,神宗年间会元、探花,官至翰林院学士,拜相之际却辞官回南京。终老于南京。崇祯二年(1628年)去世。
让人失望的是,红楼梦中的绍兴老酒和惠泉老酒早有记载,其余的酒却又不见于顾起元文中。
avatar
我是麦可
27楼
如果将红楼梦的背景放在南明的明郑时期,那么,第五回中宝钗与黛玉的判词与判曲可以说高度一致(而且是合在一块写的,这跟脂评说的名虽两人,人却一身的说法。)
宝钗为明郑时期的郑氏政权、三藩和流寇余部(夔东十三家等)。
黛玉为明郑时期躲到海岛依靠郑氏庇护的朱明政权。
她们合起来就是汉人政权,相对外夷政权而言。
再来看看她们的判词和判曲。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朱王朝的最后一个监国王朱术桂,在1683年6月15日清廷攻下澎湖时上吊自杀。
金钗雪里埋:三藩,因削藩而亡,即削里埋之意。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海外仙姝寂寞林。”——对于象征玉玺,更确切说明朝玉玺的宝玉来说,三藩也好,流寇余部也好,不正是空对着?且是山中高士,说明在大陆。而念念不忘的当然还是在台湾寄人篱下的那个朱明王朝的虚无政权了。
“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那些在大陆奉朱明名号反清复明的,其实打的还是自己的主意,岂不是意难平了?
“美中不足今方信”——虽然郑氏对朱明王室礼遇,可没有扶朱氏当皇帝,当然是美中不足了。
至于专为宝玉和黛玉写的那个“枉凝眉”一曲,更是一咏三叹,让人断肠,不正是感慨一个王朝无可奈何逝去的悲剧吗?
宝钗的热病,不也说明那些藩王政权热衷个人权欲?黛玉的冷病,不也说明朱氏子孙最后的心灰意冷?
凡此种种,跟明郑时期那个局面,还有哪一点不相符的?跟那个曹寅家何干?
avatar
我是麦可
28楼
红楼梦中出现太上皇和皇上的字样,让人迷惹不解。因为据脂评称,红楼梦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并且是一字不可改。可是,明清两代,太上皇这个称谓,只有明朝的天顺皇帝与清朝的乾隆皇帝两人而已。垂帘听政的那是女子的事,但清初多尔滚大致干过这个事,可也不能称作太了皇。
那么这个太上皇从何而来呢?
我觉得应指弘光皇帝。
弘光帝1645年5月被清人俘获后,翌年5月初六以莫须有罪名与其他明朝六王在北京被处决。但在隆武皇帝即位的1645年闰月,就尊称他为“圣安皇帝”,虽没有称太上皇,可是这个圣安皇帝即不是皇帝死后的谥号(存疑),只能是默认他为太上皇了。后来才由永历帝给他庙号简皇帝。
avatar
我是麦可
29楼
红楼梦结局何外呢?
宝玉最后出家,这个不管是主流还是非主流红学,都不能否认的。主流的不去管他,因为那纯粹是学霸,眼里容不得任何跟他们不相同的意见,在中国学术史上,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最后都是闹笑话。别人即便错了,为什么不能让别人也说一说呢?
