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不想面对现实,是自欺欺人吗?

不想面对现实,是自欺欺人吗?

文化


最近,不管是“发疯文学”,或是“我精神状态太不稳了$%&*”的表达方法,都在网络上非常流行,当现实无法撼动,或许“发疯”也是一种出口。


种种网络情绪的症候,都很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自我防御机制”。在夹缝中生存的自我倍感焦虑时,如果用来缓解焦虑的常规理性方法无效,就可能转而寻求非理性的方法。


比如典型的压抑,就是将痛苦的记忆、不被允许的欲望和动机驱逐入潜意识,以保证让意识看上去“岁月静好”。这些暂时麻痹意识,以保全自己不被痛苦伤害或扭曲的“防御机制”,成了现在许多人能够倚靠的自保方式。


心理学教授王芳在《人格心理学40讲》里,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八种自我防御机制,来谈论这些“防御”到底是自我保护、还是自欺欺人的议题。也许看完以后,不管是对于怎样与现实相处,或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厘清自我,你会更有所感。



讲述 | 王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来源 | 看理想节目《人格心理学40讲》



01.

防御机制之一:压抑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和基本框架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但是对其详尽的阐述工作是他的小女儿,同为杰出心理学家的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1895-1982)所完成的。


首先出场的,是最最基本和重要的防御机制:压抑(repression)。压抑指的是将超我,或社会道德规范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驱逐入潜意识的过程。


比如对于弗洛伊德的病人来说,那些难以启齿的对父亲的爱恋、对性的渴望、隐秘的攻击冲动,或者不堪回首、太过痛苦的记忆,如果把它们明晃晃、大喇喇地放在意识“客厅”里,太具威胁性也太不被超我所接受,于是它们被自我打包关进了幽深的潜意识“黑屋”。这就是压抑的过程。


压抑成功地使自我免于超我苛责的威胁,看上去整个“客厅”岁月静好、天下太平了,然而,那些欲望和动机并不会就此消失,它们充满能量,寻求释放,因此在潜意识领域蠢蠢欲动,虎视眈眈地寻找着出口,伺机突破。比如在弗洛伊德的临床经验里,被压抑的冲动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表达,常见的有像癔症这样的疾病症状。



在弗洛伊德生活的年代,癔症(hysteria)是当时最为流行的精神疾病,且被认定的患者绝大多数为女性。癔症就是通常说的“歇斯底里症”,它的常见特征是患者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如部分肢体瘫痪、反复咳嗽、视力模糊,甚至失语等,但是却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生理基础,即患者并不存在让这些症状表现出来的器质性病变,于是它成为一个精神问题。


以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癔症是那些被压抑的能量转换成了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一旦被压抑的能量被释放,症状就会得到缓解。这也是我们之前谈过的心理疾病的时代性,因为在当时,女性是性压抑这种主要的社会痛苦的主要承担者,而癔症正是她们痛苦的表达方式。

在弗洛伊德看来,“压抑是精神分析的基石”。正是经由压抑这一心理动力过程,才有了精神疾病,而疾病的症状正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动机的转换性表达,因此如果能搞清楚被压抑的内容,将其安全地还原到意识层面,疾病症状也就自然缓解了。


于是,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要让被压抑的潜意识获得合法的意识呈现,透过精神分析的处理,一方面可以将这些被压抑的事物在意识中重现,找到患者病症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压抑会令自我消耗能量,限制其发挥其他功能的能力,于是将压抑的东西释放出来,也可以解放由于压抑而耗费了大量能量、导致不能正常运作的自我。


那么,对于“压抑”这样听上去有点玄乎的概念,究竟有没有实证研究来证明它的存在呢?


还是有的,比如说在一些经典研究里(Weinberger et al., 1979, 1990),研究者发现,那些具有压抑风格的人(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报告自己感受到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的人),在真的经历压力事件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平静,但却可能表现出更高的生理唤醒水平,如更高的心律与血压。


这一结果同弗洛伊德的观点一致,即压抑把负性经验排除在了意识之外,但依然还在对个体产生影响,嘴上说没什么,但身体很诚实,尽管主观上可能没有意识到焦虑,但被压抑的经验还是会影响到生理唤醒水平。这似乎暗示着,压力下的平静是有代价的。


其他研究也发现,缺乏情绪表达与罹患冠心病等疾病风险的增加有关(e.g., Levy, 1991; Temoshok, 1985, 1991)。此外,压抑也获得了一些神经科学方面的证据,fMRI研究发现,背外侧前额叶活动增加及海马活动减弱,或与将威胁记忆排除到意识之外这一过程有关(Anderson et al., 2004)。但是由于难以直接检验,压抑是不是真的存在,以及其运作方式是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依然存在争议。


02.

