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超全球平均预期寿命,这个城市居民寿命居内地首位
据中国各省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日,中国内地31个省份已有17个公布了2021年各省人均预期寿命,其中有14个省份超过了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8.2岁。上海则以人均预期寿命84.11岁居于内地城市首位。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是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3个合成指标之一,是指在一定的年龄类别死亡率水平下,活到确切年龄后,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一个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
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2021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6.9/10万下降到1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5.4‰下降到5.0‰。这一数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仅为35岁,而在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上涨43.2岁至78.2岁,涨幅达123.43%。
据统计,在国家统计局分类的内地35个一二线城市中,有20个城市人均预期寿命大于80岁,占比约57.14%。具体来看,一线城市的平均预期寿命约83.37岁,二线城市的平均预期寿命约79.7岁。
人均预期寿命最长的城市是上海,其次是深圳、杭州、广州,分别为83.73岁、83.63岁、83.18岁;人均预期寿命最短的地方是兰州,仅74.5岁,和上海的差值就有9.61岁。
据worldometers实时数据,截至10月20日,在全球193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均预期寿命最长的是中国香港,为85.29岁,而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以84.68岁、81.04岁分别排在全球第3、第34位。日本以85.03岁,排在全第二。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计算要用到一连串的数学公式。如果用文字来描述,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就是:对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个人的寿命结束,然后根据这一批人活到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数来计算人口的平均寿命。用这批人的平均寿命来假设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即为平均预期寿命。
由于事实上要跟踪同时出生的一批人的整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有很大的困难,在实际计算时,往往可以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因此,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与同时代的死亡率水平有关。
联合国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8岁,比1990年提高了近9岁。预计死亡率将进一步降低,会导致2050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2岁。2021年,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年。据联合国最新一轮预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预期寿命从2019年到2021年降低了1.8岁。同时,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观察到男性预期寿命小于女性。
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内地。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女性预期寿命增速高于男性,这也导致近年来我国女性与男性人均预期寿命差距逐渐被拉大。2015年女性人均预期寿命较2010年增长2.66%,而男性仅增长1.74%。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这四个年份,女性与男性人均预期寿命的差值分别为3.7岁、4.42岁、4.99岁、5.79岁。
全国一二线城市女性人均预期寿命均高于各地人均预期寿命,而男性人均预期寿命则低于各地人均预期寿命。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上海和杭州的男、女性人均预期寿命排在全国前列。上海女性人均预期寿命86.56岁,杭州85.77岁;上海男性人均预期寿命81.76岁,杭州81.57岁。
此外,2020年女性与男性人均预期寿命差值较2010年,呈现出小幅增长的趋势。在2010年,女性与男性人均预期寿命差值最大的地方是广西,有7.28岁。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突破79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都出现大幅度下降,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渐减少。
END
更多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