但在所谓的非主流,也就是红楼梦是南明史说,很可能将红楼的时间拉太长了。一直拉到崇祯帝之前的事。宝玉出家,意味着明朝完蛋。那么,明朝完蛋什么时候?肯定是在1683年台湾沦陷吧?那时候才叫做复国无望。
说宝玉影射的是朱弘桓与朱怡镐,除了名字一样,在娘胎里就是注定要当皇帝这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宝玉属兔,而朱弘桓根据他父亲的墓志,在1662年十一月他父亲去世时,他母亲怀他八个月,所以应在1663年元月出生,那么他正好也属兔。红楼梦中宝玉的生日在夏天,那应是朱怡镐的生日,毕竟他代表的是两个人。
可惜,朱怡镐的生日无从查证了。
avatar
我是麦可
30楼
如果作者的确是皇子皇孙,应在疏属之列,也就是无爵可序,无禄可食之列。按明体制,宗子有爵有禄的,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士农工商,这四种行业都不能参与。贾政打算举业,也就是应试科举,说明到了他这一辈非长子者,已经绝了爵禄了,他之所以做官是皇帝额外恩典,给他一个主事。如果不是这个额外恩典,他倒是可以参加科举的。明世宗时有一个状元就是皇家子弟、崇祯帝还曾额外给一个皇室子弟一个户部主事职,可这个主事一到户部,尚书就让他他负责管草料。他在谢恩表中说才出国门,就让尚书拿去买草。此人景况跟贾政倒相似,但此人后来不仅是个酷吏,还降清。
红楼书中说贾政督促宝玉读书,也就是这个原因。贾琏是贾赦长子,照理是可以袭官的,但按第二回所说的,他是拿钱捐个同知,说明到他这儿也是没有爵禄的。至于后来贾赦又说贾环是他们家承爵的,则有点不知所云(如果贾政另一个身份是郑成功,那就好解释了)。而秦可卿死时,给贾蓉捐一个龙禁尉,也可以说他作为长子,不是世子,也只能捐个官了,贾琏一个样。(贾珍的将军衔是他老父让给他的)。按照明代世袭制,一个公爵,如非犯罪被革除,长子是可以一直世袭下去,不会从公爵降到贾珍承爵时变成威烈将军——只有宗子才有这种情形。这也说明贾家就是朱家。
贾宝玉既然是一个无爵无官可承只能靠科举做官的贵戚,说明他只能疏属,作者是宝玉?是石头?是曹雪芹?反正是一个朱氏疏属的人。大致如此。
avatar
我是麦可
31楼
那么,石涛,八大山人这些人就浮现出来了。
avatar
我是麦可
32楼
@天清日月长 2017-11-26 01:51:46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红楼梦应该是有所影射,不过对号入座就会走入死胡同。从现在所有解读中的历史,都不算被篡改的历史。红楼梦本意应该是反思明王朝败亡的原因(抄检大观园中探春的话真是醍醐灌顶),而所谓的结局根本就不用写了,让读者自己发挥想象更能体现此书魅力。书商虽然狗尾续貂的写本来没有的结局骗读者银子,不过也算符合作者“真事隐”的写作要求--“圣上及太上皇天恩浩荡嘛”!!!
哈哈哈!!!
-----------------------------
君言极是。可人总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寻根究底,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至于现在解读中的历史算不算没有被篡改,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avatar
我是麦可
33楼
要说红楼梦中女子的贫富区分,前提是不能考究她们日常饮食用度,毕竟在大家族中,日常用度还是差不多的。但箱底子下有没有银两,相差还是很大的。依照前面分析,确定她们影射对象后,再来看看历史上她们影射对象的处境,基本上还是符合的。
林黛玉——寄居篱下的台湾明王室。林黛玉在荣府,一草一木都要仰仗舅家,富贵家中过着小姐日子,没有比她更穷的人了。这可去查查明朝宗室在台湾的景况。即便作为宗长的朱术桂都只能开荒作产业。
