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了,就在今晚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寒潮与御寒
作者:乃一姆
校稿:朝乾 / 编辑:板栗、果果
今年双十一前后,我国北方将迎来新一轮寒潮天气。
与此同时,位于西藏以南的南支槽向我国中东部输送大量水汽。由于副高十分强大,牢牢控制长江中下游,南支槽输送水汽的角度将深入我国北方。
寒潮与南支槽的水汽相遇,将给我国北方带来一轮强雨雪天气,局部地区将有暴雪。在雨雪的助威下,此次寒潮降温幅度将会很大。
今明两天,冷空气将逐步影响甘肃、内蒙、东北、华北及其以南大部地区。
根据11月7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消息,预计今年冬季(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冬偏暖、后冬偏冷。
全国不同地区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家还是得多关注天气及时增减衣物▼
这个预测结果,便与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有关。
说到拉尼娜事件,它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就与我国冬季气候偏冷有很好对应关系。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频率在增加。在近8次拉尼娜事件中,我国冬季偏冷和偏暖的比例各占一半。
全球变暖悄悄咪咪地减弱了拉尼娜与冷冬的关联
(注:年份为每次发生拉尼娜事件的起始年)▼
所以,拉尼娜事件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偏冷的重要因素的一部分。那么,究竟什么是拉尼娜,为什么它对气候有这么大的影响?
厉害的“拉尼娜”
“拉尼娜”,正如其名给人的感觉一样,毫无攻击性。汉译与原意确实如此,它是小女孩的意思,出自西班牙语“La Niña”。但是,在温和名字的表面之下,拉尼娜并不温和。
可千万不要被它们人畜无害的名字欺骗了▼
拉尼娜现象源自东南信风吹走了太平洋东部被晒热了的表层海水,导致底部寒冷的海水上翻,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尺度降温,并影响热带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风和降雨量,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东太平洋海水相比年均值显著降温,即拉尼娜现象
(图:NOAA Climate.gov)▼
拉尼娜现象示意▼
提到拉尼娜,那么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个与其经常伴随的气象事件,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也是西班牙语(“El Niño”),其意义正好与“拉尼娜”相对,为“上帝之子(圣婴)”,也就是小男孩的意思,它所表现出来的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上升。因此“拉尼娜”又被称为“冷事件”或“反厄尔尼诺”事件。
东太平洋海水相比年均值显著升温,即厄尔尼诺现象
(图:NOAA Climate.gov)▼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拉尼娜”事件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全国共发生139次冷空气过程(其中34次达到寒潮级别),以1972/1973年秋冬季的冷空气过程最多,达24次。
80年代以前在拉尼娜事件加持下的冬天
大多是难熬的冷冬(图:国家气候中心)▼
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年2月,“拉尼娜”事件秋冬季共发生141次冷空气过程(其中27次达到寒潮级别),其中2000/2001年秋冬季和2012/2013年秋冬季的冷空气最多,有23次。就以进入新千年之后举例,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份中,2008年和2018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
进入新千年后,拉尼娜的“冰冻”能力依旧不减当年▼
2018年全国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天气
让我们再次想起了2008年被雪灾支配的恐惧▼
提到2008年的气象灾害,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那年年初的南方雪灾,至今回想起来都记忆犹新。然而,在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库中,对2008年气象灾害异常的主要描述并不是该事,反而是另一个重大事件——2008年10月西藏遭遇有气象资料以来范围最广、强度较强的降雪天气。
相信很多人在08年以前都未见过如此大的雪
(图:wiki)▼
至于2018年,则是10月黑龙江和新疆遭受低温冷冻害和雪灾,以及11月四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致使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多地遭遇暴雪。
被寒潮支配的恐惧,仍记忆犹新▼
冬季户外,想象不到的意外
到了今年,我国今冬总体前冬偏暖、后冬偏冷。不过话说回来了,不管是冷冬还是暖冬,到了冬天,主动或被动,出门运动可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天冷更应该坚持日常运动
(前提是注意安全哦 图:图虫创意)▼
在冬季户外运动,最大的威胁便是由气候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失温症。失温症也就是低温症,失温是因为长时间暴露在雨雪大风及寒冷等低温环境下,人体散热超过产热能力,导致体温越来越低造成的。
