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让他滚出中国,是最大的笑话

让他滚出中国,是最大的笑话

生活


10月初,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迎来了100岁的生日。


有媒体晒出了生日宴的视频,视频里杨振宁穿了一身蓝灰色的衬衣,虽然头发鬓白,但开席前的讲话,依然声音洪亮,精神气十足。


身边的妻子翁帆穿着简单干净,笑容随和。



18年前,82岁的杨振宁娶了28岁的翁帆。


这段相差54岁的忘年恋,一度遭到了很多人的恶意揣测,甚至还有人编造出,翁帆父亲娶了杨振宁孙女的谣言。


而这一谣言出现时,杨振宁的孙女才7岁。


伴随着婚姻出现的一些尖锐声音还有「比肩爱因斯坦,为什么我还不知道他的成就」、「滚出中国」、「老了才回国,是来圈钱的吧」……


但除此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是20世纪以来的物理学史上,仅次于爱因斯坦的世界级物理大师之一。


他们在误解的同时,也由此遗憾地忽略了杨振宁传奇的一生。



先给大家看一张照片,在这张全球最顶尖物理学家的合影中,杨振宁可是C位中的C位啊。



上一个在最中间的还是爱因斯坦。



很多人可能会问:


「既然杨振宁这么牛,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他?」


因为他研究的东西,并不是我们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东西。


所以,他的学术成就注定很难达到人人皆知的程度。


科学领域最著名且具有权威性的国际期刊《Nature》,曾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包括我们熟知的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而杨振宁是其中唯一一位在世的中国物理学家。


1945年,22岁的杨振宁,考取了庚子赔款留美的公费留学,从而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次离开中国,要26年后才能再次踏上故土。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的7年时间里,扎实地学完了理论物理,也奠定了他接下来的路。


到了芝加哥大学后,他很快便成为了「明星学生」


因为考虑到实验技巧对中国更有帮助,所以一开始便做起了实验物理方面的研究。


但杨振宁却觉得自己工作得并不如意,他逐渐发觉自己似乎在实验方面并不擅长,总是显得笨手笨脚。


「哪里炸得乒乓响,哪里准有杨在场」,这也成了同学们一时的笑谈趣事。


杨振宁有次做实验时,不小心用带有高压电的器材触到了同学寒春的手,寒春手上就此留下了一道疤,之后一见到杨振宁在做实验就害怕。


有时他做实验还会碰到加速器电路问题,会漏气,而其他同学往往两分钟就能找到漏气处,但杨振宁2小时都找不到。


泰勒察觉到了杨振宁的苦恼和不安,就建议他专心做理论物理的研究并愿意当他的导师。



杨振宁曾经在西南联大做学士论文的时候,在父亲杨武之和吴大猷的引导下,学会了应用群论。


泰勒建议杨振宁将一个猜想用数学里的群论证明表示出来,并写成博士论文。


两天后杨振宁就交了,「1、2、3,就3页!」


泰勒说:「这篇论文好是很好,但是你能写得长一点吗?」很快,杨振宁又交上了一篇,7页,泰勒有些生气,让他「把论证写得更清楚、更详细一些」。


杨振宁和泰勒争论一番后走了,又过了10天,交上了一篇10页的论文。


这次,泰勒不再坚持,而杨振宁也由此获得了物理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在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又去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


在那里,杨振宁还与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并在统计力学方面和爱因斯坦有过短暂的交流,这是杨振宁一直都感到自豪的地方。



在这段时间里,物理学中对称性问题的研究,成为了杨振宁最喜欢和最主要的研究领域。


他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但遗憾的是他每一次的努力,都在同一个地方卡了壳。


直到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遇到了同一办公室的米尔斯。他也对这个领域感兴趣,便与他共同讨论。


与米尔斯讨论的过程中,他不再卡壳了,而且越讨论方向越清晰。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终于合作发表了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称作「杨-米尔斯场理论」