薛宝钗——三藩和郑氏集团。这可是富得流油的主。三藩有地方赋税收入,还有朝廷拨款。郑氏海外贸易,当地财税,自然不愁用度。
李纨——台湾郑氏与朝鲜李氏,从凤姐口中所说,也是一个有钱的主。
凤姐——军阀,有钱是不用说的,可她要筹粮筹款,在那样的一个局面,往往手段要狠,还难免拆东墙补西墙。但是,她的这些作为,不负责收入的是体味不到的。
妙玉——单指对朱明王朝忠诚的郑成功延平政权。虽是个带发修行的女子,钱是身外之物,可是,从她款待贾母饮茶拿出的茶具看,薛家也不见得比她富有。
史湘云——流寇余部。明郑时期,流寇余部只能在深山不活动,虽然控制一方,可贫困也是可想而知,毕竟在贫困地区,养活一大帮人不容易。她也不富有。
刘姥姥——最后收容朱氏王子王孙的海外异族,虽然占据一方,可相比中华物产而言,因其尚未开化,守着地土也只能是个穷人。
次一等的女子,只能随着这些主子而浮沉。
avatar
我是麦可
34楼
从十二钗正册名单看,贾氏女子在正册中除贾氏四姐妹外,还有凤妹、贾巧儿、可卿、李纨,占了八席,余下四人为宝、黛、妙玉与湘云,这四人宝黛与宝玉婚恋,湘云为表亲,妙玉出现在贾府中虽然有点莫名其妙,可也还说得过去。这几个外姓女人也列入正册,如果写的是曹家的末世,只能说她们跟曹家最后败没有莫大的关系,或者受牵连,或者有推波助澜之嫌,或者干脆成为曹家的一员。
副册有的则明显跟曹家没有多大关系。比如香菱、金桂和宝蟾,专属薛呆子一人。又副册中,连那个被凤姐逼婚的老财女儿云儿也列入在内。
红楼梦写作的宗旨很明确,就是为闺中女子立传。
为不相干人的立传,甚至为丫头立传,实在太多情了。当然,野史为小人物立传并不少见,尤其是明人笔记。
警幻给宝玉喝的是万艳同悲,千红一窟饮料。
曹家之败,竟至于万艳同悲,千红一窟。照小平民看,曹家被抄,热闹得很。正好看笑话。
中国古典小说最伟大的作家,竟然是个脑袋有点问题的。
话又说回来,能写出传大杰作的作家,脑袋多半有点问题。这是事实。
贾宝玉,曹家儿孙曹雪芹原型,竟然带着一块玉玺出世,皇帝做不成太委屈,只好做和尚,去写一部千古奇文。此人不当皇帝,实在太屈才了。
文本之外,还有脂评。曹家之败,竟跟武侯与武穆挂在一起,诸葛与岳王,都以不能混一华夏为恨,曹家之败,也如不能统一国土之恨一般大,其恨得确深如大海。难怪要万艳同悲了。
还有宗泽的三呼过河,竟也出现在脂评中,可见其恨之大连海也容不下了,非要杀了抄他们家的皇帝不可了。
avatar
我是麦可
35楼
元春为什么要给省亲别墅赐名大观园呢?
观有“于上观望”之意,是高大建筑的意思。封建时代,民居不能建太高的大楼。元春作为皇妃,她省亲的地方也许可以。
但大观楼之名,更可能从汉代东观得到启示。百度东观注解如下:
东观是中国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处所。位于洛阳南宫,修造年代不可考。建筑高大华丽,最上层高阁十二间,四周殿阁相望,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章帝、和帝以后,为宫廷收藏图籍档案及修撰史书的主要处所。
东观的丰富收藏,为汉代史的修撰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自和帝时起(公元92),班昭、刘珍、李尤、刘毅、边韶、崔寔、伏无忌、蔡邕等名儒硕学,先后奉诏于东观撰修国史,历时百余年,广泛采用本朝档案典籍,陆续撰成《汉记》143篇 (因修撰于东观,世称 《东观汉记》)。后遭董卓之乱,破坏严重。
也就是说,东观不仅是汉代皇家的国家图书馆,又是修史的地方。《汉书》便是在这里修成的。
如果贾政家的这个大观影射的是明郑时期,同时又是一个虚拟社区,好来演示明末痛史的话,那么,这个园就是修明末这段历史的地方。也就是说,红楼梦这部史是在大观园修成的,修书人就是那个最后出家的贾惜春(描绘大观园者)。要是这个假设成立,作者就可以锁定在明亡后隐遁山林的明宗室成员。