人体失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医治
后果可能是致命的(图:CDC)▼
其原理是人类体温调节机制将人体温度维持在恒定的36.5-37.5℃之间,当人体因各种原因核心温度低于35.0℃时,就会打乱身体机能,开始出现各种异常症状。
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维持着人体体温的动态平衡▼
对于冰雪项目运动员来说,影响更加严重。冬季项目运动员冬季训练期和比赛通常以反复暴露于低温环境为主,运动员如果不能产生足够的代谢热能来抵消冷环境的影响,就可能会对机体运动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在低温环境下,任何意外都是对运动员的考验
最好的办法是不要让自己陷入险境
(图:壹图网)▼
所以,在冬季户外运动,最优先要考虑的是保温事宜,羽绒服便是因冬季户外保温而诞生的一件户外冬季装备。羽绒服之所以能够实现保温,主要依靠的是它的填充物——羽绒,一般来自于最常见的鹅绒和鸭绒。
鸭鸭冬天不怕冷,不只是因为脂肪多
(注意它身下的绒毛 图:wiki)▼
羽绒保暖是因为羽绒纤维上下之间有相互间隙形成空气隔离层并破坏空气对流。羽绒拥有立体枝状结构,其绒朵呈朵状,是由一个绒核及放射出的很多的绒丝组成。绒丝又是由许多微小的中空结构鳞片组成,蕴含了大量的静止空气,由于空气的热传导系数很低,从而形成了阻碍冷热空气流动的天然屏障。
近距离看一下羽绒的结构(图:wiki)▼
失温是冬季运动的时候第一考虑要务,然而在冬季运动过程中,其他意想不到的烦心事还有很多,冬季衣物撕裂便是其一。衣物撕裂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衣物被尖锐物钩破或者动作过猛被撕裂,但其背后的原理较少有人探究,这就不能不提到纺织织物撕破强力。
织物撕裂也称撕破,这是织物局部纱线受到以集中负荷作用,使织物撕开的现象。比如织物在使用过程中,衣服被物体钩挂,局部纱线受力拉断,使织物形成条形或三角形裂口。
如若在赛中遇到织物撕裂
对运动员而言将会徒增比赛的难度
(图:壹图网)▼
许多冬季运动的剧烈程度并不亚于其他季节,例如滑雪、滑冰等等,再加上衣服较厚,衣物本身形成的约束性较强,遇到一些剧烈动作,很容易造成衣物运动撕裂。对于冰雪运动员来讲,冬季项目不仅是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竞争,更是比赛背后各国科技力量和科技水平的比拼。如果因为服装的质量问题,导致衣服破损,影响成绩事小,生命安全事大。
如果冬季运动着装厚而约束
做起剧烈动作就像被绳子捆住的粽子
(图:图虫创意)▼
衣物在冬季除了撕裂的问题外,还有另一个重大挑战,这就是冬季防水。冬季衣服的防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衣物外侧,例如不小心打湿了水杯,衣服沾湿,水可能渗入衣物内部。
另一个方面则是衣物内侧,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内衣汗湿问题,但与其他季节衣物较少不同的是,冬季由于衣物较多,会使汗液在衣服内侧聚集,导致内衣汗湿。
比如在冬奥会上唯一提供“现场洗衣服务”的运动——冰球,便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冰球项目是冬奥会项目中争夺最激烈的运动,通常一场比赛下来,运动员就会大汗淋漓、浑身湿透。如果因为服装的质量问题,导致运动员舒适度下降,就会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进而对名次造成影响。
激烈的冰球运动,需要有良好的运动服装保障
(图:wiki)▼
以国家队级别,应对冬季运动挑战
综合冬季气候本身,以及冬季运动过程中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何挑选一件过冬的户外“铠甲”——羽绒服,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安踏中国冰雪系列国家队羽绒服便是一件出色的产品,它的保暖核心部分——羽绒,采用了高品质95羽绒,最大限度锁住静止空气,阻隔热量流失。
再加上稀土保暖内里的高效温升功能,其内里辐照升温达国标2.5倍,应对拉尼娜也是绰绰有余,可以实现-36℃超强保暖。此外,羽绒服的顶级面料采用贴膜工艺设计,兼顾防风防泼水,保持干爽舒适。
因短道速滑项目而知名全国的武大靖,就对这款羽绒服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队羽绒服的保暖效果很好,还有防风防泼水的设计帮助身体保持干爽,能满足冬季环境下的各种运动功能需求。”
对于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金牌得主徐梦桃而言,平时比赛或训练时会有许多大幅度的技术动作。安踏国家队羽绒服对此则有专门的考虑,它的面料可承受20KG强度的张力不会撕裂跑绒,各种大幅度的技术动作轻松应对。连奥运冠军得主的动作都撑得住,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众多动作自然更是能扛得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市面上售价动辄五六千乃至更贵的专业或者高端羽绒服,安踏国家队羽绒服的价格则十分亲民。95鸭绒(-36℃超强保暖)仅售999元,而更抗寒的95鹅绒(-47℃超强保暖)也仅仅才2199元。一个1000左右,一个2000出头,可谓是性价比十足。
安踏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全民知晓的著名品牌。在不久前11月7日,安踏联合冬运中心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发布了《国家队羽绒服标准》,并声明将该标准应用到大众产品中。真的做到了以科技助力奥运,以奥运科技服务大众。
加油,安踏,加油,中国队!
【今日福利】
寒潮来袭,局长发福利啦!~截止11月11号18:00,局长将随机抽选留言区4位的粉丝,送出安踏羽绒服1件、国家队双肩包3件!快来评论区留言吧~
- 推广 -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
扩展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