防御机制之二:否认


相比动力性十足的压抑,第二个防御机制就好理解多了。当发生了一些事情会导致极度焦虑和痛苦时,一个人就可能会采用否认(denial)的防御机制,即拒绝承认这些事情,似乎它们根本没有发生过。常用语言比如“Oh No!”“这不可能”“绝对不会”等。


与压抑将经验排斥在意识之外不一样的是,否认是坚持认为事情并不像他们所看到的那样,也就是对于赤裸裸的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谓“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否认具有一定的适应作用,有些时候事情发生得过于突然,冲击过于强烈,比如有亲人突发意外离世,多数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否认这一事实。此时,这种防御机制可以给人以一定的缓冲时间,就好像大脑临时性地关闭一样,直至个体有勇气去直面残酷的现实。



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虽然从短期来看有效,但长期使用则有可能导致与现实的严重脱离,或者完全生活在幻想世界里。

03.

防御机制之三:替代


下一个防御机制叫替代(displacement),也就是将敌意等强烈的情感从最初唤起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比较安全或者不具威胁的对象上。


人们常说“冤有头债有主”,谁让你不爽,你就去找ta的麻烦,但是有时候让你不爽的人你找不着,或者ta让你不爽你却不敢让ta不爽,但愤怒情绪又需要释放,就转而宣泄到更为弱小的对象上。


比如在公司受了老板的气,就回家找孩子的麻烦;或者对教授相当之不满,就偷偷做个小人“扎扎扎”(危险动作,请勿模仿)。还有社会上时有发生的虐猫、虐狗事件,也多半都是在把对于他人或社会的敌意替代性发泄到没有反抗能力的小动物身上,以换取掌控他者生命的胜利和权力感,非常地令人不齿。


04.

防御机制之四:反向形成


第四个防御机制具有强烈的精神分析意味,叫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指的是通过认同相反的态度和行为,把它们作为屏障,以防止危险欲望的表达。


有的时候,我们拥有的某种冲动一旦为他人知晓便会引发巨大焦虑,为了隐藏该冲动,就转而走向它的对立面,淋漓尽致地表达相反的动机。于是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人越怕什么就越猛烈地攻击什么,以掩盖自己的真实立场。


和一般的行为相比,反向形成的过程常常给人留下不自然、过分、极端、夸张的印象,和自然流露出来的有所区别。


关于反向形成的实证研究不多,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证伪的概念,但新闻轶事总能提供不少佐证。例如,一个深受崇拜的神职人员被曝出不止一次与性工作者做交易,一个大力打击犯罪的警察自己收受黑金无数,一个以保护青少年利益而闻名的公益组织领袖自己是个恋童癖者,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正义楷模私下里却秽乱不堪……


这些都有反向形成的嫌疑,当然要想真正予以确认的话,还需要研究其整个生命史。


还有,网上有个说法叫“恐同即深柜”,即一个激烈反对同性恋的人可能自己就是同性恋,这符合反向形成的逻辑。但是我自己每次听到这句话时是有点悲哀的,有一些动机不被自我接纳是来自于社会文化的巨大压力,一个社会对于像“性取向”这样原本正常事物的禁忌、偏见和歧视越多,像这样反向形成的所谓“两面人”就会越多。


此外,反向形成这个防御机制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完美地体现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那个基本观念——对立统一,就好像意识与潜意识、本我与超我、生本能与死本能。反向形成告诉我们,有时候两个互为反面的事物的相似性,要高于其中任何一个和中间事物的相似性。


比如,一个抵制某样东西的人和享受某样东西的人,要比他们和不怎么关注这样东西的人更为相似,因为他们都是极端者,他们对同一个事物有着异常的关注。


所以,我有时候看所谓的“粉黑”大战,就会很感慨。其实两边有什么区别呢?强烈的爱和刻骨的恨不就是一回事,所谓的“粉”和“黑”也其实是一路人,逻辑也完全一样——谁反对我,谁就是敌人。


照这么看,爱的反义词是什么呢?恐怕不是恨,也不是不爱,也不是爱过,而是内心毫无波澜,既无视,又无感。


05.

