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的文字和一个女人的野望
“火星文”现在已经走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对于“九零后”那一代人来说,这可能是很多人记忆里无法抹去的记忆。
“火星文”伴随争议出生,也随着一代人的成长而没落,期间不过短短十余载,而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曾有过很多没落的文字。
不同于盛极一时的“火星文”,接下来我们提到的文字主要意义并非娱乐,而是在于它们的政治意义。
大家好,我是五分侠,这里就不卖关子了,今天就让咱们来一睹这块记载了没落文字的“武曌金简”。
武曌金简
1982年5月,登封药农屈西怀在中岳嵩山峻极峰发现石缝中藏有一块纯金简片,这块纯金简片是中国现存唯一一件古代金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武则天直接有关的历史遗物,现保管于河南博物院。
这块金简长36.2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上刻双钩楷书63字:
“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先说说这封金简本身。
文中提及的“三官九府”是道家用语。
“三官”指的是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天官、地官、水官。
“九府”则泛指在神仙洞中居住的各路神仙。
武曌金简中的“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推算过来是公元700年(即久视元年)七月七日。
在古人看来,七月七日这一天非常的特别,被认为是人神可以交会的日子。除了民间有乞巧之风俗外,《太平广记·神仙》收录的《汉武内传》记述了汉武帝在七月七日拜会西王母娘娘的故事,同时,武则天在晚年对道教神仙王子晋倍加推崇,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也曾选择在七月七日显灵看望家人,因此可见武则天对“人神交会”十分看重。
那么武则天命小使臣胡超从“中岳嵩高山门”投出的金简是什么目的呢?
不妨结合史料一并分析。
《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记载,武则天的“久视”年号有个来历。圣历二年(公元700年)六月,七十多岁的武则天为了长寿,命洪州道士胡超制长生药,斥巨资花费三年时间才制成。武则天服后,一些病痛全好,精神焕发,才改元“久视”。
《朝野佥载·胡超僧》进一步对武则天改元“久视”做出了解释,指出武则天希望“能活到彭祖那么大,便改年号为久视元年”。
结合此年七月七日投下的金简不难发现,武则天晚年的心愿其实很简单,就是:长寿。当然了,武则天本人晚年的“养生法则”也确实有着彭祖的身影(感兴趣的小主自行查阅哈!)。
因此,与其说武曌金简为“武曌除罪金简”,不如说是“武曌祈福金简”。
聊完了武曌金简的主要内容,咱们可以细细赏味一下金简上几个“没落”的“则天文字”,金简上的六个字其实透露了武则天关于未来的诸多期许。
武曌金简拓片
1:国 2:曌 3:曌 4:月 5:日 6:臣
先说武曌的“曌”字。
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成为李氏王朝实质上的皇帝,然而在李氏王朝的坚定拥护者看来,武则天这个皇帝当的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想要名正言顺如果只靠着瑞石和明堂还不行,必须要做点不一样的,好去堵住那些闲言碎语。
怎么办?
有人建议先改改皇历,让老百姓们都知道咱这天下改朝换代了。于是武则天于永昌元年(689年)十一月废弃夏历,改用周历,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作腊月,夏历正月为一月。
光改了历法还是不行,必须要标新立异,讨个好彩头。
话说武则天有个堂姐,堂姐的儿子叫宗秦客。这个宗秦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透”,他猜透了武则天的心思,献上了“天”、“地”等十二个字。武则天一看喜出望外,挑了一个“曌”字当做名字。
“曌”同“照”,有日月当空之说。如果把日月比作男女,这个字里既有月(为阴),又有日(为阳),合在一起便是阴阳交和、日月合璧,十分吉利。太阳白天升空、月亮夜晚相照,正是天下的主宰,因此武则天挑了一个“曌”字当做自己的名字,以此表达她的政治诉求。
再细看的话其实不难发现,武曌金简中的“曌”字较其他字体小上了一圈,有学者研究“曌”字可能为武则天本人所书写,这可能与下属需要避讳不敢直接书写其名有关。
再看看“圀”字。
学者施安昌认为“圀”字为证圣元年天枢建成后武则天书写榜题“大周万国颂德天书”时所改写。
何为天枢?
天枢的意思,简单的理解是天下的中枢,象征世界中心,实际上则可以理解为武则天的纪功柱。
武则天的政治理想与宫室等建设相一致,都要超过前代,天册元年(695年),武则天决定重建明堂,并建天枢、九州鼎和十二生肖神。
天枢共用铜铁两百万斤,花了三个多月才建好。天枢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二尺。八面突出,突出部分直径五尺。下面是铁山,周长一百七十尺,用铜铸成蟠龙麒麟环绕,上为腾云承露盘,直径三丈,铸四个龙人站着手捧火珠,高一丈。
武则天手书:“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八个大字时,改写“国”为“圀”,取天下一统、八方朝拜之义。还把西域梵文中的符号“卍” 定音为万,著于天枢。
天枢
关于这个“圀”字,《朝野佥载》记录了另一个有趣的故事:
天授年间(690-692年),武则天有喜欢改字造新字的习惯,但又多有忌讳。
有个幽州人叫寻如意,呈上了一封信说:
“‘国(國)’字里面是个‘或’,这是惑乱天下的象征。请在‘口’里写上‘武’字来镇住它。”
武则天看后非常高兴,就下令按照要求造字。
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又有一个人呈上一封书信说:
“‘武’退在‘口’里,这和‘囚’字没有什么两样,这是非常不吉祥的。”
武则天看后,非常惊讶,立刻追回了命令,改令‘口’中为“八方”字。
聊完了“圀”字,再看看“月”与“日”。
武曌金简上的“日”字写法有学者分析其代表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鸟——金乌,而“月”字的“匚”表弯月形;“出”引申为生长的意思,这个“月”字实际就代表着月亮由月缺日益增大至月盈的过程,因此才用来代替表示“月”字。
如此看来“日”与“月”字就显得十分不般配,这“是因为武曌金简中的“月”其实已经是第二次改写的结果了。
最初宗秦客献的十二个字中,“月”字的实际样貌是这样的: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很眼熟了?