当然,他也没有因此停下物理学的研究脚步。


此后几年,杨振宁又和李政道一起,没日没夜地讨论、推演,没草稿纸时甚至会用手指在空气中凌空计算。


他们或许还不知道,这两个极端聪明的年轻中国人在一起,即将开辟物理史上的一个新篇章。


(左:李政道 右:杨振宁)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


这个发现在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他们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李二人获得诺贝尔奖时,均是中国国籍。


一个影响如此重大的理论,从提出到获奖只有不到2年的时间,在诺贝尔颁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他们获奖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国内立即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奖颁奖现场)


但在颁奖典礼上,杨振宁却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了句:


「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物理学的巨大成就只是杨振宁的一半,而另一半是他的爱国情怀。



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这个举动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极大影响,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


而身在大洋彼岸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深感振奋,自1945年赴美留学以来,回国探望一直是他20多年未尽的心愿。


(诺贝尔物理奖颁奖现场)


1971年,在报纸上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刊登了一则美国政府公告,「将中国从美国公民不可访问的国家名单中取消」,他从中敏锐地感觉到中美外交关系有所「解冻」


他便立刻写信给在上海的父亲,表明了自己回国探亲的计划。


但因为中美尚未建交,无法帮他办理签证。杨武之接到儿子的来信后,立即向上级做了汇报,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国务院告诉杨武之,欢迎杨振宁回国探亲,请他到加拿大或法国的中国大使馆办理签证。


7月19日,杨振宁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巴黎至上海的飞机,前往阔别26年的祖国。



杨振宁在上海看望了父母,重访了出生地合肥。之后,便来到此行要重点访问的北京。


当时,接待人员请杨振宁列一份想要见面的人员名单,他列在第一位的就是多年未见的好友邓稼先。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安徽老乡,他们的父亲均在清华大学任教,儿时的杨振宁与邓稼先,经常在清华园一起玩耍。


「清华园里每一棵树我都爬过,清华园里每一棵草我都曾研究过。能在一个学术环境浓厚的氛围中成长,是我一生中第一个极大的幸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经湖南、广西,一路南迁来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此时,带着妻儿返回安徽老家避战的杨武之也决定将全家迁到昆明去。


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杨振宁在高二16岁的时候,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在中学和大学时期,杨振宁和邓稼先也都是同学。



1948年,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和邓稼先同去美国。当时杨振宁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留校当讲师,月薪是375美元。他帮邓稼先申请了普渡大学,还资助了一些邓稼先出国的经费。


邓稼先只花了一年多就读完博士,拿到博士学位9天后就坐船回国。


1958年,邓稼先被任命为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在原料、设备、科研人才,都极度缺乏的艰苦条件下,他带领团队进行了上万次推算,终于叩开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大门。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消息立即传遍了全世界。


但美国的报纸杂志也充斥着各种乱七八糟的消息,除了说邓稼先是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外,还有一个消息让杨振宁半信半疑。


落后就要挨打,杨振宁深深地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希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


但由于两人的交情很深,在北京见到邓稼先后,他一直不知该如何开口。


终于在机场要离开北京时,他憋不住了问邓稼先,「美国的报纸上讲,一个美国人参加了中国的原子弹设计,是不是真的?」


邓稼先当时没有回复,他需要向组织上验证这件事。


第二天晚上,杨振宁在上海参加宴会,饭吃了没一会,便收到一封来信。


打开信封,是邓稼先的笔记:


「关于你要打听的事,我已向组织上了解,确实没有美国人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



在那封信的最后,邓稼先写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邓稼先是在提醒老友,不管身在何处,我们都应心系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杨振宁拆完信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去洗手间平复心情后才回到饭桌。


此次来华,杨振宁切身感受到,中国26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看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形象,以及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表演讲,将自己此行所见的巨大变化,归结为中国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他还特意用英文翻译了毛主席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对于科学界来说,杨振宁1971年来华访问,可谓一次「破冰之旅」。



