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获悉,上海「遇见味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 Foods)已经完成近千万元种子轮融资(首轮),本轮投资由伽利略资本领投,新兴投资厂牌Kindergarten Green等跟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种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以及生物材料的研发,并推出相关雏形产品。遇见味来成立于今年5月,是一家基于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创新企业,核心方向是研发以细胞培养肉为主的替代蛋白。遇见味来创始人兼CEO陈哲告诉36氪:“做细胞培养肉创业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陈哲从加拿大韦仕顿大学本科毕业,在多伦多大学获得金融数学硕士学位。曾在加拿大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陈哲选择回国转行实业,“因为实业产生的影响更大”。在运动消费、食品饮料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陈哲与高中好友、联合创始人兼CSO刘洋的交流促成了遇见味来的成立。刘洋是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在工业界和学术界有着10年以上干细胞研发经验。目前,公司团队均由硕士和博士组成,以研发为主,主要包括种子细胞、培养基和生物材料三个方向的研发。
技术:降成本、提口感和规模化
36氪了解到,细胞培养肉的制备涉及到细胞系、细胞培养基、生物支架材料、生物过程设计四大技术板块。动物种子细胞通过诱导发育成肌肉或脂肪等组织细胞,在合适的培养基中沿着生物支架材料增殖,通过进一步的生物加工形成结构化的肉制品。在细胞培养肉领域,如何降低成本、提升肉质口感、实现结构肉的规模化生产是行业竞争的关注重点。遇见味来从不同维度出发,尝试降成本,提口感和规模化。细胞培养肉的研发流程 企业供图在细胞系技术上,陈哲告诉36氪:“种子细胞的获取已经降低了对动物的伤害,能够提升动物福利,对肉食者、部分素食者都是很好的选择。”在技术层面,采用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可以解决从动物反复获取干细胞的问题,相比原代干细胞,iPSC的增殖能力更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此外,遇见味来通过建立多潜能干细胞系和成熟的分化路径来解决行业内细胞增殖代数、细胞分化成熟效率以及无血清分化的问题。“肉具有不同的组织,包括肌肉、脂肪、细胞外基质、皮等,遇见味来根据不同的组织采用不同的种子细胞技术提升动物福利和生产效率。”在培养基开发上,遇见味来没有选择血清培养基,因为“从牛身上获取血清的方法十分残忍,且血清培养基批次间的稳定性太差。”培养基中包含细胞体外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培养基的优化是细胞培养肉成本下降的巨大驱动因素。陈哲认为:“培养基配方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细胞自身性质、下游生物反应过程等因素。遇见味来希望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将培养基(相比传统培养基)的成本降低100-1000倍,”据了解,遇见味来已经建立起适用于不同细胞类型的增殖和分化阶段的无血清培养基配方,通过提升细胞培养密度,细胞生长效率,提升生长因子使用效率等手段实现培养基成本的下探。在生物材料方面,遇见味来从拟肉性能出发,考虑结合非动物来源的生物材料和功能修饰的方法增强细胞贴附性、细胞因子使用效率以及营养增强的方法提升材料对肉的整体营养和口感的贡献率。据了解,生物支架材料在最终结构肉的形成,营养物质、氧气和废物传输,细胞分化和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生物过程设计中,遇见味来也在积极布局3D生物打印,实现生物组织工程的规模化。“未来将与合作伙伴开展合同设计与制造(CDMO),联动产业上下游与行业内的主要公司共同推进细胞培养肉的规模化、市场化和商业化。”
产品:成本、政策和市场取向“细胞培养肉本质上是一个消费品,”陈哲认为,“面向消费者做高端产品是遇见味来的长期目标。”据了解,遇见味来将循序发展细胞培养肉,从早期的雏形肉糜、肉饼到高端拟牛肉、拟鹅肝等,在此基础上“也会尝试布局更多的替代蛋白,如其他肉类、奶制品等”。遇见味来选择拟牛肉作为切入,主要有三方面的考量:一是牛肉生产是肉类生产中对气候影响最大的,是猪肉和鸡肉影响的8-10倍,占整个畜牧业气候变化影响的70%;二是牛肉在中国的肉类消费需求中增长最快,且进口依赖度高;三是拟牛肉的商业价值高,传统畜牧牛肉的价格可能会随着供给的收紧而升高,给拟牛肉带来市场机会。然而,细胞培养生产牛肉并不简单。陈哲告诉36氪:“首先,优质的种子细胞获取并不容易,中国的养牛农场不多,优质的种子细胞往往通过合作的高校或研究机构获得;其次,牛肉的结构和营养成分相比鸡肉更加复杂,模拟出真实的嚼劲儿,相近的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需要很深的研究基础。”遇见味来的目标是将细胞培养牛肉的成本降低至传统畜牧牛肉水平,将在市场上与高端牛肉竞争。要在市场上买到细胞培养牛肉,还有一段距离。目前,新加坡仍然是第一个批准销售细胞培养肉的国家。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国家都在积极推进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2021年9月,美国农业部发布了细胞培养肉和家禽产品标签规则制定建议的预告,此举或预示美国将批准细胞培养肉上市。2021年10月,欧盟在应对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资助计划中划拨200万欧元给Mosa Meat及其合作伙伴Nutreco,用于降低细胞培养基的成本。根据日本法律释义,细胞培养肉若不使用永生细胞和外部源生长因子或可实现商业化,但尚缺乏明确的监管框架。2020年,中国科技部启动了“绿色生物制造”研究项目立项,其中有约2千万元人民币用于替代蛋白的研发。21年6月江南大学牵头启动“人造肉的高效生物制造技术”研究项目。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引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未来食品”作为前沿交叉融合技术被重点提及,细胞培养肉是其中的重点研究项目。然而,目前国内尚没有对细胞培养肉的明确监管和上市批准。“遇见味来主要关注国内市场,致力于解决中国的食品和粮食问题。但是技术准备好了,瞄准机会也会尝试出海。”在遇见味来的发展规划中,更侧重国内市场。
市场:投资、新冠和气候变化遇见味来快速完成千万元种子轮融资的背后有替代蛋白的赛道热度加持。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今年7月出具的报告《替代蛋白中蕴藏的气候机遇》中提到,替代蛋白的风险投资每年以124%的速度增长,从2019年的10亿美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50亿美元。其中,细胞培养肉细分领域的投资增长最快,从5千万美元增长到了14亿美元,涨幅超过425%。投资风口下的替代蛋白在消费市场端也前景明朗。波士顿咨询(BCG)和蓝色地平线(Blue Horizon)联合,在今年2月到7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国家和地区的3729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3%的中国受访者了解替代蛋白,高于全球水平(73%)。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新冠疫情影响了消费者的肉类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看好细胞培养肉。其中,63%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受疫情影响增加了对替代蛋白的消费。新冠大流行背景下,人造肉提供了绿色、健康的替代选择。报告还指出,31%的消费者会因为积极的气候影响而完全转向食用替代蛋白。BCG据2018年的文献分析认为,食品生产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6%,畜牧业是食品生产系统中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业,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5%,与交通运输系统的排放量大体相同。BCG预测,若替代蛋白占据22%的肉类市场份额,2030年将实现2.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多家咨询公司或会计事务所对细胞培养肉的前景态度积极: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预测2030年细胞培养肉销售额将达到200亿美元;巴克莱银行(Barclays)预测2040年的销售额将达到4500亿美元;安永(EY)则预测到2030年,细胞培养肉将占据肉类市场份额的3%,2040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