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付费自习室引热议,每一份拼搏都值得尊重
澎湃特约评论员 张十味
前不久,“河北一县城开办超10家共享自习室”引发热议。在一二线城市经历了数轮激烈竞争,已经走出“风口”的付费自习室似乎在县城“起死回生”。有记者采访发现,与一二线城市的付费自习室不同,四五线城市及县城的自习室用户多为回乡考研、考公的年轻人,但人数远不及大城市。
付费自习室最早兴起于日本、韩国,后来也传入我国。此前在大城市曾经火过一轮,2019年就被称为中国付费自习室的元年。数据显示,仅那一年时间全国就“冒”出约5000家付费自习室。
但随后这个商业模式开始降温。据相关数据分析,到2021年的时候,付费自习室的用户规模增速已经从2019年的170.6%收窄至34.8%,不少城市自习室开始出现“冷清”的状况。而眼下付费自习室似乎又找到了新的蓝海——县城,在这些图书馆、书店、咖啡厅相对稀缺的地方,付费自习室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静谧空间。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新闻成为热搜之后,在网络上却遭遇了不少冷嘲热讽。“去图书馆不香吗”“花钱自习,不就是自律性差吗”“在哪不能学,仪式感太重了”“找个安静的地方还不是玩手机”……
说实话,这些言论未免太高高在上了。就比如图书馆,且不说县里财政能支撑多少公益图书馆,图书馆又如何能像付费自习室提供“安静自习区、出声背书区、用餐休息区”这种细分需求?再比如“自律性差”“在哪不能学”之类的指责,其实也是低估了每个人生活空间的复杂:安静空间真的那么容易得到吗?在县城生活过、和几代人住在一起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体会。
这个商业模式好不好、能不能持续且另说,付费自习室至少给县城里的小镇青年的努力和拼搏提供了一定的助力。付费自习室提供了一个让他们可以专注埋头学习的地方,让他们可以短暂地与生活空间隔绝,与自己的梦想联接。
县城自习室里的小镇青年其实面临着不少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从报道中就能看出,他们就算是准备考研,一般也是“二战”;考证的也很多,这多是为了找工作或换个工作;自习的年轻人的学历也不能算高,大多在二本以下,其中不少是民办大学。
这说明,需要县城自习室的,往往是学习梯队里并不是最靠前的一部分人,但他们同样努力,为了学习宁愿付费。所以,这不仅是付费自习室“下沉”,更是一批小镇青年想“上行”。
无论如何,他们的梦想与拼搏都应当被尊重,部分网友们不应该轻佻地嘲笑他们。付费自习室背后一定有真实的需求,还有许多小镇年轻人不甘于现状、积极进取的愿望与理想。
本期资深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