然而,在中美两国尚未建交的背景下,杨振宁一回到美国,便遭到了审查和盘问。


之后杨振宁的每一次回国探亲访问,回去后都有中央情报局或联邦调查局的人,找他了解情况。


1972年7月2日,周恩来总理亲切会见了第二次来访新中国的杨振宁。



会见期间,周总理诚恳地请他对中国教育和科研提些建议。


杨振宁回国后,观察到一些大学里的老教授坐成一排,一起把框里面的电阻给分开。


他告诉周总理,要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不要浪费时间和人才。


当时,杨振宁没有想到,他向周总理提出的建议,影响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命运。


1973年5月,杨振宁得知父亲杨武之病危的消息,迅速回国探望,杨武之疲惫地睁开双眼再三嘱咐儿子,科学家不能只去研究科学,要把眼光放远,看清历史演变的潮流。


这是老一辈人的家国情怀。



两个月后,杨振宁第四次来华访问。


这次,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拜会毛主席。


7月17日,杨振宁的愿望实现了。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会见外籍华人科学家,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在头版头条,对此次会见进行了报道,多国记者也争相采访杨振宁,希望了解会面的情况。



随着中美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两国关系越来越受到海外华人的关注。


1977年,杨振宁出任全美华人协会首任会长,并自费8000美元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敦促两国建交,他还特意在这封信的旁边加了八个汉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1月30日,杨振宁和其他华人组织设宴招待邓小平副总理。席间,杨振宁发表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词,他发自肺腑地说,因为我们同时扎根于中美两大民族的文化,我们对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和了解,肩负着特别的责任。


除了外交关系,年轻一代的教育问题,也是杨振宁长期的关切。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引下,全国掀起一股热爱科学、投身科学的热潮。


而此时,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他时刻心系祖国的科技发展。


杨振宁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资源,得到了香港、美国华人的资助,设立了中美教育交流基金会,专门资助中国各界学者去美国深造、合作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航空、交通、核能、电力、历史......



为了能够及时募集到足够多的资金,杨振宁花费了很多心血。


当时,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开的很多次会,都是杨振宁从香港募集,然后直接把钱带回来。有一次他怕他们换不开,把钱都换成一捆捆的20美元,装在包里。


还有一次在美国时,杨振宁自己开车去China town演讲。当时,他还发着高烧,但因为香港那些有钱人来了,他得赶紧去开着车给人家谈怎么捐钱。


他不光为中国教育保住了人才,在外还处处护着祖国。


1957年主持人介绍他获得诺贝尔奖时,他立即举手说:


「那时我持的是中国护照!」


还有一个细节,香港中文大学很早就想授予杨振宁名誉博士学位,但杨振宁一直没有接受。


因为在1997年之前,授予仪式上有一个英国传统,接受荣誉学位的人要到英国校监面前鞠躬,然后校监拿一根小棍子在接受者头上敲一下,而杨振宁不愿意对着英国人行这个礼。等「香港一回归,校监是中国人了,他立即接受了」。



从1981年到1992年,杨振宁设立的12项奖金,资助了80多位访问学者,包括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谷超豪,这些优秀人才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杨振宁经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学术机构的讲学邀请,1996年,他接到了一份来自清华大学的邀请。


清华希望他能回来,参考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模式,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这个要求,杨振宁当然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毕竟这是他从小到大生长的地方。



1998年他又在香港成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有限公司,陆续捐赠600万美金的科研经费,同时他把美国的房地产卖了,无偿为国内各顶尖高校建设几十座实验室。


他还以清华名义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将清华的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杨振宁不断说服世界顶尖科学家来中国发展,比如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他是图灵奖唯一的华人获奖者,他创办了清华引以为傲的「姚班」,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科学的顶尖人才。


1999年1月,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上完最后一节课后,正式退休。


退休后的杨振宁,希望更好地为中国科教事业贡献力量,落叶归根的想法便愈加坚定,而清华大学自然成为他首选的居住地。



2003年12月,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在幼年成长的清华园,他将住宅命名为「归根居」,并写下《归根诗》,在这首诗的最后,杨振宁用「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展望落叶归根后报效祖国的情怀。


