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师生匹配系统:导师与学子间的第一座桥梁
▲部分远见奖学金志愿者今年十月聚会
- 写在前面 -
远见奖学金项目成立的初衷之一是通过“社会导师制”帮助中国年轻一代在个人、事业、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成长。
为了实现这个愿景,远见在高校和家庭之外搭建了一座新的桥梁,连接高校学子和在社会上具有丰富阅历和共同教育理念的“远见导师”,他们陪伴和辅导学生们面对成长中的迷茫和困惑,启发鼓励他们去发现和坚持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在这个教育公益项目中,如何连接远见导师与学生是搭建这座桥梁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远见教育基金会创始人王维汉分享了为什么要设计远见的 “师生匹配系统”,这个系统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以及他在师生匹配环节中的感受和未来的计划。
撰文:Celine Sun
阅读时长约为5分钟
寻找远见的“师生匹配”方式
2020年是远见奖学金成立的第一年。从各大高校录取了第一批学生之后,远见需要将导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匹配,让双方建立起熟悉和信任的关系。
当时,学生和导师志愿者的人数并不多,师生之间的匹配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好几对组合是随机分配的。
不久之后,志愿者们就发现了差别:师生组合中有的可谓是“一见如故”,双方立刻成为了朋友;有的就会“没的可聊”,难以深度展开话题,自然也会影响对学生的陪伴和辅导。
“社会导师制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的。我们看到远见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效果。”
远见创始人王维汉从那时起就把建立一个适合远见的“师生匹配系统”列入了他工作清单的优先级。
为了给学生对接一位适合的导师,远见会衡量师生双方的预期、个性、成长背景、思维与交流方式的契合度等,以此判断导师是否能够和学生建立起深度的信任关系,以及是否可以高效地启发和激励学生的个人成长。
过去两年,从事软件技术行业的维汉和几位远见志愿者借用计算机算法的理念,开发了一套师生匹配的流程,综合统筹学生和导师的各项需求和条件,平衡各种因素。他们在一次次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迭代,寻找最合适的匹配方法。
▲远见奖学金公益项目志愿者分布图(2022年10月)
02
为每个学生和导师画一个“雷达图”
远见招生组在面试学生时,会从不同角度记录学生特点。
远见导师组在面试导师时,也会评估导师的特点。
学生浏览导师的职业背景、擅长领域、个人爱好等信息,至少选择三位导师填入《匹配意向表》并写出选择原因。
▲ 维汉:
从我们的经验看,如果一位导师善于倾听,很有耐心,那么他可能擅长陪伴低年级或者比较害羞的学生;如果一位导师更乐于表达,他可能比较适合于高年级的,比较成熟的学生。
当然,我们也会询问和记录导师对学生的倾向,比如想辅导男生还是女生,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以及对学生专业有什么要求等等,同时也会关注学生他们自己希望能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将第一步收集的信息输入远见的信息管理系统。
师生匹配负责人根据人工算法在系统中进行“初配”:
每一位学生会对接三至四位导师,每一位导师会对接若干名学生,安排一对一线上见面。
导师将了解即将在线上见面的学生的背景资料。
▲ 维汉: 我们考虑多种因素和限制条件,按照每个学生、每个导师进行对照,把所有可能性都过一遍,看他们的组合是否合适。
这样的过程往往要重复好几次,直到总体的契合度达到最优。我们会安排契合度最高的师生组合进行初次线上沟通。
线上见面为匹配程度打分
安排导师和学生线上见面和对话,每次时长半小时到一小时。
线上见面之后双方会分别填写反馈表:学生给每位导师评分并写明评分原因;导师给每位学生“适合”、“不适合”或“不置可否”的评价,并提供原因。
▲ 维汉:
反馈表中学生会写出他对这次交流的感受,比如这位导师可能带给他的帮助、启发和借鉴,并给出与这位导师的匹配度评分;导师也要给每个学生评价。
这些反馈信息非常关键。我们会把所有信息输入到下一步的算法中。关于如何利用反馈进行匹配决策,我们也借鉴了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学术文献。
Step 4:定配算法
确定导师和学生的最佳组合
根据初次反馈表信息,重新做一遍类似“初配算法”的筛查流程,最终找到最合适的匹配。
将匹配结果通知学生和导师。
▲ 维汉:
定配算法设计中的核心元素是“关系”,我们看重的是双方在线上见面时有没有产生朋友般信任关系的萌芽。对比之下,其他客观指标,比如是否是相同专业,我们就会降低它们的权重。
定配的时候,我们还要保证导师们时间上的平衡,尤其是导师往往会为自己的学生投入不少精力。有的时候多位学生都想找一个导师,我们会斟酌每个导师的工作量,在学生选择排序中进行调剂。
03
Q:远见为什么会设计这个师生匹配系统?