防御机制之五:理智化


下一个防御机制叫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有时候处于某个特定情境,如果注入大量情感,就会“压力山大”或者干扰到任务执行,此时就可能使用一种抽象的、理智的甚至冷酷的方式来处理该情境,消除情境中的情感内容,以获得抽离与超脱。


简单说就是屏蔽情感,代之以绝对理性,这样就不必处理由之引发的压力和焦虑,既然没有感情,就不会感到痛苦。


对于某些每天都要面对生离死别的人来说,这种防御机制常常是必要的,比如医护工作者。在治疗处于生死攸关的患者时,情绪的卷入可能是一种妨碍,他们需要以一种冷静、有条不紊和不带感情的方式来更高效地工作。


有时你听医生聊天,他们可能会用完全“非人化”的方式说起人,比如一些专业术语,那些脏器或组织的名称不会让你产生有关人的血肉感,而一旦勾连起太多情感反应,就可能干扰到职业行为,比如医生也很难给自己的亲人开刀。


这时候就把那些扰动人心的情绪收纳进一个盒子里,暂时束之高阁,这一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特定职业从业者心理能量的保护。


不过,当不涉及类似这样的特殊任务,甚至当下的情境就应该表露情感时,如果还是用“理智化”隔绝着,就不再健康了。



例如在亲人去世后体验到毁灭性的情绪是正常的,此时就应该感到悲痛与绝望,但有些人可能却会在这时候表现得异常冷静和理性,像和处理其他逻辑性的、分析式的任务一样处理之后的事情,好像这样就能把巨大的冲击性经历消解。


然而,对于人类来说,情绪不是需要被“固定”在某个地方的东西,而是需要被体验、应对和理解的事物。最终,我们还是不得不处理它们,因为,生活还在继续。因此,我们要被允许感受我们的感受


06.

防御机制之六:投射


第六个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其心理意义仅次于压抑,叫做投射(projection)。有时候我们自己有一些不良动机或者恶意,但如果承认就会引起焦虑,于是在潜意识中将其转嫁于他人,投射到别人身上,断言是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的痛苦。


这就是“我有一个朋友”系列了,明明是自己却说成是别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投射的潜台词就是:“不是我,而是他。”


在投射起作用时,一个人如果恨别人,“我恨你”就会被转换成“你恨我”;一个吝啬的人会吐槽“全世界的人都是小气鬼”;一个想作弊的人会说“大学里谁不作弊”;一个有外遇的已婚男人会比其他丈夫更担心自己妻子的不忠,反过来也一样。总之,是自己生病,却让别人吃药。


于是,根据投射的逻辑,一个人对别人极度厌烦的地方,有可能恰恰体现的是自己内心的担忧。如果你老是注意到别人身上什么毛病,多半是你自己也有,如果一样东西极其让你不快,可能只是它碰巧戳穿了你想拒绝的真相。


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是“一招鲜吃遍天”“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回怼”神器,因为对方说出任何不利于你的言论,你都可以立刻指称对方在投射。不过还是劝大家谨慎使用,挺没劲的,而且它终结对话的本事绝对一流,除非你不想聊下去还想得罪对方。

投射这种防御机制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应用,那就是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这是一种非常具有想象力的人格测验形式。


它的操作方式是,向受测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比如一些对称的墨水渍,或者意味不明的人物图片,让受测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反应,去陈述自己看到了什么,或者根据看到的画面去说一个故事。


其实对于一块墨水渍来说,唯一正确的回答就是:这是一块墨水渍。但如果你这么干,一定会被看作是不合作的表现,于是受测者会说自己看见了一片云、一个恶魔或我妈。


不管受测者看到了什么,由于它并没有真的出现在图片上,所以只是借由图片上的图案或者人物投射了出来,它揭示的其实是个体内心甚至是潜藏在潜意识中的内容,于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窥探到深层人格


现在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房-树-人测验等等。投射测验不是一般常见的结构化、标准化测验,不管是施测、计分、解释都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如果有人随便就要拿你测测,千万别信。

07.