2004年9月13日,82岁的杨振宁,还在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为一百多位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他从秒、光速等最基础的物理量开始讲解,强调数学和物理的关系。


杨先生在讲台上,根本不像一位老人,更像是一位,很想表达自己观点的中年人。


在95岁之前,他每天早晨都会来办公室查阅资料,与后辈进行学术交流。



2017年,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国籍,回归中国国籍。


杨振宁曾经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2021年,清华大学迎来了建校110周年校庆。5月14日,99岁的杨振宁为支持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特意将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等资料共计2000余件,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


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凝结着杨振宁的学术思想和人生智慧,承载着他对清华大学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许。



如今100岁的杨振宁再提到昔日好友邓稼先,他说:


「稼先,我懂你『 共同途 』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你『 共同途 』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这一年,是邓稼先去世的第35年,而杨振宁也依然在「共同途」的这条路上走着。


(左:邓稼先 右:杨振宁)


2007年,杨振宁在自传集《曙光集》的前言中写道: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个长夜。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


但他没想到的是,短短10年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两年中国的外交、国防等更是进入了新的时代,曙光已转为晨曦


2018年,《晨曦集》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杨振宁很喜欢「晨曦」这个词,因为它寄托了自己一生的期望。



十几年前,杨振宁曾说「我看不到天大亮了」。


十几年后,他在采访中说「我想今天应该可以说『我已经看见天亮』。」



如今100岁的杨老常常拄着手杖走在清华的校园中,脑海里儿时的记忆不断浮现。


他的人生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点个「在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这是ins生活

全新的人类纪实栏目

【人生折叠】第26期

我们希望在晦明的人生中

记录人性的闪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莎莉磅蛋糕(Sara Lee Pound Cake)真实故事||我嫁了初中老师的儿子,婚礼那天,爷爷闹了个天大的笑话。逼唐嫣老公出轨,娱乐圈最大的笑话急于求成的时代,耐心才是最大的智慧树老叶嫩----枯木逢春(温哥华一周散记/多图)太突然!知名品牌宣布:几大产品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花旗银行退出中国大陆个人银行业务老普:“我很想谈判”;老拜:“滚出乌克兰”XX株:将病毒娱乐化,是最大的谋财害命“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渔歌子(2):一朵云来轻雨淋广西医院母子4人最扎心一幕曝光:为母则刚,是最大的骗局!全世界最大的笑柄运营17年的笑话社区“元老”糗事百科关闭,从“一码难求”到“无人问津”之间发生了什么三孩妈妈50岁赴美读博:父母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是让他们看到人生的不同选择习近平: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男童滚出女厕所”又上热搜,又撕开了千万妈妈的心酸文联主席“砸”出来的笑话三孩妈妈50岁读博:父母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是让他们看到人生的不同选择内娱还有比武艺拿蛋糕更好笑的笑话吗萨尔瓦多的比特币实验:不是最大的失败,就是最大的骗局 | 巴伦封面为母则刚,是最大的骗局!苹果打算把果链撤出中国,但这个难度是地狱级的。通信行程卡下线,斯柯达被曝考虑退出中国,叮当快药回应退烧药不对外售卖,魅族音乐或将升级为QQ音乐魅族版,这就是今天的其它大新闻!德国专家说“新冠已无毒”?又是翻译闹出的笑话泪目!她患癌离世,最后一条视频看哭全网:来日方长,是最大的谎言笑话:脾气大的人,就算成了佛系,也是武僧……一个很重大的决定,一个很犀利的笑话齐白石果真害人不浅放下是最大的智慧龙卷风健康快递 207大V以身试“神药”后,称自己“成了最大的笑话”GitHub 前 CTO:全面微服务是最大的架构错误!网友:这不是刚改完吗...罗志祥高调复出,是今年最大的笑话大话三国136:三国第一骂人能手不是诸葛亮,祢衡骂曹操的背后,谁才是最大的赢家?快时尚鼻祖Gap撤出中国,幕后操盘手浮出水面,缘何逆势接盘?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