维汉: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在导师和学生之间也是如此。这样的感受对导师的辅导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双方的主观意向和沟通反馈。目前,我们观察到的在不少企业中流行的员工导师制项目,都没有很严谨地设计过导师和被辅导者之间的匹配方法,让这类项目的效果打了折扣。
我和几位远见志愿者都有计算机领域的工作经验,我们希望能将一些软件理念和技术带入教育领域。在未来,我们还希望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远见。在利用人工智能的同时,如何保证可信性和个人隐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挑战,也对教育领域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希望更多的技术和教育专家作为志愿者加入我们,一起探索。
Q:合适的师生匹配组合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可以举个例子吗?
维汉:以我个人举例吧,去年在初配算法阶段,我被安排和三位同学线上见面。其中一位是吕宁同学,他和我聊到了自己的烦恼,他属于那种容易想得很多,也容易焦虑的类型。他希望认识更多知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很难实现。我感觉他遇到的困惑和我年轻时候很像,我们很有共鸣。相对而言,我和另外两位同学的共鸣就比较少。
最终我和吕宁同学建立了长期联系,另外两位同学也分配到了适合他们的导师。我自己年轻时经历过吕宁的这些困惑,并且在之后找到了应对的方法,知道如何在类似的情况下适应环境,也知道为什么需要去跟不同的人交往。所以我就慢慢去引导这位学生,帮助他接受自己的性格、突破思维定式,并且通过适合他自己的方式法去与社会和朋友圈交往。
Q:好的师生关系对导师会不会也有影响?
维汉:是的,我和吕宁同学经常聊一些非常深的问题,双方的满足感会很强。我跟他每次交流完以后感觉特别充实,对我自己而言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我甚至好几次跟别的朋友聊天的时候,都提起我和吕宁之间对话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他在无意中也帮助了我的成长,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我的导师。
很多远见导师都从与学生的对话中获得了这样的满足感。有些导师和学生之间关系非常好,会给对方送书、送明信片,甚至还一块儿远程锻炼身体、互相学习烹饪技巧。
unsplash.com
Q:刚才你提到和学生之间有相似之处,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吗?
维汉:不一定。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一样,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找和自己相似的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找互补的。交流过程中,有些想法有可能彼此相反,反倒能够放大彼此之间交流的深度以及价值。
远见的一位资深导师沙志,他和一位学生之间就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沙志在第一年带的几位学生里,有位女生比较内向,很不爱讲话。沙志一开始也有些矛盾,但他是那种“兼容性”很强的个性,亲切,开朗、有耐心,后来他们俩关系越来越好,一年之后他对学生的影响帮助非常显著。
Q:你之前的创业经历对于改进师生匹配系统有什么帮助?
维汉:在创业领域,不断分析、快速迭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我们在远见里一直运用的。作为建立不久的公益机构,我们所有东西都是在不断迭代,不止是匹配系统,还包括招生标准、导师培训、评估方法等等。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快速迭代中,我们需要广度搜索,并且以数据驱动。数据就是刚才说的我们一边做实验,一边搜集作为实验结果的各种信息。我们哪儿做的好,哪儿做的不好,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复盘。我们在各种重大活动结束之后都会安排复盘,从中互相讨论、总结,继续改进调整,从经验中学习。
Q:远见今年新一批招生,在师生匹配方面还会有什么探索和改进吗?
维汉:今年远见迎来了更多新导师,也会招收更多学生。所以我们从今年开始要测试我们整个系统的可扩展性,在一些瓶颈的结构上面也要开始投入更多的人力,我们会对每位导师需求进行评估和指导,工作量很大。
我们为此设立了资深导师,他们会负责培训和指导新来的导师。以后远见会进一步完善导师结构,这样的延展性就会好很多。另外,我们也在考虑是否可以每年轮换导师,这样学生可以从新的导师那里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启发。
(文中吕宁为学生化名)
- END -
更多文章:
远见学子| 王彤:远见导师是“我崇拜的大朋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远见奖学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