防御机制之七:合理化


接下来的这种防御机制你应该非常熟悉,因为我们都会经常使用,叫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合理化是一种对行为进行事后理性解释的防御机制,也就是为自己见不得光的阴暗想法找理由,为行为提供可接受的动机。


被解释的行为其实是由内部潜意识动机引发的。例如,人们不承认自己不远万里地搬家是为了接近性伴侣,而会解释为是在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或新的挑战。


合理化经常表现为两种形式:“酸葡萄”(sour grapes)和“甜柠檬”(sweet lemon)。


“酸葡萄”即希望达到某个目标而未能达到时,便否认该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葡萄明明是甜的,但得不到葡萄便说它是酸的。这个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核心并不是那只狐狸没有吃到葡萄,而是它对于失败的反应,狐狸通过一点点的自欺欺人,保住了自己的信心和颜面。


相反,“甜柠檬”指的是当没有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时,便提高现状的价值或意义,典型的比如“阿Q精神”。


08.

防御机制之八:升华


最后一个防御机制,升华(sublimation),是所有防御机制中最积极和具适应性的一个。


“升华”就是变得崇高和高尚,即把不能被接受的冲动转化为可以被接受的、建设性行为,有点“知耻而后勇”“化悲痛为力量”的意思。


比如把性冲动升华为绘画、舞蹈、写作,甚至是单纯的努力工作。我小时候那个年代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肤浅的男女关系升华为纯洁的革命友谊。”建筑也可以,据说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所有性本能的升华都被用于建造纽约的摩天大楼了”。而诸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歌德这些大师们所创作的伟大艺术作品,在弗洛伊德看来也都是对于他们童年早期心理创伤的升华。


升华之所以积极,是由于它通过合理疏导,允许本我有一定程度的表达,这样自我就不需要投入太多能量来抑制它了。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候大家都爱讲或者听“三俗”段子,因为它可以以社会可接受的幽默的形式释放出一定的性或攻击能量。



对于美式幽默进行的分析表明,性、排泄、死亡是最受欢迎的话题,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些内容都包含了大量被压抑的念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知道一个人潜意识里被压抑了什么,或许也可以去看ta认为什么东西是可笑的。


另外也给我一些思考,我一直认为,人民群众是有“三俗”的权利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健康的。这也是精神分析的观点所一直强调的:堵不如疏。承认本能欲望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同时引导其以适当的、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通过灭绝人身上的动物性来获得神性,或者完全用神性去压迫和禁锢动物性。


通过一定程度的释放,人类的本能欲望有可能升华为具有建设性的、蓬勃旺盛的创造力,进而导向文明。


09.

从个体防御到集体防御


以上八个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自我防御机制举例,它们主要用于解释发生在个体身上的行为,是个体防御。


除此之外,存不存在集体防御呢?有一些人,主要是社会学家,会借用防御这个概念去解释一些社会心理与行为。比如,我记得有人用精神分析这一套去解读纳粹时期德国人为什么会对希特勒那么狂热,因为他们把自我理想投射到一个领袖身上(这一过程与粉丝对偶像的崇拜类似)。


一战德国战败之后经济大萧条,这时候,统治阶层通过制造外部敌人来转移民众的不满情绪,犹太人就成了替代性攻击的替罪羊。当时有一个德国领导人曾说,那时候即便没有犹太人,反犹分子也会制造出犹太人来。


而当那种民族主义的狂热起来以后,人们就会用本群体内部认可的道德准则,比如类似“我们是为了保卫家园”“这种杀戮是正义的”,来合理化对于外群体的残忍攻击行为。


而到了战后,德国人很快就回归到了平常生活,跟没事人一样,那些狂热好像不曾存在,这可能是一种压抑。所以集体防御是有可能的,当某个刺激出现,群体中的某些个人表现出趋同的反应,再经由群体运作和感染,就很可能变成一种集体性的共同意识。


尾声.