avatar
我是麦可
36楼
如果要将《红楼梦》与明末的人和事对照起来,那么书中人物的多重影射就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因此,四大家族也可以这么解读:
贾家——拥戴朱明的几种重显赫的势力。
史家——流寇余部。不一定忠于朱明。
王家——军阀,不一定都忠于朱明,如嫁入薛家的薛姨妈。
薛家——先降清后又后清的原明朝藩镇,主要指三藩。
而贾家内部三兄弟,又分别指史、王、薛三家影射对像中忠于明朝的那一部分。老大贾敷倒是指朱王室,可那时候的朱王室,已经依靠各种势力生存,不再成为一种有力的反清力量,或者说被利用来作为反清的旗号而已。
宁府的宁,指南京。贾敬——明朝旧臣,属于隐遁山林不问世事那一部分,其子贾珍指仍借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捞取个人利益,仍过着美好日子那些人。也指明朝诸王。
荣府的老祖宗史太君,即贼祖宗,两个儿子都有强盗背景。
贾赦——归顺朝朝的流贼余部。其势力在四川的四南一带,荣府的荣就是指成都的蓉。贾琏指为南明而战的将领,手下即有像凤姐这样朝朝的军阀,也有像平儿那样降明的流贼余部。南明时,主要将领大都是流寇余部充当,所以他是贾赦的儿子。
贾政——郑氏政权。荣府的荣就是指福州的榕。郑成功之前当属贾赦之列,郑成功之后,才由贾政一家影射,所以贾琏生于贾赦家,却在贾政家办事。
元春,郑氏中的国姓爷,即嫁入皇家之意。省亲一事,不是写隆武帝赐郑成功国姓,而是写永历帝封郑成功为王这件事,也可能两件事结合写
迎春,指福建的大陆政权,那时候台湾是福建省的一部分。
探春,指福建的海岛政权。主要指台湾。
惜春,属于宁府,也就是隆武和鲁监国败后投靠郑成功的明朝宗室,包括明朝旧臣。“三春过后诸芳尽”的三春不包括惜春。但三春完蛋后,惜春无所归依,最后只能出家。
可卿丧事,贾脸请凤姐协理宁国府,写的就是弘光政权请江淮四镇帮助建国一事,结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除了四镇之外,还有上游最强大的左良玉,名义上最后还是出了力的,至少他没有在实际上采取反对的措施。另一个史实就是舟山之失,郑成功插手后事,却捞到不少好处这件事。因为可卿影射的是朱明风水和舟山。
林黛玉,西方有石名黛,可惜她这块玉只能用为画眉,装饰,正如朱明只能拿来当旗号,没有更大用处。她代表的是在西方苟延残喘的明朝政权,那时候只剩下永历政权了,所以说她来自于西方。她指的是一个被郑氏利用的朱明年号,到了荣府,即郑氏小王朝,一无所有。
宝钗,藩王政权。黛玉应是1649年鲁王朱以海到福建找郑成功避难进入荣府,而宝钗,应是耿继茂1650年进入福建时到达荣府,一前一后,分毫不差。可宝钗家虽然没有父亲,但却富得流油。
湘云,姓史,也是流寇余部。应指李定国这个政权。
宝玉最后得到谁呢?他既然指在台湾的朱弘桓和朱怡镐,那么,这三个女子,除了三藩起事,有的还借着反清复明外,谁也没有得着。黛玉(朱明)他是想得而得不着,宝钗(三藩)他是名义上得着,最后还是失去。湘云(流寇)他只是亲密,可不想做草头王,最后流寇也只是为自己生存而反清。
avatar
我是麦可
37楼
依照上面的解读,,再读南明的史料,虽然十分有限,而且还往往因为清廷润色而掐头去尾,可也觉察得到这是怎么一部备泪史。其他朝代,改朝换代时有那么多血腥的描述,而且越往前的史书记载得越细,越往后的史书记载得越少,这是不是人类文明进步了?当然不是,而是修史作了手脚。因为借鉴前人经验,这种打江山的史料是越少越好。
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只能从黛玉的诗词中云品味了。在文字狱登峰造极年代,一部以小说作史的书,也只能如此。
美好的毁灭,就是最好的悲剧。
女子的美,和诗词的悲艳,只能用这个来代表全部,还能要不求作者自怎么写?