圆圈中的“卐”应是来自于佛教,对照来看“日”则更像是太极图的形状,这才让“日”与“月”变得般配。
有小主可能会拿出武则天重佛抑道的种种做法进行反驳,但实事远非如此。武则天登基后大力提升佛教的地位虽是客观情况,但是并没有完全摒弃道教,否则也不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不是吗?
基于诸多史料的考证,武则天对待两种宗教的态度其实是调和的。
这一点可以在武则天下过的一道“禁僧道毁谤制”的诏令中窥出端倪:
“佛道二教,同归於善,无为究竟,皆是一宗。比有浅识之徒,竞生物我,或因怼怒,各出丑言。僧既排斥老君,道士乃诽谤佛法,更相訾毁,务在加诸,人而无良,一至於此。且出家之人,须崇业行,非圣犯义,岂是法门。自今僧及道士敢毁谤佛道者,先决杖,即令还俗。”
因此,把“日”、“月”分别用以道教和佛教的文化符号作为创字的内涵,其实就表明了武则天对待两家宗教的态度。
不过底子上,武则天个人其实并不信仰“佛”、“道”,又或者“儒”。
武则天用一生证明了她实际只把所谓的信仰当做工具来用:凡是有利“统治”和“长生”的,她就大力支持,仅此而已。
最后再来看看“臣”字。
这个“臣”字有着天下臣子对君主忠心如一的美好憧憬,但实际上并非宗秦客所创,而是古字,此处不再赘述。
不同于“一忠”,“臣”是象形字。甲骨文就像竖起来的一只眼睛。当人低头向上斜视时,眼睛便会竖起来。隶变后楷书写作“臣”。
《说文·臣部》:“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臣”的本义就是奴隶(男奴)。由奴隶又可以引申为俘虏。如孔颖达在注解《礼记·少仪》时说:“臣,谓征伐新获民虏也。”意思就是,在征战时所捉的俘虏叫“臣”。
奴隶或俘虏都是下贱之人,官吏侍奉君主犹如奴仆侍奉主人,所以古代官吏在君主面前自称为“臣”。由俘虏又引申指称臣降服、服从。我们熟知的“臣服”、“称臣”都是这种用法。
武则天采用“一忠”作为“臣”字其实暗含了她的思虑。
“臣”字作为第一批被献上来的字,彼时的武则天还未登基,虽然大臣们都吃着武氏朝堂的饭,但是心里却想着李氏的主。比起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武则天此时最需要的是“忠心”而非“臣服”。
武则天曾写《臣轨》一书,官员人手一册,作为科举考试的教材命令天下举人学习。《臣轨》一书的《至忠》章里她提出了对忠臣的理想人格要求。
在武则天看来为,所谓忠臣,首先要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做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其次,朝堂内要指出君主过失,朝堂之外要弘扬君主的政德,不能阳奉阴违、面誉背毁,做两面人,当两面派。
聊完了“武曌金简”上的六个“则天文字”后,咱们再来看看“则天文字”还有哪些:
则天文字
“人”的“一生”,“年”的“千千万万”,“君”的“天下大吉”等等这些,是不是都充满了武则天对未来的期许?
真是不可谓不浪漫啊!
然而“武曌金简”并没有完成大周皇帝武则天“长生”的心愿,也没有让“则天文字”如同“千千万万”的“年”字一样亘古流传。
公元705年正月丙午日,唐中宗李显即位,并于二月恢复国号为唐,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全部恢复唐高宗永淳年间以前的旧制。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带着满满的遗憾撒手人寰。
不过“则天文字”其实并未完全消失,因为历史总是充满了意外。
日本冈山县现藏有“下道圀胜圀依母夫人藏骨器”,器盖上文字中出现了“则天文字”的“圀”字,这表明“则天文字”流传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得到应用。
下道圀胜圀依母夫人藏骨器盖
据志文记载,墓主人是遣唐使吉备真备(原名下道真备)的祖母,其时代为和铜元年,相当于唐景龙二年(708年),此时武则天已经离世两年有余,而“则天文字”在中国已经不再通行,但日本仍在使用。
此外,江户时代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有日本战国三杰之称的德川家康孙子德川光圀的名字也延续了“圀”字的流传,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小小的一块金简,竟然能勾起如此多的历史记忆,还原了一个女人的史实,真是世间所独有啊!
五分侠
2022年10月21日 北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