回到今天讨论的议题,是自我保护,还是自我欺骗?答案或许是:通过自我欺骗来自我保护。除了升华,其他多数防御机制的作用都是歪曲现实,暂时麻醉自我,以获得痛苦的解除和片刻的安宁。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时候,防御机制的使用的确具有积极的作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得不到想要的工作,朋友说了伤害我们的话,我们认识到自己不那么讨人喜欢……在这些时候,我们不得不遭遇失意、挫败、伤痛,而防御机制在应对这些情况和伴随这些情况而来的情绪时是有用的。逃避是可耻,但有用啊!


我们不得不面对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有防御机制的帮助,情况会变得好一些,我们可以依靠它暂时渡过难关,直到重拾直面的勇气。不过,当防御成为个人面对问题时的主要甚至唯一办法时,就会成为人格适应不良的表现。


换言之,即使有办法解决问题,也不解决,而是永远依赖于防御,这就可能成为心理疾病的开始。要知道,所有防御机制的使用都要消耗心理能量,当有限的能量被占用,就无法提供给其他的事情,进而可能影响到自我的正常运作。



所以,逃避是好用,但也不能老用,一时的幻觉或许可以欺骗自己,但终归要回到现实。如果从不面对让我们感到焦虑、悲伤或压力过大的事情,我们就永远都不会知道,为什么这件事情会让我们产生这种感觉,我们也就永远无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获得成长。


即便这一过程意味着不得不与各种让我们不知所措的凌乱、丑陋与恐惧坦诚相见,然而如果不这样做,我们不会知道这些汹涌而来、你以为自己招架不住的感觉也会逐渐消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完全有能力管理它们。正如弗洛伊德所相信的那样,人类应该并且能够在无需幻觉的帮助下面对现实,即便,那并不容易。


*本文来源自看理想App节目《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第23讲,内容有删减和调整。完整观点和讲述请移步至相关节目收听。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走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收听



音频编辑:夏夏

微信内容编辑:苏小七

监制:猫爷

配图:《绿光》《横道世之介》

《秋天的故事》《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 》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一张聊天截图」戳痛无数妈妈:其实,婆婆也不想带孩子!悔,又有何用?灵魂一问:去奶茶店里买咖啡,丢人吗?大话三国97:张绣为什么要杀曹操,真的是因为一个女人吗?你知道有哪些企业来你的学校招人吗?老板!招人吗?不要工资还倒贴钱的那种!《老友记》女主现状曝光,网友:这是快60的人吗?狗会嫌弃主人吗?网友:不止嫌弃,还翻我白眼呢…勇敢面对现实吧咀外文嚼汉字(172)“水痘”、“牛痘”与“猴痘”认清现实,专注成长是当下年轻人最好的做法【假面舞会】逃离现实,回到伊丽莎白和达西相遇的舞会吧!还记得这十几个“抱团养老”的老人吗?5年后结局太现实…全网上亿的播放量,这个硬核相亲给我看笑了……网友:又野又现实,怪不得出圈了!华人家长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美国校园霸凌天天都在发生,我们如何勇敢面对?对现在的房子很不满意?立刻换啊,这儿可是巴黎!【资讯】对现在的房子很不满意?立刻换啊,这儿可是巴黎!“新十条”发布,我们终于还是要面对现实我最爱的毛巾品牌!云端触感舒服厚实,用过再也不想换对话意外走红的“流浪汉”:逃避现实,我很快乐美不是一种知识,简评电影《花落花开》体验 | 我从内地跑到香港打HPV,遭遇仗势欺人黑心诊所!对现有疫苗免疫!又一种冠状病毒被发现,与新冠是“一家”,可感染人类!《部队大院的八零后》8. 楼兰路八号是日历 | 10月12日,是 · 自欺今天,热搜屠榜,13地释放重大信号:我们该面对现实了…我从内地跑到香港打HPV,遭遇仗势欺人黑心诊所!你养出的孩子是自卑还是自信,取决于这4件事AR智能隐形眼镜问世,从科幻走入现实,成为元宇宙的催化剂曝大麻农场4名中国公民遇害案内幕:农场主欺人太甚,嫌犯为复仇等一年有一个机会逃离现实,你想逃去哪|新品首发《部队大院的八零后》9. 外国毛片和春宫自欺的九种类型恋爱让人成长?恋爱脑们可别自欺欺人了!我们是否对现代前端开发框架过于崇拜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