avatar
我是麦可
38楼
如果从黛玉代表北明、宝钗代表南明这个角度来说,大观园就是指南明的虚拟社区,宝玉代表的玉玺与众女子代表的各种反清势力,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演一出悲喜剧,也可以说是咏叹末世的一阙悲歌。也仅仅是咏叹而已。因为,明亡众多原因,作者另外通过宁府、荣府的贾赦家(包括贾琏夫妇)的所作所为来反映。这应该是红楼梦一书的构思大纲——大观园中咏叹国破家亡的惨痛情怀,大观园之外,通过贾敬、贾珍、贾赦和贾琏等人的所作所为,对明末的皇室、臣僚以春秋笔法加以鞭挞,而且只罪贾家。
那么,宝玉与众女子入住大观园可以看作是南明的开始。也就是各种势力开始在大观园演奏这一首悲歌。
入住的日子,照理应该是南明第一个皇帝弘光登位的五月十五这一天。可要是写成这一天,那也太明显了。作者用一个更隐晦的日子,二月二十二日。
1644年二月二十二日这一天,也就是北京沦陷的前一个月,崇祯皇帝因为李自成兵锋直指京畿,势如破竹,就让朝臣开会商讨对策。众臣的意见在二月二十二日这一天汇总交到崇祯手中。第二天,崇祯召见近侍。他手里拿着都御史李邦华的密奏责问,李邦华说辅臣知而不敢言,到底不敢言的是什么。阁臣陈演说翰林学士詹煜写的建议说得明明白白。崇祯抽出詹煜的建议书看了,半晌无语。原来,詹煜建议南迁,即迁都南京以避兵锋。崇祯仍然无语。另一个大学士蒋德景说,大臣都认为太子应立即到南京监国。崇祯没有回答。这时给事中光时亨弹劾学士李明睿建议南迁为邪说。实际上大臣都认为应当南迁,光时亨单拿李明睿说事,跟蒋德景、陈演一样,都是试探崇祯的口气,他们深知崇祯的为人,这么大的一件事,一不小心是要掉脑袋的。崇祯召见光时亨,责备说:“邪说皆同,乃止参李明睿,何也?”至此,崇祯的态度十分明确,他不愿南迁,南迁是邪说。此后无人敢提迁都一事,一个月后北京沦陷。
显然,二月二十二日入住大观园,用的就是大臣廷议出迁都这个结果上报崇祯这个日子。本来,南明应该从崇祯迁都南京的日子算起,可他不愿听从大臣的劝告,以身殉国,南明也就比弘光开始了。
avatar
我是麦可
39楼
大观园既然作为一个咏叹末世悲歌的虚拟社区,在这个社区里唱主角的就是代表南明的宝钗,她住的地方正好是大观园中最重要的位置,正北中间,而作为代表北明的黛玉,与宝玉相对,住在大观园入口处。旧版红楼梦附有大观园示意图,标得明明白白。入口处当然也重要,但在南明,她这个代表北明的人,只是一个配角,她孤身一人、一无所有到这里被收养,一进荣府便是哭声不断。代表玉玺的宝玉只要她而不要宝钗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个社区之外就是一个现实世界了。这个社区因元春省亲而建。元春省的是什么亲?她代表的正统朱明政权,原先的政权设在南京,明成祖迁到北京,现在她又回来了,回到南京。所以从大的说她代表整个朱明政权,从小的说,她跟宝钗一样代表也是南明,只不够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虚拟的。这个问题从她的判词说得一清二楚,以前多有阐述,不赘。
虚拟社区之外最重要的角色,应当就是凤姐与贾琏了。凤姐直接负责大观园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在大观里,她不仅要负责众姐妹的起居用度,还有权威的执法权。在南明,谁有这个能力呢?除了南明军阀之外,还能是谁呢?实际上,南明几个政权,皇帝形同傀儡,都是有兵权的人说了算。这个去看看南明史,或者参照其他朝代的末世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说,凤姐代表的是南明的各路军阀。作者对之又恨又爱,这些军阀既有像弘光朝的江淮四镇那种或殉国或降清的人,也有像左良玉这样想左右朝廷而最后身死的人,更有像郑成功这样以身许国最后挣不过命的人,但这些人是不是打心里都忠于朝廷呢?作者是打个问号的。不过,作者还算宽饶恕,将她的判词写成秦良玉,“一横二竖三人木”,就是个棒字,指秦良玉的棒子军,以前也说过,不赘。但这个判词,勉强也可说成是郑成功的原名,森。
凤姐如果真的指军阀,那么她的丈夫贾琏呢?不正是指军阀的顶头上司?那当然就是掌握皇权的了。
所以说,贾琏其实跟宝玉对应,一个是虚拟社区的,一个是现实中的。贾琏就是现实中的宝玉。长久以来,我一直搞不湘云是嫁给宝玉还是嫁给贾琏,也是这个原因,他们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虚拟的。可能作者自己也搞糊涂了。
分享:
0
喜欢
avatar
我是麦可
40楼
既然朱弘桓和朱怡镐结合组成“怡红公子”,作为贾宝玉的原型,而宝玉的衔玉出世说明他是唯一的皇帝位继承人,那么,这两个人都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朱弘桓不用说,三帝一监国,他是独苗,还在娘胎里就是唯一皇位继承人。而朱怡镐则是因为宁静王朱术桂以为朱弘桓因为其父朱以海不被郑氏承认(当年朱以海和隆武帝争斗得十分利害,后来依靠郑成功,郑成功以宗正府府正身份与他见面,根本就不承认他的监国地位),继位无望,所以,才将朱怡镐过继给自己(他没有儿子),满心希望郑氏会承认他,扶他登位,可是愿望还是落空了。
朱怡镐这个人史料十分稀少,有一种说法朱术桂将他认做儿子后,给他改名朱俨珍,时年七岁。
他是益王的后裔。按照字辈,他跟朱术桂差了两辈。到底谁的辈份高,没有耐心去考证。唐朝时,唐中宗曾将比自己小两个辈份的金城公主认做女儿,嫁到西北去,也许王室不大在乎这个。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乱了辈分。也就是乱伦。
书中贾宝玉与可卿乱伦就是指这件事。
按照我的解读,可卿影射的是明朝皇陵,洪承畴降清、舟山之失这几个历史事实,也就是说她指的是大明朝终结这件事。大朝朝终结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崇祯与朱术桂上吊这两件事。所以说,她代表的也是两末代政权,一个北明的末代政权,一个南明的末代政权。
代表朱怡镐的宝玉过继给少自己两个辈分的朱术桂,最明朝最后一梦。所以我说过,全书前五回是一个总概,这个梦醒过来,其实大明朝已经结束了。第五回之后,刘姥姥进大观园,显然是从努儿哈赤到北京进贡,顺便窥视明朝虚实这件事开始写起。努儿哈赤是不是到北京三次,我没有查过,很可能是。为什么刘姥姥的一个身份指的是努儿哈赤呢?从她的外孙女青儿可以看出来。青儿正好是指清人政权。隆武时曾下诏,将“清”字改成“青”。刘姥姥的另一个身份就是指施琅。板儿就是反木,反大木,大木是钱谦益给郑成功改的名字。施琅倒是在郑氏政权中三进三出,跟书中一样。最后没有将朱氏与郑氏赶尽杀绝的也是这个人。所以她最后保护贾巧儿,更是一部伤心史。从贾巧儿的判词看,这也是一种报应。当年郑氏怎么恩待朱氏,后来施琅也怎样恩待郑氏,“加减乘除,上有苍天”,指的就是这件事情。
宝玉与可卿乱伦之后懂得人事,也就是朱怡镐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第一个拿女子开试的就是袭人,袭人指皇袍,可惜后来嫁给戏子,明代的皇袍只能出现在戏台上,与宝玉倒无关无份了。
那么,可卿死时,“遗簪”“更衣”这两个情节,写的就是崇祯与朱术桂死的情节了。崇祯上吊时,因为觉得没脸到地下见列祖列宗,所披头散发,只穿便服,甚至一只脚没有袜子。朱术桂倒是好整以暇,让郑克爽等人去看他上吊,穿戴得整整齐齐,从容自尽,遗命诗里都是提到他保住头发和衣冠,也算是没有对不起先人了。这两人死都拿头发和衣冠做文章,显然才是“遗簪”“更衣”的愿意。
这么一分析,可卿的死,跟贾珍并没有关系。而是病入膏肓,也就是跟崇祯和朱术桂一样,彻底绝望后上吊自尽的。这样去理解,书中的整个情节读起来就通顺了。
分享: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